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禪師推崇咒力之介紹

憨山禪師推崇咒力之介紹

並列釋咒之異名
劉銳之

四十餘年前服務廣東全省保安司令部,部設曲江,每隔一周之周末晚上 ,多驅車至南華寺,承事 虛雲老和尚,聽受開示。偶至禪堂巡禮,赫然見 一肉身,趺坐地上。此與六祖,同屬金剛不壞身,彼則身軀弱小,高高在上 ,此則個子龐然,端嚴肅坐。詢寺僧知為明季禪師,諱德清、字澄印、別號 憨山者。德高學邃,望重一時,宏法曹溪,續將斷之慧命。當時有禪宗七祖 之稱。其於禪學,固極精深,而於諸經,亦復非常淵博;發為文章,現尚流 通坊間者:有金剛決疑、心經直說、楞伽補遺,而於楞嚴經尤為詳盡,既有 首楞嚴懸鏡,復有楞嚴通議補遺之作。對於首楞嚴咒尤為特致推崇。本來禪 宗以不立文字為宗,古大德更有「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之語,則此文尤為密 教瑜伽所應參考,更應深思,茲特錄而出之,以供讀者。原文如下:

「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乃一心之異稱。而云神咒者,乃一切諸佛秘密實相 心印;即如世之大將兵符耳。上根利智修行之士,能 一超直入;奈何,無始習氣,微細幽潛,雖以止觀之 力,而消磨之;蓋有深固幽遠,殊非智力可到者。茍 非仰仗諸佛如來秘密心印咒輪,而攻擊之。倘內習一 發,則外魔易侵,如此,又何能出生死、證真常,而 入寂光淨土哉。是故修行者,無有一人不仗秘密神咒 收功故也。蓋行有顯密,前止觀之力,所謂顯行;此 陀羅尼,乃密行耳。」

「首楞嚴云(按祇是擇錄,甚至帶錄帶論,不是全 錄。):若修行人習氣未除,應當一心誦我悉怛哆缽 怛囉秘密神咒。此所以法華三昧,妙行功圓。世尊憂 愍末法,復說此陀羅尼品,以深防邪誤,是所謂以神 力加持也。」

「首楞嚴云: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無上正遍知 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 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 ,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持此 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 能於十方,拔濟群苦。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 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 ,為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 親因,令諸小乘於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 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 ,傳此咒心,於佛滅後,付佛法事,完全住持,嚴淨 戒律,悉得清淨。」

「又云:汝等眾生,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 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 有是處。噫!諸佛尚然,況此末法業垢眾生乎。以此 神咒,乃佛之心印,故皆云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 說。而說咒藥王為初者?以此密印,為妙行之首故。 (下略)」

如此語重心長,令人感動;加以禪師之成就如此殊勝,經論如此嫻熟, 佛學如此高深,對之怎不五體投地哉。

因念咒之殊勝,自為顯密人士所尊崇;而密教人士更加重視,故密乘名金剛 乘,亦有稱為密咒乘;其所修道稱為密咒道,以與菩提道並駕齊驅。試將咒 之異名,及其分類,加以略列,想亦為密教同學所歡迎也。

 咒 印度僧侶,固以長於咒術見稱,如南北朝北涼曇無懺被稱為西 域之大咒師。而我國道教徒亦行咒術:如道藏一○五五冊列有北斗七星咒、 機星真人真君保命咒。一○五八冊且列有秘密驅邪分鬼人道咒等,不再備錄 。佛教之咒傳入更多,如大正藏廿一冊列述三項咒,其功效更為殊勝,茲略 述之:大輪金剛咒,若誦讀二十一遍,於入一切壇場之際,所行之法皆得 成就。日光菩薩咒,可滅除一切障難、惡魔、天災等。摩利支天咒,可 護身。若般若心經,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者焉。

陀羅尼 梵語,此云總持,總持義見下文,茲不贅。陀羅尼藏,於 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之外,與秘密藏,合為五藏。大隨求陀羅尼、佛頂尊勝陀 羅尼,集眾誦持,稱為陀羅尼會。大智度論分陀羅尼為四類:聞持陀羅尼 ,得陀羅尼者,耳聞之事不忘。分別知陀羅尼,能區別一切邪正、好醜之 能力。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語音聲,歡喜而不瞋。字入門陀羅尼, 聽聞阿羅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門,即可體達諸法實相。以悉曇四十二字門,總 攝一切言語故。瑜伽師地論,則列不同之四陀羅尼:法陀羅尼,能記憶經 句不忘。義陀羅尼,能理解經義不忘。咒陀羅尼,依禪定力起咒術, 能除眾生之災厄。忍陀羅尼,通達諸法離言之實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 而不失。陀羅尼之力偉矣哉。

 總持 咒之梵語,音譯為陀羅尼,義譯則為總持。謂能總攝憶持無 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大智度論述 佛地經論載: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之 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 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 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 無量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以說教。有關菩薩所得之陀 羅尼,諸經論所說頗多。及至後世,因陀羅尼之形式,類同誦咒,遂至與咒 混同,遂統稱為陀羅尼。亦有以咒長句為陀羅尼,短句為真言,一字甚至二 字者,為種子字。據辨惑指南卷三顯密不同頌云:總持有五義:聞持,自 聞一字之聲,具悟五乘之教法,與顯密二教之差別,而無漏失。法持,於 法總持而不漏。義持,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失。根持,於六根之緣境 ,總持而無餘念。藏持,總持如來藏之理,而無漏失。又有指金剛乘之五 部,所謂佛部、金剛部、蓮華部、寶部、羯磨部,此五部之陀羅尼,義譯則 為五部之總持。

真言 所謂真言,可能根據釋尊在金剛經所說:如來是真語者一語 而來。西藏密乘四部密宗曰作密、行密、瑜伽密、無上瑜伽密。而下三部密 之首瑜伽密,亦名真言宗。真言有八種義,依善無畏譯,慈氏菩薩儀軌卷上 所展示云:「真如性一體之義,所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非一非異,離 言離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來性淨。隨想流出相成之義,以本性淨 故,乃得應化相應。加被護念之義,以業力、佛力、真言力、藥力等四種 不可思議之力護念成熟。隨諸眾生所求不同之義,諸佛本願猶如神藥,隨 服應念,即得成就。慈悲義,謂以慈悲而證之故。以佛願度有情之義。 以諸菩薩度有情之義。一切諸佛不思議之義。如是真言不思議力, 亦成無上不思議之果。」猗歟偉哉!

明 印度除大小五明而外,以真言等亦具有除癡暗,拂障難之力, 故亦稱為明。據大毘婆沙論所載:「世間有支明、事明、獸明、孔雀明、咒 龍蛇明、火明、水明、迷亂明等諸咒。」密教遂並稱印契與真言為印明。

凡此五種咒之異名,為顯密所共,已稱多采多姿。而密乘更以圓滿次第 修習脈氣點之故,觀修脈條為咒字,脈輪觀為咒輪。(當然指心輪而言。) 而咒字咒輪,能放光以上供諸佛,下施眾生;乃得諸佛加持,眾生供養,光 復收入咒字咒輪。則其光乃從明點透亮而來,若放與收,迨為氣之運轉也。

若夫六字大明,為觀世音歷劫加持,使發無限無量功德。百字明為金剛 薩埵因摧毀金剛地獄而說,故能消滅罪障,而得還淨,此密法所以不共也。

從科學探索「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及「發菩提心」所得效應的事實證明

從科學探索「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及「發菩提心」所得效應的事實證明

資料室

(編者按)原文『主要原因,是在自我控制身口 意三業』,即是「由戒得定」,『這就是藏密內功的 殊勝成就。』即是「得慧」,『還必須讓身口意對社 會作有益的外功』。即是「發菩提心」。名詞雖異, 而意義同也。願讀者細加研究而實踐之!

藏密內功之所以殊勝,主要原因是在自我控制身、口、意三業的基礎上, 得到『宇宙生態場』的支持。

事實證明:宇宙中有無窮無盡的『生態量子場』,各以一定的頻率,永遠不 停地在波動而輻射能量。任何人要想得到藏密內功的殊勝成就,都可以從宇宙 中取得有關能量的支持。人體本來是一個開放的熱力學系統,必須從外界吸取 能量與信息,由於平時控制失當,在身口意三業的影響下,神經系統,經常被激 發而耗費能量,以致明點的光能,受到干擾、耗散而不明。反之,若能實踐藏密 內功,控制身口意三業,讓神經系統處於最小激發態,以致耗能量減少,代謝 率降低。在此情況下,明點不受干擾而復明,形成一個生物光量子場,運行於 中脈之間。這就為藏密內功的殊勝成就打下基礎。

為了得到宇宙生態量子場的支持,除了內功之外,還必須讓身口意對社會 作有益的外功,因為內功是取得外界能量支持的必要條件,外功是其充分條件。 當內外功耦合,達 到更高的能級時,明點更明,以一定的頻率而波動。如果明點的波動頻率,與宇 宙生態量子場的輻射頻率相同,而且梵穴真正打開,那麼生態量子場的輻射能 就自然而然地通過梵穴進入中脈,疊加在明點的光能之上而共振,從而取得藏 密的殊勝成就。雖然這種設想,目前無法從科學上驗證,但在一定程度上,說 明問題存在的可能性。人體吸收外界能量,並非都是通過口鼻;對於由生態量 子場輻射的有關能量,腦頂梵穴,是一個重要的渠道。

反之,如果梵穴不開,中脈不通,明點不明,儘管宇宙生態量子場,時時處 處都在輻射能量,人體卻無法吸收,這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損失。此外,藏密 功法雖然殊勝,成效迅速,但必須信堅,願仍要切,行深,使內外功的基礎深厚, 方能有所成就。不然只求功法,不打基礎,希望速成,則不可能,甚至發生問 題。這種情況類似於宇航員乘坐火箭,飛登月球。如果自己的生理機能不適應火 箭高能所產生的高速飛行,就會發生危險。所以內外功逐步修持而達到一定能 級,是學習藏密取得成就的必要基礎。

雖然藏密內功的實際效應,不是目前科學儀器所能檢測的,但為了發掘與研 究這些問題,應該在前緣科學昇華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設想,進行理論方面的 探索。這些設想拋開了目前神經生理學的方法,也不走腦電場與腦磁場的道路 。但考慮到明點與頓悟等效應又不能離大腦而產生,故從微觀角度,探索腦細胞 核內的生物性質的能源。這種能源與精卵細胞有關,它蘊含了激發光能與智能 的遺傳物質。至於這種遺傳物質是什麼?當然是另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需要從各方面進行綜合的研究。

如來禪與祖師禪之商榷

如來禪與祖師禪之商榷

劉銳之

銳之弱冠於廣州市之南關,皈依 虛雲老和尚,受菩薩戒,蒙賜法名寬慧、 號佛定,並福建鼓山戒牒(長約三英尺,闊約一英尺半,古樸嚴肅,惜從軍時 於戰役失之。)及後充廣東全省保安司令部主任祕書,每隔一月之星期六下午 ,多驅車至韶關馬壩南華寺,親近承事,多所開示,惜以根鈍,迄未見性。及 編著『戒定慧之抉擇』時,於定抉擇中,應有如來禪與祖師禪之一段,而前塵 影事,湧現心頭。雖明知非由於證悟、及修所成,且年老多忘,掛一漏萬,在 所不免,而仍列入,為永誌 師恩。今復登於本刊,實欲就正於 讀者,祈有 以教之!

吾人學佛之途徑,就是三學。大乘菩薩之六度,亦從三學開出 。在三學六度之中,最重要者,莫過禪定一門之修持;又不出乎 上所述之四大項。所以小乘之俱舍、成實,大乘之法相、三論、臺 、嚴、雖觀法各各不同,而莫不以此禪定為體。譬如法相宗之五重唯識 觀,三論宗之無得正觀,天臺宗之一心三觀,華嚴宗之法界觀。卻 儘量鋪張,各誇高妙。學者但見奇珍錯雜,五光十色,往往誤認為 各有別體,殊不知他們弘揚宗義之著作,精神所注,都只在不同之用 上發揮。而此相同之體上,便少有人說到。在此,當知都是依定修 觀,並非作觀於定外。誰又能在散心粗息裡面,成就勝妙之觀智乎 ?因此似乎可說:此三學六度之禪定,實遍於大小乘諸宗。而不料 彼號稱禪宗之宗獨不然!現世號稱禪宗之禪寺中,禪堂所修習者, 是由達摩祖師東來而開。他雖號稱禪宗,但此名字,是他人所稱,而 自己並不滿意承認。因此便常先聲明,其所學者不是三學六度之禪 。而常分判認為三學六度為如來禪。而彼等所修學者,都是教外別 傳之祖師禪。此祖師禪,究竟如何與如來禪有異?其顯明之區別為 :如來禪是漸修法門,必須循序漸進。祖師禪是頓悟法門,卻能一超 直入。如來禪是對治煩惱,斷惑證真。祖師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依此而說,所以祖師禪,大有超於如來禪之概。但此祖師禪如 何進修?說起來,真是一件非常神秘之事,有許多人,不大了 解。今且就淺顯方面言之,其他禪之修法,不是觀色就是觀息,不 觀息也就觀心。而此祖師禪之修法,卻只在觀心本身上做工夫,以 一個極明朗極猛利之觀心。既不觀色,亦不觀息,且亦不觀心,乃 至於一切不觀。從此一切不觀之中,卻要使此觀心,仍極明朗極猛利 。功夫到了,自然大澈大悟。說到此種(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之境界 ,本來有些不易說明。禪宗中人,無以名之,便強而名之曰『疑情 』。四明用剛禪師云:「做功夫須要起大疑情。」袁州雪巖領禪師 云:「參禪須是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此中疑情之疑, 卻非六根本煩惱法中之疑字。故在此字上面,便有分說:

    疑情不是無心。須具著下列幾個條件:

  • 不可忘形!要回光返照,如貓捕鼠。
  • 不可死心!要活潑潑地,盡力撲擸(音搜)。
  • 不可昏沉!要昭昭靈靈,常現在前。
  • 不可散亂!要心心相顧,打成一片。
  • 不可懈怠!要猛著精彩,沈沈痛切。
  • 不可間斷!要孜孜不捨,日夜忘疲。
    疑情不是有心。須具著下列幾個條件:

  • 不許從妄緣外境上求!
  • 不許從四大五蘊上求!
  • 不許從文字言說上求!
  • 不許從見聞覺知上求!
  • 不許從心緣知解上求!
  • 不許從推詳計較上求!

以上是祖師禪之修法大概。

各派祖師,雖因接引方便不同,法門各異,而分立成五家七 派:或者看話頭,或專默照,或用其他種種方法。但其根本原則,不 出於此。仔細推論起來,別種禪是從觀上以求(觀心),明朗猛利 ,而成正遍智。此種禪是從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上,以求(觀心) 明朗猛利,而成正遍智。別種禪是從用上用功,此種禪是從體上用 功。因此別種禪所得之智,是轉識而成。此種禪所得之智,是即心 而成。所以此祖師禪,便從前此所說四大項禪之外而獨立。宗密禪 師曾立有『五味禪』:

  • 外道禪--彼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
  • 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
  • 小乘禪--悟我空遍真之理而修。
  • 大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
  • 最上乘禪--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 正遍智性,本自具足。亦名一行三 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 之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 百千三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 是此禪也。

五味禪之四種,即是前面所述之四大項,不過開合,微有不同。 後一種即是祖師禪。有許多人因為馬祖道一有『一味禪』之說法, 便以一味禪,為祖師禪。而以五味禪中,為如來禪。不知五味禪, 本具一味;尤其是最後一味。實能合五味之精,而為一味。所以一 味禪,就是祖師禪,而五味禪中,最後之一味,也就是祖師禪。

(按)一味禪,實合五味之精,而為一味。並非五味之外,別有 一味。學者不知,強為分作兩截,以致失卻根本,不得融通。而修 行之中,更因之發生許多流弊,使此頓悟法門,竟少有人得益,真 是可歎!今略舉一端而說:
「如來禪,是從觀色、息、心三者之上做工夫。」
「祖師禪,是從心的本身上做工夫。」

但是色、息、心三者,既不可離,亦不可廢。所以祖師禪之前方 便,也必須調身、調息、調心,而於此處往往為學者所忽視;以致 身體疲病,息道粗浮,心情昏散。蓋以三者相互之因果,使百病叢 生,無由頓悟。色力強者,空白延捱。色力弱者,多因之齎志以沒 。此便是離開五味禪,而別尋一味禪之流弊歟?

大圓滿教授簡表

大圓滿教授簡表

黃毅英謹譯自南佳羅布教授之「水晶與光明道」

甲一 根:為一切眾生之自性分三:

 乙一 體:以空為體

 乙二 相:無間顯現

 乙三 用:以下面三者顯現

  丙一 登

  丙二 羅巴

  丙三 渣爾 三者猶如水晶所現光蘊,水晶球及鏡。 凡夫墮於輪迴不識,誤認為身、語、意。

甲二 道分三:

 乙一 見:本來清淨見,包括認識本來身、語、意之 見。

 乙二 修分三:

  丙一 心得:心之部份

  丙二 隴得:空之部份

  丙三 門阿格得:心要部

修中又分正行與輔修,正行為且卻與妥噶,輔修 者為助道之行如拳法、持咒等。(譯者按:金剛 乘全集「仰兌」中「無上瑜珈部居表」,門阿格 得又分阿的、借的與仰兌。)

甲三 果:證悟圓滿,包括大遷轉與虹光身,證法、報 、化三身,此三身亦即一切眾身本具者,亦 即使上之「根」成現實。

 乙一 大圓滿主要修習之三部:

  丙一 心得:四瑜伽

   丁一 止:藉外物或非藉外物之專注而得止,而 任運而堅固。

   丁二 觀:又名「超視」,不假造作直接觀心。

   丁三 雙運:止觀雙運。

   丁四 自圓滿:一切行為均住此不二定中。完全 住於本性,一切覺受均知為自性 能量之展現。此即為大圓滿之修 。

  丙二 隴得

   丁一 明:瞪目、合於所見,不同於世智之明。

   丁二 空:瞪目視向虛空,任見何物不為動。

   丁三 樂:身雖定於坐式,然猶如無身。稍作提 肛,增進完全放鬆之大樂。

   丁四 無二:將前三合為無二,以舌不抵上顎亦 非抵下顎,而以放鬆為相。

  丙三 門阿格得四種如是:

   丁一 山:指身。身作如是。無論身作任何坐式 ,均為修法。

   丁二 海:指目。不視何處。無論眼如何視,均 為修法。

   丁三 地:無論於何境地,均不加以修整。此即 心得之雙運和隴得之無二。

   丁四 見:見為「莊嚴」。知所見為自身能量之 展現,無論登、羅巴,或渣爾。

四種如是均於一剎那間合修,為大圓滿。

四思維

四思維

黃毅英

自 上師命參與「教理研習班」,至今已歷五屆。最初,經諸會長 商議,以「佛學十八講」為藍本。後發覺參與同學中,有些對佛法 無甚認識,另一些卻對之素有所聞了,也就對其中內容,無大興趣 。大家都希望聽一些關於密宗的知識,然而這些知識,縱使基本如 百字明、獻曼達,都非由 上師親傳不可。於是再與 上師及諸會 長商討,取捨之下,乃以四種思維及皈依,發心作研討資料,並參 考金剛乘全集中「大幻化網導引法」及「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 等,作為範本。

眾所周知:四思維即為暇滿難得、觀無常、怖輪迴苦和知黑白業。一 些人可能以為這些只屬基本,或有不重視之意,讀 法王「新寶藏 」中開示云:趣入於法前,必須於自心性(態度)中有所改變。所 指的即為四思維。又云:「此『加行』雖可以為前行或準備,但實 為一切心要之最基本」,故此,在「大幻化網導引法」、「敦珠法 王新寶藏」、「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 心要」、「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均以四思維作外共加行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則加解脫道果及依止善知識兩 項),而以皈依、發心、懺罪、積聚資糧、上師相應法作不共內加 行(大圓滿無上智廣大心要則加古沙里修法)。

蓮華生大士的「密咒道次第寶鬘釋」中亦有四思維,其中「道之前 行」中「五要門」分皈依、百字明、修業因果及無常、獻曼達、獻 供。修業因果及無常即暇滿難得、業因果、無常、輪迴過失四思維。

至於宗喀巴大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以三士道判教,暇滿難得 為道之基本,處於下士道之前,下士道中則有無常、怖下三道苦、 皈依及知黑白業。怖上三道苦則入於中士道;而發心則屬上士道了。

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

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

蘇尤甯波車
黃毅英譯漢

一、引論

「甯瑪」之義
甯瑪意為古舊,為佛法傳入西藏,直至十世紀末印度譯師密的渣那歌的之西藏佛 教教派,亦稱之為前弘佛教,或雅朱甯瑪,以別於後弘佛教,或沙瑪,如噶舉,薩迦 ,噶當而至格魯等,乃奉譯師領青增布(九五八-一○五五)以後所譯教典者。

蓮華生大士
甯瑪傳統之中心人物為超平常人,於八世紀將佛法傳入西藏之蓮華生大師。由印 度大堪布寂護之奏,藏王赤松德真迎師入藏,師乃留藏五十五年半。遊遍全藏,弘法 修持,摧伏障礙佛法之魔怨,並加持整塊藏土,而使佛法加被每個藏人。西藏佛法之 成就實乃拜蓮師所賜。
蓮師亦建成第一所寺院大學,桑耶寺,至令不少印度班智達如啤嗎那密渣等雲集 與藏譯師共譯佛法,又為首七名藏人剃度。於尖蒲,師開許密咒乘之曼陀羅與藏王赤 松德真,移喜蹉嘉,毘盧渣那等廿五大弟子。同是,數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之弟子 仰賴蓮師為證悟之源,其啟示亦為修行心要。賦與生命。

 

二、教理

九乘
甯瑪之特色為以九乘判教:

    首三乘為顯教道理而以修「身」為主:

  • 聲聞,
  • 緣覺及
  • 菩薩乘為小乘與大乘所攝,而名為出離之道。
    密乘則修「語」或能,而有外密或下三部密如左:

  • 作密與行密為淨化之道。
  • 瑜伽密則為轉化道之始。
    內密或上三部密為:

  • 瑪哈瑜伽與阿奴瑜伽為轉化之道。
  •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為自解脫道,主要修「心」。

內三密
甯瑪之不共密法為內三密:(外)瑪哈瑜伽,(內)阿奴瑜伽,(密)阿的瑜伽 或大圓滿。其中或見諸甘珠(佛語)中,然甯瑪派另有結集,即甯瑪十萬續,為巖取 者耶那甯巴(一四○三-七八)於十五世紀結集之甯瑪巴密續總集。

    內密含三傳承:

  • 心意傳承:由諸佛來,
  • 表示傳承:由持明來,
  • 口耳傳承:由上師來。

瑪哈瑜伽乃由金剛手傳與國王渣(亦受於啤嗎那尊者,其曾於錫蘭烏拉山處於金 剛手等瑪哈瑜伽密法)。再經佛陀傳與啤嗎那密渣及蓮師,而傳入西藏。
瑪哈瑜伽共有十八大續,其根本為大幻化網導引法,於瑪哈瑜伽中有八大壇城之 教授,而為教傳與巖傳共者。
國王渣亦於金剛薩埵及啤嗎那尊者處受阿奴瑜伽法而傳與大成就者咕咕那渣,再 傳與生遮移喜再傳入西藏。此中共有廿二大續,以「一切意聚經」最著。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佛陀之最究竟教授,其傳承可亶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傳與報 身佛金剛薩埵,再傳與現世人間首位上師,於西元五五年降生於鄔金之極喜金剛,及 後則傳與文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再由蓮師、啤嗎那密渣、毘盧渣那 等傳入藏土。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由文殊師利密渣分成心部(心的),界部(龍的)及口訣部(敏雅的)三 。口訣部之精要領體,意為心髓。領體中最著者有啤嗎那密渣之啤嗎領體,蓮師之空 行領體及龍欽領體。不少西藏之領體行人均能獲虹光身。
心部與界部主要由毘盧渣那傳入西藏,口訣部則由啤嗎那密渣及蓮師傳入。

心的
此教授特指心住之法,修直入行者心之本來面目。

    共有廿一大續,如恭芝嘉波等。主要修四瑜伽:

  • 止(專一瑜伽)
  • 觀(離戲瑜伽)
  • 止觀雙運(一味瑜伽)
  • 自圓滿(無修瑜伽)

龍的
此教授特重無修,直入元始覺性而再不疑。

    共有七大續,修如下四者:

  • 雙運

敏雅的
此為握要之教授,於下座時保住。

    共有不少經續而以甯瑪十萬續之十七大續為主。修如下之四:

  • 山(指身不動)
  • 海(指眼任運)
  • 明體(無修整)
  • 通(定中境界)

(譯者按:括號中之注釋乃取自南佳羅布甯波車之「水晶與光明道」以補 充之。)
敏雅的亦自有其淨業與前行及羅生拳法與廿一種「心晶」觀想等,而其中又分兩 途,且卻與妥噶。

    且卻義為立斷,大圓滿且卻之要節為極喜金剛之「直擊心要三句」(椎 擊三要):

  • 直入明體本面
  • 決定信之
  • 於念滅上堅固而決信。
    妥噶義為頓超,為業幻自滅之疾速法,而必先於且卻修持嫻熟者。於此 ,得四事:

  • 能見赤裸法性
  • 證量增上
  • 明體成就
  • 法界中解脫
    而獲四種決定:

  • 對惡趣無畏懼
  • 無果之希求
  • 無得之希冀
  • 諸法平等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為甯瑪不共法,並為一切教授之心要。一切西藏佛教上師,以修大圓滿為 究竟,經載大圓滿住於十三地,其他世界中,西藏之笨教中亦有大圓滿。
大圓滿於佛法中之位置,可以瑪哈珊底與阿的瑜伽二者表之。瑪哈珊底為 大圓滿之梵名,義為一切教法之心要與精華,阿的義為無上,以大圓滿為各 來中之最頂峰故。
「翟」(大圓滿藏音為「翟青」-譯者按)之義為圓滿,究竟與最後。 大圓滿為最後圓滿之境地,為自身與一切法本性之自圓滿。
大圓滿與他法不共者,為非以較量成理則,介紹心之本性,其見於消除妄執心而 顯出。大圓滿中最握要者,為超越凡常思維之心,而住於明體。此諸佛智心之直接契 入,乃由心意直傳之傳承上師加持故,具信利根弟子,得以受之。
此教授可分根,道,果三。
根為本心,自性與力(大悲)者三,可以明鏡表之。力則分清一路巴及 登,而以水晶或晶球表之。
道為見,修與行而衍生大圓滿之三系列修法。
果則為虹光身解脫與三身成就。

虹光身
圓滿成就之大圓滿行人,能於死時,將物質身轉成光蘊。龍青巴尊者,及無垢光 尊者說有三種:

  • 虹光身:修且卻成就。身漸漸縮而放虹光。最後只餘髮甲等。
  • 光蘊身:以修妥噶,將全身變成光蘊,以入於虛空,如極喜金剛,文 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及毘盧渣那等是。
  • 虹光大遷轉身:以修妥噶,行者將身轉成虹光如住世數世紀,以利有 情,如啤嗎那密渣,楊丹增增布,赤松生嘰汪朱等是。

 

三、歷史

教傳與巖傳
甯瑪派又分長傳(教傳)與短傳(巖傳)」及有從正定中於本尊或上師所得之直 接教授。
教傳乃由元始佛普賢王如來無間傳至于今。西藏現傳兩派教傳,一乃為 中藏之朗傳承,一為由笛打甯巴(一六四六-一七一四)於十七世紀末傳至東藏之康 傳承。此由笛打甯巴及其弟盧珍達那嗎師利(一六五四-一七一七/八)之康傳承, 於翟青及柏尤寺中擴而充之,遂由人聖者敦珠甯波車刊行成四十巨函。
教傳內三密以經、幻、心為代表,分表阿奴瑜伽,瑪哈瑜伽與阿的瑜伽之心部。
巖傳法則為蓮師與移喜蹉嘉佛母密藏之法,於末世蓮師與廿五弟子示現 巖取者於適當時期取出。大部份之巖傳法乃由針剛恭初及蔣楊親尊汪布結集成六十函 ,名為領青德曹,即珍貴巖庫、巖庫。巖庫分依於實物之地巖(沙德) 及由巖取者意流開發之意巖(恭德)。
除以上三者,亦有三種特殊巖傳:由授記,灌頂與空行處得之。
且卻亦分三:喇嘛,翟青與篤遮親波,即上師之靜忿 修法,大圓滿教法與觀世音菩薩之續。另又可依噶耶,恭道與普巴分之。
意巖者如龍青巴尊者之「七寶」,明珠多傑之「南曹」及 聖者敦珠甯 波車之意巖。
正定中之巖取者如余託雍敦剛布之余託領體及拉生南佳直美之「持明宿笠」等。

巖取者
以生遮喇嘛(一○○○-一○八○)及開發四大藥續之渣巴昂詩(一○一二-九 ○)為首,數以百計之大師,致力開發。直至于今,以 聖者敦珠甯波車及頂果親 尊甯波車為著,據稱共有一百大巖取者及一千小巖取者,以「五至尊」為最馳名,即 楊盧甯瑪柯渣(一一二四-九二)、佐汪上師(一二一二-七○)、多傑甯巴(一三 四六-一四○五)、啤瑪甯巴(生於一四五○)及蔣楊親尊汪布(一八二○-九二) 。
其他著名巖取者包括佐汪上師之佛母曹母文母(一二九八-八三)及開發蓮師廣 傳及「噶登的雅」之鄔金甯巴(一三二三-C一三六○),開發「北巖」之歌登持明 (一三三七-一九○三),開發喇嘛恭道之生遮甯巴(一三四○-九六),開發道出 六種中有之詩曹恭巴籠初及中有救度法之噶嗎甯巴,超常主秘之巧工,世壽百二歲之 康湯嘉波(一三八五-一五一○),開發恭初戚朱之澤桑甯波(一五八五-一六五六 ),開發持明叔執之拉生南佳直美(一五九七-C一六五○),於定中開發名為生哇 嘉珍廿五法之大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錯(一六一七-八二)及與之互為師徒之笛打 甯巴。

龍青巴尊者
至於馳名世間之龍青巴尊者(一三○八-六三)則為甯瑪派大圓滿中最偉大導師 之一,亦為西藏佛教文學史上最傑出之作者,其著作超過二百五十,惜只約有廿五套 流傳,包括著名之「七寶」(曹頓)及「三論」。其將相承之啤嗎領體與空行領體和 合,寫成三「仰的」或「心中心」。
以其加持力,無垢光尊者(一七二九-九八)面見龍青巴尊者,於其意巖中取出 龍青巴尊者之握要,而成龍欽領體,遂風行於全藏,而龍欽領體傳承之主為第一世多 笠青甯波車爵美增利柯渣(一七四五-一八二一)。

學術
其他甯瑪派之大師包括首先造甯瑪派中之大論的雲中卓朱增布(一○一二-八八 ),雅利班禪啤嗎汪沽(一四八七-一五四三),巴祖巴波車(一八○○-八七), 米梵甯波車(一八四八-一九一二),第三世多笠青爵美聰拜甯瑪(一八六五-一九 二六),堪布生嘉(一八七一-一九二七)及 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四-八七) 。
甯瑪派教理與修持並重。本世界巴祖甯波車,米梵與仙藩卓朱能哇結集了顯教十 三大論並為注疏,此即為

  • 一、釋迦佛之別解脫經
  • 二、德光之律經
  • 三、無著之阿毘達摩集論
  • 四、世親之俱舍論
  • 五、龍樹之大智度論
  • 六、月稱之入中論
  • 七、聖天之廣百論本
  • 八、寂天之入佛子行論
  • 九、無著之現觀莊嚴論
  • 十、無著之大乘莊嚴經論
  • 十一、無著之攝大乘論
  • 十二、無著之破實法論
  • 十三、無著之大乘無上陀羅尼論

密法則以大幻化網導引法,龍青巴尊者之曹頓,雅利班禪之三戒及敏岭笛青,盧 珍法師等之教傳與巖傳經續為主。

寺廟
只甯瑪派具出家與修行人之兩種僧伽。於西藏甯瑪派有超過一千座寺廟,而甯瑪 派傳遍整個西藏,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於中藏,以敏岭笛 青爵美多傑(笛打甯巴)於一六七六年建之閔忠岭及持明雅芝汪布於一六一○年建立 之多札仁橧為主,於藏東康地,則以噶當巴德錫於一一五九年建立之噶託寺及持明恭 增舒笠於一六六五年建之柏尤寺為主。於一六八五年始,第一世翟青甯波車啤嗎持明 所建之翟青寺則成為甯瑪派最大與最具影響力寺院之一,詩川寺則為二世詩川那針甯 波車爵美恭增南佳所建。於青海與歌鹿地仍有不少甯瑪寺院,如多笠青寺及塔尚寺等 。

 

四、現世

於對上一世紀,由蔣楊親尊汪布,大針剛恭初與巖取者卓朱甯巴(一八二九-七 ○)「親恭朱三」等大師之全教運動則於文化復興中致力於鞏固甯瑪之教法,此時期 亦出生傑出巖取者如敦珠甯巴(一八三五-一九○四)及利立甯巴巖取者蘇尤(一八 五六-一九二六)等。

藏人於一九五九年流亡海外之後, 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四-八七 )被一致公認為甯瑪派最高精神領袖,甯波車於一九○四年出生於西藏東南蓮師四大 隱蔽勝境啤嗎角中,他為巖取者敦珠甯巴的轉世。

於十四之早歲,已能傳授領青德曹之無餘灌頂及口授,於十七,述著其馳名關於 大圓滿之論著。為一多產作者及多才之學者,著作多達四十八大函,包括「甯瑪歷史 與宗義」之經典。由達賴喇嘛之請,又寫有「西藏政史」一書。其著作表現了全面性 之學養,包括偈頌,歷史,醫方,星相,因明等。

敦珠甯波車為蓮師現世代表。為其時最大之巖取者,及大圓滿導師,為 一切甯瑪派傳承主,作為上師中之上師,各大西藏喇嘛均公認其擁有直接本性之最大 能及加持力,而各大德亦均遣其具器前往這心意直遞之傳授。一九五八年離藏後,住 於印度,及後轉居尼泊爾,而為海外藏人心中西藏文化保存之中心人物。於不丹、錫 金、尼泊爾與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有數以千計之弟子,甯波車遍遊於東西方,以 弘揚甯瑪教法,並於香港、美、法等地建立道場。

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生於一九一○年),最具名望之現存大圓滿上師 ,亦於傳揚甯瑪教法中佔重要地位,不倦地周遊於不丹、尼泊爾、印度及西方,教授 數以千計之弟子,其即為全教運動上師,啤嗎那密渣與赤松德真同時化身,甯瑪派傳 播中流,一九五九年於錫金示寂之蔣揚親尊卓朱羅爵之主要弟子,其法座乃嘉德滿都 之詩川聽儀打幾甯寺。

多笠青甯波車(生於一九二七年)為龍欽領體之傳承上師,於錫金間託 ,不丹及美國麻省設有道場。

於東方,諸大師仍致力闡揚甯瑪教法,如著名大圓滿上師譯曹甯波車,其法座於 大吉嶺及尼泊爾;閔忠岭主持閔岒遮青甯波車,住於笛拉頓;貝羅甯波車,主持南印 拜剌古貝之一精進道埸而為甯瑪派弘揚作出貢獻;朱式甯波車,甚受敬重之主要甯瑪 上師現住於尼泊爾;第七世詩川那針甯波車;第七世翟青甯波車及楚甯甯波車等。

更須一提者為美國西藏甯瑪中心,甯瑪學院及甯瑪文化中心柯的揚創始人塔尚轉 世甯波車之功績,尤其致力於出版事業。

法國西南博都已成為甯瑪西傳之焦點所在,蓋寂於一九八七年之 聖者敦珠甯 波車已建立其最重要道埸於斯。其傳統乃由其子及法嗣仙蕃甯波車繼承,以滿另一對 甯瑪而傳極具啟示大師故甘珠甯波車之顧,其子轉世啤嗎汪咕甯波車曾邀 聖者敦珠 甯波車與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往博都為其弟子傳三年閉關法,他已在為甯瑪喇嘛年青 一代之表表者。

迎奉修建佛塔之法寶簡記

迎奉修建佛塔之法寶簡記

陳美瑤

台灣金剛乘學會同人,在台南南化鄉山買地十公頃,修建關房數十間。 銳之上 師因擬於此修建舍利塔及祖師廟以為莊嚴,乃函請 敦珠佛母指示修建之規格,及所 安奉之法物,旋得復示已代搜集法寶,飭即前往奉迎。

今年元月,與眾師兄隨 師前往尼泊爾謁見 佛母。對台南密宗山修建之佛塔及 廟,表示極為嘉許及支持,且謂曰:現在 法王之寶物盒中,將各種殊勝法物取出, 以加強加持力,弟子有幸,躬逢其會,得沾法益,茲將交下法寶記錄如下:

  • (一)身甘露丸。
  • (二)語甘露丸。
  • (三)意甘露丸。
  • (四)七世甘露丸-此丸服後,可得大加持力,七世不墮落 三惡趣,千媚及詩靈兩佛女 說她倆均服了作保險。以 上各甘露俱為 敦珠法王親製。
  • (五)多笠青(DROUP CHEN THANG THONG GYALBO) 蓮師二 十五大弟子之一, 備有神通做之甘露丸-多苙青曾週 遊世界三次,搜集地中之寶貴原素,以做此甘露 丸。
  • (六)敦珠法王之貼身衣服、舍利及鹽。

另外 佛母還派人四出,搜集各種由大修行人用過之法器,計有: 以加強加持力,弟子有幸,躬逢其會,得沾法益,茲將交下法寶記錄如下:

  • (一)鑼鈸
  • (二)鈴杵
  • (三)施食法器
  • (四)加巴拉
  • (五)普巴杵
  • (六)手鼓及洞骨簫-此手鼓、加巴拉及洞骨簫均為同一空行母之骨 所造。原收藏者極不願意出讓,後不斷遊說之,以此法器將會供 奉在佛塔內,加持眾生,他出讓此法器,於他亦有 莫大功德,始得願意出讓,但條件為法器不能再轉讓,若不加以供奉,要將原物退回給他。

另有一大鼓,是新的,因古物難求,為此佛母認為非常抱歉。

佛女表示,現在此等殊勝古舊之法器,非常難找。一般收藏者,皆不願意出讓, 而出讓價錢亦甚高。因為非常殊勝,故法器之來源,及收藏者之德行,亦要清楚。搜 集這些法器,往往需要 佛母出面遊說,說明法器將來之殊勝用途。很多收藏者,都 是礙於 佛母之情面而出讓。 上師以為若不是 佛母大力支持,如此齊全殊勝法寶 ,實在很難搜集到。

佛母開示,此等法器,在放入塔前,須妥為保管,避免一般人接觸,恐其守戒不 淨,或其過去生之惡業,影響法器之加持力。

此外,塔中亦須放有劍及槍,為鎮壓用, 敦珠法王之法塔下亦有此物、密宗書 籍及一些經文,前三者由 上師挑選,而經文則助建廟之喇嘛會作出抉擇。

佛母正在物色一位懂得建造密宗塔及廟,與安奉規矩之喇嘛前往台灣助建。 佛 母又開示,西藏與漢族不同,只有喇嘛及如 上師般之大修行人之舍利,方可入塔, 因塔乃供世人祈求加持用者,普通人之骨灰,不能放入塔內,以會影響佛塔之加持力 。一般人之骨灰塔可以建在佛塔周圍。最好佛塔外有寬敞的地方,作為花園或休憩的 地方,設有座位,供人祈禱,另有短欄圍繞。

至於佛廟, 佛母表示, 敦珠法王在印度噶林邦所建之廟,三層高,表法、報 、化三身,並交付一小冊子,略述該廟之建造過程及分佈,乃至廟內所供之諸佛菩薩 及廟之莊嚴。佛母將與佛女往印度朝聖,會把廟之圖則帶回,並會將原來認為不理想 之處,在圖則上說明,使按之建造一所更為完美之廟,得 佛母如此大力支持, 上 師非常歡喜,謂將來佛廟達成後,一定邀請 佛母闔府到台一遊。

上師亦告與 佛母將來在佛廟旁,建安老院,傳佛法與老人, 佛母大表嘉許。

執筆為文時,知道圖則已寄達 上師,而助建廟之喇嘛,亦已物色到,正在辦理 來香港之手續。在 佛母大力支持及 上師費心籌劃下,不久將來,我們可以在漢地 有一所完全符合西藏密宗規格之塔及廟。這是我們漢地眾弟子之福。

四級灌頂的證量

四級灌頂的證量

資料室

銳之按:本來灌頂的證量,為密法應守之秘密 ,絕對不許公開。但現在國內暢銷之佛教雜誌, 加以流布,國內學人早已得快先睹。而香港、臺 灣、及國外同學,難得見知。故特從本資料室收

集後,略加修飾,佈於本刊。原文如下:
密宗特別注重於師承傳授,且把上師視為三寶的總集體,而尊於四皈依之首 。沒有上師的傳承,是無法得到修持的要訣的。上師交付傳承,及傳法,均須通 過灌頂儀式,以表示法的繼承;同時亦是對弟子們進行一種『外力激發』,所以 重視非常。密宗灌頂分四級,表示修持次第四個不同的階段。
初灌稱瓶灌,屬於身灌,使弟子成為『童瓶身寶』。瓶灌內又包括身、語、 意三種灌頂:以寶瓶置弟子頂,使於頂上成一『嗡』字之身密。以念珠置 弟子喉,使於喉間成一『阿』字之語密。以本尊法相置弟子胸,使於胸間成 一『吽』字之意密。由此得本尊三密之加持,而與之三密相應,成三金剛。經 過這三種灌頂的行者,可修生起次第及各種事業法,從心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 。
第二級灌頂稱密灌,經過這級灌頂的行者,可修圓滿次第內的六法,特別是 氣脈明點,在生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此時具有三種功效:使人身體的五煩 惱脈得調治,而開顯本來具足金剛身脈。使人身體的事業氣得調治,而顯本來具 足的智慧氣。使人身體因受熏習而污染的明點得調治,成為本來具足名符其實 的離戲明點。
第三級灌頂稱慧灌,使智慧氣入中脈,衝擊智慧明點,依次開發行者的六個 脈輪,六輪在行者密、臍、心、喉、頂、頂髻六處。行者的特異功能顯現為大力無 窮,柔軟光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足捷身輕?飛呂自在,舉體暘各色光燄 ,不為人見等等不一。這一灌頂在無上密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各派祖師都有論 著。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認為由此升起『樂空』、 『成為修第四(即第四級灌頂)光明次第之法器』。因此這一灌頂的條件亦非常嚴格, 行者必須在第二級灌頂中修時有成就的證量,方能予以正式灌頂。
第四級灌頂,為勝義灌頂。甯瑪派稱大圓滿灌頂,噶舉派稱大手印灌頂,格魯巴稱名詞灌頂。 這一灌頂可以說是修心的層次,概由初灌至三灌,已依次開發行者本具的如來藏,其所乃要經繞 的層層障礙一一清去,而如來藏本身乃具本重微細藏,則經這一級灌頂的修習可清除。

大殊禪師語錄選輯

大殊禪師語錄選輯

資料室

師越之建州人,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具足戒,法號慧海。初至 江西參馬祖,祖問來此何事?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 步作什麼?師遂禮拜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一切具 足,何假外求。師言 下大悟,識自本心,不由知覺,遂禮謝師,師事 六 載。

禪宗本來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甚至有『 念佛一聲,漱口三日』 之傳說。而此禪師於諸答問,雖演機鋒,但以經律論為依據,且以深入顯 出開示;且所示者,均為佛教徒應有之共識,故選輯以供讀者。

  • (一) 金剛經是誰說
  • 有法師數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揣摩。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良久,其僧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法如此。師卻 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 十餘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 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是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 經,請大德說看。僧無對,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 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僧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 ,卻不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 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 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 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 ,乃嘆云:此上人者,難為酬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 。對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云何得解脫?師曰: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禪師和尚者,實為希有, 禮謝而去。
  • (二) 三學
  • 問:何者是三學?答:三學者,戒定慧也。問:其義云何?答:清 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 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 (三) 五身
  • 問:方廣經云: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 應化法身,五、虛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 含萬象,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 可得,是虛空法身。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法身,若有 證有得,以為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何以故?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 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 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 (四) 等覺與妙覺
  • 問:經云等覺妙覺:云何是等覺?云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 二性空故,名為妙覺。又云: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 (五) 五眼
  • 問:如來五眼者何?答:見色清淨,名為肉眼。見體清淨,名為天眼。於諸 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之,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為慧眼。見無所見,名為 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 (六) 大乘最上乘
  • 問:大乘最上乘,其義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 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 (七) 定慧等用
  • 問: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 。』其義如何?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 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 (八)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問:經云: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其義如何?答: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 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 ,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 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 (九) 如如
  • 問: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動義,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過去佛, 行此行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來佛,有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 道無異,故名如如也。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佛亦如也,。乃至一切眾生 ,悉皆如也。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 (十) 受佛戒
  • 問: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其義云何 ?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 也。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若今有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 諸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故云入諸佛位也。
  • (十一) 常不離佛
  • 問:云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 是常不離佛。
  • (十二) 無為法
  • 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是。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答 :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 無為,是真無為法也。何以故?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 不二法門。
  • (十三) 無證無無證
  • 問:修道者以何為證?答:畢竟證為證。問:云何是畢竟證?答: 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問:云何是無無證?答: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 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為證。得證之時,不作得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 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 (十四) 即心即佛
  •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云: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無 對。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垂疏。
  • (十五) 消業障
  •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 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 似火。曰:云何知業障盡?師曰:現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
  • (十六) 住正法與作佛
  • 有行者問:云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 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捨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 不用求解。
  • (十七) 度眾生
  • 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 經文,如何通會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為說。師 曰: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裡為胎生,受水浸潤 為溼生,倏起煩惱為化生,餘類類此應知。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 眾生,若了念念,心體俱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 ,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十八) 見性
  • 問:云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 (十九) 修行
  • 問:如何是修行?師曰:但莫汙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 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 (二十) 法身
  • 問:何者是法身,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云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 (二十一) 般若之大小
  • 人問般若大否?師曰:大。曰:幾許大?師曰:無邊際。曰: 般若小否?師曰:小。曰:幾許小?師曰:看不見。曰:何處是? 師曰:何處不是?

四級灌頂的證量

四級灌頂的證量

資料室

銳之按:本來灌頂的證量,為密法應守之秘 密,絕對不許公開。但現在國內暢銷之佛教雜誌,加 以流布,國內學人早已得快先睹。而香港、臺灣、及國外同學,難得 見知。故特從本資料室收 集後,略加修飾,佈於本刊。原文如下:

密宗特別注重於師承傳授,且把上師視為三寶的總集體,而尊於四皈依之首。沒 有上師的傳承,是無法得到修持的要訣的。上師交付傳承,及傳法,均須通過灌頂儀 式,以表示法的繼承;同時亦是對弟子們進行一種『外力激發』,所以重視非常。密 宗灌頂分四級,表示修持次第四個不同的階段。

初灌稱瓶灌,屬於身灌,使弟子成為『童瓶身寶』。瓶灌內又包括身、語、意三 種灌頂:以寶瓶置弟子頂,使於頂上成一『嗡』字之身密。以念珠置弟子喉,使 於喉間成一『阿』字之語密。以本尊法相置弟子胸,使於胸間成一『吽』字之意密 。由此得本尊三密之加持,而與之三密相應,成三金剛。經過這三種灌頂的行者,可 修生起次第及各種事業法,從心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

第二級灌頂稱密灌,經過這級灌頂的行者,可修圓滿次第內的六法,特別是氣脈 明點,在生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此時具有三種功效:使人身體的五煩惱脈得調 治,而開顯本來具足金剛身脈。使人身體的事業氣得調治,而顯本來具足的智慧氣 。使人身體因受熏習而污染的明點得調治,成為本來具足名符其實的離戲明點。

第三級灌頂稱慧灌,使智慧氣入中脈,衝擊智慧明點,依次開發行者的六個脈輪 ,六輪在行者密、臍、心、喉、頂、頂髻六處。行者的特異功能顯現為大力無窮,柔 軟光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足捷身輕,飛行自在,舉體透明,各色光燄,不為人 見等等不一。這一灌頂在無上密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各派祖師都有論著。格魯派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認為由此生起『樂空』、『成 為修第四(即第四級灌頂)光明次第之法器』。因此這一灌頂的條件亦非常嚴格,行 者必須在第二級灌頂中修持有成就的證量,方能予以正式灌頂。

第四級灌頂,為勝義灌頂。甯瑪派稱大圓滿灌頂,噶舉派稱大手印灌頂,格魯巴 稱名詞灌頂。這一灌頂可以說是修心的層次,蓋由初灌至三灌,已依次開發行者本具 的如來藏,其所仍要經繞的層層障礙一一清去,而如來藏本身仍具本重微細障,則經 這一級灌頂的修習可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