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輪金剛砂壇城

時輪金剛砂壇城

黃毅英譯漢

時輪金剛砂壇城乃為達賴喇嘛座下南佳寺院之僧眾所建立者。壇城造法乃為佛陀 公元前六百年作為時輪金剛續之部份而傳授--此為悲智雙運之密法。該等教授包括 時輪之續:外時輪--星宿曆算及宇宙運行之理 ;內時輪--人身心之運作;及別時 輪--灌頂、修法之開示及覺悟之道。此等教法於西元十一世紀傳入西藏,嗣後師弟 相傳,其傳承不斷直至今日之第十四輩達賴喇嘛。

僧侶製作壇城先按時輪古籍鉤其輪廓,於圓心出發,以另一漏斗錘磨長形漏斗使 砂震下,如此錘磨產生震盪,使砂於漏斗尾端落下,此等細砂乃為十四種天然色素染 成。

時輪砂壇城為七百二十二本尊住處,表時輪金剛之覺性,壇城本尊以梵文字母或 彩砂所成之點而為代表。砂壇城乃為五層宮殿之平面,表示其頂住時輪金剛佛父母者 。方形壇城外圍六圓乃表地、水、火、風、空、智(或大樂之識)六大。四份之顏色 表四方及四大,即:東/黑/風、南/紅/火、西/黃/地、及北/白/水。砂壇城 更蘊含建築部份、天文細節、瑞獸及奉獻本尊之供品等。各各部份均表示時輪金剛遍 知之心,過去、現在、未來匯聚而成悲智之超時雙運。

西藏砂壇傳統乃為灌頂儀式之部份,此中弟子得修習佛陀密法之授權,達賴喇嘛 作灌頂之主持,於十二日時輪灌頂中,召請七百二十二本尊溶入壇城。於第十一日, 弟子得諸尊灌頂後,砂壇城之作用圓滿。於最後一日,本尊請離砂壇城返回其剎土( 譯者按:概指色究竟天),砂乃擦淨(譯者 按:有謂此舉乃為隨察漸收),並獻與地界中水域內之神祇,以清淨本 地。最末,達賴喇嘛以頌文將灌頂中一切功德回向所有眾生。

縱一睹時輪金剛壇城已為具力之經歷,即使以文化層面而言。博物館之遊客對壇 城之莊嚴及獨特,每感驚訝,並為製作僧眾之專注所感動,知為長期修持方能達致者 。每日動工前,僧侶必以清淨其意、器物及空間之頌文始;次觀想自成時輪金剛之悲 心,遂使每一粒砂均為佛法所加持,如云一睹時輪金剛之砂壇城,即已喚起各人心中 覺悟之種子。

一月附圖:時輪金剛砂壇城

此西藏佛教藝術之極品,直徑七呎。於一九八八年,由達賴喇嘛座下南佳寺院僧 眾,於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純以彩砂製成。此中代表時輪金剛悲智雙運剎土 之五層宮殿。

達賴喇嘛謂:時輪金剛教法實為促進世界和平之經續。

二月附圖:供養園林

時輪金剛砂壇城細部,乃依據時輪金剛古籍者,獻以本尊供品,以表製造壇城僧 眾之誠信者除外。圖示為寶瓶以表長壽雨、世間福德與解脫;蓮花表清淨一切污染; 果盤表喜覺。此等供品以絲巾包裹以表觸受。

三月附圖:雪山獅子

雪山獅子為一八足獸--所見之每足實為二--住於壇城中表水大之圈中(ML;AH;AW;譯 者按:方形壇城外圍第一層為吉祥RF;AH;AW;卍ML;AH;AW;字圈、第二圍即為白 色水大圓形,其中西方有雪山獅子所拉之車,東方則有金翅鳥所拉之車。RF;AH;AW;) 。此時輪金剛砂壇城之細部,足見南佳寺院僧眾工巧之精細。水大圈之下(內層)為 黃色地大圈,上有表心意靜止之綠色吉祥(卍)鬘。右下角為力士表心之覺性。

四月附圖:北門

時輪金剛砂壇城之每一門均有十一層,表十一地。九室中之八為獻與時輪金剛以 音樂舞蹈等之天女,下層中央之室有一鼓、棍、錘,表破無明、發慈悲心與證空性。 表十一地之金殿以兩金勝幢與金供瓶所莊嚴。

五月附圖:天人

時輪金剛砂壇城細部,於黃色香如意寶樹兩旁為天人(ML;AH;AW;譯者按:指 阿修羅RF;AH;AW;),男具馬面,而男女兩者均自欲界,胡跪向樹致敬,表覺悟之 地。其下雜色圖案形成圍欄,而上之點為橫樑,兩旁為供品之上之勝幢。

六月附圖:建築細部

時輪金剛砂壇細部現金色珠鬘,置於紅之底色上。懸掛之白珠,表佛之不共功德 ,而白點之圓圈為本尊供品,三角形象為藍天透下光線,其下矮牆則以黑白花瓣嚴飾 。

七月附圖:鳥之王

大鵬金翅鳥為鳥之王,見於時輪金剛砂壇城白色水輪東隅。其下為黃圈表地大, 於其上繪有綠色吉祥卍字,表意之靜止。其上為四圈,依次表火大、風大、空大與大 樂之識大。其下為九室之門,供養園林及東門之七豬拉二本尊所坐之車(ML;AH;AW;譯 者按:南門為馬車、西門為象車、北門為獅車。RF;AH;AW;)。

八月附圖:覺悟壇城

時輪金剛砂壇城最內部,蓮華之心住時輪金剛,面向東,以藍色金剛杵表之。其 旁為其佛母,以黃色砂點表之。其閣樓為本尊壇城五層宮殿之極頂,為覺性大樂壇城 ,表覺性之超越境界。

九月附圖:象、雪山獅子與力士

頂托時輪金剛壇城之門,乃一象、雪山獅子及二力士,此等皆表不同佛地。象乃 具力然缺智慧,雪山獅子少力然聰敏,力士兩者皆具,而最上之力士則表完全證悟者 心意之微妙功德。

十月附圖:梵文字母

時輪金剛砂壇城外圍,共有八十八梵文字母,各表一本尊之名及聲,住於名為屍 林之火(下)圈及風(上)圈。此等本尊形成時輪金剛壇場之護輪。

十一月附圖:初昇之月

於時輪金剛砂壇城東北隅地輪之上,昇起白色滿月。月下為時輪金剛宮殿之城池 ,包括矮牆、珍珠懸鬘、射光等。白色範圍中央為十字金剛杵,表父母或悲智雙運。 亦可見背負白蓮之鼠,其上三十本尊點,表藏曆八月。至乎西南隅(非顯於本圖)地 大輪上則有落日。

十二月附圖:達賴喇嘛消溶時輪金剛砂壇

一九九一年紐約市,時輪金剛灌頂圓滿時,主持達賴喇嘛請砂壇中本尊返回剎土 ,手持金剛杵,解散壇城之能量,侍者隨即打掃,並將已勝住的砂,放於赫申河(譯 者按:紐約市之河),以清淨該地界。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聖妙吉祥真實名廣釋》

月官菩薩造
林崇安由藏譯漢

(八五)三苦諸苦皆寂息,滅三無邊三解脫,
一切障難定解脫,住於如空平等性。

(八六)超越一切煩惱垢,通達三時及無時,
諸有情中即大龍,功德帶中之鬢帶。

「三苦」:行苦、壞苦及苦苦也。

「諸苦」:指八苦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皆寂息」:指從彼(苦)解脫。

「滅三」:指身、語、意清淨也。

「無邊」:無餘。

「三解脫」:謂證得三身也。

「一切障難」:指煩惱障及所知障。

「定解脫」:謂清淨。

「住於如空平等性,超越一切煩惱垢」:謂等引智。

「通達三時及無時」:謂後得智。

「諸有情中」:謂六趣也。

「即大龍」:指佛也。

「功德帶中」:謂十地菩薩。

「鬢帶」:成為彼等(十地菩薩)之鬢帶,謂智慧勇識也。

(八七)諸身一切中解脫,虛空道中真實住,
持於如意大寶珠,遍主一切寶中勝。

(八八)圓滿廣大如意樹,勝妙淨瓶大中勝,

能作有情諸利益,隨順有情而利益。

「諸身」:指色也。

「一切」:指聲、香、(味、觸、法)等也。

「中解脫」:謂從彼等一切(色、聲、香等)中超越也,如經云:「若 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虛空道中真實住」:於空性之義不動也。

如是智慧勇識彼作他事之譬喻者:「持於如意大寶珠,遍主一切寶中勝,圓 滿廣大如意樹,勝妙淨瓶」如是相似之門,作眾趣之事,故稱作「大中勝」。

唯作他事為主,故稱「能作有情諸利益」。

「隨順有情而利益」:謂慈悲心也。

(八九)亦知善惡及時辰,遍主知誓知誓句,
知時及知有情根,於三解脫善巧者。

「亦知善惡」:指了知弟子根器之差別也。

「及時辰」:指了知教法之次第也。

「遍主」:以慈悲無不遍及也。

「知誓知誓句」:指不超離作眾趣事也。

「知時」:指了知調伏及非調伏之時也。

「及知有情根」:指了知所度者根器利鈍之差別也。

「於三解脫」:指於聲聞乘、獨覺乘及菩薩乘也。

「善巧者」:指智慧勇識也。

(九○)具足功德知功德,知法吉祥生吉祥,
一切吉祥之吉祥,吉祥名稱善名稱。

「具足功德」:指自事圓滿也。

「知功德」:指他事圓滿也。

「知法」:「法」指輪迴涅槃(之法也)。「知」指知道無自 性也。

「吉祥」:指無中斷,謂見也。

「生吉祥」:謂(生出)果也。

「一切吉祥」:謂修也。

「吉祥」:謂行也。

「吉祥名稱」:名聞於眾趣者,指智慧勇識也。

「善名稱」:如何名聞?答:善妙之名稱也。

(九一)大出息中大喜筵,大歡喜中大音樂,
恭敬承侍悉具足,勝喜名稱主吉祥。

「大出息中」:從相異之分別心中出息。

「大喜筵」:於一切所度者產生喜悅及歡樂。

「大歡喜中大音樂」:以種種方便引出也。

「恭敬承侍悉具足」:已成眾趣之供養處也。

「勝喜」:指金剛喻定,謂第十一地也。

「名稱」:從一切教續中名聞也。

「主」:指智慧勇識也。

「吉祥」:遍達契入自事為『自吉祥』;慈憫眾趣他事為『他吉祥』。

(九二)具勝施勝是尊者,微妙歸處堪歸敬,
於世怨中勝中勝,離一切怖無有餘。

「具勝」:具三十二妙相及八十隨形好也。

「施勝」:「勝」指大乘,「施」指向十地之菩薩開 示也。

「尊者」:指已成十地菩薩之主也。

「微妙歸處堪歸敬」:指彼智慧勇識也。

「於世怨中」:指從輪迴中。

「勝中勝」:救護故是微妙歸處。

「離一切怖無有餘」:指從輪迴之法(脫離出來)。

 

 

 

 (待續)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劉銳之

銳之少年,即留心佛學,十三歲皈依真言宗 黎乙真法師,受胎藏界灌頂。十五 歲皈依禪宗 虛雲老和尚,得菩薩戒。其後改入無上瑜伽密宗,先後承事 榮增堪布 、 諾那呼圖克圖、 貢噶上師、 敦珠法王。 受初級瓶灌、二級密灌三級智灌、四 級名詞密灌頂。 法王除將所有曾受之本尊儀軌、會供、集聚輪、超度法、拋斡、等 應有盡有之法要,全部傳授賜與,並飭代為攝受弟子。返港後,得李世華師兄將香港 堅道祖屋樓下之會客廳前段供出,以為成立金剛乘學會之用。於是可以集眾修行、誦 咒、會供、誦戒,並以之鑽研學問,聯絡感情。

不久居住九龍之同學,以學會成立,位於半山區,渡海之餘,復須登山,不便實 甚。於是提議﹁在九龍購買一層樓宇,較為方便。﹂眾皆和之。數十年來,數易其處 ;遠離市街者,遷移之近。內室狹窄者,遷至寬大。現在灣仔克街一號展鴻大廈一樓 A座,當然較為寬闊,以前初成立時,會員初三四十人,今已五百人矣。

不數年,以台灣發展頗佳,為國人所集聚。因以回國發展,勝於久處僑居。於是 乃返台灣之台中、台北、台南、高雄四處,各設立一會。而同為僑居地之星嘉坡,馬 來西亞之太平一處,及澳門均有僑眾居留,乃先後各成一會,於弘揚佛法,尚須盡力 而為也。

淺釋金剛乘八支粗罪

淺釋金剛乘八支粗罪

劉銳之

佛教之傳入我國,最盛時有禪宗、淨土宗、唯識宗等,凡十三宗之多。均從釋尊 之開示:「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而來,所謂顯教是也。

及蓮華生大士示現,教人以「身結印」、「語誦咒」、「意緣想」,以建「即身 成佛」之基。且分「作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所謂「密宗 是也。密宗盛行於西藏:有「甯瑪巴」(紅教)、「格魯巴」(黃教)、「噶朱巴」 (白教)、「薩迦巴」(花教)之分。

顯教重於精研教理,乃至證悟真如。密宗著重實修持,乃至成就證果。而於戒定 慧三學,同為由「戒」得「定」,由「定」得「慧」,秩序井然。而於戒行,顯教派 須守「五戒」、「十善」及「菩薩戒」,無限「輕鬆」,密宗則為「根本墮」與「粗 罪」,措詞非常嚴厲。其差別如此之鉅,我輩雙研顯密,不得不留意及之。無他,研 討教理,與實踐修持,實有別也。

五戒、十善、菩薩戒、及根本墮,已略述於前。

茲復將「金剛乘八支粗罪」,略釋如下:

 密戒灌缺依明母
「明母」亦可稱「明妃」,或亦稱「佛母」。與行者實修雙運之明母,必須她本 人曾受過「可以充任明母」之灌頂,如喜金剛及大威德金剛等明母之許可灌頂,始可 充任。並不是凡是女性佛教徒便可也。

 集聚輪時起鬥爭
「集聚輪」是指全體男女會員,全體聚集。如果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則只能 稱為「男人部分」、或「女人部分」集聚。如此三種,如果合理合法舉行,是有很大 利益。參加時切勿說出爭吵語言,觸及他人,就會引起很大傷害,故除討論佛法外, 最好保持靜默。

 俗女自力取甘露
未受高級佛法灌頂,如可充任明母者,就是「俗女」,不能與之修雙運,否則犯 此粗罪。甘露是指「精」,或「滾打菩提心」。自力取甘露,如世俗所謂「手淫」, 犯此粗罪。

 具器弟子密不說
具器弟子,指有一弟子,已具足聽聞最高密法之根器。來求法時,秘而不說,犯 此粗罪。

 信心問法示餘法
有某人非常懇切請問佛法,雖然我們知道答案,卻有意欺騙他,說了錯誤的答案 ,就犯此粗罪。

 同聲聞眾住七日
「聲聞」特別指修習密續、及密法,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聲聞,如與之同住七日, 就犯此粗罪。

 未證瑜伽持密慢
有某人只修了些密法,只是一些基本的閉關法,或修了些生起、圓滿次第,卻想 自己是大修行人,且具大神通力、大觀力等,並對他人宣說自己的境界,這就犯了這 條粗罪。

 非當機前說深法
此特別指在那些對密法沒有信心的人面前,宣說密法或開示。因在密續內容中, 有許多秘密法義。這些內容,絕不可以任意宣說,如果如此,就犯這條粗罪。

中陰成就之妙道

中陰成就之妙道

《中有聞教得度密法》簡介
柯萬成

《季刊》第六十二期,鍾師兄《如何對治不能成就之心態》一文,內述某師兄對 死後成就之半信半疑,怖畏輪迴苦,終日惶恐不已。筆者於上期,因寫《對治不能成 就之心態》一文,略陳淺見,但為寫作時間所限,針對第一點疑難,所言稍覺簡略。 今者,藉介《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之便,略述其詳。

某師兄所疑惑者:「病人臨終四大分離,非常痛苦,如何能觀想本尊?」細審其 意,某師兄不外是問,處於中陰時期,如何成就?本文作旨即在此。欲知其祥,最好 是看原書了。

密宗所以異於顯教者厥為:即身成佛。依密法言,成就菩提者有三等,上焉者剋 期取證,中焉者命終升登,下焉者中陰成就。宗喀巴大士指言今日末法時代,眾生福 薄,能夠中陰成就已經不錯了。

何謂中陰?

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悲憫眾生沉淪苦海是也。眾生多世多生死此生彼 ,頭出頭沒,此期生命剛結束而下期生命未開始,其間靈識脫離屍體,再往投胎之陰 形,特名曰中陰身,亦名中有。

世人皆貪生怕死,獨不悟生即死之根苗,為貪瞋癡三毒所縛,以致輪轉六道,無 有休息之期。世尊即是警悟世人,知投生之可畏,明了生脫死,示現其道者。

《中有聞教得度密法》,藏文原名「巴多脫卓」(Barto Thodol)。「巴多」意 為「中陰」,「脫卓」意為「聞度」,合言之,即言「由聞得度於中陰」。

《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原為舊西藏古老相傳的「喪儀」,可說是西藏現行之「古 禮經」。其藏文原本傳自初唐,遠在蓮花生大士來藏弘法之前已有此書(近閱《大轉 世》一書,此書則說是蓮華生大士所造)。此書乃由西藏喇嘛格西達哇桑杜(Lama Kazi Dawa – Samdup)譯成英文,其弟子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W. Y. Evans – Wentz)編 纂,出版於一九二七年英國牛津大學。漢譯有二本,其一為張蓮菩提所譯之《中陰救 度密法》(民國二十五年出版)(自印本),其一為趙洪鑄所譯之《中有聞教得度密 法》(民國三十四年出版),後者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二書內容主要相同,如趙譯本第一卷命盡中有與實相中有,第二卷投生中有,最 後結述和附編,書後迴向等,和張譯本大抵相同。趙譯本還附譯了「編者原敘部份」 ,計有:
(一)中有聞教得度密法之重要
(二)佛教之象徵
(三)中有四十九日之密義
(四)五大(原質)之密義
(五)五智教義
(六)西藏喪葬禮儀
(七)中有情景
(八)中有景象之心理觀
(九)冥府審判
(十)重生教理
(十一)佛家宇宙學說
(十二)基本教義概述
(十三)本書稿本
(十四)本書源流
(十五)本書之英譯及編纂

書後又附譯了七篇
(一)瑜伽學
(二)密教修持法述要
(三)真言說
(四)上師門徒灌頂概論
(五)實相論
(六)南北佛教與耶教之綜合比較
(七)中古世紀耶教之冥判說

其後更附譯了:《遷昇靈識瑜伽密法》。

以上這些,皆為張譯本所未譯出者。惟是張譯本又另附譯《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 要》一文,這篇則是西藏迦居爾宗二十四祖珀瑪迦爾波喇嘛原著,西藏達瓦桑杜格西 喇嘛英文譯傳,美國伊文思溫慈博士纂集,則又是趙本所無者。

中有略分為三階段:命盡中有(藏文名「幾海中陰」),為時約三日半或四日; 實相中有(藏文名「踵倚中陰」),為時二七十四日;投生中有(藏文名「悉罷中陰 」),由第十五至四十九日,皆可受生,期之久暫,純依業力而定。

此書詳述人命盡之後,在這三個中有階段歷程的所見所聞,及此時所應把握、與 證入的法要,名之曰:「中陰歷程指南」,亦無不可了。

世人讀此書後,於死後一七、二七乃至七七日的中有歷程,有所了解,了然於胸 ,不致驚惶失措,若修持得法,屆時,又有道侶在旁助念提嘶,實在無須怖畏輪迴苦 ,而終日惶恐不已也。

此「巴多脫卓」法,總分三步,第一步,於將欲命終,而尚未命終之際,作法使 之入實相光明觀;第二步,命終已後,中陰現前,作法導示提醒靈識使之趣入實相光 明;第三步,既已深入中陰,上品者能度脫之機會已過,妄心熾然,又復求生,作法 導示其靈識令醒悟補救,即生亦導示其如何避下品而向上品,有閉胎、擇胎、入胎等 法。….茲細述如下:

(一) 命盡中有:此時死者四大解體。「地大降於水大」時,謂死者之體,忽爾覺 受一種極強大壓力之痛苦;「水大降於火大」時,謂死者之體,忽覺猶如墜落冰水之 至極寒冷之痛苦;「火大降於風大」時,謂死者之體,忽覺被極狂烈之風,吹折其體 ,碎為微塵,至極支解之痛苦。外表之表徵為:面部筋肉抽縮,視聽不靈,呼吸阻困 ,喘急不堪等等苦狀。人於氣絕後,靈識離體,未得立即認證解脫者,率皆經過一種 昏沉迷惚境況,為時三日半至四日之久。「巴多脫卓」法,即由此開始修持。此際, 靈識甫出體未久,其業識必有一剎那,頓覺清明,此際「命盡中有」凡可體證兩次之 明光,但能體證與否,端賴其宿習善惡業力,及其曾否有禪定修持及密法作觀而定。

(二) 實相中有:倘雖經各種導示提醒,仍未得正念觀入實相光明者,則死者靈識 ,不久當降此期中陰。期間,計二七十四日。第一周喜樂部諸尊放強光相攝,同時六 道亦放幻色光來照。此時死者靈識,能於任何一次,隨順導示如實認證,自然得度矣 。然若為惡業所牽,染執堅固,仍不能證入。則第二周五十八尊忿怒飲血之變化身, 於是出現,以續前功。其方位與前之喜樂尊無異,只是相貌變為忿怒,更顯可怕而已 。

(三) 投胎中有:若經實相中有,而未得解脫者,由第十五日起已入此投胎中有。 此時具足六相(身無影無礙,剎那能巡繞多處。隨自所作,他人不能見。隨人 所作所思,自皆能知。無日月星曜等顯現。見俱生鬼神,算其善惡。雖見飲食 ,若未回向,不能受用。)

 五根具全,並具五種神通,有九倍於生前的智慧,隨業風飄盪,而無能力定位 ,只見微薄曙光,無分晝夜處。微光中常見一片黑漆,常聞打殺厲聲,見平日住宅家 人親屬,乃至自己屍身,但不為己有。此時自念:「我當不惜任何代價,求得人身。 」

 此時,你要不忘頂上依怙之大悲聖者,並諦聽下偈:「依教奉行莫遲疑,真理 實諦善信持,制心一處勿散亂,無作無念止於止,根本自性光明境,一剎那間得現前 。」

 入投胎中有日久,前陰身將昏散,後陰之依止卻漸明顯。此時有六凡道劣光, 緣於業感某道之光色,顯現你前。此時,你可不問何光之色,一律視為來自大悲觀音 聖者之身處,前來接引於你的恩光。以後則為轉生之法門: 閉塞胎門  選擇 胎門  遷識往生佛土  轉生人道復入塵世。

 關於「閉塞胎門」,此偈十句,為徹頭徹尾之中陰救度法,分五步:淨念 相續;觀見淨聖雙身;不起愛憎邪妄分別;觀一切如幻;住入淨光。

 關於「選擇胎門」,首先認識須彌四洲及六道各種生處之概觀,而自操主權 。次對忿怒之惡類,方法是觀成尊勝兮嚕迦或馬頭金剛以壓倒之。

 關於「遷識往生佛土」,只要你意志堅定,誓願懇切,不問已否悟入菩提妙 道,是否具足功德資糧,皆得帶業往生五方佛任一剎土。

 關於「轉生人道復入塵世」,若然是為救度眾生,乘願再來,只要淨念相續 ,加上所仗皈依本尊莊嚴,一切操之在我,儘管昂頭闊步,沿黃光徑中,向彼妙寶宮 殿乃至妙美園林,入住其中,得其所選矣。

以上乃《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和《中陰救度密法》之摘錄,一些地方還參考了《 大幻化網導引法》。

由上觀之,若欲「中陰成就」,則宜熟習此「中有歷程指南」,數數思維,數數 修誦,思維死時與中有時之狀況及修持之理。於死近時,更須留意:
 不忘中有口授。
 斷除貪著,供養上師三寶,布施一切有情。尤須斷親友往來,以免擾亂定心。
 嚴守三昧耶及諸戒律,如有缺犯,當猛厲懺悔,補滿無缺。
 恭敬供養上師本尊加被,能於死時能持光明;並供養護法食子,能予護持。
 尤應對上師三寶發至深心,起大淨信,堅定欲願為要。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成立弘法學會略記

劉銳之

銳之少年,即留心佛學,十三歲皈依真言宗 黎乙真法師,受胎藏界灌頂。 十五歲皈依禪宗 虛雲老和尚,得菩薩戒。其後改入無上瑜伽密宗,先後承事  榮增堪布、 諾那呼圖克圖、 貢噶上師、 敦珠法王。受初級瓶灌、二級密灌 三級智灌、四級名詞密灌頂。  法王除將所有曾受之本尊儀軌、會供、集聚輪、超 度法、拋斡、等應有盡有之法要,全部傳授賜與,並飭代為攝受弟子。返港後 ,約李世華師兄將香港堅道祖屋樓下之會客廳前段供出,以為成立金剛乘學會 之用。於是可以集眾修行、誦咒、會供、誦戒,可以鑽研學問,聯絡感情。

不久居住九龍之同學,以學會成立,位於半山區,渡海之餘 ,復須登山,不便實甚。於是提議「在九龍購買一層樓宇,較為方 便。」眾皆和之。數十年來,數易其處;遠離市街者,遷移之近。 內室狹窄者,遷至寬大。現在灣仔克些一號展鴻大廈一樓A座,當 然較為寬闊,以前初成立時,會員初三四十人,今已五百人矣。

不數年,以台灣發展頗佳,為國人所集聚。因以回國發展,勝於 久處僑居。於是乃返台灣之台中、台北、台南、高雄四處,各設立一會。 而同為僑居地之星嘉坡,馬來西亞之太平一處,及澳門均有僑眾居留,乃 先後各成一會,於弘揚佛法,尚 盡力而為也。

五戒十善菩薩戒及十四根本隳略釋

五戒十善菩薩戒及十四根本隳略釋

劉銳之

嘗謂國人於孩提之童,不受教時,而調教之,其方法非常和善。由此聯想,祇須 敬誦

誓守不殺生戒 誓守不偷盜戒

誓守不邪淫戒 誓守不妄語戒

誓守不飲酒戒

便能死時不隳「地獄」、「餓鬼」、「畜牲」之三惡趣,且能轉世為人,其所守者祇 「五戒」而已。

若能更誦「弟子某甲誓守十善」

身不殺盜淫  心不貪瞋癡

口不作妄言  及不作綺語

重舌並惡口  戒之成十善

如此不獨可轉世為人,而且可以上生天趣。

而菩薩戒則為三聚

 (一)攝律儀戒(於佛所說之律儀:不論小乘、大乘所 應守之一切律儀,均應攝受、遵守。)

 (二)攝善法戒(於佛所說之慈善方法:如上列之五戒 、十善等,均應攝受、遵守。)

 (三)饒益有情戒(凡修行人,必須發菩提心,以度一 切有情,普皆成佛,故須饒益有情。)

以上均為顯教之律儀,若密宗者,(又名金剛乘)則不如是。以其所「學習」之 不同,而其目標之各別。顯教是以「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為宗。密宗則 以「身結印、語誦咒、意緣想」為主。蓋一則研求學理,一則履行實踐,相距既遠, 犯戒之受處罰,自然不同。密戒則名為「根本隳」

所謂「根本隳」者,即使行者「教理通達」、「修持精進」。若犯了密宗的戒, 就是隳落,無可轉環,其重要可想。

金剛乘十四根本隳,絕對不能犯任何一條,這是非常嚴重,會在行者心理,留下 不可磨滅的印痕,帶來極嚴重之業果,會使你下金剛地獄。所以時輪六支上師瑜伽說 :「甯失身命,也絕不破「金剛乘十四根本隳」。」

行者更須了知,守護會犯下根本隳的四門。這就是裝滿黃金之房子,它的四門, 如果你不防守看好?就會有小偷潛入,偷走的所存放的黃金。其所謂會使你犯下根本 隳的四門:

(一)無明之門

(二)輕蔑之門

(三)粗心之門

(四)心理扭曲之門

如果不守護此四門,則每天都會犯下根本隳。

我覺得各同學中,於此十四根本隳之各自體性,不盡了知,茲特略釋之:

 甲一 不輕蔑諸上師
你一旦與一位上師,建立師徒關係。就應該對之保持恰當之虔誠;對所有的上師 ,均應如此,不得輕蔑。

 甲二 不違越善逝語
善逝者:一切諸佛菩薩。於善逝語,如「過午不食」等,亦不能謂為「那有什麼 關係」!?而輕蔑之。

 甲三 弟兄不起忿諍
凡同受過同一金剛上師之傳法灌頂,均為金剛兄弟,與同一父母之兄弟一樣,不 能面赤耳熱,而起爭執。

 甲四 不於眾生捨慈
大乘教法,是慈悲一切有情,即使是非常邪惡的有情,亦不能捨棄慈心。

 甲五 不斷正菩提心
當你想:「我怎能度一切眾生,而後成佛?」這就犯了這根本隳。

 甲六 不毀謗自他宗
假如你所信奉是大乘,他人信奉的是小乘,或者相反,無論大乘小乘,都是佛說 的法,不能毀謗。

 甲七 不於未熟宣密
身心未成熟,指未受密法灌頂,且未深信密法者;不應對之解釋,及說密法意義 。

 甲八 不輕視蘊佛體
蘊謂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五種隱藏身內的物質:色指形體,如皮、肉 、齒、骨等。受指受用,如苦受、樂受、捨受等。想指懷想、構想、思想等。行指行 動、行旅、執行等。識指知識、認識、識別等。在密法上,是將五蘊淨化,轉化成為 五佛本性,不應加以輕視。

 甲九 不疑諸自性法
如不信或拒絕相信現象是「無自性」,「非真實存在」,而擯斥「空性見」,就 是犯了這根本隳。

 甲十 不於毒具慈心
毒指非常邪惡之人,凡有四種:傷害佛陀的人、傷害上師身體的人、想傷 害一切有情之人,或對所有的有情眾生,有普遍性的怨毒、想要破壞佛法之人。如 與成為密友,或非常親近之,就犯此戒。

 甲十一 不分別離名法
行者應將自己的心,引導到正見上。否則應將自續派、唯識派、經量派等之見, 早晚各修三次,思惟非同一性,如不照作,就犯此戒。

 甲十二 不破壞具信人
如某人相信密法,另一人告訴他,密法不是那麼好,而且很粗淺:那人因此減退 信心。告訴的人,就犯此隳。

 甲十三 依已得三昧耶
三昧耶義為密宗之誓句,修密法者,拒絕參加「集聚輪」,就犯此戒。

 甲十四 不毀謗慧自性
密續中說:女人的本性是智慧。毀謗女人(智慧),就是犯了此戒,且女人包含 了空行母在內。

戒定慧之抉擇(二)

 

 

劉銳之

 

甲二  定之抉擇

 

乙一  釋名

 

佛教之戒定慧三學,定處其中,有穩據中心,兼顧兩頭之利。
而定有七種名稱,玆略釋之:

 

丙一  三摩呬多

 

梵文云三摩呬多,身心安和平等曰等,依定力引至曰引。在定
心專注之性曰等引,故漢云等引。

 

丙二  三摩地

 

梵文云三摩地,舊稱三昧譯曰定,新作此名。謂心住一境,平
等維持也。是通定散二心,漢云等持。

 

丙三  三摩缽底

 

梵文云三摩缽底,身心安和平等曰等,能令至此平等位。故漢
云等至。

 

丙四  馱衍那

 

梵文云馱衍那,漢云靜慮。

 

丙五  質多翳迦阿羅多

 

梵文云質多翳迦阿羅多,漢云心一境性。

 

丙六  奢摩他

 

梵文云奢摩他,漢云止。

 

丙七  現法樂住

 

此根本等至,依俱舍論頌云:「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謂
味淨無漏,後味淨二種。」謂所辨別四靜慮、四無色之根本等至,
總合計有八種。假定再加以分別:前七又各有三種,就是第一味等
至、第二淨等至、第三無漏等至;最後非想非非想處,只有二種,
就是第一味等至、第二淨等至,缺一『第三無漏等至』。為何有頂
無無漏等至?因此地中,其想味劣,無漏不起,所以無此等至。所
說如是,以太繁複,不備引矣。

 

乙二  觀點

 

佛教徒於定學之觀點有二:曰優點、曰弱點,分別說明之:

 

丙一  優點

 

俱舍論頌中「分別賢聖品第六」是明果,「分別智品第七」是
明因,而「分別定品第八」是明緣;其排列之次第,是先懸出一個
崇高目標,使人有所欣求,所以先說賢聖之果位。但果必須假藉於
因。修如是因,纔證如是之果,行者必須認識清楚,故說智品以明
因。智慧不是突然而來,一定要待於緣,始能增長,所以次說定品
。定是心念集中之意義,三學中之定學,不論大小乘,均重視之。
有人認為一切佛教思想,都是禪定考察之結果;由禪定之思維,佛
教思想,始能體驗化,若無禪定,便無活潑潑之佛教,佛教為自覺
中心之宗教,而自覺之智,非定無以開發智慧。從定開發智慧,運用
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亂絲,始可覺得自覺與解脫,所以在實修上,或
悟證上,定學不可忽視。此定學之優點也。

 

古大德云:「無戒不能得定,無定不能得慧。」玆將無戒不能
得定,先述於下:

 

先師  虛雲老和尚開示略云:「參禪之目的,在明心見性,如何
見性?就要除去自心之污染,所污染自心,乃妄念執著,如能除卻
,即能實見自性。以自性即為如來智慧德相,與眾生所同具,無二
無別,不過悟即佛陀,迷即眾生,而生死迷淪,無法自拔。如何除
妄念?釋尊開示甚多,最簡單莫如『歇即菩提』之一個『歇』字。
禪宗達摩祖師東來,傳至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之話,莫如『屏息諸
緣,一念不生。』等語。為著得定,就要戒『妄念』。」

 

妄念既應戒,則與貪、瞋、癡三毒俱之慢、疑、惡見等六煩惱
,乃至忿、恨、惱、覆等二十隨煩惱,亦應戒除。即使世間八風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亦戒被所吹動。而名聞、利
養、恭敬之承事,也要戒而遠之。則一切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與上文所引之道共戒、定共戒,比之雖較細微,更應
遵守。

 

飲食、男女、睡眠,在欲界中,認為自然之享受;孟子且謂飲
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於此則應予隔離,以「欲界未到定」故

 

以上為定學之優點,攝定者所應了知。

 

丙二  弱點

 

禪定通於世間、出世間;而有世間禪,與出世間禪之別。同是
等至,乃有味等至與淨等至之名;味是味著,以愛能味著,因此等
至與愛相應,味著於境,所以此得味名。淨是世間之善定,因他離
諸惑染,而與無貪等諸白淨法所共相應,所以不同於味,因是善之
關係也。

 

九次第定中第三之樂俱禪,其境界略云:「此禪亦唯一意識,
但有綿綿之樂,從內心發,偏滿身分,美妙無比,易為行者味著,
足礙進修,殊為危險。」又第四之捨俱禪亦云:「此禪亦唯一意識
,無苦樂受,僅有捨受相應。出入息斷,內亂亦息。」外道入此定時
,不壞色身,直滅其心,入無想定,以為涅槃。四禪天尚如此,四
空當更可知。故於非想非非想處時云,行者既得無所有處定,又厭
彼無想,如醉如癡;而識處以上之有想,如疣如瘡。即捨前定,經
中間未到定,心與非想非非想之法相應,即成此定。外道得此定時
,斷一切想,不知尚有微細想。便以無想自詡,謂證涅槃。….至
此行者已達有界之頂;但仍未出三界,故終為世間有漏禪。

 

如此味禪,若執持之,有危險之指示。故菩薩戒第十一違犯有
云:「味邪命法持不捨。」又第廿五違犯有云:「見味靜慮為功德
。」菩薩戒有此垂戒,則於此優點、弱點,自應加以抉擇也。

 

乙三  分類

 

本來禪定之分類,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有以世間禪、出世間
禪而分,有漏禪、無漏禪而分,或以凡夫禪、外道禪、小乘禪、大
乘禪而分,更有以如來禪、祖師禪而分。玆篇所述,乃三十六年前
,謝卓如師兄所供給,卓如少為祖母所將護,懼感冒風寒,雖溽暑
之時,仍復綿袍蔽體。及後經商京滬,時刻均裹重裘,在上海親近
寶喇嘛,教修禪定,數月即雖嚴寒下雪,亦能只披一單布長衣,以
好研習坐禪,得漢人名師所提示,特簡錄見遺,經略加修飾,並附
科判;玆乃分錄如下:

 

丙一  有漏禪

 

丁一  四禪

 

戊一  初禪-或稱覺觀俱禪

 

初禪之前行,有『粗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
具『八觸』、『十功德』。開始時,行者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
,覺此心路泯然澄淨,恬恬安隱,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
是名曰『粗住』。由此心後,貼貼勝前,名為『細住』。如是一兩
時,或一兩月,心地豁然開明,身如雲影空淨。雖復空淨,猶見身
心之相,未有定中之功德,名『欲界定』。從是心後,泯然一轉,
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鋪,猶如虛空,名『未到定』。此時
性障猶在,未入初禪。在此,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
此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於此定中,則覺身心凝然,運運而
動。由此次第,感得動、痒、輕、重、冷、煖、澀、滑,名『八觸
』。此為色界之清淨四大極微,依欲界身中而發。其四大極微轉換
,各現其體用之二,故發此觸相也。動輕是風,痒煖是火,冷滑是
水,重澀是地,此乃正入初禪之相。此時有十功德,又謂十眷屬,
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是也。(
是就八觸中之動觸而論,餘七觸之功德準之。)此八觸十功德唯在
初禪,二禪則無,以四大轉換已了,是為初禪之特相。就四禪之總體
言之,則十八支功德法分別。此中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
一心是也。入此禪者便離欲界,居於色界之離生喜樂地,即大梵天
等之三天。此初禪天,至此色欲均滅,不須段食,已無鼻舌二識,
祇餘眼耳身意四識,具覺觀二者。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
與眼身耳三識相應。其正報有天王天眾,其依報有宮殿國土,至
此仍具五蘊,但均勝妙,此初禪為治外散亂之始。

 

覺-動心  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

 

觀-靜心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各所

緣不同。

 

 

喜-動心  樂之粗相,形於外。由上修得境,現舒

適安祥之喜。

 

 

樂-靜心  喜之細相,存於內者,內在樂至微細心

定。

 

 

一心-體  總攝上四種。

 

 

戊二  二禪-或稱喜俱禪

 

 

 

既入初禪,又以覺動亂,加以呵棄。初禪謝已,又入中間未到定,若不退失,便
發二禪。混四大色,成一淨色。於是定心之內,益顯清淨,即得此禪。此有四支,內
淨、喜、樂、一心是也。入此禪者,便離色界之離生喜樂地,而居於色界之定生喜樂
地,即少光、無量光、極淨光之三天。此二禪天以上於初禪四識,又去其三,僅有意
識之一,復無覺觀二者,而外亂已息。

 

 

 

戊三  三禪-或稱樂俱禪

 

 

 

既入二禪,又以喜樂動亂,加以呵棄。二禪謝已,又到中間未到定,若不退失,
便發三禪。於是定心之內,捨喜受而增正念正慧,色法轉妙,身受正樂,即得此禪。
此有五支,捨、念、慧、樂、一心是也。入此禪者,便離上二地,居於色界之離喜妙
樂地,即少淨、無量淨、淨之三天。此三禪天中,亦唯一意識。

但有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滿身分,美妙無比。故三禪之樂法,易為行者味著,
足礙進修,殊為危險,此禪為治內亂之始。

 

 

 

戊四  四禪-或稱捨俱禪

 

 

 

既入三禪,又以樂受動亂,加以呵棄。三禪謝已,又入中間未到定,若不退失,
便發四禪。於是定心之內,不為苦受所動,色法極妙,出入息斷,即得此禪。此有四
支,不苦不樂、捨、念、一心是也。入此禪者,便離上三地,居於色界之捨念清淨地
,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天(五邪念)之九
天。此四禪天中,亦唯一意識,但無苦樂等受,僅有捨受與之相應。且出入息均斷,
內亂亦息。外道入此定時,不壞色身,直滅其心,入無想定,謂為涅槃。故曰:「無
方便外道,滅心入無想天定」即此。有方便凡夫外道,滅心入非有想,非無想定。(
即後有頂)佛弟子滅心入滅受想定。(由有頂更進。)

 

以上四禪,為內色界定。以下四等,為外色界定。

 

 

 

丁二  四無量心

 

戊一  慈無量心

 

 

 

行者既得四禪,若由緣內,而更緣外,便得四無量定。(彼生梵天,而欲作梵天
王者,必須修此。)小乘則為自增福德,易入涅槃。大乘為欲廣度眾生,以大悲為本
。能與他樂之心名慈,行者於禪定中,與慈相應,無瞋怒怨惱,善修得解,廣大無量
,即成慈無量定。若在前四禪中,僅能自樂而已。

 

 

 

戊二  悲無量心

 

 

 

能拔他苦之心名悲,行者於禪定中,與悲相應,無瞋怒怨惱,善修得解,廣大無
量,即成悲無量定。若在前四禪中,僅思自拔而已。

 

 

 

戊三  喜無量心

 

 

 

廣得他樂之心名喜,行者於禪定中,與喜相應,無瞋怒怨惱,善修得解,廣大無
量,即成喜無量定。若在前四禪中,僅知自喜而已。

 

 

 

戊四  捨無量心

 

 

 

於他不著之心名捨,行者於禪定中,與捨相應,無瞋怒怨惱,善修得解,廣大無
量,即成捨無量定。若在前四禪中,僅得自捨而已。此四無量,在第四禪,修之易得
。但初禪修悲,二禪修喜,三禪修慈,四禪修捨,亦甚便也。

 

此為眾生緣之四無量心,凡夫修之。(小乘修法緣之四無量心,大乘修無緣之四
無量心)

 

 

 

丁三  四空-或稱四無色定、四空處定。

 

 

 

戊一  空無邊處定-或稱空定、空處定。

 

 

 

行者既得四禪四等,已進色界頂天。但厭色質為礙,不得自在,如繫牢獄,仍求
出離;即捨色緣空,經過中間之未到定,心與虛空之法相應,即成空處定。自此以上
,便離色界,而居於無色界之四空天,其境勝妙。於五蘊已無色蘊,正報唯受想行識
四蘊之假和合,而無色身。又無依報之國土宮殿。然不可分為四處,但為所修之境界
而證。無色界仍在三有之內,故仍有微妙之細色。

 

 

 

戊二  識無邊處定-或稱識定、識處定。

 

 

 

行者既得空定,又厭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仍求出離。以剖色得空,
剖空得識,色空諸法,均以識攝。即捨空緣識,經過中間之未到定,心與識法相應,
即成識處定。

 

 

 

戊三  無所有處定-或稱無想定、少處定。

 

 

 

行者既得識定,又厭三世之識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一切識,而緣法
塵少處。經過中間之未到定,心與無所有法相應,即成少處定。

 

 

 

戊四  非想非非想處定-或稱非有想非無想定。

 

 

 

行者既得少處定,又厭無所有處之無想,如癡如醉,識處以上之有想,如疣如瘡
。即捨前定,而緣非想非非想處。經過中間之未到定,心與非想非非想之法相應,即
成非想非非想定。

 

外道得此定時,斷一切想,不知尚有微細想,便以無想自詡;謂證涅槃。故曰:
「無方便外道,滅心入無想定。色頂有方便凡夫外道,入非有想非無想定。」即此!

 

佛弟子滅心入滅想定,(即由此更進)至此行者已達三界之頂,但仍未出三界,
故終為世間有漏禪。若由此進入滅受想定,斯超出矣。

 

 

 

(待續)

 

 

 

顯密彙集

顯密彙集

劉銳之金剛上師開示
弟子余迺永記錄

甲一 緒論

我這次公開講論顯密彙集的目的,在說明顯教與密宗二者相輔相成的關係。一般 人,尤其是漢人對密宗並不大明瞭,以至學顯教的,認為密宗不是三寶,而學密宗的 ,又往往認為顯教很多地方尚待補充;其實兩者所說都不對。應該說顯教與密宗,正 如鳥的兩翼,車的兩輪,缺一不可。

今日,漢地的中國人所以不大明瞭密宗,一則密宗不能公開傳授,學得密法的人 自然不多。二則密宗傳入漢地的時間較顯教為晚。根據歷史記載,顯教在東漢明帝時 已傳入漢地(我所以不說中國的原因,是覺得自中華民國成立而後,五族共和,故西 藏亦屬中國;乃說漢地),距今約一千九百年前,明帝時且已譯出佛說的「四十二章 經」予以弘揚,南北朝時期的鳩摩羅什法師亦已將大乘經論在中國普傳。密宗入漢地 的時間則在唐玄宗開元後纔漸次傳入,足足遲了六、七百年之久,中間又經過很多次 朝廷的禁制,一直到民國以後(西元一九一二年)纔逐漸普及於民間,然而戰禍頻仍 ,國家內憂外患,加上漢人不懂藏語,對盛行於西藏的密法,自然甚難接受。

究竟密宗的內容,有那些呢?初傳到漢地的密宗教理分四級:作密、行密、 瑜伽密、無上瑜伽密。唐武宗滅佛,此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的第三個,這 時是佛教的黑暗年代,佛教的各個宗派,被破滅無餘,密宗自亦不能倖免。所幸在這 之前,即唐天寶元年間,日本有一空海和尚(後來被日皇封為弘法大師)在漢地向惠 果和尚求法,惠果和尚其時翻譯密宗經典,剛譯至瑜伽密,遂以之傳付予之,這支傳 到日本的密宗教派,就是我們今日稱呼為東密真言宗的那一派密法。民國以後,實行 宗教自由,東密於是反哺傳入了漢地。

唐以後禁制密宗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元朝對 所有宗教都很敬重,尤其蒙古地緣與西藏相鄰,故對西藏密宗,極其尊崇,為了表示 對西藏喇嘛的崇敬,元世祖忽必烈特封八思巴(實際音譯應為聖者),並賜號「帝師 大寶法王」及玉印,現在西藏之大手印法門,當時在漢地很盛行,就是因為八思巴大 師的緣故,而那一套「大乘要道密集」也是他指導譯出的。

密宗既得流傳,窮苦無依的漢人朱元璋,在密宗的皇覺寺出家,並且因此知道在 下三部密的作密和行密中,有一位很有份量的菩薩,就是具有多手、很有世間加持力 的準提菩薩。朱元璋基於有求必應,於是在寺中準提菩薩前,虔奉香燈,請求加持, 後來果然做了皇帝;朱氏恐人如己,於是禁絕密宗。

到清朝由滿洲人統治,滿族對密宗,也是極其信奉。歷史記載滿洲人原是女真族 ,何以又稱滿洲,原來西藏譯音文殊(吉祥之意)國音讀之便是滿洲,可見清朝對西 藏密宗,是何等的推崇。再如宮中慈禧太后,要人尊稱她為老佛爺,朝中大臣死後有 御賜的陀羅尼經被,並在訃文處印上御賜兩個大字以示榮寵,又請甯瑪巴(俗稱紅教 )的大喇嘛修法七日,加持陀羅尼經被,甚至有未死時便把此被擺於顯眼處讓人觀羡 的。對西藏密宗固是推崇不替,但可惜只准宮幃供奉,漢人更根本不知何謂密宗。

民國之後宗教自由,但內憂外患紛來,西元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連西藏在內也漸 次變色,加以藏文經典,翻譯甚少,漢人學密可謂茫無頭緒。要知道,密宗與顯教雖 同是佛法,但其分別是:密宗即身成佛,顯教成佛卻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相當於人類 時間的十億年)。究竟密宗憑什麼能夠即身成佛?密宗之密又作何解?原來,密字照 研究應在上面加三個字,即是「眾生自密」,是自己密,不是別人替他密,一定要自 己修習。如果不明密法,真是不知從何修起,凡此都不免增加漢人學密的困難。

學密雖然不易,但即身成佛,是無上密乘的不二法門,除非我們不想學佛,不想 脫離生死苦海,否則,我們絕不可因難卻步。何況,今時學密的情況,與以前已漸有 不同。現在全世界已有很多人開始注重密宗,並著手研究,民國以後(西元一九一二 年)中國五族共和,我們更應該了解一下,何謂西藏密宗。

我知道美國已有兩間學院有研究密宗課程。我有一個同學在英國,他說英國亦有 一間敦珠精舍,比我們這間精舍還要大(按指原在九龍旺角洗衣街之精舍)。馮公夏 先生在西德,亦見有人研究密宗,且有德國人喇嘛。

至如翻譯經典問題。顯教的經典,早就有南北朝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唐朝時的玄 奘法師等,密宗卻很少藏文漢譯的經籍,而我也不過譯了四、五十萬字,是以一般人 多不能體會密宗的好處,更遑論接受密宗的修行。我研究密宗差不多已有四十年,在 輯纂佛經選要時,與羅時憲教授等人論及密宗部份,羅教授明白我在密宗部分多做了 一些工夫,對密宗略有研究;更不願只是自己受用,希望公開弘揚密法。本來密宗的 規矩,應由一上師領導學習為主;但為著能使更多人學習密宗,我決意要將其中的主 要基本知識,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讓現時想修習密宗的人,得到一點頭緒。

可惜二十多年來,在香港及台灣等地弘揚的成績,並不理想,因此我用另一辦法 ,便是公開密宗靜坐,把密宗最重要的幾點公開,使更多的人得益。前後大概有十六 會,跟我學習密宗靜坐法的差不多有一千人,得益者不在少數。這次(十七屆)我除 了教靜坐外,更想宣揚密宗,讓更多人得沾法益。記得十幾年前,我與梁隱盦先生、 羅時憲教授、葉文意女士等,其中我與羅教授先輯纂了一套「佛經選要」,以應當時 張澄基博士「把佛經簡化」的號召。選完之後,我們覺得徒使之簡化,亦無多大效果 ,應要廣加講授。於是又編了一本「佛學十八講」,作了多次公開講座,據聞台灣也 有以此講授的,我在三輪佛學社,亦公開講解了很多次。我總感覺十八講的內容以顯 教為主,密宗仍未能讓人因之得以認識。故這次法會所作的公開講座,弘揚顯教外, 更要說及密宗道理,且內容略以密宗為主,題名為「顯密彙集」。

我準備將所講科判為書軌,有幾位願將之錄音:如能編為書籍,我想將之分為三 篇:總說。顯教(即波羅蜜多乘)。密宗(即金剛乘)。原想先講密宗,現在 連顯教一併提及,目的在能將一般性的扼要問題逐點說明,俾便與各位共同研究,掛 一漏萬之處,歡迎各位隨時指正。

乙一 佛教與佛學

佛教有一點,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可稱之為「佛教」,也可稱之為「佛 學」。這兩個名稱,必定要弄清楚,究竟何謂佛教?何謂佛學?

顧名思義,佛教是就其中的宗教色彩而言,佛學是指其中蘊含的學術內涵而言。 今日世界上那麼多的宗教,儘管是那些流傳久遠,信徒極多的正道正派,宗教就只是 宗教,很少說是某某學派的;因為這些宗教面,宗教的色彩蓋過一切,不曾滲雜任 何學說。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奉的祇有新、舊約聖經,回教奉行的是可蘭經,其 學術氣氛,並不濃厚;而佛教能夠兼稱之為佛學,我們便不能不認識清楚,明白宗教 與學術有那些分別。

何謂宗教?現代泛指神道的信仰為宗教,但原本佛教乃以佛所說為教,佛弟子所 說為宗;宗為教的分派,如禪宗為佛教的一派。宗教必要具備五個條件,在我認為還 要加多三個。一般定義的五個條件是:教主,教義,信徒,儀式,服裝。 以佛教依此舉例,即為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整套教義,佛教徒,頂禮、 合十之類動作,出家人的袈裟衣袍等。天主教和基督教亦分別有耶穌、新舊約、神 父牧師、教徒教友、下跪及點十字、黑色或白色的規定服裝等五種條件。而儒家一般 人不稱之為孔教,因為它不具備上述五種條件。

我認為宗教另外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是:修行,如天主教的跪著念玫瑰經等。 他力,包括兩種,一種是求加持,如求上帝赦免罪過,領聖體,或求達成心中願望 等。一種是求解脫,如信主得救,得永生等。神通,如求神力使病者痊癒之類。

佛教從宗教的角度觀之,自然悉有上述八項宗教的基本條件;但近代如章太炎等 學者早指出,佛教其實尚有學術色彩的一面,故又可稱之為佛學,何解呢?

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之下修行時,不斷要證悟一個真實的道理,用現代哲學的 說法,就是想研究甚麼是人生觀?甚麼是宇宙觀?雪山修行六年,始終以追尋此一道 理為目的,直至某一日突然領悟而獲得成就時,不由感嘆說:「真奇妙!原來一切眾 生皆有如來功德種性,眾生本來是佛,可惜因種種妄想及分別心,故迷失本性,在苦 海不斷流轉生死」。所以釋迦佛所悟所追尋的是學術,於雪山六年中不斷修證的是 學術功夫,菩提樹下證道成佛後,不斷說法四十九年,凡所宣講的三藏十二部經論, 也無不是對佛性的闡述及不斷探求的學術研究;和不斷指示人們深信因果,離苦得樂 ,轉迷成悟。如是以開示悟入佛知見。

釋迦佛起心出家時,他的父親淨飯王本不願意,後見他意志堅決,便只好派以憍 陳如為首的五個大臣,在鹿野苑,說監視也好,說保護也好,就近觀察佛的起居生活 。

當佛證道後到河邊洗澡,並領受了牧羊女給他的九轉乳糜,之後又返回菩提伽耶 修行。這一切被五位大臣看見了,因為佛原先是修苦行的,於是他們便以為佛的修行 之心已經退轉,商議不再理會,甚至佛行近他們身旁,也想詐作視而不見,不再向他 行五體投地的最高敬禮,不料佛走到近前時,他們均為佛的神光攝住,不期然跪地禮 拜,佛於是向他們宣說苦、集、滅、道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

這四諦就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徒,都一定要研究的學問。苦為生、老、病、死;集 為聚集;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正見等八正道,是通往涅槃之路的必經途 徑。所以佛說:「此是苦,你應知;此是集,你應斷。」為什麼會苦?皆由你在過去 生中的不斷積聚;「此是滅」,你修行便會滅苦,「這是你本該渴慕的」;「此是道 ,你應該學」,更要努力修行。四諦之後,佛由初轉,二轉以至三轉法輪,甚至圓寂 時所說的大涅槃經,全部可歸入學術領域,起初說法如是,四十九年所講的也離不開 學理上的探求,此所以不僅可稱之為佛教,尚能名之為佛學的原故。

現在美國有三十六間大學設有佛學系。何以知道?因為八年前(按即一九六三年 ),這些大學由於缺乏佛學課本,共同推舉了一位名叫摩根的代表,連同幾位教授往 印度拜訪達賴喇嘛。達賴喇嘛表示沒有課本,他們又希望能獲得西藏歷史作為教材; 達賴喇嘛說有,不過要稍待時日,於是推薦摩根等拜訪我們的上師 敦珠甯波車,上 師在西藏著作等身,曾當過全國佛學會副秘書,正秘書是漢人陳銘樞(真如)。上師 是甯瑪巴的法王,也是西藏有名的學者,我個人醉心研究學問,也許因之能有機會親 近到這樣一位投緣的上師吧。

再說摩根尋到上師,請他寫一本西藏古代佛教史;上師答應,但需要一年多時間 ,屆時由我譯成漢文,摩根則答應負責譯成英文本。現在漢文本已經譯出。上師又要 我替摩根找一些佛學課本,因為他知道我在香港編有「佛學十八講」及「佛經選要」 等;並說已通知摩根來香港和我會晤。距今八年前,當時我的居所可能較偏僻,摩根 來港原打算停留三日,但在第三日纔尋訪到我,因此要申請延期兩日。他看到我給他 的教材全是漢文,問我能否譯成英文。我說如有週詳計劃,可找人為他翻譯;結果他 取去漢文佛學教材,臨行時告知我美國現時設有佛學系的大學學院一共有三十六所, 可見佛學是一門可從事深入研究的學問,是學術而不單是宗教。

(待續)

乙二 佛學入門

想研究佛學,就要知道如何纔可以入佛學之門及如何達到學佛的目的?釋迦佛降 生在印度,印度和中國俱屬文明古國;可惜印度不同於中國,中國有歷史,至少夏朝 ,甚至以前的唐堯虞舜,即有歷史記載。印度一向沒有歷史,最近纔有一本由漢人周 祥光用漢文編寫的印度史,在香港出版。他是湖南人,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同學;尼 赫魯極敬重其人,並承認他所編的印度史最有價值。我在印度見到周先生的時候,他 也提及這本印度史確實花了不少心血。印度是文明古國,竟然在數千年後纔由一位外 國人為之編寫歷史,真是一件怪事。所以我們研究學問的人,即使是初學的入門功夫 ,一定要根據文字的記載,纔能有所憑證。

釋迦佛住世時,每覺自己有何證悟或道理時,便召集弟子說法,說完便算,弟子 一直也沒有記載。遲些我會把「結集」的問題說給各位聽,現在祇略為指出:佛說法 時,弟子問什麼他便因應什麼來說法。當然他具有一切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是 無所不知的;雖然如此,也是因應弟子發問纔去解說。同時對於所有戒,是當弟子有 那些過失時,纔訂出相當的戒條。

佛圓寂後,印度語叫涅槃,漢文叫寂滅,判教有藏通別圓之說。最圓為圓教,所 以羅漢祇可以說寂滅,不能說圓,佛覺行圓滿纔叫圓寂。當時各弟子皆將佛所說的記 在心中,並未想及如何紀錄。

佛將圓寂時,弟子阿難陀尊者詢問今後以何為師?佛答以戒為師。又問依何念住 (念是念頭、住是集中)。佛說身、受、心、法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住世時並無一套完整的文字紀錄,於是有後來經典的 結集。   結集的緣起,由一位戇和尚觸發。佛圓寂後,這位戇和尚手舞足蹈地說:「好了 ,現在已沒有佛住世,我等無人管轄,可以任意而為了。」於是一班佛的弟子憂慮如 何是好?經集議後,一致認為應將佛住世時所說的結集。於是佛的弟子,先後經過四 次結集,乃將佛所說,全部集中紀錄,而成經律論三藏十二部。

乙三 佛學與學佛

學佛入門方法。經有三藏十二部,何謂三藏?藏即寶庫,三藏即三個寶貴的府庫 。第一藏名為修多羅,經藏有三解,是印度人認為最美麗的花鬘,是天經地義, 是連串的美麗花鬘,是佛說的修多羅。第二藏名為毗奈耶,即律藏,說的是戒律, 律是不斷說的,由佛制定。第三藏名阿毗達磨,阿毗謂對,達磨謂法,即依法做的, 稱為論藏,由菩薩所造。菩薩是佛的弟子,佛在世和圓寂後均如是稱呼。所以學佛應 從經、律、論三藏開始。

認為學佛由經學開始,此說最盛行,尤其是日本。日本人甚至認為應從梵文著手 研究,理由是譯經的時候,難免滲雜譯者個人理解或偏見,沒有可能全部表達原文; 一旦經出現了問題,則律會更有問題。至於讀經,遇有不足之處要以論輔助,讀一次 不足可以讀多次。經論的文字雖然艱澀,不過沒有戴有色眼鏡。例如看大般若經不足 可以再讀大智度論,這樣比較正確。如果欲求淺易祇看一般佛學書籍,則被誤導的可 能性便會很大。

十二部的梵音名稱是,修多羅,即契經。祇夜,即應頌,佛說完再頌,亦稱 重頌,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和迦羅拿,即授記,釋迦佛常有很多授記。伽陀, 即諷頌,與應頌相反,不用散文方式而用頌偈的文字。優陀那,即無問自說。按佛 不自說,不問而自說的祇有阿彌陀經。尼陀那,即因緣,佛常說種種因緣。阿波 陀那,即譬喻,凡夫多執著,故看事物常作偏見,故佛喜用譬喻使人了悟。伊帝曰 多伽,即本事。記載本生談以外之佛與弟子前生的行誼。遮陀加,即本生。釋迦佛 有很多說本生經,訴說本世及過去世的種種經歷。毗佛略,即方廣經,是佛盡量闡 釋事理,力求詳述的經典。阿浮陀達磨,即未曾有,見解極高的部分。休婆提舍 ,即論議,將道理反覆說明之謂。

十二部除方廣經外,皆從事立名;專說授記的名授記,說因緣的名因緣,有無問 自說的,有譬如立說的等等,各部之中,顧名思義以方廣經為最偉大的一部。我等學 習應從經、律、論三部學起。各位更要切記,學佛並不是學神通,而是學「三學」, 即「戒」,「定」,「慧」。有人認為定與慧應同時,這是說到最高層次時的境界; 初階第一要學的是戒,更要搞清楚佛學和學佛的分別。

佛教的理論可以成為一種學問,理由已見上述;所以佛學的學者,是拿佛教作為 一種學術探討之研究範圍,他們固然要熟讀有關典籍,但本身不一定是佛教徒。學佛 卻是學習如何認識佛法,接受佛法。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並不單是談學問,佛主要 的目的正是開示我們如何懂得「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等學佛的 方法。

學佛知見以了生脫死為最起碼的條件。佛憐憫世人不斷造業,以至不斷流轉生死 ,在天人、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迴,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所以佛 教人學佛以了生脫死,去煩惱,證菩提,最終學到與佛看齊,達到成佛的地步。如果 祇知鑽研佛典,缺乏身體力行,更談不上證悟的境界,這些都是說食不飽,於自身是 產生不了任何效果的。

學佛的第二步是去煩惱,證菩提,第三步是自覺覺他,以至覺行圓滿,便是學佛 的最高境界。小乘祇求自覺,但證阿羅漢果;大乘自覺覺他,是菩薩果,再進而覺行 圓滿則成佛果。

淪落入三惡道。佛戒不能兒戲,說了必定要守,至少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自淨其 意。學佛人應立即實踐戒行,並要終身遵守,守戒就如買了不墮三惡道的保險。

學佛更須要修定,從定可以自覺,進一步便能生慧;再進一步達到自覺覺他,以 至覺行圓滿。所以奉勸各位一定要記著守戒,從而得定,得慧。未發心的希望發心, 已得的戒要守,跟著是得定得慧。這便是學佛入門的主要「三學」。

(待續)

金剛薩埵淨土--東方妙喜淨土

金剛薩埵淨土--東方妙喜淨土

柯萬成

據《大幻化網導引法》 敦珠法王開示云:「普賢王如來,化為金剛薩埵,而成 五方佛,是密宗根本。」內註云:「中央毘盧遮那佛,東方金剛薩埵即不動佛,南方 寶生佛,西方無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又云:「金剛薩埵又化為金剛手,以密 宗所有經典,均是五方佛所說,將之結集成函,故名密宗主。」

由此而知,東方金剛薩埵即是不動佛。吾輩甯瑪巴修行人以金剛薩埵為本尊,對 本尊剎土怎能不加認識呢?這是筆者撰寫本文的動機。

提到淨土,所知者有:時輪金剛淨土,鬱單越淨土,兜率淨土,極樂淨土….大 宇宙中,其實也不止這幾處淨土吧!據《大寶積經十七》載佛與法處比丘的對話便有 「二十一億清淨佛土具足莊嚴」之說。可知佛剎真是浩如星海,難以縷述啊!

時輪金剛剎土是本世界(娑婆世界)的剎土,約在西藏之北,名「香巴拉」。鬱 單越洲是人間淨土,在此太陽系中,人間有四洲,地球居一,曰南贍部洲;至於鬱單 越則在北方,為最勝之模範人間,只要勤行十善即能達致此人間淨土。

兜率淨土,則在娑婆世界的欲界中,是慈氏菩薩的住處;極樂淨土則是無量壽佛 、觀音、勢至兩大菩薩的住處。我國自東晉慧遠大師結白蓮社,提倡極樂淨土法門以 來,此法門已普遍流行,上根下智,皆同攝受,成為大眾的信仰。

吾師 福德法幢銳公上師悲憫眾弟子,授以「深密空行心要拋斡教訓無修佛甚深 善道」,即以懇請無量光佛為主尊賜予攝受,先往生無量光佛淨土,生起十地大解脫 的能力後,即能從此一佛剎,遊彼一佛剎,化現十方廣行利益眾生之事。若是這樣, 那時便可以遍遊廿一億佛剎土了。這時再去兜率淨土恭聽龍華會上彌勒菩薩講經是可 以的;再去東方妙喜淨土禮拜金剛薩埵(阿閦佛)也是須臾即至的; 若說去時輪金剛剎土,以至鬱單越兩處人間淨土,大抵也是可以的!由是可見: 敦 珠法王、 銳公上師攝受眾生是多麼的善巧方便!

阿閦佛具名阿閦鞞、阿閦婆。譯 名無動、不動佛、無瞋恚。閦,初六翻,國音ㄔㄨˋ。

筆者謹據《佛說阿閦佛國經》為寫作的基本資料。《佛說阿閦佛國經》是後漢月 氏三藏支婁迦懺譯。經文凡三卷,計共五品:阿閦佛發意受慧品第一、阿閦佛剎善快 品第二、弟子學成品第三、諸菩薩學成品第四、阿閦佛般泥洹品第五。版本是用台北 新文豐民八十二年五月出版之台一版。

茲略以國土之善快、往生之方便兩節介紹妙喜淨土。這裏祇有樸實的陳述,沒有 理論的分析。欲觀其詳,請讀本經。

一 國土之善快

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梵語,此云一切智。 )慧時,其三千大千世界皆大光明,地六反震動。

阿閦如來成最正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人民七日不食飲亦 不妄食飲,亦不妄諛諂,身亦無疲極之想,如是也俱,想念安隱,好喜相愛意、歡喜 意、以得時念。爾時諸人民、諸欲天,皆棄穢濁思想。

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諸人民得天眼 者,未得天眼者,皆見其光明。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往詣佛樹時,諸 弊魔不能發念,何況當復能往嬈薩芸若。

復次舍利弗,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無 央數那術,億百千諸天人,於虛空住,以天華、天旃檀雜香、天擣香、妓樂供養,散 阿閦佛土。供養已,其天華、天香、天擣香、天旃檀香、天雜香,悉 於虛空中合住,化成圓華蓋。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 願而有持。

阿閦如來光明,皆照明三千大千世界常明。阿閦如 來光明悉蔽日月之光明,及一切諸天光明皆令滅,使人民不復見日月之明。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剎樹,以七寶作之,高四十里,周帀 二十里,其枝葉傍行四十里,其枝下垂,其欄楯繞樹周帀五百六 十里。於其樹下,得薩芸若慧。

佛語舍利弗,如世間工巧人,鼓百種音樂,其聲不如阿閦佛剎中 梯陛樹木之音聲,風遍起吹梯陛樹木相扣作悲聲。

佛言:阿閦如來剎中無有三惡道。何等為三:一者泥犁(按即地 獄)、二者禽獸(按即畜生)、三者薜荔(梵語,此云餓鬼。)一切人皆行善事。其 地平正,生樹木,無有高下,無有山陵溪谷,亦無有礫石崩山。其地行足蹈其上即陷 ,適舉足便還復如故。譬如綩綖枕。頭枕其上即為陷,適舉頭便還復如故。其地如是 。其佛剎無有三病。何等為三,一者風,二者寒,三者氣。其佛剎人,一切皆無有惡 色者,亦無有醜者,(亦無有)淫怒癡薄。其佛剎人民皆悉無有牢獄拘閉之事,一切 無有眾邪異道。其剎中樹木,常有華實。人民皆從樹取五色衣被眾共用著之。其衣被 甚姝妙,無敗色者。

佛語舍利弗,人民所著衣香,譬如天華之香。其飯食香,美如天樹香,香無有絕 。時諸人民,著無央數種種衣服。其佛剎人民,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 其 剎人民,隨所念欲得何食,即自然在前。人民無有貪於飲食者。

復次舍利弗,其佛剎人民,所臥起處,以七寶為交露精舍,滿無有空缺處。其浴 池中,有八味水,人民眾共用之。其水轉相灌注。諸人民終不失善法行。

如是舍利弗,其佛剎女人德欲比玉女寶者,玉女寶不及其佛剎女人百倍千倍萬倍 億倍巨萬億倍不與等。人民以七寶為床,上布好綩綖,悉福德致,自然為坐。

佛復語舍利弗言:其剎中人民飯食,勝於天人飯食,其食色香味,亦勝天人所食 。其剎中無有王,但有法王佛天中天。佛言舍利弗,譬如鬱單曰(按即鬱單越人間淨 土):天下人民無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 ,無有王,但有阿閦如來天中天法王。譬如忉利天帝釋,於座適發念 ,諸天便來受其教。

其剎人民,不從婬欲之事,所以者何?用是阿閦如來真人法御, 天中天所致。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有八味水。是諸人民,所為悉共用之 。人民意念欲令自然浴池有八味水滿其中,即自然有浴池,有八味水滿其中。意念欲 令水轉流行,便轉流行,意欲令滅不現,即滅不現。其佛剎亦不大寒,亦不大熱,風 徐起甚香快,是風用諸天龍人民故,隨所念風便起。若一人念,欲令風起,風即獨吹 之;意念不欲令風起,風便不起。風起時,不動人身,風隨人所念起。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女人,意欲得珠璣瓔珞者便於樹上取 著之;欲得衣被者,亦從樹上取衣著之。

舍利弗,其佛剎女人,無有女人態,如我剎女人之態也。舍利弗,我剎女人態云 何?我剎女人,惡色醜、惡舌、嫉妒於法,意著邪事。我剎女人,有是諸態;彼佛剎 女人,無有是態。所以者何?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

阿閦佛剎女人妊身產時,身不疲極,意不念疲極,但念安隱,亦 無有苦;其女人一切,亦無有諸苦,亦無有臭處惡露。

舍利弗,阿閦佛剎人民,無有治生者,亦無有販賣往來者,人民 但共同快樂,安定寂行,其佛剎人不著愛欲淫佚,以因緣自然受樂。其剎風起吹梯陛 樹,便作悲音聲,舍利弗,極好五音聲不及阿閦佛剎風吹梯陛樹木之 聲也。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剎無有日月光明所照,亦無有杳冥之處, 亦無有罣礙;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光明,皆照三千大 千世界常明。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行所所至處,於足迹下, 地自然生千葉金色蓮華。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 而有持。

佛告賢者舍利弗,阿閦如來若入郡圍縣邑所至到處,亦等如入殿 舍時也。亦自然生千葉金色蓮華。若善男子善女人,意念欲令入殿舍,足下自然生蓮 華者,皆使蓮華合聚一處,便合聚。意欲令上在虛空中,承神威神,其蓮華用人民故 ,便上在虛空中,而羅列成行。

佛復語舍利弗,其三千大千世界乃如是。阿閦如來無所著正覺, 若遣化人,到他方異世界,彼亦自然生,以佛威神所致。其三千大千世界,以七寶金 色蓮華而莊嚴之。(《阿閦佛剎善快品》)

其剎以三寶為梯陛,一者金、二者銀、三者瑠瓈。從忉利 天下至閻浮利地。

阿閦佛剎弟子意不念今日當於何食,今日誰當與我食,亦不行家 家乞,時到飯食,便辦滿鉢,自然在前,即取食,食已,鉢便自然去 ,其剎飯食如是。諸弟子不復行求衣鉢也。亦不裁衣, 亦不縫衣,亦不浣衣,亦不染衣,亦不作衣,亦不教人作,以佛威神所致,同共安樂 自然生。

阿閦如來不為諸弟子說罪事,所以者何?其剎無有行惡者。阿閦 佛不復授諸弟子戒,所以者何?其佛剎人,無有短命者,亦無弊惡,人無有穢濁 劫,亦無有諸結,無有穢濁見,其剎以除諸穢濁。其剎弟子,終無有貢高憍慢,其剎 不說五逆之事,一切皆斷諸逆,以諸弟子不貪飲食,亦不貪衣鉢,亦 不貪眾欲,亦不貪著也,為說善事行。所以者何?用少欲知止故。是故舍利弗,阿閦 佛不復授諸弟子戒,所以者何?其剎無有惡者,是諸弟子,但以若空非常非身以 是為戒,其剎亦無有受戒事。所以者何?其阿閦佛剎諸弟子,得自在 聚會,無有怨仇。阿閦佛剎諸弟子,不共作行,但獨行道,不樂共行 ,便行諸善。其剎無有過精進者,亦不可見懈怠者。是為阿閦如來佛 剎,出家諸弟子之德行。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為諸弟子說法時,弟子不左右顧視,一心 聽經,中有住聽經者,身不知疲極,中有坐聽經者,身亦不知疲極,意亦不令疲極也 。阿閦如來於虛空中說法時,諸弟子悉聽之。(《學子學成品》)

二 往生之便利

如何往生阿閦佛剎呢?以下藉介《佛說阿閦佛國 經》以見其方便:

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以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得生 阿閦佛剎者,其人當歡喜與!便安隱至其佛剎。佛言:如是。

爾時,舍利弗問佛言,云何天中天,菩薩摩訶薩用何等德行故,得生阿閦 RF;佛剎?佛告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當學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行, 當發如是意願,令我生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 。

復次舍利弗,菩薩行布施度無極,積累德本,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 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戒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 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忍辱度無 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 佛剎。菩薩行精進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 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菩薩行一心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 ,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智慧度 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 彼佛剎。

若有菩薩摩訶薩本是三事善本,願皆見善法,菩薩行三事善本,願降伏眾魔,及 官屬所向,欲念生阿閦佛剎,即得生其佛剎。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諷誦阿閦佛德號法經,聞已,即持諷誦願生 阿閦佛剎者,臨壽終時,阿閦佛即念其人,所以者何 ?儻魔得其便,即轉所願,如來故念之。其善男子、善女人不復轉會,當得所願,及 無上正真道。若有他異因緣,無能嬈害者,如是火刀毒木,是亦不行。若復有撾捶者 ,是亦不向,亦不畏人、非人,其人如是等見護,便生阿閦佛剎。( 《阿閦佛般泥洹品》)

看過上述,相信各位對妙喜淨土的食衣住行喜樂等等善快皆有了解。

最後,筆者至誠祈願金剛乘弟子在 敦珠法王、 銳公上師的加持下,都得以往 生妙喜剎土。並謹願以此寫作功德迴向 丹增移喜多傑尊者、 銳公上師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