時輪金剛上師瑜伽

時輪金剛上師瑜伽

甲遮康沙多傑羌(一八八八-一九四一)
黃毅英漢譯

南無咕嚕卡加叉加啤

(皈依上師時輪金剛竟)

左為專注大時輪金剛上師瑜伽,得一切世出世功德之法。

甲一 前行

始以生起清楚之皈依境觀想。作為上師與大時輪金剛無二觀修正行之前行,誦心 轉皈依之誦文、發菩提心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文:

 對諸佛、法與僧伽,
 直至菩提永皈依。
 以修六度等功德,
 為眾生故證菩提。(三遍)
 願眾生得樂及因,
 願彼離苦及苦因,
 願不離無苦之樂,
 願彼離捨遠圖近。(三遍)

甲二 正行

 我之面前虛空中
 寶物所成獅座上
 蓮華日月之墊中
 羅候、卡那尼與俱
 攝集皈處之自性
 上師現時輪金剛
 身為藍色具一面
 二手持金剛鈴杵

 擁抱毘哇嗎他母
 傲然站立之相狀
 兩腳踐踏白紅天
 頂上白嗡喉紅阿
 心間幟有藍吽字

 心中吽字放光明
 召請皈處諸上師
 本尊諸佛與菩薩
 聲聞羅漢及緣覺
 勇父空行護法俱
 彼等融入此二尊
 如是三皈依自性
 均攝集而成一味

 以至敬三門皈依 (譯者按:此為七支)
 器意諸物作供獻
 缺犯他勝發露懺
 自無始來所積集
 眾生所作之善業
 及大師德盡隨喜
 輪迴未空祈師住
 並轉善知識法輪
 祈法永遠堅住世
 善均迴向不共覺

 自及他之身語意
 我等財富及福德
 過去現在未來者
 須彌中圍等與俱
 並普賢不共供養
 整體壇城作供獻
 與上師本尊三寶
 慈悲懇請祈納受
 神變大力祈垂賜

於此盡力誦上師咒。於此乃達賴喇嘛名號:

嗡阿咕汝班渣達拉哇煎渣心嗎的沙山那達拉三沫渣師利達拉沙那哇悉地吽吽

 世與出世成就雨
 寶之王如意摩尼
 向汝上師及本尊
 一切能力之總集
 我於此處作祈請
 開法我等之意流
 以汝神力及加持

 專一祈請之力故
 恆常慈悲之至尊
 降臨於我之頂上
 隨之融入令無二
 具足諸面及眾臂

(誦時輪金剛真言)

於自心中觀想日輪上吽字,又或月輪上具十力之種子字。無論如何,均有咒鬘圍 繞。

念誦真言時,觀咒輪放光,圓滿二事(自他),隨再收攝入咒鬘中。

所念之咒為

嗡阿吽火坑沙嗎拉哇拉也吽呸

甲三 後行

 以此修法之功德
 願我以後永不離
 嗣此世世得加持
 來自上師與本尊
 並幸能得無上道
 至誠堅信上師故
 一切善妙之根本
 所有成就之本源
 充滿歡喜作供獻
 禮供善巧與法供

 幸得人身之機遇
 深義難得及易失
 下道之所有痛苦
 極深與甚為長期
 既知之願能按照
 因果律與皈依戒
 恆常依之作指引
 超乎諸惡奉行善

 無用言及下道苦
 縱或上道之享樂
 均只為刀鋒之蜜
 若欲一期得解脫
 願投入三無漏學
 得戒修定與證慧
 並能力量得增長

 願住慈悲菩提心
 證菩提以利眾生
 精進以修菩薩行
 六波羅密與四攝
 疾速圓滿二資糧

 如是能作修持已
 以顯教大乘為基
 正入不共密乘門
 得受適宜之灌頂
 願守密戒三昧耶
 深如護持自身命

 任何世間法顯現
 即轉為空樂之智
 一心修持至圓滿
 密二次第之要訣
 於大密口耳傳承

 願能朝謁聖尊容
 光明香拔拉之王
 於淨剎中並速能
 得大會合之境界
 與父母空身無二
 以及不變之大樂

 未來紀元成熟時
 乃屬﹁忿怒時輪﹂者(譯者按:香拔拉國王)
 願能轉生作弟子
 圓滿時輪金剛道
 成上座一切善友

 願與上師永不離
 願能得正覺教法
 願證五道與十地
 疾速成就金剛持

 修持此法之功德
 願轉作成就之因
 諸佛菩薩之祝願
 護持經見之諸法

後序:此(藏)文乃於一九七六年聖者達賴喇嘛於拉達克時輪金剛灌頂法會中印贈萬 份,此依甲遮康沙傑羌上師瑜伽略軌而撰者。

師父和師佛

師父和師佛

柯萬成

近月, 劉上師自尼泊爾法駕言旋,十月起在台中休養調理身體,並 作種種開示。弟子恭聞「宗a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後,於「師父」 與「師佛」一詞,有所感受。

以前在港皈依 上師,港中師兄弟,多稱 上師為:劉上師或師父, 甚至,佛女詩靈、千媚來港亦隨俗稱:「師父」。近幾年來台,台方師兄 弟則多稱 上師為:「師佛」。當時心中覺得:「師佛」一詞很好,未及 其詳。但亦隨眾共稱「師佛」而已。近日,略有感受。茲將末學淺見寫下 ,以就正於 師佛座下與各方有道高明。

古人特重「天、地、君、親、師」,《國語‧晉語》便云:「民生有 三,視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其意是說:我們的生命乃 由「天地君親師」所成就。試析言之:我們的肉體生命乃來自父母親;我 們的氣稟生命來自天與地;我們的德智生命乃來自師父之教導;我們的 貴祿生命乃來自君主恩賜,基於飲水思源,故特重「天地君親師」。

在中,以父母親更為我們生命所出之根本,關係至為密切。當人運命 有困窮、勞苦倦極、疾痛慘怛之時,則常反其本。如司馬遷《屈原列傳》 所說之:「人窮必反本。」當人困窮慘怛之時,呼天搶地有之,高喊「天呀, 天呀。」有之,大呼「媽呀,媽呀。」有之(父母之中,人總喜呼媽,而罕呼 爸者。)早已視天為「天父」,視君為「君父」,視師為「師父」。(這裡的 父,已經概括了母親。)

而特重「天地君親師」者,乃就儒家觀點言,亦可說是就非佛教徒的一般 百姓言之者。若從佛教徒,尤其是密宗弟子言,則尤有可申述者。

我國古代有「經師」與「人師」之別。韓愈《師說》篇說:「師者所以傳道 、授業、解惑也。」則「授業、解惑」者,「經師」也;傳道者,「人師」也。 簡言之:「經師」是只「教學生如何讀書」;「人師」則「教學生如何做人」。 一個理想的教師,必備兼具「經師」和「人師」的條件。

自孔子以降,無論學官或書院山長,凡稱為一代大師而受人尊敬的,必定是 :其人道高學博、經明行修,為學者樹立良好的模範,使學子得無形之感召,為 社會指引出一條康莊的大道者。便如顏淵之讚美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 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又如宋代大儒朱熹主講白鹿洞 書院,並不限於傳道授業,而更著重修身處事與待人接物的道理。他所訂的「 白鹿洞書院教條」,便所訓勉諸生「篤行」之事有三:言忠信,行篤敬,懲忿 窒慾,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 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

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教導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現實上,做一個會教書 的「經師」不難;而做一個能愛化學生氣質的「人師」,則不容易。故有「經師 易得,人師難求」之諺。

而在佛教上,尤其是密宗上言。更有「擇師之法」,其中有所謂「揀除者」與 「應具者」,「揀除者」有四: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貪名聞利養而無厭足, 恃己傲慢而無防護,諂曲而不正直。意謂有上四者,均在不具德之列。而「應具 者」有十:住調伏,具三慧,有忍力,性沉毅,善傳授,具悲心, 善議論,精曼荼,解加行,根調寂。意謂有上十者得稱為具德上師。

因擇師嚴謹,於西藏,便有人用十年以上時間以選擇其依怙之根本上師者。 一旦因緣任運,若遇上了而皈依了具德上師,何止曠劫難遇,更「當視之如佛」 ,恭敬而事之,方能「悉地現身證」。

因為 具德上師有深湛之佛學知識和修持,攝集三世諸佛之加持,能夠給予 灌頂、傳法,引導我們在修行道上前進,獲得法益,增益智慧,超出輪迴乃至轉 迷成悟,證悟菩提。故密宗視上師為最上寶,在佛法僧三寶之上,乃三寶之攝集 力量所在。故視上師為佛,故稱上師為「師佛」,誰曰不宜。

另外,又有「師傳」之說。蓋源出《大載禮記‧保傅第四十八》:「昔者, 成王年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保,保其身體 ;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順,此三公之職也。」意謂:周成王即位時,因年 紀尚少,乃由召公奭、周公旦、太公望呂尚為三公輔政。分別擔任:太保、太傅 、太師之職。保,是保護他的身體;傅,是以德義去輔助他;師,是以教誨去引 導他。故召公、周公、太公便是周成王的「師傅」、「師保」、「保傅」。

現在,金剛乘學會乃由 劉上師領導, 上師乃蓮師廿五弟子之一,與敦珠 甯波車宿世為師兄弟。今世復因緣任運,賜名「福德法幢」,為「漢地演密教者 」,意為「甯瑪巴在漢地之導師」, 上師願心宏大,道高學博、經明行修,不 但是「人師」,而且是我們的「師父」,我們視之如佛,尊稱為「師佛」。期望 在「師佛」領導下,金剛乘師兄弟,事師敬師,嚴守戒律;精進修行,早日悟證 菩提。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月官菩薩造
林崇安譯

(二八)如是正覺出有壞,究竟正覺啞中出,
    啞者一切字中勝,是大利益微妙字。

「如是正覺出有壞」:指前面已開示之三身。
「究竟正覺啞中出」:啞者,從通達無生而產生之詞義也。
「啞者」:指無生,謂勝義也。
「一切字中」:指世俗之一切法也。
「勝」:指不可分割也。
如是覺受經歷後:
「是大利益」:指產生自利(自事)與利他(他事)也。
「微妙字」:指道無謬誤也。

 

 

(二九)諸境之內出無生,即此遠離於言說,
     是諸說中殊勝因,令顯一切諸言說。

「諸境之內出無生」:於一切法,以法性無生所周遍也。
開示無生是彼(妙吉祥智慧勇識)之自性者:
「即此遠離於言說」:謂不是心之境也。
「是諸說中殊勝因」:從無生中,一切現為生之理趣也。
「令顯一切諸言說」:謂顯現為種種也。
如是是從妙吉祥智慧勇識之自性門來稱讚也。

 

 

(三十)大供養者是大欲,一切有情令歡喜,
    大供養者即大瞋,一切煩惱廣大怨。

「大供養」:指彼妙吉祥智慧勇識是供養之處,故稱大供養也。
「大欲」:指貪於(救度)眾趣之事也。
「一切有情令歡喜」:使一切所調伏者心續滿足也。
「大供養者即大瞋」:指一切法空而無我也。
「一切煩惱廣大怨」:以彼空而無我,故稱「一切煩惱廣大怨」, 謂破壞一切煩惱也。

 

 

(三一)大供養者是大癡,亦愚癡心除愚癡,
    大供養者即大忿,即是忿恚大冤讎。

「大供養者」:前已說過了。
「是大癡」:指般若也。
「亦愚癡心除愚癡」者:
「愚癡心」:指大般若。以彼(大般若)去除無明,故稱「除 愚癡」也。
「即大忿」:指妙吉祥智慧勇識也。
「忿恚」:指脫離一切相異之分別心也。
「大冤讎」:能除一切相異分別心之詞義也。
「即是忿恚大冤讎」者:
「忿恚」:指妙吉祥智慧勇識也。
「大冤讎」:指妙吉祥所摧伏也。

 

 

(三二)大供養者大貪欲,一切貪欲皆除斷,
    大欲即是於大樂,大安樂者大喜足。

「大貪欲」:指智慧勇識也。
「一切貪欲皆除斷」:能切斷一切實執也。
「大欲」:指生信之處也。
「大樂」:指法身也。
「大安樂者大喜足」:能使一切有情快樂,謂二種色身(報身及化身) 也。

 

 

(三三)大境色與廣大身,大色並及大形像,
    大名及與大廣大,大中圍者是廣大。

「大境色與廣大身」:指從大(境)色及大身之門,作眾趣之事也。
「大色」:指從白色等種種門,作眾趣之事。
「大形像」:大形,指寬度。大像,指長度。
「大名」:名揚各處,故稱「大名」。
「大廣大」:遍於一切眾趣,故稱「大廣大」。
「大中圍者是廣大」:從一切中圍之門,作眾趣之事也。

 

 

(三四)般若大器執持者,煩惱鐵鉤大中勝,
    普聞妙聞皆廣大,廣大顯現廣大明。

「般若」:指空性也。
「大器」:以彼(空性)切斷相異之分別心,故稱「大器」也 。
「執持者」:具有妙吉祥之義也。
「煩惱鐵鉤大中勝」:從「煩惱」之泥淖中拔引,故稱「鐵 鉤大中勝」也。
「普聞」:名聞於一切所調伏者,故稱「普聞」也。
「妙聞皆廣大」:功德無餘圓滿,故稱「妙聞皆廣大」也。
「廣大顯現」者:報身也。
「廣大明」者:法身也。

 

 

(三五)善巧幻化廣大持,大幻化中成利益,
    大幻化內喜中喜,大幻化中施幻術。

「善巧」:指善巧於眾趣之事,謂化身也。
「幻化廣大」:指種種方便也。
「持」:指五也。
「大幻化中成利益」:從生起次第之本尊門,成辦事情也。
「大幻化內喜中喜」:從圓滿次第門(成辦眾趣之事也)。
「大幻化中施幻術」:從生起與圓滿共同門作眾趣之事也。

 

 

(三六)施主廣大最為尊,淨戒廣大持殊勝,
    安忍大持堅固者,精進廣大悉調伏。

(三七)靜慮廣大住禪定,般若廣大持身者,
    力大方便亦廣大,大願勝智廣大海。

今開示:從十波羅蜜多門來稱讚:
「施主廣大」:布施有四種:財、無畏、法及慈「施」,彼等 三輪不可得,故稱為「廣大」,謂出世間布施也。
(布施)之「主」者,是妙吉祥智慧勇識,稱作「最為尊」也 。
「淨戒」:有三種,謂律儀戒、饒益有情戒及攝善法戒三種也。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淨戒)也。
「持殊勝」:指智慧勇識也。
「安忍」:有三種,謂耐他怨害忍,安受眾苦忍及法思勝解忍也。
「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安忍)也。
「持」:指智慧勇識也。
「堅固者」:指不變也。
「精進」:有三種,謂被甲精進,加行精進及無厭足精進。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精進也。
「悉調伏」:以精進力從輪迴調伏也。
「靜慮」:有二種,謂止及觀也。 止者,所緣一境也。 觀者,補特伽羅及法我空也。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靜慮)也。
「住禪定」:具有智慧勇識也。
「般若」:有二種,謂因般若及果般若也。 般若者,聞思修三也。 般若者,義不顛倒也。
「廣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般若)也。
「持身者」:指於智慧勇識也。
「力」:指他人所不能之十力也。
「大」:指三輪不可得,謂出世間也。
「方便」:指具有不可思議乘之門也。
「亦廣大」:指三輪不可得也。
「大願」:指產生眾趣之事。
「勝智」:指具有如所有智及盡所有智之智慧也。
「廣大海」:指具有無盡之智慧也。
今從慈、悲、佛業及神變之門來稱讚:

 

 

(三八)大慈自性無量邊,亦是大悲勝智慧,
    有大智慧具大智,大善巧者大方便。

(三九)具大神通之大力,大勢及與大速疾,
    復大神通大名稱,大力令他令摧伏。

(四十)三有之山廣大壞,堅固執持大金剛,
    大怒即是大雄勇,於大怖中施怖畏。

「大慈自性無量邊」:大慈無有偏頗,謂無量邊之慈也。
「亦是大悲勝智慧」:指智慧勇識也。
「有大智慧具大智」:亦指彼智慧勇識也。
「大善巧者」:於眾趣之事善巧也。
「大方便」:指從種種乘之門也。
「具大神通之大力」:具有不可思議之神變,謂具有穿過牆、房, 以無礙之身遍行各處,冒煙且燃火等等(神變)。
「大勢」:摧伏他人之力。
「及與大速疾」:指疾於眾趣之事也。
「復大神通」:指智慧勇識也。
「大名稱」:指無敵手也。
「大力令他令摧伏」:指調伏所調伏者。
「三有之山」:指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廣大壞」:指(摧壞)無明也。
「堅固」:指明覺與空性不可分割也。
「執持大金剛」:指於心契入(明覺與空性)不可分割之義也。
「大怒」:指智慧勇識也。
「即是大雄勇」:指以忿怒之事業調伏也。
「於大怖中」:指我執也。
「施怖畏」:指開示離邊之智慧也。

 

 

(四一)尊者種性大殊勝,上師密咒大殊勝,
   住在於彼大乘相,大乘相中最殊勝。

(以上金剛界大中圍十四頌)
「尊者」:指能作依怙也。
「種性」:指五(種性)也。
「大殊勝」:指智慧勇識也。
「上」:指佛陀之密意也。
「師」:指驅出彼(佛陀之密意)也。
問:何為佛陀之密意?答:
「密咒大殊勝」:謂離邊也。
「住在於彼大乘相」:指菩薩之道及果也。
「大乘相中最殊勝」:對眾趣開示如是之道,故稱。
「大乘相中最殊勝」也。

待續)

修法時身語意之運用

修法時身語意之運用

劉銳之

嘗謂禪宗有清淨禪,以心入禪,斷盡煩惱,而得清淨,故稱清淨禪。更有清淨之 禪,則連其清淨之禪,亦淨之矣,其淨之究竟可知也。

無上密乘之修行,唯用身語意三者。而身之力用,全仗雙手,古人所謂「雙手萬 能」者,然一切身之惡業,如殺生、偷盜、邪淫等,均由雙手所造成,故亦有「雙手 萬惡」之說,此身所作之惡業也。

語之所作業之力用為「離中知」,與身作業力用之「合中知」,尤有勝之。且古 人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姑不說,而所謂「禍從口出」者,指口舌 招尤固多,其甚者,則「一言喪邦」是也。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心猶意也。身語意三,本來平等排列,而其力用,則 是語強於身,而意又強於語,是則三者莫強於意。但紛飛之妄念,顛倒之邪見,固均 從意而來,則所作惡意又比前二者為嚴重也。若能防其惡業而導其善業,則利益固無 窮也。

既受灌頂之瑜伽者,得本尊已,應於自身之身語意三,一切與之「看齊」,而成 統一。

身結印:結跏趺坐固矣;而左右兩手之聯結組織,均與本尊之印一樣。

語誦咒:所有發音高低、遲速、大小,均與本尊之咒音一樣。

意緣想:所有本尊所顯青黃赤白之色,全身所飾之莊嚴,懽愉嚴肅之形狀,無不 應有盡有,一一不忘。蓮華生大士垂訓甚詳,認為如能刻意為之,可以即身成就,讀 者勉焉!

法 語 選 粹

十種自在:
(一)壽命自在,(二)業自在,(三)資財自在,
(四)勝解自在,(五)願自在,(六)神變自在,
(七)生自在,(八)法自在,(九)心自在,
(十)智自在。

大圓滿祈願文

大圓滿祈願文

法王 敦珠甯波車原作
蘇迦仁波切譯英
再傳弟子 陳文仁譯漢

願吾等於見具大信心
輪涅二者無分別是也。
願吾等所修大圓堅固
自然安住不變位是也。
願吾等所行得大成就
無行之行自然至是也。
願吾等法身悉自圓成
所證所斷能超越是也。

按語:此祈願文為 尊貴之敦珠甯波車,首次在歐洲,對少數弟子,開示「表示重要 三種語」(見「西藏寧瑪法源歷史讚頌」中,第十五尊:蔣巴舍寧教主)時,即席任 運而成。

文殊師利菩薩讚

文殊師利菩薩讚

資料室

本室收集文殊師利菩薩讚可願與讀之。倘於早課前誦一遍,則甚佳也。

敬禮上師及依怙‧文殊師利菩薩

  妙臂持經當胸前  喻觀諸法如實義

  善慧如日清淨光  無明塵垢無能蔽

  六種方便善巧說  慈心如父愛獨子

  輪迴獄中有情眾  不覺無明冥闇內

  痛苦所障難得脫

  雷音宣法震三界  使離妄想如夢醒

  解我業障鎖鍊縛  揮動慧劍斬苦芽

  掃除無明癡闇障

  功德巍巍法王身  具足相好妙莊嚴

  何期諸法無來去  本性清淨離三世

  不著菩薩無上果  倒駕慈航入娑婆

  禮敬文殊菩薩前  祈請俱足大悲者

  麗日慧光照我心  銷我無始無明闇

  開我本具無師智  三藏聖教悉賜予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陳國政提供

  • 萬善根本從師出 能生利樂如良田 依止違法善根斷 如理事師求加持
  • 一切時處普攝護 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 並念大恩求加持
  • 殷重敬信為意樂 身命財物如教修 殊勝供養作加行 唯令師喜求加持
  • 八難既離十圓滿 小大顯密總能修 後恐此身難再得 願受心要求加持
  •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捨 速修妙法求加持
  • 無始所集不善業 死墮惡趣不自由 若墮當受寒熱等 思苦難忍求加持
  • 能除眾怖作依怙 真實不虛無他方 虔皈三寶受學處 總別遵行求加持
  • 黑白業感苦樂果 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於無始所集罪 四力對治求加持
  • 此生勤修白業因 一得人天賢善身 自性之苦不能越 願出輪迴求加持
  • 有海飄流不自由 作此惡劇是惑業 業復依於煩惱起 誓誅惑仇求加持
  • 業惑增上成流轉 結生相續繫縛堅 離此當得無漏樂 勤希解脫求加持
  • 為脫有苦依三學 出家身德佛所稱 生生願持解脫戒 如護眼珠求加持
  • 但求解脫雖可得 惜於自利且未圓 願修能滿二利行 入大乘道求加持
  • 恩怨中庸今雖現 思量各各無決定 不應虛妄分愛憎 勤修捨心求加持
  • 生死流轉無其始 入胎受生亦無初 故知有情皆是母 願生斯見求加持
  • 今生愛我母為最 眾母愛護亦如是 思此厚恩未能報 憶念母恩求加持
  • 若知有恩猶捨棄 似我下劣更有誰 是故圖報當拔苦 並與勝樂求加持
  • 有恩母等乏安樂 我以身財善根施 願諸有情皆得樂 一切圓具求加持
  • 母等眾生苦所逼 苦因苦果願盡離 縱有餘殃我代受 勤修悲心求加持
  • 一切世間諸有情 獲無漏樂斷苦根 我應決定如是作 願速堪能求加持
  • 任運成辦自他利 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 願速成佛求加持
  • 自他於苦皆不欲 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 自他等視求加持
  • 愛自即成眾苦因 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 自他相換求加持
  • 以我善樂諸因果 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 由此發心求加持
  • 為令發心長不退 念其勝利日六修 斷四黑法依白法 如理勤行求加持
  • 成就利他發弘誓 為速圓滿此誓願 進受大戒起大行 勤勇修學求加持
  • 身命資具三世善 各隨所願施有情 從心變現以布施 捨心增廣求加持
  • 別解脫等諸律儀 捨命不犯眾惡行 若遮若性微細罪 羞恥防護求加持
  • 人及非人四大種 所作損惱多相逼 斷除瞋恚不與較 觀業忍受求加持
  • 既為利他求菩提 無量艱辛經劫海 於諸難行無怯倦 著精進鎧求加持
  • 念知堅固除沉掉 心緣一境生輕安 身心於善有堪能 隨意得止求加持
  • 以分別智觀法性 即由觀力引輕安 復從輕安發深觀 願生此慧求加持
  • 由施攝眾成眷屬 說如法語示利行 以身作則現同事 四攝利他求加持
  • 已修共道成法器 當求具德阿闍黎 為入秘密勝上乘 受四灌頂求加持
  • 所受真言諸密戒 若善守護易成就 不守決當墮地獄 捨命珍護求加持
  • 密部肝心二次第 達精要已起勇進 一日四座無間斷 依師教修求加持
  • 示茲妙道善知識 如理薰修同行人 願持正法久住世 內外災息求加持
  • 願我生生遇明師 飽餐妙法甘露味 十地五道功德滿 速疾證得金剛持

祈求加持:
無可思大悲藏眼觀視
無垢智主師利微妙音
無餘群隊魔滅唯密主
雪嶺勝賢頂嚴宗喀巴
善慧稱揚蓮足下祈禱

岡波巴大師四法

岡波巴大師四法

鄔金甯波車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譯自「複述佛陀之語」
願心隨佛法祈加持
願以法為道祈加持
願道清障礙祈加持
願轉迷成智祈加持

以余不具修學或成就之任何功德故,只能複述佛陀無謬之語,以利對佛法虔信之 有情。

無比與舉世聞名之岡波巴大師,將賢劫千佛以授當授之教法,濃縮為四句,名為 岡波巴大師四法。此甚深句語為顯密之集,並為龍清巴大師所闡述。行人得此教授已 ,並能精進,則能以一期圓滿證悟,諸佛所具成就者之教法,何其殊勝也。

諸佛已具足斷證之一切功德,斷諸障已,證智慧功德。以對眾生大悲及慈心故, 猶如母對子之關懷,覺者授以諸法,其法以諸地菩薩之傳承流傳。故此等教授乃依具 成就行者之不壞傳承而下,直至余之根本上師。

岡波巴大師四法之首為「趣入佛道」。此由四思維以成,其中第一為獲 離八無暇,得十圓滿之寶貴人身難得,皆因我等已獲人身,常以為得人身者甚易;實 則非也。得獲寶貴人身須於過往生中,積集巨量之白業。人身之量,稀如夜間星辰。 而於人中,得人身又傾慕修持佛法者極鮮,猶如日間之星。而慕道者又能誠信精進者 則更少矣。真正修佛法者能出離世間之追逐,而求此生圓滿證悟者。

縱得人身,卻為無常所操縱。無常者,情器皆無有恆久者也,其中人壽為極短者 ,不可測與虛幻,如電閃及泡沫。於此世上,無有永存者;各人接踵逝去。死後若入 下三道者,將受不可忍、不可言喻之苦惱。現我等爭求好景、安樂與財富,然不論得 何等極度之世間奢華與快樂,無法帶去者--摯友、眷屬與財產--均不能帶離此生 。

我等縱對眷屬親友鍾愛,於死之時,將獨步往未知之境。過往生中亦曾如此,置 相知於後,亦棄諸所有,無論此生所獲何等歡樂與豐碩,皆如昨夜夢之不實。無有恆 常,知一切如夢消逝,即知無常與死。

若死後一切皆無,如水之乾涸,或火之熄滅,則甚簡單矣。若然則無須擔心,惜 實況非如此者,以神識無死故。死後我等必須受各種業果,以無明故,流於三界無有 出期,無法解脫,遂處輪迴於下三界與上三界,若欲離六道之輪迴,具緣時當修聖法 。

一日為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蓋,即續流輪迴中,此二障即為礙人證遍知佛位者。欲 除此障,當修習加行,此即岡波巴大師之第二法「以法為道」。首先作皈依 或禮拜,以之清除過往無數生中身之黑業與障礙。為除自無始來語之黑業與罪障,當 修頌金剛薩埵。為除自無始來意之黑業與罪障,獻外、內、密曼達。最後,為除自無 始來身、語、意結合所積之黑業與罪障,當修外、內、密上師瑜伽。如云:「諸障盡 除,覺悟隨生。」上師瑜伽為極深之修法,除障與開悟均為最勝者,雖其置於加行中 ,然較正行更深也。

岡波巴大師之第三法為「清除道障」。其中「道」為融合顯密「根、道 、果」體系之一環。根者為佛性、如來藏、諸佛法身而一切眾生本具者。此比以純不 滲雜之金,具勝功德並無任何瑕疵者。佛性何以存於各眾生中耶?一般比以芥子之油 ,榨取後,芥子必能生油。如是,一切眾生皆具佛之本性,即佛性,無有缺者。一切 諸佛菩薩具之,一切眾生乃至最細之蟲皆具之,其質與量均無別者也。

此佛性、如來藏,遍滿輪涅。虛空離中邊,虛空所及之處即有眾生,有眾生之處 即有佛性,此為佛性遍滿輪涅情器之謂也。

縱佛性於各各中,然不瞭悟者,此無明為流轉輪迴之主因,以不知自性之無明故 ,如純金之墮於泥沼,而暫被染污。諸佛無流於迷亂而安住於「自然位」,諸佛與眾 生之別,乃在於知與不知自之本性也。

縱金仍是金,而一墮泥沼,即被垢蓋,而人不知也。金暫為泥垢,乃比以眾生無 能自覺本性。一切眾生皆為佛,然因暫障而不覺,故根乃比以純金,道乃比以金墮於 泥沼而被染污。於此,道乃指迷亂之境者。

佛位,一切眾生之覺境:乃為不流於迷亂之道,而覺其根,乃純金之境;以迷亂 力故,今已流於道上--純金暫為泥所蓋。我等亦暫所縱於迷亂之力,以無明之睡眠 故,入三界之夢,於六道眾生中,重覆受生,無有止境。

於佛性之內有功德名為三身,或本然之身、語、意,又名三金剛。身金剛為佛性 不變之功德;語金剛為其不可言表,與不斷之功德;而意金剛為無謬之功德。以此故 ,身金剛、語金剛及意金剛為本具於我等佛性中。

今不變金剛身困於短暫、變壞與物質之身。不斷綿談之金剛語,此平等性之音暫 困於日常說話之重覆語。如此,無謬金剛意,乃為染污思想所障蔽。縱勝利者之身語 意,確存於吾佛性,然乃困於日常之身、語、意中。

以受制於迷亂力故,處於道中,依教法得於道清除此等迷亂而淨除身、語、意之 障。故有諸等教授:生起次第觀自身為佛身;念誦次第,以語誦咒;圓滿次第,心住 三摩地。

生起次第之觀想,非為幻想不存在之物,一切勝利者之金剛身本來具足,於自佛 性中,以修生起次第能除蓋自性之障,已瞭悟之。諸佛不斷之金剛語,「具韻表示之 王」本來具之。三種咒--明、陀羅尼與密--能除日常語之障。諸佛之意,無分別 覺醒,亦本然具於我等自性中,然為零星自知之思想所蓋也,即住於三摩地之平等性 中,能開發本有之金剛意。

勿以為生起次第,乃幻想不實之物,如以木佯為純金,生起次第非如此者也。其 實為認出已有已存者,生起次第者乃生起諸佛之相,縱於此階段,觀想仍為人工化、 意之做作,然亦為模仿一己本存之者。至能修勝義之生起次第,得先觀想或做作出諸 相以接近絕對之境界。

勝義之生起次第,乃安住於諸佛之心中,而二色身--虹光報身與物質化身-- 隨之顯現。實佛性為生起次第之始,而此自性乃於修當體之三摩地時顯現。由法身闡 現報身,此為光明之三摩地,又由報身以種子字三摩地闡現化身。此乃生起次第當如 是者。

當體之三摩地為覺知佛性,法身之無謬與本來清淨。若不能覺此自性之境界者, 則以觀一切所顯,若情若器,溶入虛空以跡近,如咒「嗡、嗎哈、申也他、渣那、班 渣、疏巴哇、雅瑪、歌、坑」等咒。於此大空中,所覺之名如日升於空,其光普照。 此名為光明三摩地,為報身之要。於空中有日,有日即有虹光。此比以化身,於種子 字三摩地中生起本尊身,化身可視無質礙;縱其顯現而無法以手觸之者。當觀本尊明 顯而無自性,猶如空中之虹,為無質者,本尊非血肉所成也。

重述之,生起次第乃存於三身之體系中者。於此「空」中,報身如日光,明明顯 現。化身如虹光,現以利有情。如日無虛空之廣博,則不能出而照耀,不滅報身,沒 無生法身不能顯現。無虛空太陽不耀;無陽光則無有彩虹。以此故,三身乃無分者。

故此,三三摩地乃觀本尊之體系。隨而自色究竟天召請本尊,溶入自身成為無二 ,繼而讚頌與獻供等。此等慣常之生起次第程序實與人之日常行為同,如延請大賓, 向之讚頌,並呈以美食與禮品。生起次第乃為清淨人之習氣者,此與供獻世間神祇討 好之不同。本尊非為禮拜而喜,不得禮拜而不樂;我等以清除障礙與積集資糧,自得 其益也。

修生起次第者當具廣闊、博大與開放態度。莫於自小屋、小世界中觀本尊。一切 全溶入於大空、入於大虛空中。於虛空之廣大中,生起五大壇城。於其頂觀大須彌山 。於須彌山頂為越量宮,其內為日月輪寶座。於此寶座上現成本尊之相,無論本尊為 何。此為生起次第之修法,而非想我等之坐於小室中。

生起次第之主要目的乃毀滅實執。以此實執我等流於輪迴,生起次第拆除此者, 如何行之?觀世界為佛土、住處為越量宮、眾生為本尊聖相,可見而不可觸,如空中 之天虹。

同理,誦咒破日常不斷、停後又起、語之執著。密咒稱為「口語表示之王」。其 為不滅語金剛。最末,無謬意金剛乃破日常思維者。

念誦之後,即為圓滿次第,其中越量宮溶入而本尊入於空性,又由空性中再生起 本尊之相。溶入者乃清除對諸相認為實有不變之執著,亦即對常見之傾向。再生起如 幻本尊身乃破斷見之根本,以為一切皆無。以消除二邪見之練習,此實為消除迷亂之 道。

要之,此為如何以道消除迷亂,今為迷亂力之所控。此等修法能將迷亂從根拔, 並覺諸佛之金剛身、語、意。此迷亂猶如服曼陀羅花(漢譯者注:非指壇城)幻藥所 生之幻覺。平常見自他均為一面二臂二足者。然服曼陀羅所毒後,突見他人非原來模 樣而為十頭、二十手、五十腳等者。現即為無明所毒而續於六道輪迴中受染污。當曼 陀羅之影響減退時,即可見各人本來之面目。為清除道上之障故,當修生起、念誦與 圓滿諸次第。

岡波巴大師第四法為「轉迷成智」,此乃指圓滿次第。上述圓滿次第乃 以觀想行之,指溶入虛空,指從虛空中再次生起,此為「具嚴飾之圓滿次第」。真正 之圓滿次第、岡波巴大師第四法之課題,涉及瞭悟我等佛性。當金為污垢所蓋時,難 顯其為金,縱此垢為暫時者。然當垢清除後,即覺金即是金。如是,當迷亂清除後, 我等基本覺性之智慧即顯。

今者普通人即如純金蓋以污垢。我等佛性暫為障所蓋。所須清除之一大障外為邊 見與實有之執著,我等之心一是迷亂、困惑、染污與錯謬,佛性即續流轉輪迴,然當 心除迷亂,無謬,不染,即為本來佛性。佛性為一,吾心又為一乃非也,此為二法, 無染之心為純金、佛性,眾生非謂有二心也,當心被染污即冠以「眾生」之名,當心 無污、無謬,即名「佛陀」。

故云:「心外無佛」,我等非謂有二心。無論染或無染只有一心,佛性即為我等 之心,元始無謬之功德,亦名法身普賢王如來。

按某體系,此元始無謬功德之法身為普賢王如來。其報身為金剛手,化身則為金 剛薩埵。猶如虛空,陽光與天虹之顯現實無法分者,如是,普賢王如來、金剛手、金 剛薩埵此三尊非謂三不同之覺者。其為無分、無二,如我等自性中本來不分之三身也 。

此即為染與無染,知與不知自性之別。元始無謬之功德,名覺悟,佛果及法身覺 性。元始染污則名為無明,而染污之經歷為眾生,縱我等皆有佛性,卻暫為蓋障者。

佛陀教法之要義即為轉迷成智之法,其關節為入與覺佛性,各人本具佛身之內在 智慧。岡波巴大師之第四法即教如何瞭悟,練習與保住此佛性之覺悟。了知為見、修 之為三摩地,保任為佛果。佛果非外在者,亦有某物突然收入自身而將之幻化成佛者 。

我等只有一心然須分清其兩面之體與相。可以下例瞭解二者之關係。體如虛空中 照耀之日;相如水面之倒影。空中之日乃實在之日;水面倒影之日,形同天日,然非 實有者。空日之日為佛性、無謬、無染之體,水面日光倒影乃為日常染污之思維,其 相。無有空中之日即無能有日光之倒影。縱實則只有一日,但似有二者。其體、佛性 ,如日照耀空中。相為我等思維,如日之倒影。

成佛之境界為不迷與無染,如空中照耀之日。眾生之境乃如日於水中之影。猶如 影乃依於水者,思念亦依境而生。所為所緣境,能為思想之心,能所之執著為流轉染 污輪迴之因,晝復夜,生生世世,能所之執,能見與所見之物,剎那鞏固,一再建立 輪迴,現即有色、聲、香、味、觸五境,此中,五根為門,再有各識不斷感覺不同之 境也。

水中日影,能否普照世界?其又何能照耀全湖或令萬物生長?否,以其無真實之 日功德故。同理,心之相,我等之思維,無有真實佛境之功德。然空中之日卻可照耀 與煖整世界,驅除黑暗者,簡言之,諸佛之心乃無蓋障者,眾生之心乃被障蔽。此障 為何?乃我等不斷對能所之執著。

佛性不斷存於我等及他人中,無有例外,總無障者,其為不增不滅。非蓋非非蓋 ,超乎思議,其量不變,非有人具大佛性,有人具小佛性。功德亦無別,不斷同於各 人中。

覺知自具佛性稱為見;不斷正確保任此為修或習;溶入日常行為而按佛法而為名 曰行;而覺此完全無礙,如虛空之日不變暉耀曰果。我等均須得見,須覺我等佛性。 縱其為我等本具,然須知本有。前行,生起次等等均為覺此佛性而設。此等均如助伴 。

謂「自覺本性,佛性」非謂造出本不存在者,如木中榨金,乃無可能,當悟其本 具,人為萬物之靈,然卻常自棄此最可貴如意寶珠。凡夫平常時,即如已尋如意珠而 棄之,並以為假寶石比之更可貴。無有比此更可悲憫者。

細思之,當瞭知現況,即為手中已持如意寶珠。再得人身不易,得寶貴人身,再 聞佛法更難。此殊勝難得之境,猶如百年方有之佳宴。若過一世紀方有美食,當有時 必真享用大喜,並謂「最終得此美食矣!」必為大喜者。然此較之更難得。然美食終 無法救助,死時身為屍體,有無好食亦如是,寶貴人身為極希有者,若不善用此機會 ,下世再得人身將毫無保證也。反之,以黑業習氣甚重故,非獲人身乃肯定者,當下 縫隙將於數劫內關上直至下次再得人身,當至誠思維,已得寶珠而扔之,又有何比之 更浪費者歟?

若本無如意寶珠,尋一即為甚難。然實則自無始來,世世從未失之者。若聞:「 汝當尋得如意珠!」則甚困惑,因不知如何從無中生有,然佛性之如意珠為已具者, 皆因無明與污染至令不瞭悟而已,而世世流轉六道眾生中。人棄此極貴重者,而追逐 食物、財富、恭敬、讚頌為甚可嘆也。然若不能即生掌握此極寶貴者,則續無止境流 於輪迴,吾非謂請諸位瞭解此點,因諸位均已知者;只再欲申明矣。

此佛性,如來藏,已具於我等心性中,如空中之日不變照耀。然囿於日常之邊見 ,不知佛性之日,不瞭悟也。內有佛陀功德之絲毫亦無顯於一般人心境之中,晝夜之 思維障此佛性,如空中之日,暫為雲蓋而以為被蔽者,無明之雲掩而不見佛性也。

常具之佛性如空中無礙之日,然不能照北向之洞內,此洞乃諭曲解,邪見與偏見 等。

佛性乃元始遍滿者,具於各人自普賢王如來至最細之蟲。此覺性有多名:法身、 普賢王如來、本具覺性、無上覺性等,眾生無明之境亦有多名--思想、思維、邊見 或世智。

此生之前,我等生於別處,再此之前又別等,有無數前生。我等之心不由無有中 突然而生。其為無始,自無始來,此心不斷受生,我等有無數生--而今至此一生, 此猶如路之里程碑,而今可向上或向下者也。

我等之心造出善與惡,語與身受心之操縱。於此,何謂惡?要之為貪、瞋、癡。 上已述正覺心;今略談染污心。

以色塵為例,當見一美錦,一見即思:「美哉!」此名為貪著;見一用後之帕則 不喜之,此名為嫌惡或瞋心;若見淨手帕則二者(譯者按:指前二之樂受與苦受)皆 樂,此名為漠不關心或捨受。我等均為如是,見美則喜之,醜則不喜,中性者則不甚 顧盼。喜音韻,不喜惡與不悅耳之聲。喜為執,不喜為嫌,捨為不關心,此與食、嗅 、觸等皆同。此三種煩惱遇五感官與外塵而增上,其能者,我等之心,則喜樂意者, 不喜痛苦及能無動於衷。此六種經驗--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

自無始至今,一切所作均為此三毒--貪、瞋、癡。我等不斷於喜、惡與捨中, 非謂一與二世,而乃於無數世中,此為染污心之講解。

「離意念之心」則為遠離三毒之境,凡夫一生為三毒所佔有,欲解脫輪迴當棄三 毒,如何離之?我等不能埋諸地下、沖走之、燒燬、炸燬,甚或擲以核彈以期趕去三 毒,我等續投入之如同邪惡之機器,圓滿佛陀形容輪迴為無盡苦海,或如不斷迴轉之 邪惡機器,惡性之循環,佛云:當以道自渡,並渡他離此輪迴之大海。

如上所述輪迴之基因,為染污心。或曰:「吾未嘗作惡!吾不殺、不偷、不妄。 故吾不有惡業!」縱我等未必作此粗之惡業,心中卻常生微細之黑業。一日喜、惡與 捨未淨,此等均障解脫與證悟之道。又何者可清除根絕此心中之三毒?覺本有之覺悟 、佛性。

此本具之覺為三時諸佛之道。過往諸佛步此本具覺性|「雲中移喜」之道而得證 悟。現在世諸佛步此本具覺道,未來任一證悟者亦依覺悟此本具之智。除此別無絲毫 真正瞭悟之法。

再舉一例:思維一房完全密封萬年來均為絕對漆黑者,凡夫無明之境,不悟佛性 ,心之本性者,猶如房中之漆黑。瞭悟本覺智悲猶如於此萬年黑房中扳著燈掣,剎那 間漆黑即去,縱萬年之黑於頓時即消失矣。如此,覺自本性之智慧,消滅歷劫之無明 與黑業。即如於萬年漆黑之房亮燈,黑暗亦即時消失,當瞭悟此例。

當房之窗戶均閉,無能見物,然若有光,則一切皆甚清晰,除無數劫黑業,而一 期得完全證悟為可能,此因本具智,乃如此有力與效應者。

今將佛性冠以一名,其名為空覺本具之覺性。其體為空,如虛空之遍滿,然與此 空性無分者為明明了了之本能,為根本覺性。佛性名為本具者,因非為做作,或人為 而生。本具為於始非為諸因而生,亦不於後由緣而滅,本具覺性具於一切眾生中無有 例外,我等思維,與本具覺性從未分者,思維乃其相,根本覺性為體,以此故,二者 為心之二名,於無明凡夫中,其心為空覺然無明為核心,諸佛心則空覺而以明體為心 。

以令我等覺自本性故,導師、金剛上師,授以直指之教授。只為此一目的。然其 直指者非本無者,我等皆具此佛性。

首當悟此本性、本體;次以大精進不斷保任此覺,名為修;最後,達毫無思維殘 留之境,而當思維完全清淨,乃名為得穩守,而此亦即佛果之圓滿。

大手印與大圓滿均乃依此程序之表表者。初一日時瞭望虛空無有所見;月乃缺也 。初三即現新月,此時人或言:「月出矣!」乃望而見月乃為月,此名為覺。漸次, 月之量日增,至十五夜圓而皎照於空,此猶如本具離思維覺性之法身也。直指此月名 為覺,與日明顯為修,至後,月圓為得穩守圓滿證悟。

另例為花之種籽,知其為種籽乃如覺自佛性,種而施水,待其生芽、枝及瓣乃名 為修,至花開燦爛,萬紫千紅乃如得穩守,花之種籽貌不如花之盛開,然此籽無謬乃 種移可得美花之者。

當見花時,覺其甚為燦爛,然不感種籽奇特。如此,勿以為覺心本性如何奇特, 然當此覺穩守保任,如佛之境圓滿證悟具名大功德,如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功德 等,佛境亦具轉剎那為劫,轉劫為剎那之力者,佛之功德不可思議,而此等功德皆於 佛性中,此等非為後加之新德性,佛性無二--非謂諸佛有一佛性,眾生有另一者。

人身如夜星,得暇滿者如晝星,汝等已均如晝中之星,吾不用著汝等寶此教授, 並指為極重要者,然欲重申當盡各生修佛性之覺,當中和生活與修法,意即非謂修一 短時又棄之,當盡生修之。

成就長壽密集常修法祈禱文

成就長壽密集常修法祈禱文

劉銳之舊作

密乘教主蓮華生 為長壽佛應化身 昔曾虔修延壽法 佛父母親賜降臨

加持甘露妙成就 如是殊勝修習法 蓮師珍重付巖庫 藏之名山傳其人

也打零巴大尊者 配合授記取諸巖 我師無畏金剛智 教巖兩派得傳承

授記轉世已十八 為甯瑪巴之法王 憶昔承事得教誡 兩派精髓悉賜與

大幻化網導引法 一貫傳授漢土稀 復賜餘法百三十 許紹法統代攝受

法乳既飫稟辭時 非請遙賜此妙法 我知密法貴吉祥 師恩深厚賜長壽

恩海浩瀚願同霑 福壽康甯壽宇登 世出世法皆成就 今將法雨溉眾信

名成就長壽密集 以此功德普回向 祈禱師壽長住世 一切有情皆吉祥

顯密二乘簡介

顯密二乘簡介

劉銳之

佛教分為兩乘:一般若乘、一金剛乘。般若乘又名「顯教」,以顯白開示佛陀之 知見,教導補特迦羅之悟入;其要旨為「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 。其經典為佛所親說之『經』、佛所制定之『律』(戒律)、菩薩所造之『論』(以 解釋經),合稱為三藏。傳入我國以來,數千年來,各以一『經』成一宗,如「華嚴 」宗、「法華」宗等。亦有以一『論』為一宗,如成唯識論成「法相」宗(亦名唯識 宗)、俱舍論成之「俱舍」宗等,凡十宗。若禪宗者,則不立文字,(不依經論), 且直指人心,為我國所獨有。猗歟盛哉。

金剛乘又名密教。其教授也,所謂隱密傳承,口耳傳承,其秘密可想。密教有「 台密」、「東密」、「藏密」三部份。台密為我國「天台宗」之密修,以所得資料不 多,無從申述。

東密為從印度傳入日本之密宗,以地域之不同,令修持之各別。其授法之灌頂也 :分為持明、傳法、傳燈;復分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以修持尚未究竟,故有「三世 成就」之境界。

藏密為從印度傳入西藏之密教,初以蓮華生上師,雖非密教之始祖。(根據多羅 那他尊者所著之《印度佛教史》,及 法王賜給之九幅「湯嘉」見劉銳之編《 敦珠 甯波車訪問香港》。)但為甯瑪巴(藏音為古舊派)之創始人。當其盛時,為十三派 ,傳到現在,祇存甯瑪(漢俗稱為紅教)、格魯(漢俗稱為黃教)、噶舉(漢俗稱為 白教)、薩迦(漢俗稱為花教)四派而已。

茲閱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所印行丹珠昂奔著之《佛教與西藏文學》官方文字,所 述當有證據可稽。特將所述教派產生之大概,照錄如左:

    復興的佛教相繼形成許多派別:

  • 西元十一世紀中葉,賽保且(西元一○○三-一○六二年)建俄巴隆寺,立甯 瑪派。
  • 西元一○五六年,仲敦巴嘉吾竊乃(西元一○○五-一○六四年)修熱振寺, 產生噶當派。
  • 西元一○九三年,昆‧貢卻杰布(西元一○三四-一一○二年)修建薩迦寺, 產生薩迦派。
  • 西元一一二一年,瓊保南交巴(西元九七六-?年)建香雄寺,產生香巴噶舉 ;同年,塔布拉杰修建達拉崗保寺,產生塔布噶舉。香巴噶舉未久傳,塔布噶舉又分 為四派:
  • 西元一一四七年,松都欽巴(西元一一一○-一一九三年)在康區類烏齊修建 噶瑪丹薩寺,產生噶瑪噶舉;
  • 西元一一五八年,帕木竹巴多吉嘉保(西元一一一○-一一七○年)修帕木竹 寺,產生帕竹噶舉;
  • 西元一一六○年,拔絨達瑪昂秀在那曲地方修拔繞日沃且寺,產生拔絨噶舉;
  • 西元一一七五年,尚尊追札(西元一一二三-一一九四年)建蔡巴寺,產生蔡 巴噶舉。

 其中的帕竹噶舉又分止貢巴、達龍巴、哲巴、雅桑巴、綽浦巴、修賽巴、葉巴 、瑪侖巴等八小派。

    除了上述大的教派外,也形成一些小的教派,如

  • 印度僧人帕‧當巴桑杰(西元?-一一一七年)所傳的希解派和覺宇派;
  • 夜莫‧木吉多吉所傳的覺囊派;
  • 郭札巴‧索南堅參(西元一一八二-一二六一年)所傳的郭札派;
  • 布敦‧仁欽珠所傳的夏勒派等。

這些形形色色的教派的形成,前後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歷史。其中一些教派隨著歷 史的發展被淹沒,有些教派一直流傳到現在。

前閱有些文字,說現在印度及尼泊爾,已無有修習甯瑪巴派法,並其名字亦無聞 ;心竊惑之。今閱前文所云:「產生較早的甯瑪巴,筆者八五年秋到青海省黃南州搞 調查時發現,甯瑪派在黃南地區的勢力要比格魯派大。這就不難想像它在興盛時期的 規模和狀況。」則又釋然矣。

藏密復分四續:曰事續(又名作密)、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現在所修者 為無上瑜伽續,內復分四級灌頂:初級寶瓶灌頂:師以寶瓶置弟子首,為「童瓶身寶 」之加持。二級秘密灌頂:為傳授脈、氣、明點之修持。三級智慧灌頂:為雙運之修 習,宗喀巴大師於《顯密修行次第科頌》對之亦隱而不宣,茲故從略。四級名詞灌頂 :名詞猶云授記,於此灌頂後,上師可賜以法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