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之抉擇(一)

 

戒定慧之抉擇(一)

  

 

劉銳之

 

 

 

戒定慧三學,遵照釋尊規定,為佛教徒必履之途。然三學之種
類甚多,必須善加抉擇。菩薩行之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安忍、
精進、禪定,而以智慧殿其後,故抉擇不可少,而抉擇在所必精。

 

 

甲一  戒之抉擇

 

戒居三學之首,重要可知,佛所開示:「毘奈耶(戒之梵音)
住,則正法住。」佛又答阿難滅後以誰為師之問曰:「以戒為師。
」尤為特加重視也。

 

乙一  釋名

 

戒除『毘奈耶』名之外,復有六種名稱,玆略釋之。

 

丙一  尸羅

 

尸羅梵音,義譯為戒,有平治之意,以戒能平險惡諸不善業,
故名。守戒與犯戒,在身心感受上,絕對不同,犯戒者,身心感到
熱惱;守戒者,身心感到清涼。現以清涼之戒,平治熱惱惡行。如
下所說七眾及近住所受別解脫律儀,均可名為尸羅。

 

丙二  妙行

 

行是行為,一個人之行為,能得有智慧有人格有道德者,稱揚
讚美,認為是合乎人生向上之行為,故為妙行。還有守持戒行
,由此可得愛樂之果,則名為妙行。

 

丙三  業

 

業是造作為業,正理三六說:「雖契經中說,諸無表名為非造
,亦名非作,以有慚恥受無表力,不造惡故,而有作義」。說名為
業。

 

丙四  律儀

 

俱舍論說:「能防身語,故名律儀」。謂由此能防身語七支,
不造種種過非。

 

丙五  別解脫

 

義別章說:「別別防非,名之為別,….戒即解脫,解脫惡故
。….別解脫者,是戒別名」。在受戒時,第一念表及無表之不殺
生等,有一股強大力量,別別棄捨殺生等種種罪惡,所以依初別捨
義,立別解脫名,正理更說:「或初所應修故,名別解脫;或彼初
起最能超過如地獄險惡趣故,名別解脫」。到第二念後,就離惡說
,雖還有力能捨,但因不是初捨,不可名為別解脫,只可名為別解
脫律儀。

 

有以其他之宗教,各各均有彼等所受之戒,可不可以亦稱為『
別解脫』為問,答以一般宗教徒,當然有彼等所受之戒,不能否認
,但不承認他是別解脫律儀。因為彼等所受之戒,並無一種力量,
能永遠解脫諸惡,所以如此,病在彼等貪著諸有,不能捨離。

 

丙六  根本業道

 

第一念表及無表之不殺生戒等,又可名為根本業道。業是思,
就是受戒前之求戒思,此思到達受戒之一剎那,獲得究竟圓成,暢
遂其所思,名根本業道。到第二念後,不可名為業道,只可名為後
起,因為是在根本之後也。

 

丙七  俱舍論頌所列二種

 

依俱舍論頌說:「律儀別解脫,靜慮及道生」。就善律儀說。
約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二、靜慮律儀,亦名靜慮生律儀,即
定共戒;三、道生律儀,或無漏戒,即道共戒。律儀不共此三大類
,別解脫戒說竟,今當說定共戒、與道共戒。

 

丁一  定共戒

 

定共戒亦名靜慮生律儀,是說此律儀,乃依靜慮而生者。所以
一個獲得靜慮之行者,就一定得到此靜慮律儀。此處所說之靜慮
,不但指根本四靜慮,未至、中間、及上三靜慮近分定,總名為靜
慮。近分定因為已近於靜慮之故,所以得名為靜慮。於此定中,得
此律儀者,即能不再造作,而自然受持淨戒,所以名為靜慮律儀。

 

丁二  道共戒

 

道共戒亦名道生律儀,是說此律儀,乃從無漏聖道而生者。因
而學及無學之聖者,得到無漏聖道,便同時亦就得此道生律儀,自
然而然不犯諸淨戒矣。

 

俱舍論頌說:「後二隨心轉」。上面所說三種不同之律儀,以
隨心轉、不隨心轉分別,前一別解脫律儀,是不隨心轉戒;後二定
道生律儀,是隨心轉戒。隨心轉,是說此兩種戒,乃隨行者之定心
而轉者。入定,二戒就隨定心生起,出觀,二戒又隨定心而失。總
之,隨定心之有無,而為轉移之戒,名隨心轉。別解脫戒,則不如
是也。

 

所以此定共、道共二戒,皆是隨心轉者,便無從抉擇,亦無須抉
擇戒也。

 

乙二  分類

 

戒之分類,應有顯教、密乘二者,為佛門之戒條;但依佛制,
未受戒者,不得翻閱戒本,致犯罪過。故於顯密二戒,祗列其名,
不敢妄加述說;即菩薩戒特准公開,但亦祇列三聚戒名,以歸一律
故。若外道邪戒,則依論本詳說,使知之者不為也。

 

 

丙一  顯教戒

 

丁一  七眾戒及近住

 

戊一  優婆塞戒-即男居士戒

 

戊二  優婆夷戒-即女居士戒

 

戊三  沙彌僧戒

 

戊四  沙彌尼戒

 

戊五  式叉摩那尼戒-譯作正學女戒

 

戊六  苾芻僧戒

 

戊七  苾芻尼戒

 

附  近住

 

俱舍論於七眾戒之後,復有此條,以非佛制禁閱之列,故依俱
舍論略述如下,以竟其全。

 

『近住』為親近三寶,一宿而住,學習出家律儀之在家男女二
眾。近住分三:近阿羅漢住、近盡壽戒住、近時(按即是極
短期)而住。所守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之
五戒,加塗飾花鬘與歡聽歌舞、眠坐高廣床座、食非時食等八者。
(按即八關齋戒)

 

丁二  菩薩戒

 

戊一  攝律儀戒

 

戊二  攝善法戒

 

戊三  饒益有情戒

 

丙二  密乘戒

 

若說密乘分為四級灌頂:

 

丁一  第一級寶瓶灌頂戒

 

所守是金剛乘十四根本墮。

 

丁二  第二級秘密灌頂戒

 

所守是金剛乘八支粗罪,及五方佛三昧耶戒。

 

丁三  第三級智慧灌頂戒

 

所守是根本三昧耶戒,及支分三昧耶戒。

 

丁四  第四級名詞(義如授記)灌頂戒

 

所守是大圓滿戒。

 

每級有其所應守之戒。

 

丁五  阿闍黎灌頂戒

 

阿闍黎灌頂,也有應守之戒。

 

無論顯密,均依所受法之品位,守其應守之戒,固無須抉擇,
亦不容許抉擇也。

 

丙三  外道邪戒

 

須知釋尊當日,印度外道共有九十六種,最顯著者則為外道六
師。外道之邪見邪戒甚多,分別略述如下:

 

丁一  有身見

 

有身見,梵音為薩迦耶。『薩』字含有『有與壞』之二義。如
順正理說:「『迦耶』即薩,名『薩迦耶』,即是『實有非一』為
義,此見執我,然我實無,以無所緣而起此見,故於此境,立以為
有。」成實十一說:「實無我故,說緣五陰,五陰名身,於中生有
,名為身見,於無我中,而取我見,故名為見。」有外道主張有『神我』
,亦此類也。

 

丁二  常見

 

如說人死,永遠轉生做人,畜生死,轉生永做畜生,常時恆時
,無有改變,即落於『常見』。

 

丁三  斷見

 

若說人死,猶如燈滅,一了百了,一切都已經無,即落於『斷
見』。

 

丁四  邪見

 

凡有「撥無因果,及無四聖諦理」等見解之人,必然就不相信
有四諦真理、善惡因果,以及道德價值等,所以稱為『邪見』,因
他所起錯謬執見,是有乖違於正道者。

 

丁五  見取見

 

所謂『見取見』,本是劣不足道之妄見;不知者,妄執以為最
極殊勝,如是名為見取。婆沙四十九說:「此取諸見,故名見取」
。婆沙又說:「復次,以何相故?立見取名,謂若取見,或取餘蘊
,執最勝者,立見取名」。

 

俱舍論頌云:(依原文略去一字)「謂有身見、邊執見(指執
常斷邊)、邪見、見取戒禁取」。如是上述四見,雖只屬錯謬之見
,影響尚輕,仍須抉擇,且勿具論。若說第六之「戒禁取見」,則
於行動有關,當非抉擇不可也。

 

丁六  戒禁取見

 

戊一  非因計因

 

己一  能生因

 

能生因:如大自在天,原非宇宙萬有之真因,但在不了解萬有
因緣之學者,觀彼以為是世間因。餘如自性、士夫、生主、時、空
、方等,本都不是生起諸法之原因,可是印度有許多學者,就執以
為因。婆沙第九說:「如農夫秋收多實,便作是言:私收末度天等
所與;若生男女,復作是言:是難陀等天神所與;若信自在者,便
作是言:毘瑟拏天、矩陛羅等天神所與,如是等類非因計因」。

 

己二  生天因

 

生天因:即不是生天之因,妄計以為生天之因。如持牛戒、狗
戒等。外道學人,雖有神通,但因不了八萬劫前諸事,不知牛狗有
順後生天之業力;見牛吃草死後生天,就以為吃草是生天因,於是
就仿效牛吃草,名牛戒禁。見狗噉糞死後生天,就以為噉糞是生天
因,於是仿效狗噉糞,名狗戒禁。發智二十說:「有諸外道,起此
見,立此論;諸補特伽羅,受持牛鹿狗戒,露形戒等,由此便得淨
脫出離,至苦樂邊,此非因計因戒禁取見(下略)。」

 

戊二  非道計道

 

非道計道,就說不是獲得真正解脫之道,而妄計為是解脫之道
。如有學者,計恆河水,能洗除眾生之罪障;有等學者,計猛烈火
,能燒一切煩惱;於是或入河中沐浴,或投火坑焚燒。遁說:「謂
戒但為證滅遠因,要假定慧方得涅槃,今唯執戒能得涅槃,故名戒
取」。戒取者,婆沙四九說:「此取諸戒禁,故名戒禁取」。

 

由此應知,若於非因而妄計因,非道而妄計道,執持其戒,以
求證得涅槃,豈非南轅北轍,故於戒不可不善為抉擇也。

 

 

 

宗喀巴修止法

宗喀巴修止法

錄自藏密氣功
劉銳之

前言

民國七十年辛酉中秋,既選宗喀巴大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加入為金剛乘 全集之藏書,出版而為之後記曰:「西藏佛教於朗達瑪王毀佛之際,頓告式微。而秉 持密法者,雜入神通,利弊參雜,未云善也。

阿提沙尊者以超巖寺上座,博通顯密,德重當時,應智光及菩提光邀請入藏弘法 ,於是挽救頹風,樹立新範,並著述菩提道燈論等,努力宣揚顯密貫通,觀行並重之 大乘學,藏土佛學面目為之一變。(參閱呂澂西藏佛學原論商務版廿七頁)

迨明永樂年間,宗喀巴大士出,是時流弊,比前更甚,慨然有改革之志,乃尊阿 提沙尊者之宗。合一經咒,勵行律儀,摘取各派所長,融為一說。其為人學問德行, 優越當時,故教化所及,靡然從風。(參閱前書卅一頁)

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判分為上中下三士,並列所應學之道;而獨重上士之大乘 。於上士中,特詳奢摩他、毘缽舍那。其修止也,宗尚瑜伽,其修觀也,宗尚中觀, 非貫通融會,曷克臻此。又何怪太虛法師序文,推崇備至哉。讀者如詳加研讀,則於 佛學之基本,得其精要矣。」(下略)

出版而後,曾先後在香港、臺北學會演講,惜均未終篇。即使欲將止觀兩章抽說 ,亦覺惶然鉅著,望洋興歎而已。

方今國內,盛行學習氣功,其詭辯者,竟牽強附會,高唱『藏密氣功』之名,於 是國內同學( 貢噶先師之弟子)分別口誅筆伐,且來信警告,免受其愚。余以為藏 密少部份之法,涵有氣功,如六法之金剛誦、寶瓶氣,尚勉強可以說通。若謂「藏密 就是氣功」,則未免言大而誇,亦且不倫不類矣。

但近閱某藏密氣功刊物中,有《宗喀巴修止法》一章,其簡化濃縮,尚不失其真 。見而悅之,乃影印以示香港學會呂榮光會長,及返港,榮光請公開講說,以饒益參 加靜坐之歷屆學員,使能深造。從之。又以不能弘止而缺觀,本擬將毘缽舍那章,簡 化濃縮,與之相配,知難而罷。但不能全章講授,乃截頭截尾,祇就其當中心要,而 摘取之。原有科判者,簡化之。原來列入文中,祇用數目字或加括弧,以為分別者, 則一一予以科判,且以抬頭,以識別之。務使朗若列眉,不至混亂,見聞者依之以修 ,由奢摩他之止,而達毘缽舍那之觀,是則禱祀以祈者,區區之心,如是而已。

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建者宗喀巴(一三五七年-一四一九年),是一位佛 學淵博,著述等身的高僧。他繼承印度、西藏佛教傳統,以『止觀』為佛教徒修學的 中心,總攝一切禪定的宗要。在其《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密宗道 次第論》等名著中,廣引佛教有關禪定的多種經論,及印度、西藏各派禪僧習禪的經 驗,根據自身修禪的體會,進行抉擇辨析,系統論述了佛教顯、密二宗修止觀的法要 ,自成一家止觀之學。

佛教徒所修坐禪,包括止、觀兩個方面。止,是梵語『奢摩他』(S’amatha)的 意譯,意為持續止心於一境而達心念寂定,《寶雲經》釋『奢摩他』為「心一境性」 --心專注於一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說:「依定住心說名為止。」 由專注一境而入靜定的『奢摩他』,從現代氣功學的角度看,無疑屬氣功中的靜功一 類。宗喀巴從修止的條件、次第、具體方法、掌握要點,到成就『奢摩他』的標準等 各個方面,廣引博證,條分縷述,提供了一套頗為精深的理論、方法,堪稱中國古代 氣功學遺產中的瑰寶。

宗喀巴依印度佛教定學傳統,以斷五種過失、修八種對治為總攝修止的次第及要 點。

(甲一)加行
初修『加行』時,以懈怠為主要過失,以欲求心等為對治。加行,指修止之前的 必要準備,這是修止能否成功的前提。宗喀巴依彌勒《莊嚴經論》等所說,謂修止必 先具足六大資糧:
(乙一)住隨順處,指安居於易得衣食、無猛獸冤家擾亂、不易滋生疾病、晝無多 人、夜靜聲寂之地,並有志趣相投的禪友相伴相助。
(乙二)少欲,不追求吃穿、名利等。
(乙三)知足,安於樸素恬淡的生活。
(乙四)斷諸雜務,專心修禪。
(乙五)持戒,遵行佛教的道德軌範,不作殺盜淫妄等損人利己之事。
(乙六)斷除貪欲等不利於坐禪的求取及憶念。
修止的加行中,由於對修禪有迫切的要求,追求,因而能積極自覺地精勤修習, 不懈怠廢墮,是修止成功的關鍵。若缺乏修禪的自覺性、希求心,就缺乏修止的資糧 。即使修習,也必生懈怠,對此有四種對治法:

(甲二)四種對治法:
(乙一)欲求心,指端正修禪的目的,產生欲求心。
(乙二)精進心,策勵奮發追求、勇毅不懈的意志。
(乙三)信心,以聞思修習禪成就的例證,認識修禪的益處,加強對修禪的信心。
(乙四)願心,思察禪定對自他的利益,而發修習成就的志願。
宗喀巴強調修止須先端正目的,為利益自他、濟度眾生而修禪,固然出自宗教立 場,但對一些為名利或爭強鬥勝而練氣功的人來說,這也不無啟發意義。

(甲三)正念:
正修止時,失教授(專注之境及修禪之要)為大過失,應以『正念』對治。
止的正行,是繫心專注一境,不令散亂忘失。修止之初,須善調身、調息、調身 以跏趺坐式為主、調息以呼吸無聲、不粗猛急滑為度,呼吸出入,須達無所知覺,不 加關照而自然微細勻和。
佛教所說修止所緣之境,有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等『五 門禪』,各適應一類人,如多貪欲者宜修不淨觀,多瞋怒者宜修慈悲觀,多散亂者宜 修數息觀等。宗喀巴據印度覺賢論師之說,把佛教顯密二宗修止所緣之境,分為內外 二種。內緣有二:一觀身,如顯教觀身不淨(不淨觀)、數息,密宗觀自身為『本尊 』形。二觀依身法,如顯教觀息、密宗觀空點、光明、細相、喜樂等。外緣分平庸、 殊勝二種,平庸者如草木石塊等物,宗喀巴不贊同這種方法,而最提倡初修者從觀殊 勝之緣--佛相入門。觀佛相時,先把找好的畫像、塑像,置於面前,將其形相牢記 於心,然後閉目憶想,令其分明顯觀。初觀者:可先觀想頭面等一小部分,等這一部 分觀想明白,再觀其餘部分,乃至全身則易觀成。宗喀巴強調初修者須專注一緣,切 不可移換觀想之境。若靜坐時,意識中觀起的境相,與所觀境不同,萬不可隨之而轉 ,應立即棄捨,繫心於本來所觀境。
修止時的最大過失是忘失所觀境,此以『念』為對治訣要。宗喀巴解釋『念』的 涵義為『定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於所緣境專注不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此 稱『正念』;二是對心已散、未散、將散、不散等明白覺知,此謂『正知』。『定知 』是入定的主要心理特徵,若坐時心無定知,意識模糊,唯憨然而住,縱使其心澄靜 無波,因乏有力之正念,不能破除微細的『沉沒』,不能叫作正定。即使不繫心於有 形相之境而修『無分別』,亦須憶念持心之要,先令心於境無分別,次令心住於無分 別之念,而不散亂,由此而入無分別的正定,亦始終未離『定知』。

(甲四)正知:
心住定時,掉舉、沉沒為大過失,應以『正知』對治。

(甲五)對治沉掉:
(乙一)思:
掉舉、沉沒生時,不即速斷滅為大過失,應以『思』對治。定,梵語三摩地(Samadhi) ,指心持續專注於一境而不散動。
當修禪者,達到能於短時間內入定時,掉舉、沉沒則成為深入正定的大障。宗喀 巴關於這一問題的論述,對氣功學來說,最有價值。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引《集論》釋云:「云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相」。掉舉,「指因觀想可 愛之境,而引起聯想」。屬於貪愛一類障礙入定的雜念生起,此分粗細二種:粗掉舉 指忽生貪著希求外境之念,微細掉舉指心中將出現親友、或所愛樂的聲色等境。沉沒 ,「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如同入暗室而不能看清楚。此亦分粗細二種 :粗沉沒於所緣境中,心雖未散動,但乏明了之力,只是澄靜而已。微細沉沒,心雖 明淨,但對所緣境無定解力,略為低緩。沉沒與昏沉不同,昏沉有如半睡眠,心無明 淨,沉沒則心尚明淨,只是於所緣境不太明了而已。掉舉障心住一境,沉沒障明了所 緣,為深入正定的大障。掉舉易知,沉沒難覺,今修煉氣功者,墮於沉沒中而自以為 入定者,大有其人。
宗喀巴說產生掉舉、沉沒二障的共因為:不善攝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戶』、 飲食過多或不足,於初夜、後夜不修『覺寤定』,以及不知什麼叫正定。產生掉舉的 特殊原因:有貪著外境、於所觀境繫心過猛、不專精修定等;產生沉沒的特殊原因: 有睡眠過多、心於所觀境過於緩放、止觀不均偏於修止、心不樂所觀境、心過於內攝 等。
宗喀巴強調,修禪時須時時提起正念,覺知沉、掉二障將生、已生、未生之相, 這是防治沉、掉的訣要,謂之『正知』。若沉、掉已生,須立即斷滅。「上者迎頭遮 止,中者才生尋滅,下者亦須生已不久即當斷除。」若知而不斷,墮於沉、掉中,久 久成習,極難糾正,將無入定的希望,斷除沉、掉的要訣是『思』,即思察觀照,斷 除捨棄,警策自心專注於所觀境。若沉、掉厚重難治,長時不能斷除,去而復來,應 暫停修止,專修對治。掉舉重時,當觀可厭之境,以滅貪著之念。沉沒重時,當思修 定的利益、人生的積極意義,以振作自心,或思日月等光明,或以冷水洗臉,或起立 『經行』(來回踱步)一段時間,待精神振作,再坐下修止。另有兩種專治沉、掉的 觀想法:
(乙二)風心與虛空相合:
觀想自己臍間有一大如雀卵的白點,從頂門躍出,與虛空相合,心緣虛空,安住 不動,此法名為『風心與虛空相合瑜伽』,專治沉沒。
(乙三)數息:
數息此強斷掉舉法,即攝心數呼吸,一呼一吸記一數,從一數到五,再從頭數起 ,漸增至每次數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或觀上氣白色,從鼻中吸入,漸向下壓, 同時將黃色的下氣漸向上提,把上下二氣壓於臍間,令其相合,長久閉息不出,名『 瓶氣』。如此往復,則心漸靜寂,掉舉自滅。
《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說,修止對應善於調節自心,令緩急適中。若用心失度 ,於所緣境繫心過猛,易生掉舉;若用心過於緩懈寬鬆,易生沉沒。應細心調節,找 到一個合宜適中的持心之度。每次修定的時間長短,應根據自己的定力而順乎自然。 初修者定力小,應時短數多,以免久坐心亂,下次不樂於修習。若定力大,有力對治 沉、掉,可任其自然,長坐一時亦佳,有病時應專意治病,等病愈後再觀修本所緣境 ,不宜帶病勉強修止。

(甲六)捨:
已斷微細沉、掉,能持續入定時,起心攝念則為過失,應以『捨』對治。『捨』 ,指放緩、放下其心,不故意策心思察觀修,此所謂捨,並非捨棄前所觀境。於所觀 境尚須明了專注,只是已達專注不散、明了不失的定境,不必再用心起念觀修而已。

(甲七)九住心:
關於修止入定的階梯,宗喀巴據印度原著《六門教授習定論》等所說,分為九個 『住心』。九住心分別由六種力而成就,分為四個『作意』(用意念)位。
(乙一)內住:
由聞思修止法要的『聽聞力』,安坐修止,攝心繫緣,定然力小,散亂多,覺雜 念叢生不斷,有如河流。
(乙二)續住:
多次勤修,由『思惟力』提起正念,逐漸進步,能於短時專注所緣,心無散動。 此時覺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
以上二種住心,散亂多,定力小,須用力攝心,稱為『力勵運轉作意位』。
(乙三)安住:
由『憶念力』,時時憶念所緣境,定力漸增,於雜念生時,能較快覺知,攝心還 住於所緣。
(乙四)近住:
由『憶念力』攝心,較前更進一步,於沉沒、掉舉生時,能即時覺知對治。
以上二種住心,漸能攝心不散,自覺心如潭中水,無風不起浪,然尚有被沉、掉 風動,而不澄靜時,為對治沉掉而覺疲勞。
(乙五)調伏:
能以『正知力』調伏沉、掉,攝心不動,較長久入定、嘗受到入定的喜樂、而自 然樂於修定。
(乙六)寂靜:
由『正知力』攝心入定,斷滅厭修情緒,心更寂靜。
(乙七)最極寂靜:
由『精進力』勤修,持續不懈,定力益增,自主情緒的能力增強,座中能斷除貪 欲、憂戚、昏沉等。
從第三住心至此,坐中雖能持續入定,然定心尚有被沉、掉間斷之時,故稱『有 間缺運轉作意位』。
(乙八)專注一境:
由『精進力』勤修不懈,能任意入定,雖尚偶起雜念,起已即滅。雖仍須策勵其 心,然沉、掉已不能為障,定心恆常相續,沉、掉不能使之間斷,故名『無間缺運轉 作意位』。
(乙九)等持:
由不斷勤修的『慣習力』,定功純熟,達到不須作意攝心,便能隨意入定,恆久 不動之境,名『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宗喀巴指出:修定者達第九等持心,能隨意長時間入定,乃至行住坐臥,皆能與 定心相應,若未得『輕安』,仍屬佛教說的最低層次的『欲界定』,尚未跨入『九次 第定』的門限,只名『奢摩他隨順作意』,而不得名為『奢摩他』。『奢摩他』屬超 出欲界定的『初禪未到地定』,有心一境性與輕安兩大標準。輕安包括身心兩個方面 ,心輕安指具自主心理的堪能性,能擺脫貪欲、瞋怒等不良情緒的紛擾,心不為境所 動,在一切時中安定、愉快、坦然;得心輕安時,自然有能引發身輕安的風(氣)生 起,一般頭頂有似重,而並無不適之感,漸漸氣滿溢全身,身體極為舒適、快樂、輕 鬆,由此而心輕安更加增長。初得身心輕安時,因初嘗前所未受的愉悅,內心激動踴 躍,此後漸漸安定平穩,但輕安並不減退。宗喀巴所說能引發身輕安的風,大略相當 於道教內丹學所說先天氣。修定者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而成就『止』時,身心發生 質變,得大利益、大受用,使人生幸福快樂,佛教謂之『現法樂住』今日練氣功者達 到如此境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宗喀巴認為:『奢摩他』是佛教顯密各派修行者,及佛教以外的一切修練者,共 同的必由之徑。欲深入四禪八定等高深定境,得五神通,乃至得佛教所謂堪斷煩惱的 智慧,皆須以『奢摩他』為起碼的基礎。然而,『奢摩他』僅能得身心輕安、袪治疾 病,僅修『奢摩他』並不能達到佛教所求超生死、出世間的目的,欲達此目的,宗喀 巴認為須在『奢摩他』定心的基礎上修『觀』--『觀』,梵語名『毘缽舍那』(Vipasana) ,以佛教『無我』為中心的哲學觀,觀照分析,才可能超越世間禪定境界,而與宇宙 的真實相應。修觀雖亦包含有氣功內容,但須以宗教哲學觀為導首,牽涉到佛學的核 心理論問題,宗喀巴在這方面的論述,為其著作中的精華所在。這一問題的主要方面 ,超出了氣功範圍,所以不再贅述。

介紹「空行心要」

介紹「空行心要」

顯教依釋尊之開示:所謂「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如是而 已。

惟密乘則不然,依 蓮師之開示:所謂「身結印」、「語誦咒」、「意緣想」, 纔可即身成就。

密乘之法,多以體驗而力行,勇猛精進,時刻勿離,故有根本上師、根本本尊、 根本護法,所謂「三根本」之訣要,已極精到。但六十三年前,我 師敦珠法王年三 十四歲,憫密乘行者之懈怠及無知,若依法次第傳授,則將畏難而卻步;以淺易授之 ,又將毫無成就。於是悲心獨運,遂從無上之意巖取出,為空行之心要。先授之以共 前行,再以不共前行,鄭重給予四級灌頂。後復授以圓滿次第之精髓「睡眠光明」。 且使到臨死時,可修拋斡解脫;既簡而精,歎觀止矣。更復智燭機先,竟於數十年前 ,公布此法。年前曾將趕先譯出,極願與諸同學,同登銅色山蓮花剎土。

時輪金剛第三次巡迴世界灌頂記

時輪金剛第三次巡迴世界灌頂記

劉銳之

時輪金剛本續,到達娑婆世界,還不到七百年,是遲到之續。一切之組織、傳承 ,其意義當較為「精到」。

時輪密續分為「內時輪」、「外時輪」、「別時輪」三者。

  內時輪:是表示我們體內的世界,以「氣」、「脈」、「明點」表達,及分 析生命能量,在體內的流布和運作。

  外時輪:是表示整個外在世界的宇宙宏觀。包括了太空星系、及時間和空間 的體制。

  別時輪:則表示了整個時輪金剛的修觀,包括灌頂、修持以及成果,是整個 密續中最奧密的層次,對個人而言,它可消除內在的病災,與外來障礙。對整個世間 而言,則可消除猜忌不合,排除紛爭,促進世界和平安定。而對接受時輪金剛灌頂, 或修習時輪法者,未來在末法時期,則將生於「香拔拉」剎土。

時輪金剛本續於印度公開較下三部密、及三主流密續(按:密集金剛、大威德、 勝樂金剛)稍遲,如此其乃建基於彼等,(指上列三主流密續。)並更精細。(中略 )行者修時輪生起次第嫺熟,加入圓滿次第,其中共分為六:別攝支、靜慮支、中善 支、認持支、隨念支及三摩地支。此等名相,雖存密集金剛圓滿次第中,然時輪金剛 之內容,則甚不同。

我 師敦珠法王,其降生傳記,於下一世(即第十九世)云:於時輪剎土「香拔 拉」,以王子持政權,摧外兵而復興佛法。為使諸同學知其梗概;乃寫「時輪金剛之 簡介及依止」一文,刊於季刊第五十七期。意有未盡,續寫如下:

所有時輪密續傳承,均由第十四世大寶法王,第八世泰錫杜,以及蔣揚欽哲汪波 ,傳給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他耶大師。而今天的灌頂上師--蔣貢康楚甯波車,則由 其根本上師第十六世大寶法王,以及依怙主卡盧甯波車接受灌頂與教導。此次為甯波 車的第四次時輪巡迴世界灌頂法會。第一次是一九八一年在西班牙聖塞巴斯迪安,第 二次是一九九○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第三次則是今年六月在香港。法緣殊勝,我學 會同學,盍興來乎?!

時輪金剛砂壇城

時輪金剛砂壇城

黃毅英譯漢

時輪金剛砂壇城乃為達賴喇嘛座下南佳寺院之僧眾所建立者。壇城造法乃為佛陀 公元前六百年作為時輪金剛續之部份而傳授--此為悲智雙運之密法。該等教授包括 時輪之續:外時輪--星宿曆算及宇宙運行之理 ;內時輪--人身心之運作;及別時 輪--灌頂、修法之開示及覺悟之道。此等教法於西元十一世紀傳入西藏,嗣後師弟 相傳,其傳承不斷直至今日之第十四輩達賴喇嘛。

僧侶製作壇城先按時輪古籍鉤其輪廓,於圓心出發,以另一漏斗錘磨長形漏斗使 砂震下,如此錘磨產生震盪,使砂於漏斗尾端落下,此等細砂乃為十四種天然色素染 成。

時輪砂壇城為七百二十二本尊住處,表時輪金剛之覺性,壇城本尊以梵文字母或 彩砂所成之點而為代表。砂壇城乃為五層宮殿之平面,表示其頂住時輪金剛佛父母者 。方形壇城外圍六圓乃表地、水、火、風、空、智(或大樂之識)六大。四份之顏色 表四方及四大,即:東/黑/風、南/紅/火、西/黃/地、及北/白/水。砂壇城 更蘊含建築部份、天文細節、瑞獸及奉獻本尊之供品等。各各部份均表示時輪金剛遍 知之心,過去、現在、未來匯聚而成悲智之超時雙運。

西藏砂壇傳統乃為灌頂儀式之部份,此中弟子得修習佛陀密法之授權,達賴喇嘛 作灌頂之主持,於十二日時輪灌頂中,召請七百二十二本尊溶入壇城。於第十一日, 弟子得諸尊灌頂後,砂壇城之作用圓滿。於最後一日,本尊請離砂壇城返回其剎土( 譯者按:概指色究竟天),砂乃擦淨(譯者 按:有謂此舉乃為隨察漸收),並獻與地界中水域內之神祇,以清淨本 地。最末,達賴喇嘛以頌文將灌頂中一切功德回向所有眾生。

縱一睹時輪金剛壇城已為具力之經歷,即使以文化層面而言。博物館之遊客對壇 城之莊嚴及獨特,每感驚訝,並為製作僧眾之專注所感動,知為長期修持方能達致者 。每日動工前,僧侶必以清淨其意、器物及空間之頌文始;次觀想自成時輪金剛之悲 心,遂使每一粒砂均為佛法所加持,如云一睹時輪金剛之砂壇城,即已喚起各人心中 覺悟之種子。

一月附圖:時輪金剛砂壇城

此西藏佛教藝術之極品,直徑七呎。於一九八八年,由達賴喇嘛座下南佳寺院僧 眾,於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純以彩砂製成。此中代表時輪金剛悲智雙運剎土 之五層宮殿。

達賴喇嘛謂:時輪金剛教法實為促進世界和平之經續。

二月附圖:供養園林

時輪金剛砂壇城細部,乃依據時輪金剛古籍者,獻以本尊供品,以表製造壇城僧 眾之誠信者除外。圖示為寶瓶以表長壽雨、世間福德與解脫;蓮花表清淨一切污染; 果盤表喜覺。此等供品以絲巾包裹以表觸受。

三月附圖:雪山獅子

雪山獅子為一八足獸--所見之每足實為二--住於壇城中表水大之圈中(ML;AH;AW;譯 者按:方形壇城外圍第一層為吉祥RF;AH;AW;卍ML;AH;AW;字圈、第二圍即為白 色水大圓形,其中西方有雪山獅子所拉之車,東方則有金翅鳥所拉之車。RF;AH;AW;) 。此時輪金剛砂壇城之細部,足見南佳寺院僧眾工巧之精細。水大圈之下(內層)為 黃色地大圈,上有表心意靜止之綠色吉祥(卍)鬘。右下角為力士表心之覺性。

四月附圖:北門

時輪金剛砂壇城之每一門均有十一層,表十一地。九室中之八為獻與時輪金剛以 音樂舞蹈等之天女,下層中央之室有一鼓、棍、錘,表破無明、發慈悲心與證空性。 表十一地之金殿以兩金勝幢與金供瓶所莊嚴。

五月附圖:天人

時輪金剛砂壇城細部,於黃色香如意寶樹兩旁為天人(ML;AH;AW;譯者按:指 阿修羅RF;AH;AW;),男具馬面,而男女兩者均自欲界,胡跪向樹致敬,表覺悟之 地。其下雜色圖案形成圍欄,而上之點為橫樑,兩旁為供品之上之勝幢。

六月附圖:建築細部

時輪金剛砂壇細部現金色珠鬘,置於紅之底色上。懸掛之白珠,表佛之不共功德 ,而白點之圓圈為本尊供品,三角形象為藍天透下光線,其下矮牆則以黑白花瓣嚴飾 。

七月附圖:鳥之王

大鵬金翅鳥為鳥之王,見於時輪金剛砂壇城白色水輪東隅。其下為黃圈表地大, 於其上繪有綠色吉祥卍字,表意之靜止。其上為四圈,依次表火大、風大、空大與大 樂之識大。其下為九室之門,供養園林及東門之七豬拉二本尊所坐之車(ML;AH;AW;譯 者按:南門為馬車、西門為象車、北門為獅車。RF;AH;AW;)。

八月附圖:覺悟壇城

時輪金剛砂壇城最內部,蓮華之心住時輪金剛,面向東,以藍色金剛杵表之。其 旁為其佛母,以黃色砂點表之。其閣樓為本尊壇城五層宮殿之極頂,為覺性大樂壇城 ,表覺性之超越境界。

九月附圖:象、雪山獅子與力士

頂托時輪金剛壇城之門,乃一象、雪山獅子及二力士,此等皆表不同佛地。象乃 具力然缺智慧,雪山獅子少力然聰敏,力士兩者皆具,而最上之力士則表完全證悟者 心意之微妙功德。

十月附圖:梵文字母

時輪金剛砂壇城外圍,共有八十八梵文字母,各表一本尊之名及聲,住於名為屍 林之火(下)圈及風(上)圈。此等本尊形成時輪金剛壇場之護輪。

十一月附圖:初昇之月

於時輪金剛砂壇城東北隅地輪之上,昇起白色滿月。月下為時輪金剛宮殿之城池 ,包括矮牆、珍珠懸鬘、射光等。白色範圍中央為十字金剛杵,表父母或悲智雙運。 亦可見背負白蓮之鼠,其上三十本尊點,表藏曆八月。至乎西南隅(非顯於本圖)地 大輪上則有落日。

十二月附圖:達賴喇嘛消溶時輪金剛砂壇

一九九一年紐約市,時輪金剛灌頂圓滿時,主持達賴喇嘛請砂壇中本尊返回剎土 ,手持金剛杵,解散壇城之能量,侍者隨即打掃,並將已勝住的砂,放於赫申河(譯 者按:紐約市之河),以清淨該地界。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月官菩薩造
林崇安由藏譯漢

(八五)三苦諸苦皆寂息,滅三無邊三解脫,
一切障難定解脫,住於如空平等性。

(八六)超越一切煩惱垢,通達三時及無時,
諸有情中即大龍,功德帶中之鬢帶。

「三苦」:行苦、壞苦及苦苦也。

「諸苦」:指八苦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皆寂息」:指從彼(苦)解脫。

「滅三」:指身、語、意清淨也。

「無邊」:無餘。

「三解脫」:謂證得三身也。

「一切障難」:指煩惱障及所知障。

「定解脫」:謂清淨。

「住於如空平等性,超越一切煩惱垢」:謂等引智。

「通達三時及無時」:謂後得智。

「諸有情中」:謂六趣也。

「即大龍」:指佛也。

「功德帶中」:謂十地菩薩。

「鬢帶」:成為彼等(十地菩薩)之鬢帶,謂智慧勇識也。

(八七)諸身一切中解脫,虛空道中真實住,
持於如意大寶珠,遍主一切寶中勝。

(八八)圓滿廣大如意樹,勝妙淨瓶大中勝,

能作有情諸利益,隨順有情而利益。

「諸身」:指色也。

「一切」:指聲、香、(味、觸、法)等也。

「中解脫」:謂從彼等一切(色、聲、香等)中超越也,如經云:「若 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虛空道中真實住」:於空性之義不動也。

如是智慧勇識彼作他事之譬喻者:「持於如意大寶珠,遍主一切寶中勝,圓 滿廣大如意樹,勝妙淨瓶」如是相似之門,作眾趣之事,故稱作「大中勝」。

唯作他事為主,故稱「能作有情諸利益」。

「隨順有情而利益」:謂慈悲心也。

(八九)亦知善惡及時辰,遍主知誓知誓句,
知時及知有情根,於三解脫善巧者。

「亦知善惡」:指了知弟子根器之差別也。

「及時辰」:指了知教法之次第也。

「遍主」:以慈悲無不遍及也。

「知誓知誓句」:指不超離作眾趣事也。

「知時」:指了知調伏及非調伏之時也。

「及知有情根」:指了知所度者根器利鈍之差別也。

「於三解脫」:指於聲聞乘、獨覺乘及菩薩乘也。

「善巧者」:指智慧勇識也。

(九○)具足功德知功德,知法吉祥生吉祥,
一切吉祥之吉祥,吉祥名稱善名稱。

「具足功德」:指自事圓滿也。

「知功德」:指他事圓滿也。

「知法」:「法」指輪迴涅槃(之法也)。「知」指知道無自 性也。

「吉祥」:指無中斷,謂見也。

「生吉祥」:謂(生出)果也。

「一切吉祥」:謂修也。

「吉祥」:謂行也。

「吉祥名稱」:名聞於眾趣者,指智慧勇識也。

「善名稱」:如何名聞?答:善妙之名稱也。

(九一)大出息中大喜筵,大歡喜中大音樂,
恭敬承侍悉具足,勝喜名稱主吉祥。

「大出息中」:從相異之分別心中出息。

「大喜筵」:於一切所度者產生喜悅及歡樂。

「大歡喜中大音樂」:以種種方便引出也。

「恭敬承侍悉具足」:已成眾趣之供養處也。

「勝喜」:指金剛喻定,謂第十一地也。

「名稱」:從一切教續中名聞也。

「主」:指智慧勇識也。

「吉祥」:遍達契入自事為『自吉祥』;慈憫眾趣他事為『他吉祥』。

(九二)具勝施勝是尊者,微妙歸處堪歸敬,
於世怨中勝中勝,離一切怖無有餘。

「具勝」:具三十二妙相及八十隨形好也。

「施勝」:「勝」指大乘,「施」指向十地之菩薩開 示也。

「尊者」:指已成十地菩薩之主也。

「微妙歸處堪歸敬」:指彼智慧勇識也。

「於世怨中」:指從輪迴中。

「勝中勝」:救護故是微妙歸處。

「離一切怖無有餘」:指從輪迴之法(脫離出來)。

 

 

 

 (待續)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劉銳之

銳之少年,即留心佛學,十三歲皈依真言宗 黎乙真法師,受胎藏界灌頂。十五 歲皈依禪宗 虛雲老和尚,得菩薩戒。其後改入無上瑜伽密宗,先後承事 榮增堪布 、 諾那呼圖克圖、 貢噶上師、 敦珠法王。 受初級瓶灌、二級密灌三級智灌、四 級名詞密灌頂。 法王除將所有曾受之本尊儀軌、會供、集聚輪、超度法、拋斡、等 應有盡有之法要,全部傳授賜與,並飭代為攝受弟子。返港後,得李世華師兄將香港 堅道祖屋樓下之會客廳前段供出,以為成立金剛乘學會之用。於是可以集眾修行、誦 咒、會供、誦戒,並以之鑽研學問,聯絡感情。

不久居住九龍之同學,以學會成立,位於半山區,渡海之餘,復須登山,不便實 甚。於是提議﹁在九龍購買一層樓宇,較為方便。﹂眾皆和之。數十年來,數易其處 ;遠離市街者,遷移之近。內室狹窄者,遷至寬大。現在灣仔克街一號展鴻大廈一樓 A座,當然較為寬闊,以前初成立時,會員初三四十人,今已五百人矣。

不數年,以台灣發展頗佳,為國人所集聚。因以回國發展,勝於久處僑居。於是 乃返台灣之台中、台北、台南、高雄四處,各設立一會。而同為僑居地之星嘉坡,馬 來西亞之太平一處,及澳門均有僑眾居留,乃先後各成一會,於弘揚佛法,尚須盡力 而為也。

淺釋金剛乘八支粗罪

淺釋金剛乘八支粗罪

劉銳之

佛教之傳入我國,最盛時有禪宗、淨土宗、唯識宗等,凡十三宗之多。均從釋尊 之開示:「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而來,所謂顯教是也。

及蓮華生大士示現,教人以「身結印」、「語誦咒」、「意緣想」,以建「即身 成佛」之基。且分「作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所謂「密宗 是也。密宗盛行於西藏:有「甯瑪巴」(紅教)、「格魯巴」(黃教)、「噶朱巴」 (白教)、「薩迦巴」(花教)之分。

顯教重於精研教理,乃至證悟真如。密宗著重實修持,乃至成就證果。而於戒定 慧三學,同為由「戒」得「定」,由「定」得「慧」,秩序井然。而於戒行,顯教派 須守「五戒」、「十善」及「菩薩戒」,無限「輕鬆」,密宗則為「根本墮」與「粗 罪」,措詞非常嚴厲。其差別如此之鉅,我輩雙研顯密,不得不留意及之。無他,研 討教理,與實踐修持,實有別也。

五戒、十善、菩薩戒、及根本墮,已略述於前。

茲復將「金剛乘八支粗罪」,略釋如下:

 密戒灌缺依明母
「明母」亦可稱「明妃」,或亦稱「佛母」。與行者實修雙運之明母,必須她本 人曾受過「可以充任明母」之灌頂,如喜金剛及大威德金剛等明母之許可灌頂,始可 充任。並不是凡是女性佛教徒便可也。

 集聚輪時起鬥爭
「集聚輪」是指全體男女會員,全體聚集。如果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則只能 稱為「男人部分」、或「女人部分」集聚。如此三種,如果合理合法舉行,是有很大 利益。參加時切勿說出爭吵語言,觸及他人,就會引起很大傷害,故除討論佛法外, 最好保持靜默。

 俗女自力取甘露
未受高級佛法灌頂,如可充任明母者,就是「俗女」,不能與之修雙運,否則犯 此粗罪。甘露是指「精」,或「滾打菩提心」。自力取甘露,如世俗所謂「手淫」, 犯此粗罪。

 具器弟子密不說
具器弟子,指有一弟子,已具足聽聞最高密法之根器。來求法時,秘而不說,犯 此粗罪。

 信心問法示餘法
有某人非常懇切請問佛法,雖然我們知道答案,卻有意欺騙他,說了錯誤的答案 ,就犯此粗罪。

 同聲聞眾住七日
「聲聞」特別指修習密續、及密法,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聲聞,如與之同住七日, 就犯此粗罪。

 未證瑜伽持密慢
有某人只修了些密法,只是一些基本的閉關法,或修了些生起、圓滿次第,卻想 自己是大修行人,且具大神通力、大觀力等,並對他人宣說自己的境界,這就犯了這 條粗罪。

 非當機前說深法
此特別指在那些對密法沒有信心的人面前,宣說密法或開示。因在密續內容中, 有許多秘密法義。這些內容,絕不可以任意宣說,如果如此,就犯這條粗罪。

中陰成就之妙道

中陰成就之妙道

《中有聞教得度密法》簡介
柯萬成

《季刊》第六十二期,鍾師兄《如何對治不能成就之心態》一文,內述某師兄對 死後成就之半信半疑,怖畏輪迴苦,終日惶恐不已。筆者於上期,因寫《對治不能成 就之心態》一文,略陳淺見,但為寫作時間所限,針對第一點疑難,所言稍覺簡略。 今者,藉介《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之便,略述其詳。

某師兄所疑惑者:「病人臨終四大分離,非常痛苦,如何能觀想本尊?」細審其 意,某師兄不外是問,處於中陰時期,如何成就?本文作旨即在此。欲知其祥,最好 是看原書了。

密宗所以異於顯教者厥為:即身成佛。依密法言,成就菩提者有三等,上焉者剋 期取證,中焉者命終升登,下焉者中陰成就。宗喀巴大士指言今日末法時代,眾生福 薄,能夠中陰成就已經不錯了。

何謂中陰?

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悲憫眾生沉淪苦海是也。眾生多世多生死此生彼 ,頭出頭沒,此期生命剛結束而下期生命未開始,其間靈識脫離屍體,再往投胎之陰 形,特名曰中陰身,亦名中有。

世人皆貪生怕死,獨不悟生即死之根苗,為貪瞋癡三毒所縛,以致輪轉六道,無 有休息之期。世尊即是警悟世人,知投生之可畏,明了生脫死,示現其道者。

《中有聞教得度密法》,藏文原名「巴多脫卓」(Barto Thodol)。「巴多」意 為「中陰」,「脫卓」意為「聞度」,合言之,即言「由聞得度於中陰」。

《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原為舊西藏古老相傳的「喪儀」,可說是西藏現行之「古 禮經」。其藏文原本傳自初唐,遠在蓮花生大士來藏弘法之前已有此書(近閱《大轉 世》一書,此書則說是蓮華生大士所造)。此書乃由西藏喇嘛格西達哇桑杜(Lama Kazi Dawa – Samdup)譯成英文,其弟子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W. Y. Evans – Wentz)編 纂,出版於一九二七年英國牛津大學。漢譯有二本,其一為張蓮菩提所譯之《中陰救 度密法》(民國二十五年出版)(自印本),其一為趙洪鑄所譯之《中有聞教得度密 法》(民國三十四年出版),後者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二書內容主要相同,如趙譯本第一卷命盡中有與實相中有,第二卷投生中有,最 後結述和附編,書後迴向等,和張譯本大抵相同。趙譯本還附譯了「編者原敘部份」 ,計有:
(一)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之重要
(二)佛教之象徵
(三)中有四十九日之密義
(四)五大(原質)之密義
(五)五智教義
(六)西藏喪葬禮儀
(七)中有情景
(八)中有景象之心理觀
(九)冥府審判
(十)重生教理
(十一)佛家宇宙學說
(十二)基本教義概述
(十三)本書稿本
(十四)本書源流
(十五)本書之英譯及編纂

書後又附譯了七篇
(一)瑜伽學
(二)密教修持法述要
(三)真言說
(四)上師門徒灌頂概論
(五)實相論
(六)南北佛教與耶教之綜合比較
(七)中古世紀耶教之冥判說

其後更附譯了:《遷昇靈識瑜伽密法》。

以上這些,皆為張譯本所未譯出者。惟是張譯本又另附譯《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 要》一文,這篇則是西藏迦居爾宗二十四祖珀瑪迦爾波喇嘛原著,西藏達瓦桑杜格西 喇嘛英文譯傳,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纂集,則又是趙本所無者。

中有略分為三階段:命盡中有(藏文名「幾海中陰」),為時約三日半或四日; 實相中有(藏文名「踵倚中陰」),為時二七十四日;投生中有(藏文名「悉罷中陰 」),由第十五至四十九日,皆可受生,期之久暫,純依業力而定。

此書詳述人命盡之後,在這三個中有階段歷程的所見所聞,及此時所應把握、與 證入的法要,名之曰:「中陰歷程指南」,亦無不可了。

世人讀此書後,於死後一七、二七乃至七七日的中有歷程,有所了解,了然於胸 ,不致驚惶失措,若修持得法,屆時,又有道侶在旁助念提嘶,實在無須怖畏輪迴苦 ,而終日惶恐不已也。

此「巴多脫卓」法,總分三步,第一步,於將欲命終,而尚未命終之際,作法使 之入實相光明觀;第二步,命終已後,中陰現前,作法導示提醒靈識使之趣入實相光 明;第三步,既已深入中陰,上品者能度脫之機會已過,妄心熾然,又復求生,作法 導示其靈識令醒悟補救,即生亦導示其如何避下品而向上品,有閉胎、擇胎、入胎等 法。….茲細述如下:

(一) 命盡中有:此時死者四大解體。「地大降於水大」時,謂死者之體,忽爾覺 受一種極強大壓力之痛苦;「水大降於火大」時,謂死者之體,忽覺猶如墜落冰水之 至極寒冷之痛苦;「火大降於風大」時,謂死者之體,忽覺被極狂烈之風,吹折其體 ,碎為微塵,至極支解之痛苦。外表之表徵為:面部筋肉抽縮,視聽不靈,呼吸阻困 ,喘急不堪等等苦狀。人於氣絕後,靈識離體,未得立即認證解脫者,率皆經過一種 昏沉迷惚境況,為時三日半至四日之久。「巴多脫卓」法,即由此開始修持。此際, 靈識甫出體未久,其業識必有一剎那,頓覺清明,此際「命盡中有」凡可體證兩次之 明光,但能體證與否,端賴其宿習善惡業力,及其曾否有禪定修持及密法作觀而定。

(二) 實相中有:倘雖經各種導示提醒,仍未得正念觀入實相光明者,則死者靈識 ,不久當降此期中陰。期間,計二七十四日。第一周喜樂部諸尊放強光相攝,同時六 道亦放幻色光來照。此時死者靈識,能於任何一次,隨順導示如實認證,自然得度矣 。然若為惡業所牽,染執堅固,仍不能證入。則第二周五十八尊忿怒飲血之變化身, 於是出現,以續前功。其方位與前之喜樂尊無異,只是相貌變為忿怒,更顯可怕而已 。

(三) 投胎中有:若經實相中有,而未得解脫者,由第十五日起已入此投胎中有。 此時具足六相(身無影無礙,剎那能巡繞多處。隨自所作,他人不能見。隨人 所作所思,自皆能知。無日月星曜等顯現。見俱生鬼神,算其善惡。雖見飲食 ,若未回向,不能受用。)

 五根具全,並具五種神通,有九倍於生前的智慧,隨業風飄盪,而無能力定位 ,只見微薄曙光,無分晝夜處。微光中常見一片黑漆,常聞打殺厲聲,見平日住宅家 人親屬,乃至自己屍身,但不為己有。此時自念:「我當不惜任何代價,求得人身。 」

 此時,你要不忘頂上依怙之大悲聖者,並諦聽下偈:「依教奉行莫遲疑,真理 實諦善信持,制心一處勿散亂,無作無念止於止,根本自性光明境,一剎那間得現前 。」

 入投胎中有日久,前陰身將昏散,後陰之依止卻漸明顯。此時有六凡道劣光, 緣於業感某道之光色,顯現你前。此時,你可不問何光之色,一律視為來自大悲觀音 聖者之身處,前來接引於你的恩光。以後則為轉生之法門: 閉塞胎門  選擇 胎門  遷識往生佛土  轉生人道復入塵世。

 關於「閉塞胎門」,此偈十句,為徹頭徹尾之中陰救度法,分五步:淨念 相續;觀見淨聖雙身;不起愛憎邪妄分別;觀一切如幻;住入淨光。

 關於「選擇胎門」,首先認識須彌四洲及六道各種生處之概觀,而自操主權 。次對忿怒之惡類,方法是觀成尊勝兮嚕迦或馬頭金剛以壓倒之。

 關於「遷識往生佛土」,只要你意志堅定,誓願懇切,不問已否悟入菩提妙 道,是否具足功德資糧,皆得帶業往生五方佛任一剎土。

 關於「轉生人道復入塵世」,若然是為救度眾生,乘願再來,只要淨念相續 ,加上所仗皈依本尊莊嚴,一切操之在我,儘管昂頭闊步,沿黃光徑中,向彼妙寶宮 殿乃至妙美園林,入住其中,得其所選矣。

以上乃《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和《中陰救度密法》之摘錄,一些地方還參考了《 大幻化網導引法》。

由上觀之,若欲「中陰成就」,則宜熟習此「中有歷程指南」,數數思維,數數 修誦,思維死時與中有時之狀況及修持之理。於死近時,更須留意:
 不忘中有口授。
 斷除貪著,供養上師三寶,布施一切有情。尤須斷親友往來,以免擾亂定心。
 嚴守三昧耶及諸戒律,如有缺犯,當猛厲懺悔,補滿無缺。
 恭敬供養上師本尊加被,能於死時能持光明;並供養護法食子,能予護持。
 尤應對上師三寶發至深心,起大淨信,堅定欲願為要。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劉銳之

銳之少年,即留心佛學,十三歲皈依真言宗 黎乙真法師,受胎藏界灌頂。 十五歲皈依禪宗 虛雲老和尚,得菩薩戒。其後改入無上瑜伽密宗,先後承事  榮增堪布、 諾那呼圖克圖、 貢噶上師、 敦珠法王。受初級瓶灌、二級密灌 三級智灌、四級名詞密灌頂。  法王除將所有曾受之本尊儀軌、會供、集聚輪、超 度法、拋斡、等應有盡有之法要,全部傳授賜與,並飭代為攝受弟子。返港後 ,約李世華師兄將香港堅道祖屋樓下之會客廳前段供出,以為成立金剛乘學會 之用。於是可以集眾修行、誦咒、會供、誦戒,可以鑽研學問,聯絡感情。

不久居住九龍之同學,以學會成立,位於半山區,渡海之餘 ,復須登山,不便實甚。於是提議「在九龍購買一層樓宇,較為方 便。」眾皆和之。數十年來,數易其處;遠離市街者,遷移之近。 內室狹窄者,遷至寬大。現在灣仔克些一號展鴻大廈一樓A座,當 然較為寬闊,以前初成立時,會員初三四十人,今已五百人矣。

不數年,以台灣發展頗佳,為國人所集聚。因以回國發展,勝於 久處僑居。於是乃返台灣之台中、台北、台南、高雄四處,各設立一會。 而同為僑居地之星嘉坡,馬來西亞之太平一處,及澳門均有僑眾居留,乃 先後各成一會,於弘揚佛法,尚 盡力而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