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一O金剛大持史略
西藏甯瑪法源歷史讚頌 金剛大持史略
讚頌 敦珠甯波車撰 劉銳之恭譯
不變智慧眾生主
大樂法性不動尊
無上如意大寶藏
金剛大持致敬禮
金剛大持史略
普賢王如來,示現金剛持,以圓滿報身之受用法界,在金剛色究竟天六部之行相,與五方導師之行相;對特別眷屬大菩薩,金剛手、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殊勝清淨之根與境之果地菩薩,以不可言詮,轉無上瑜伽法輪。以此意趣表示之方法,以為傳授永久之傳統。
不變智慧眾生主
大樂法性不動尊
無上如意大寶藏
金剛大持致敬禮
普賢王如來,示現金剛持,以圓滿報身之受用法界,在金剛色究竟天六部之行相,與五方導師之行相;對特別眷屬大菩薩,金剛手、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殊勝清淨之根與境之果地菩薩,以不可言詮,轉無上瑜伽法輪。以此意趣表示之方法,以為傳授永久之傳統。
方便善巧悲憫釋族生
示成道相魔軍悉降伏
有如金山赫赫威嚴身
向釋迦佛足前恭敬禮
我佛來源,許多派不共之說法紛紜,以依所化心之大小而定。
大乘共之說法:受菩薩戒,積集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諸事彼此相同。唯說佛在都史陀天上,成為白幢天子時,已經修成十地菩薩,一生成辦;到娑婆世界,取最後身,成為一切義成王子,以至成佛。
佛本行讚說:我受無上菩薩戒,精進修習,積集資糧。是時有情年皆百歲,但皆盲目昏迷,無人指導;我為救度彼等,故到南贍部洲,示現成佛,與轉法輪。
密乘經續所說,大部份與上列大乘所說相同。不共說是佛在尼連河邊入不動定時,所有如來,鉤召其心,到色究竟天(色身仍在世間,與以灌頂說法。成佛以後,再下至金剛座上,示現成佛。
般若乘說:佛示八相成道,與密乘所說南贍部洲十二相成佛,有所不同。依續上師論說:
法身如如本不動 自性化身多積集
為應有情示現生 從都史陀天下降
由入胎以至降生 工巧明等甚通達
受用后妃示喜樂 旋復出離修苦行
乃至發大菩提心 降伏魔眾而成佛
弘化三轉妙法輪 雙林樹下示涅槃
周遍染汙世界中 度生說法無間斷
無上明空之智悲
佛語如蓮花開敷
能除有情無明暗
卑嗎密渣致敬禮
教主鼻尖有白色 ཨ 阿字,凌空嵌成,如欲墮狀。
當金剛薩埵顯現,授記可到中國求法後,教主托鉢至中國,見到詩列星哈,在此一住二十年,得到耳傳全部內外密教誨之傳授。但於經續卻未得之,卑嗎便滿意回到印度,見渣那密渣,報告到中國後受法情況。
當卑嗎正在修行時,有一空行告知曰:「嗟!具福德者,如欲得比以前更深之心要教誨,便應到班星大屍陀林去。」如是授記,說畢不見。他乃往謁教主渣那宿渣,求授最深教誨,教主示以各種神變,如是有戲論及無戲論之灌頂,均傳授之。並偕之到蘭遮山頂,以輪涅不二之行為,作無戲論全部之灌頂,皆付與焉,因此他便全部領悟。及教主傳以極無戲論之灌頂,能赤裸裸之空性;關於大圓滿類之灌頂,教誨及經續,均傳付之,十年當中,已斷疑焉。
其後教主遮那之身體,化成光蘊圓寂,卑嗎大哭發出幾聲痛苦之聲音;教主便在空中顯現,並將五寶莊嚴之寶篋,交其手中,是涅槃後之口訣;因此便得「語不增減,義無錯誤」 之證量。
後卑嗎到東方,作星嘰生波王之福田二十年,又到西方,作達瑪巴那王之福田;留居印度頗久,然後往西藏。
卑嗎年將二百,當藏王建立佛法時,藏地有名楊丁增康波者,能入定七年不動,而眼卻能同時遍見四大部洲。建議藏王,遣派羅渣華二人,帶重金赴印度,聘請卑嗎,王從之。卑嗎覺所化時機已至,允為前往。印度人生妒忌心,以離間語中傷,欲使藏王不再奉請,卑嗎顯現許多神變,藏人始信奉之。
教主卑嗎那密渣,是功德寶源族金剛甘露八部傳承。且向許多持經大德,聞大小乘之經藏,因此成為學者。復從教主畢達咕兮等許多大金剛持,聞所有之續部,依之修持,得大手印成就;而於大幻化網,尤為勝解。其著作有上師除障法、聞智慧論等甚多。
及抵達西藏後,將共同之因果法,及不共心部十三部,由宇渣充翻譯,譯成藏文。而將最深之口訣心要,只秘密傳付藏王及楊丁二人,餘人以非根器,未有傳授;而將譯成之藏文經籍,埋藏於青圃紀宮地下。教主住西藏十三年,前往中國五台山,在釋尊佛法未滅,其身體亦不滅,且於每一百年,在西藏示現一化身,以弘揚心要法,其自己有此授記也。
[/fusion_text]
1. 功德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怕那曼那」,亦稱「串珠」、「咒珠」或「佛珠」。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之用法及誦真言之功德:
※《木槵子經》云:「若要減煩惱……乃過一木槵子。」
※《數珠功德經》云「數珠者……亦皆得用。」
如何適當使用念珠。「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慎莫驀過越法罪……」(《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佛說木患子經》云:「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串)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常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掐)一木患子(今日〔念珠〕也),如是漸次度(掐)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干,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謅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盤。」
《校量數珠功德經》云:「以木槵子念珠持誦可往生淨土」
2. 顆數
一串108顆珠子的念珠代表眾生一百零八種煩惱,及觀世音菩薩的一百零八尊。每一顆珠子象徵觀世音菩薩的一位化身,而珠頭則代表觀世音菩薩的上師,即阿彌陀佛,因此,持念珠者於持誦時如遇珠頭,則不應跨越珠頭念誦,應反轉念珠繼續持誦,此為禮敬上師之意。如跨越珠頭持誦,經云有「越法罪」並遭「永棄」之過失。
表1. 以念珠修持的功德
功德內容 | 經典出處 |
|
《陀羅尼集經》 |
|
《佛說木槵子經》 |
表2. 念珠的顆數與象徵意義
顆數 | 象徵意義 | 經典出處 |
1080 | ※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 ※金剛界一零八尊各具一零八尊 |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文殊儀軌經》 |
108 | ※成就百八三昧 ※滅除百八種煩惱 |
《木槵子經》 《陀羅尼經》 |
54 | ※大乘菩薩發心到成佛之間的五十四種階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
《陀羅尼經》 《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
42 | ※大乘菩薩修行過程中的四十二種階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
《陀羅尼經》 |
27 | ※聲聞聖者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 | 《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 《文殊儀軌經》 |
21 | ※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等二十一位 | 《陀羅尼經》 |
14 | ※觀音十四無畏,十四等、十四忍 ※德,所求勝願皆成就 |
《數珠功德經》 |
密乘的念珠以111顆為主,其象徵意義為身壇城的48寂靜尊、52忿怒尊、10持明(持咒成就者),再加已觀為本尊的自己,此共計111。亦有說息100,增108,懷25,誅60
3. 持法
念珠的拿法以左手持珠置心間以拇指撥算念珠,其餘四指下托,右手在左手之前以推送念珠,雙手前後平行擺放,並相距約大拇指與中指伸長之寬。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用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輪到母珠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單用左手持珠亦可。
修法持咒時觀想心間種子字放光加持念珠,念珠觀成本尊收入自身;平時念珠成本尊放光加持自己。用其他計數器便無此方便了。
4. 材料
材料包括木槵子、金剛子、菩提子、沈木、檀木、硨磲、瑪瑙、珊瑚、水晶、琥珀、黑曜岩、象牙、人骨等。
圖1. 杵、鈴及珠的表義
1. 禮敬類:法衣,帽冠,哈達,項珠
2. 稱讚類:鼓,手鼓,骨笛、法螺,鐃
3. 供養類:佛壇,華蓋,供杯,食子,燈,茶盅,曼達盆,眠香爐,八吉祥,輪王七寶,塔,渣渣,火供瓢,顱器,護法杯
4. 持驗類:念珠,鈴杵,十字杵,普巴杵,淨水瓶,寶瓶,長壽瓶
5. 護摩類:護身符,佛盒,旗
6. 勸導類:法幢,摩尼轉
1. 金剛杵
圖2(左). 鈴杵(Bells and Dorjes)
圖3(右). 十字杵(Double Dorje)
一般為五股杵(圖1),亦有九股杵(圖2)及十字杵(圖3)。原為古代印度的一種兵器,藏密用作表示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的法器。平時將金剛杵和金剛鈴合用,金剛杵代表方便,金剛鈴代表智慧。
修行人用鈴杵結契印是修法儀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 金剛鈴。
金剛鈴的造型為喇叭口,其柄呈半根金剛杵的形狀,即手握部分,中間有般若佛母。內有鈴舌,搖時擊響的舌簧。鈴外部喇叭口一周鏤刻金剛杵花紋圖案的稱金剛鈴。外部鏤刻的圖案多種多樣,其名稱也不盡相同。鈴和杵聯合使用,鈴既是法器,又是一種樂器(圖1)。
3. 金剛降魔杵(普巴杵)(圖4)
金剛降魔杵一端為金剛杵,另一端為鐵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狀、一作怒狀,一作罵狀。此法器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甯瑪派(紅教)的「普巴金剛」法,使用此杵,故又稱為「普巴杵」。
4. 曼達盤(圖5)
密教用以修資糧道,增長福德智慧資糧的法器。通常固定擺 在供桌上。盤內通常裝置七珍八寶或米。。
5. 手鼓(圖6)
西藏密宗的手鼓,修法時代表讚頌諸佛菩薩的功德,配合金剛鈴、金剛杵使用。
6. 顱器(嘎巴拉)(圖7)
顱器為西藏密宗修法時,常見的法器之一,是以人類顱骨所製作的容器,取其無常之意。
7. 哈達
哈達(梵文 kha gtags)為西藏佛教禮敬用品,為一種長條狀的絲織品,長度從三、四尺至丈餘不等,有白、黃、藍、紅等顏色。
在西藏,凡婚慶及一般親友間的往來,或晉見達賴及地位崇高大喇嘛,皆呈獻哈達以示敬意。在西藏各種禮節中,「獻哈達」是最為普遍、最恭敬的一種。此外,哈達的顏色及長度,要視接受哈達者的身分而定,凡愈尊貴者愈長,顏色則以白色最尊貴,代表純潔、崇高。
8. 食子(圖8)
食子是藏傳佛教中,以糌粑或熟麥粉作成,用以供養佛菩薩、本尊或諸神施食眾鬼的食品。又稱「朵馬、多瑪」。藏語「多」字意義為「放」,即為供養並獻出之義。「瑪」字為「地」或「母」之意義,即一切普及,無所不載之謂。
圖4. 普巴杵(Phurba)圖5. 曼達盤(Mandalas)圖6. 鼓(Chod Drum)圖7. 嘎巴拉圖8.食子
1. 又稱「浮屠」、「窣堵波」、梵言Stupa、藏言Choten
2. 《說文》本無「塔」字徐鉉所加,早期譯為方墳、高顯、台。
3. 塔、佛像、壇城、寶瓶
4. 安臟
圖9.塔的佛像
圖10.塔式變遷
圖11.塔之表義
圖12.壇城圖
圖13.五方佛壇城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
劉銳之金剛上師開示於
香港金剛乘學會
弟子黃毅英記錄
甲一、緣起
是次返港,以應舉辦公開講座之請故,舉以「怎樣學密宗」及「咒力不可思議」二題。以選定前者故,後題乃擱。今馬來諸子來造,乃復拾此題,騰出此日略為講說。
甲二、釋題
題為「咒力不可思議」,何謂咒、何謂咒力,復其如何不可思議,當逐一講述。
甲三、四種不可思議
思者、思維也,議者則為討論與批評。不可思議者,以能力智慧境地不逮故,無容揣測與討論。釋尊曾宣示四種不可思議,依次為業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咒力不可思議與法力不可思議。
乙一、業力不可思議
凡夫愚昧,造業不計其果。釋尊云:「倘使千萬劫、所作業不亡,困緣會過時,果報還自受。」墮三惡趣等,亦為業感所致。業者行為也。故云:「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怠業力不可思議也。
乙二、願力不可思議
諸佛菩薩以大願力度眾生,如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加持極樂世界。而願力亦非聖者獨有。眾生中亦不乏非因名利恭敬而為者,此願力不可思議也。
乙三、咒力不可思議
再進即為咒力不可思議,為本會主題,後當詳明。
乙四、法力不可思議
此為大成就者之功德,於此無論矣。
甲四、為何誦咒
乙一、咒與語業
佛法將行為分為身、語、意三業,其中身業之力量雖為直接,但受距離等所限。意為主謀,但其作用亦須得他二以成。語則既有直接力量且不受距離所制。故民亦有言:「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粵人亦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從十善中三為身業、三為意業、語業則作四可知也。故此誦咒能對治語業之不善。
乙二、咒與氣
今之宗教者繁多、或曰外、或曰內。心外求法者固不著重氣之修養,稍事內顧之宗徒、無不以氣為修。如道家云:「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鍊虛合道」;印度教瑜伽者念「唵」等皆是。龜鶴之高齡亦靠氣也。
奘師對第八識云:「去後來先作主公」,氣亦如是。故密宗謂「命根氣」。
乙三、氣之昇華
如是修鍊、僅能作氣之淨化,故難得力用。佛法之咒語,則能以之昇華、其用乃大。
佛法之咒均依梵文、緣自梵天故,最為人熟知者為淨土宗所誦「阿彌陀」。「阿彌陀」,為梵語、義為無量壽、或作無量光、無量幢等、一也。
故白居易詩有云:「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千般百般念,不如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句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如是念誦、口業自無不善,亦能將氣昇華而得力而。
甲五、咒之本義
咒乃諸佛菩薩加持之語、故其力極大,無數劫前,釋尊曾求某咒,然此咒之師已寂,流於一外道者。其要求以骨為筆、以皮為紙、以血為墨方傳,釋尊照辦,所得者六字大明也。
乙一、三密相應
密宗即身成佛之理,以身結印、語念誦、意觀想,得三密相應。念誦者,非偈頌即咒也。密宗念咒以一洛叉為單元。一洛叉者九十萬遍也。若能滿此數,脈氣點皆得昇華。
乙二、咒之異名
漢人常以咒及「咒詛」等混淆,非也。今述咒之異名及義。
丙一、陀羅尼
陀羅尼、梵音、義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其中有如聞持、法持、義持、根持、藏持等。
丁一、如聞持
聞之能持也。
丁二、法持
能持法。
丁三、義持
持諸義
丁四、根持
持六根。
丁五、藏持
持法藏。
丙二、真言
金剛經云:「如來為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故密宗又名真言宗。真言者,能與真如一體,得加庇護念,及應眾生所求。
丙三、明
概誦咒時放收也。能放為氣、所放為明。故有百字明、六字大明等。
乙三、咒之存義
丙一、單名
如金剛薩埵本尊咒(按:咒字於此不錄)。
丙二、名中會其功德
如文殊師利菩薩咒、誦之得加持、生智慧。
丙三、名與尊稱
馬頭金剛咒者是
丙四、名稱加功德
蓮華生大士咒
丙五、全述功德
六字大明咒
丙六、祈禱請求
百字明者是
丙七、祈請降臨
一髮母咒
乙四、念誦之法
丙一、朗誦
旁者聞之、集會時用之。
丙二、闇誦
只自聞之。
丙三、默誦
無聲
丙四、金剛誦
密宗六法中之一。
甲六、咒之力用
咒能淨語業、去四不善、前已述之。誦時上契佛心、以放收故,亦能下度有情。多念咒,能任運得諸佛加持。咒之力用自然生起,如食物之養生,不必考其消化與作用也。
乙一、顯教對咒之尊重。
釋尊於重要經卷中必有咒,如楞嚴咒、華嚴咒。般若經論盡空性,說廿二空,後攝為心經。心經二百一十六字,再收攝為心經之咒也。
甲七、密乘咒力舉隅
金剛乘又名密咒乘,其對咒之重視可知。南北朝時,佛圖澄來漢地遇石勒。石問其本願。答云:只知誦咒者。石問:念咒何用。佛圖澄念時,咒生蓮,此為咒力也。
又赤松德真後,藏王朗達瑪毀法,令僧徒還俗。時見魯青生嘰野些,問之,答謂密宗弟子,再問,生嘰野些念普巴金剛咒已,烏雲密佈,張牙舞爪,王乃釋之。生嘰野些者,蓮師廿五大弟子也。
故修本尊法者,當誦其咒最少一洛,必有力用。餘亦有謂能顯種種神通者,待考。
問:有謂「心氣無二」者,何也?
答:靜坐中觀出入息,漸次可得心氣無二。密勒日巴尊者亦以此得氣入中脈而得大成就。
問:咒必須上師傳者乎?
答:是,必須具傳承上師親授。
問:咒之長短如何?
答:不一,如楞嚴咒甚長也。
問:念大悲咒有何功德。
答:大悲咒者為觀世音菩薩之願。
問:念咒速度如何?
答:勿急激、勿減字,最好能見咒輪轉。有節奏更佳。
咒、藏文為、梵語陀羅尼,義為總持。以持久不忘諸法詞義,為念力與靈驗不測之智力、為其體性。以受持善業,遮止不善法,為其功用。相則為明澈。
後記
此文之作,乃在於八年之前,及後已忘記有此一文,及至近日黎日光喇嘛檢出,舊日承事上師之情境,再現心頭。上師示寂,頓失瞻依。「願力不可思議」,謹祈上師早日乘願再來,於末世示以明燈,指引成佛之路。
《七寶藏》,《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大圓滿虛幻休息妙車疏》,《仰兌》…
表1. 龍青巴法系
1.暇滿難得
※八無暇: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長壽天、不逢佛世、瘖啞、邪見
※十圓滿:
2.觀無常
※外器世界無常
※內器世界無常
※聖賢大德無常
※天帝人王無常
※一切喻義無常
※死法無定:壽無播種、死緣甚多、死時無定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死決定至:生已無餘、壽祇有減、死決定有
※死時無論何者對之均無利益之理:所積之財富、有關係之親友、築成碉壘
※努力修行
圖1. 怖輪迴苦
3. 怖輪迴苦(見圖1)
※地獄:八熱、八寒、無間、邊獄、孤獨獄
※餓鬼
※畜生
※人
三苦:壞苦、苦苦、行苦
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
※阿修羅
※天:五衰(身光變無、不樂安座、花冠枯萎、天衣壞垢、身出汗臭)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妙法蓮華經》
4. 知黑白業
※黑業: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
※白業
為何要皈依?
「皈」是歸向, 「依」是依靠。在凡俗中,人們的心常感到不安。皈依則使自己的心,從凡俗歸向覺醒及純淨。這種覺醒純淨的對象,便是大徹大悟的「佛陀」、正知正見的「佛法」及清淨純正的「僧眾」。密宗再加上皈依集合了這三者自性的上師。
~ 劉上師開示 ~
四皈依真言:南無咕嚕啤 南無勃打也 南無達那麻也 南無生伽也
「四皈依」說明:
(見密乘出版社《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25頁)
9. 皈依
※共(上師三寶),不共皈依(三根本、三身、脈氣點)
表2. 不同層次的皈依
外皈依 | 內皈依 | 密皈依 | 勝義(密密)皈依 | |
上師 | ||||
佛 | (上師心) | 上師 | 明點 | 法身 – 體性空 |
法 | (上師語 | 本尊 | 氣 | 報身 – 自性光明 |
僧 | (上師身、眷屬) | 空行 | 脈 | 化身 – 大悲周遍 |
※應止(不皈依外道,不傷有情,不信邪見),應學(恭敬佛像、經典、僧侶)
10. 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a. 願菩提心:四無量心,自他相換
《大幻化網導引法》更指出四無量心應以「捨」帶動,詳可參閱頁59-61。
b. 行菩提心:
11. 懺罪:百字明
※「四力」
12. 積聚資糧:獻曼達上師相應法
(見附錄21,詳可參考《敦珠新寶藏前行註釋》,《大幻化網導引法》、《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
曾經受過金剛乘灌頂的人,如果能夠在家中找一間淨室來佈置一個佛龕,實在是十分理想的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如果要成佛,就必定要具備福德和智慧兩個條件,上師、佛、菩薩就正是我們的福田了,對祂們恭敬供養,可以積集到很多福慧資糧;更何況這些聖眾都是人格圓滿,得到大成就的聖人,正是我們效法的對象。而且密宗的修行人,必須面對本尊法相,使能觀想明顯,而得成就。
但是礙於寸金尺土的市區,要騰出一個房間實在談何容易啊!因此就算是客廳、書房甚至是睡房的一角也未嘗不可,只要不讓自己的家人毀謗和不敬就可以了。在西藏的寺院,不論它的大雄寶殿是多麼的宏偉,但是每位喇嘛都在自己的床前安奉一尊佛像呢!
我們在家中只要有一張桌子的地方,就足以佈置一個佛龕了。佛龕可以裝成一格,也可以分成上下二格。但規定以上面的一格為尊,下面的一格為卑;中央的主位為尊,偏傍兩翼的位置為卑;而主位的右翼為大,左翼為小,由內向外依次排列。即是主位右邊的第一位,大於左邊的第一位;而左邊的第一位,卻又大於右邊的第二位,其餘的位置可以照著類推了。(請參考圖1及圖2)
一、這一點和顯教有所不同,因為我們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更加皈依金剛上師,這是我們「無上瑜伽密」所獨有的不共皈依。而以上師象徵三寶的總體功德;再者佛陀雖然殊勝,但是皆已過去,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可以親近承事了。而上師由歷代祖師薪傳而來,法源清淨,和佛陀住世沒有分別。我們想得到成就的話,就必定要畢生緊緊的追隨著上師。可見得佛陀和我們的關係實在不如師徒之間的密切和直接,所以應該把根本上師的像安奉在中央的主位,而其他的諸位上師也可以安奉在根本上師的兩邊。
圖1. 分成一格奉單數聖眾的佛壇圖(一)
圖2. 分上下二格奉雙數聖眾的佛壇圖(二)
至於所供奉聖眾的數目,是沒有硬性規定的,雙數或單數都可以。而以上師為最尊,其餘依次為本尊、佛、菩薩、空行和護法。
二、其次才是我們日常修習的某一位特定的佛、菩薩,稱為「本尊」,隨著你平日修誰作本尊就安奉誰的聖像。比如說,本尊是觀音,就供觀音;是綠度母,就供綠度母。本尊的像就供在上師左邊的第一位。
三、四、釋迦佛是佛教的教主,祂所宣說的正法也是密宗的基礎之學,是我們的導師,故此應該尊重,所以安奉在上師像的右邊。其他可以順隨自己的因緣率意供養,如長壽佛、藥師佛、文殊菩薩等等的佛菩薩。
五、六、七、此外就是供奉空行了,通常我們所供奉的空行母有三位。亥母是一切空行母之主,就放在緊接著佛菩薩的位置;然後依次是綠度母和咕嚕咕叻佛母了。
八、最末就是安奉護法的聖像。至於蓮華生大士,祂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祂既可以做本尊,安奉在本尊的位置上;祂也是佛,可以安奉在釋迦佛之前;祂也是我們的上師,因此也可以奉在上師像之上。
如果佛龕是分成上下兩格的話,上格安奉上師和本尊;下格就安奉空行和護法了。
種種供品都是要表明這是一個物質的壇城,即是「塵色壇城」的道理。依照西藏的傳統,供桌上最主要的就莫如陳列「八供」了。「八供」的格式都有嚴格的規定,是用八隻杯子分別盛著八種不同的東西,由左至右順著次序橫列在佛前。杯子的質料應該力求完美,但是一般都是用銅來製成。大約一吋深、三吋闊,就好像一隻小碟子的形狀。如果購買不到的話,以瓷器甚至塑膠杯來代用都可以。不過嚴禁用鐵器、黑色或者有損壞的供杯。在陳列時,杯與杯之間應該相距半吋的位置。相距太遠的話,則離成就的時間太長;放得太接近,則易惹吵鬧的煩惱,這點是應該注意的。
八供杯所供的東西,都不外乎日常的必須品,現分述如下:
以上如果在家中不便用實物的話,只清供八杯淨水作為象徵亦都可以。行者應該觀想它和真實的八供完全沒有分別。而且水更加是維持生命不可暫缺的至寶,我們不要存有分別心。但是要切記著不論所供的只是清水抑或實物,最少都必須盛載八分滿,以滿而不溢為標準。如果所供的不滿,容易感召到困乏的障礙;而溢瀉的話,則誠恐支出多於收入,常常捉襟見肘。當我們獻供的時候應作觀想:一切供品都一下子變得清淨微妙,數量亦增長廣大充滿了虛空。由八位天女捧著供品飛到各位聖眾的跟前,而佛菩薩很喜歡地接受供養,並且加持行者成就一切的事業。
每天到了黃昏就要進行換供了。依照西藏人的習慣,他們用一個盤子放在供桌的旁邊,然後逐一把供杯拿出來,把舊有的供品一一傾倒入盤子裡,把杯子一個蓋著一個的覆在乾布上,等幾分鐘歇乾水份之後,就用清潔的毛巾拭抹乾淨,再一一的重新換上供水。
除了上述最主要的八供之外,還可以隨意供三或五碟的果品,而以五碟最好,用來象徵勝妙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凡夫最喜歡的享受。站在人類的角度,當然應該用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供佛了。而供佛之後的東西,「瑜伽密」(即一般人所稱的東密)按照規定是不可以用來供自己食用的,因為他們不可以自成本尊,還存有佛我的對待觀念,為了顯示凡夫和聖者的不同,所以供過佛的東西,甚至是同種類的食物都不可以食用。而我們「無上瑜伽密」因為常常存有自成本尊的緣想,佛我合為一體,所以不單祇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供佛,供過之後還可以自己吃,來供養自身的本尊呢!
另外比較有趣的一點,西藏人的供桌上是沒有置香爐的,祇橫放一個長方形類似香爐的東西在桌上,稱為「眠爐」。拜佛的時候就點上「肉香」,恭恭敬敬的高舉在佛前繚繞三匝,觀想那些香氣送到佛菩薩的鼻子裡。接著就把「肉香」橫置在「眠爐」裡。不過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我們大可以設置香爐,並且以放在桌子的中央比較美觀,也比較合理。(見圖3)
圖3. 供品設置圖
在西藏的佛堂和大喇嘛的供桌往往同時並列著兩套「八供」,佛前的一套由左至右排列以供養聖眾;另外比較接近自己的一套由右向左排列,用來供養自身的本尊。在大的道場如果舉行灌頂儀式的時候,沿著佛壇的四邊都陳列著「八供」,即是一共用四套「八供」。如果桌子是稍大的話,還可以每邊都連續羅列兩套「八供」,也就是同時用八套「八供」了,境象十分嚴肅莊嚴。
敦珠甯波車於灌頂時,壇的對開處還另外加供一張「燈桌」一盞一盞的小燈架疊在桌子上,層層而上,一共有一百零八盞。耀眼的燈光照滿了整個房子,遠遠看去有如一座小小的燈山,十分壯觀呢!
【劉銳之(1980)。西藏密法論說:佛龕之佈置。《金剛乘季刊》3期,1-2頁。】
1. 我佛來源
我佛來源,許多派不共之說法紛紜,以依所化心之大小而定。就聲聞乘說:釋迦佛先受菩薩戒,以充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積集,直至為一切義成王子,是最後身,然仍是異生且具縛者。及到坐金剛座上,從資糧位,而加行位,而見道位,而究竟位,不下於座,以到成佛。如對法藏所說:
佛及獨覺修定者 依止一座證菩提
大乘共之說法:受菩薩戒,積集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諸事彼此相同。唯說佛在兜率天上,成為白幢天子時,已經修成十地菩薩,一生成辦,到娑婆世界,取最後身成為一切義成王子,以至成佛。
《佛本行贊》說:我受無上菩薩戒,精進修習積集資糧,是時有情年皆百歲,但皆盲目昏迷,無人指導,我為救度彼等,故到南贍部洲,示現成佛,與轉法輪。
密乘經續所說,大部份與上列大乘所說相同。不共說是佛在尼連河邊入不動定時,所有如來,鉤召其心,到色究竟天(色身仍在世間),與以灌頂說法,成佛以後,再下至金剛座上,示現成佛。
如前所說,佛以大福德身,調伏有情,所化之身無數,此與許多大乘經所說,並無差別。
【見敦珠甯波車(釋明珠、劉銳譯)(1973)。《西藏古代佛教史》(頁5-6)。香港:金剛乘學會。】
2. 成道、弘法與入
1. 釋迦牟尼佛住世轉:
2 .及對密宗根器開示:
佛教基本信念略述
一、佛教的基本信念
二、佛教與其他宗教之比較
三、佛是覺者,覺悟又是甚麼?
佛陀了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於唯識而言萬法唯心造;
於般若而說一切法畢竟空;
於如來藏而言佛性本來清淨。
心經云:「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經亦有以下的開示和比喻。
四、顯教與密宗的異同
佛法約分漢傳、南傳、藏傳三支,南傳以弘揚元始乘為主,漢傳大乘共有八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密宗為大乘佛法,而藏傳則統攝般若乘(大乘)及金剛乘(密乘)
【見敦珠甯波車(黎日光、黃毅英、甘耀權譯)(2002)。佛法簡介。《吾心忠告》(頁9-38)。台南:新寶藏出版社。】
藏密的理論及其具體的修法非常完整,有次第可言。但有些修顯宗的人由於對密宗不了解,覺得密宗不是佛教;修密宗的也有執著,不能接受顯宗。究其實顯密是相同的、可以圓融的、不矛盾的;但是密宗裏的一些特別的修行方法為顯宗所乏缺。這樣瞭解顯密間的差別,修行的過程中也不致於有嚴重的疑問出現。劉銳之上師便有此下的顯密比較。
【見 劉銳之(1979)。西藏密法淺說綱要。《金剛乘季刊》1期,4-5頁】
1. 蓮華生大士 (圖2.)
2. 蓮師部相關本尊:無死蓮師、鄔金藥師、蓮師財神、馬頭金剛
3. 釋尊 (圖1.)
4. 觀音 (圖6.)、文殊 (圖5.)、度母 (圖4.)
5. 事業法﹕財神、咕嚕咕叻
圖1. 釋迦牟尼佛 |
圖2. 蓮華生大士 |
圖3. 金剛薩埵 |
圖4. 綠度母 |
圖5. 文殊師利菩薩 |
圖6. 四臂觀音菩薩 |
密宗佛像之表義與勝解
1. 三衣,卡章嘉
2. 顱器、金剛杵(證德、斷德 )
3. 八種莊嚴:五佛冠、耳環、瓔珞項飾、寶鬘三串如意寶、腰帶、手釧、膀圈、腳鐲
4. 手印,坐姿
5. 寂靜尊與忿怒尊
「明見自性非實有」
「本來具足應勝解」
1. 禮佛之次第:
※觀想如圖所示之意境,並意念上師之悲,智,力功德。
※雙手合掌,以身(頂),口(喉),意(心) 恭敬頂禮。
※五體投地:1. 前額觸地 2. 雙肘伏地 3. 雙膝著地,脊背平直。
※雙手平撫,無需翻掌。
※五體觸地後,即起身,不可停留過久。
2. 蓮師皈依境 (圖7.)
觀想面前虛空中蓮師,光明、青春。身色白中透紅。其表情——微笑、縐眉、睜目——表大悲、醒覺、一切寂忿功德雙運。金剛跏趺坐於雜色千葉蓮華日月輪上——蓮華表輪涅本來清淨;日輪表菩提大悲;月輪表元始覺性。右手持五股金剛杵置心間,左手捧裝滿無死甘露顱器,上浮長壽瓶。
左手臂彎挾卡章伽,其三叉表空、明、大悲,與三身自性無別。其桿頂有一骷髏人頭,下接一朽壞之人頭骨,再下為新鮮割下之人頭,以為嚴飾 ,表對三身之出世了知。三頭之下為長壽瓶和十字金剛杵表四事業(息、增、懷、誅)成就,再下為骨鼓及絲質飄帶。卡章伽表第三級,即智慧及灌頂成就(於上師瑜伽一節詳述),而其密義表蓮師與其智慧母曼德華及移喜磋嘉佛母之雙運。
蓮師所穿包括白色內衣,表清淨無染金剛;藍色長袖袍表金剛乘行人;紅色法衣及披王者之斗篷。以燦爛胸飾、耳環為嚴飾,頭戴見即解脫之蓮冠、上有日月表方便智慧。帽邊三尖表三身,五色表五身─—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與不變金剛身。帽尖以半金剛杵莊嚴,表不動之定,金剛杵上為鷲羽,表最高之見。
觀想汝之右邊為父,左邊為母,仇敵於前禮拜,而魔怨於後,一切眾生分層圍繞一同禮拜,念誦如蜂鳴。行禮拜時,合腿直立,兩掌合十成蓮蕊印(兩手掌根與五指互相輕觸,拇指微向內合)順序置頂、喉、心。當置頂上時皈依蓮師之覺身,清淨身之垢障,得成就化身之因。當置喉間時,皈依其覺語,清淨語之垢障,並得成就報身之因。置心間時,皈依其覺意,清淨意之垢障,得成就法身之因。
【澤祖轉世(黃毅英譯)(待刊)。《敦珠新寶藏前行註釋》。台南:新寶藏出版社】
圖7.蓮師皈依境
香港金剛乘學會:
香港灣仔克街1-15號展鴻大廈1樓A座
電話:852-2575-0808
台北金剛乘學會: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78號4樓
電話:886-2-2752-7307
台中金剛乘學會:
台中市西屯區寧夏東一街29號6樓
電話:886-4-2312-8152
台南金剛乘學會: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256號7F-6
電話:886-6-250-8593
高雄金剛乘學會:
高雄市鳳山區新富路391號12樓
電話:886-7-763-8190
澳門金剛乘學會:
澳門俾利喇街161號興勝樓T座地下
電話:853-283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