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道德規則十六

在家道德規則十六

    西藏王松真剛布頒定之規則十六條

  • 一、敬信三寶
  • 二、修持正法
  • 三、報父母恩
  • 四、尊敬有德
  • 五、敬賢尊老
  • 六、利濟鄉鄰
  • 七、言直心小
  • 八、情深親友
  • 九、步趨上流高瞻遠望
  • 十、飲食知節臨財勿茍
  • 十一、舊恩勿訪(忘之)
  • 十二、依時償債而斗秤無虧
  • 十三、對眾少妒
  • 十四、不聽邪說而自持主見
  • 十五、溫語而寡言
  • 十六、擔當重任而度量寬弘 如是十六

唯識概述(下)

唯識概述(下)

陳國政

伍、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五識,各以眼耳鼻舌身五根為所依,以色聲香味觸五境為所緣。 五根是四大種(地水火風)所造,為五識之俱有依,為勝義根(又名淨色根),與 今之視覺神經等感覺神經相似,無見有對(非肉眼所能見,有障礙);另有扶 塵根(感覺器官)扶助內之勝義根,令住不壞,是為根依處,如眼珠之於眼根, 耳膜之於耳根,鼻腔之於鼻根,舌膜之於舌根,肌膚之於身根,此五扶塵根,為 眼等識所取,其體是塵,非實是根。前五識之共同特性為:(一)、同依色根。 (二)、同緣性境,不緣帶質,獨影境。(三)、同緣現在境,不能緣過去,未來 境。(四)、皆只有現量。(五)、只有自性分別,不能隨念、計度分別,并皆 有間斷。故前五識所緣的是確實的當下經驗,沒有思維、判斷、是非等觀念。

前五識與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八大隨煩惱、二中隨煩惱及貪瞋癡共三 十四心所相應。五遍行,諸識必俱;五別境隨第六識希望等境亦得現起;前五識 通三性,作善業故有十一善心所,作不善故,有八大隨及二中隨煩惱遍染心,由 於前五識只有任運緣境的自性分別,缺計度分別及實執,故無行相猛利的忿等十 小隨煩惱及慢、疑、惡見三煩惱;於境染著,有貪;起憎故有瞋;癡為染本,故 與俱之。此五識與三受相應,故諸世間一切苦樂逼切根身,五識同受也。

前五識遍通善、惡、無記三性,於境界與貪等相應則性不善,與信等相應即 是善,餘是無記。前五識由自性分別任運而起,不似第六識可由分別作意現起, 其善惡無記性,均以第六識為分別依導引而起,亦即第六識善,則前五識善,第 六識惡,則前六識亦惡。至於前五識的生起,就必須隨內外等緣了,內緣是指具 足於第八識中的五識之自種子,外緣就是空、明、根、境、作意、第六識(分別 依)、第七識(染淨依)、第八識(根本依)。空就是空間,明就是光明,根就 是所依的色根,作意就是五遍行之作意心所。在前五識,眼識需要九緣,耳識需 要八緣(除明),眼耳二識之根境須有距離方能發生作用.所謂「離中知」也。 鼻舌身三識需要七緣(除明、空),根境須合和,方能發生作用,所謂「合中知 」也。然唯識既不許根即識,亦不許識親緣外境,如眼識見相,但以根為增上緣, 以外色為疏所緣緣,藉彼二緣所起之色,為自識所變之相分,乃親所緣緣,由此 說境不離心,萬法唯識。

前五識之所行界地,眼耳身三識可現起於色界離生喜樂地(初禪),以二禪 以上無尋伺故,不取外境。鼻舌二識,只現起於五趣雜居地(欲界),以欲界方 有段食故。

前五識於成佛時,同轉依為成所作智,以能成就佛所應作,化身無量,度脫 眾生,息滅苦輪。此智唯後得智攝,以五識依色根起,取境相為用,雖現量得, 但只能觀察諸法事相,不能觀察諸法真理,因位如此,果位猶爾。雖能變帶空性 相之而起觀察,然此後得智,仍不能詮證真理。

 

陸、後記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妄想執著是 眾生輪迴受苦,無法解脫之根源,而第六識擅於分別,為妄想之根;第七識我執 堅固,為執著之源。欲斷生死,須斷妄想執著。若能如是知唯識教之義,善集福 德智慧資糧,便能無倒悟入我法二空,斷煩惱,證菩提。

    參考資料

  • 一、瑜伽師地論     
  • 二、解深密經
  • 三、八識規矩頌釋論(王恩洋)
  • 四、成唯識論文釋并記(吳樹虛)
  • 五、唯識三十頌詮句(韓清淨)
  • 六、唯識要義(楊白衣)
  • 七、八識規矩頌講記(演培法師)
  • 八、佛學今詮(張澄基)

出世法言 蓮苑歌舞

出世法言 蓮苑歌舞

巴珠‧鄔堅吉麥卻吉汪波著
祝維翰譯

嗚呼迷惑幻景凡夫,有為虛幻妄執為常,

外器世間大種無常,內情世間壽命無常,

中間四季時令無常,佛及佛子大聖大賢,

皆般涅槃無常宜詳!世間主宰最大梵王,

死魔猶牽余復何說?

何時何地死皆無定,死緣眾多生緣寡鮮,

是故若不速求聖道,死魔何時來無定期,

眾生必死如牲就屠。

嗚呼死後不歸空無,行行復來輪迴受生,

隨生何處無容安樂:

十八地獄寒熱苦逼,餓鬼饑渴旁生相食,

人命短淺修羅鬥爭,諸天放蕩臨死墮落,

到處不安到處火坑,生生世世苦難連綿,

面對輪迴當生厭離!

嗚呼苦難唯業所造,業如畫師無所不作,

業力成熟百劫不滅,自作永不變為他受,

善引善趣上種解脫,惡引惡趣痛苦輪迴,

少因亦能成熟眾果,上種天界幸福富足,

惡趣地獄痛苦難忍,自業所感別無他因。

是故隨時隨地皆當,正知正念謹慎為本,

因果取捨鄭重其行!

嗚呼接引解脫道燈,眾德根本聖德上師,

功業等同濁世真佛,慈悲無量恩比佛深。

若不依隨正善知識,等同生盲無相登途。

是故首當擇事聖師,作如意珠作如意樹,

終學德行師我會心,有此善緣魔力難逞,

能得諸佛所喜聖道。

嗚呼涅槃寂靜樂處,遠離輪迴沉痾妙法,

永盡苦及苦因邊際,具無漏道解脫聖域,

佛及佛子圓滿畢集,聲聞獨覺聖眾棲息,

此解脫道亟宜尋覓!

嗚呼無欺聖歸依處,恩德無比最勝至寶,

我因於彼歸依受益,汝亦亟宜於彼歸依。

衷心信仰恭敬歸依,永不我欺無如三寶,

三寶能救輪迴眾苦,一經歸依富與天齊,

今生八難十六難等,來生一切惡趣惡途,

輪迴痛苦定能永除,永世勿忘隨念三寶,

再再歸依返復祈禱!

嗚呼無數如來蹊徑,一切佛子唯一坦途,

無比聖財菩提心寶,若願若行皆當生起。

從此便得菩薩稱號,由安樂道趣安樂境,

離正等覺已不遙遠。

三界眾生恩深父母,無依無友如盲漂泊,

欲求安樂反造苦因,慈悲懷念此情此景,

眾生諸苦我應代除。

披掛無比大勇鎧甲,自他相換愛他甚己,

四無量心六度四攝,衷心勤勉身體力行,

佛說佛子萬行無餘,皆在妙道六度中攝,

此是如來所喜妙道,精華之精心中牢記!

嗚呼輪迴既久且長,無始積惡既深且重,

若不憑依四力竅訣,勵行方便懺罪悔惡,

難從惡趣輪迴解脫。

善逝諸佛畢集一身,本傳諸師共聚寶道,

金剛薩埵螺月身色,微笑安住白蓮月座,

如儀念修百字大明,永摧一切惡業墮罪,

拔除一切那落伽獄。

是故隨力方便善巧,意想變化供養佛國,

想於三千世界化身,密嚴報身法身剎土,

上師三寶三身本尊,供盡身財三世善根,

自資得圓佛剎得淨,眾生得熟福德無垠,

故以積資為竅訣根。

嗚呼無始以來無明,無我執我漂泊輪迴,

無身戀身生起愛憎,故於所愛虛幻蘊身,

不惜迴向作供施品。

甘露為性上供三寶,下施六道圓滿二資,

孽債邪魔心滿障息。

意想變化供品百物,上供下施迴向利生。

萬法惟是心思差別,真捨自身福與天齊,

能與大捨種植習氣,資圓障淨中陰光明,

死亡得贖病魔被阻,故是積資善巧方便。

嗚呼深恩三寶總體,諸佛本性最上珍寶,

靈應三續教藏主宰,導行本師是應祈禱!

修在頂門修在心中,福德等同普修諸佛,

三續上師靈應感心,師心我心融合無別。

為求有利證悟真實,殷重修習上師瑜伽,

從三字光受四灌頂,四障清淨種植善緣,

以證四身四持明位,修習四道長養誓言,

生死涅槃皆師游戲,暫息逆境所願得成,

今生不掌法身王政,來世必生蓮花光中,

從彼行經四持明道,如幻直趨自性法身,

利濟眾生量等虛空,身智光明充盈世間。

嗚呼此乃諸佛獨路,三續持明傳承教言,

八萬四千法蘊總結,訣竅關節心中心要。

縱令百聖千賢降臨,再無更深妙法開示,

此乃妙法甘露精華,千萬聖眾心法中心。

願由聽講此道福力,能令無邊一切眾生,

依此善道於一生中,盡皆證得正等覺果!

佛教之戒殺與不食肉

佛教之戒殺與不食肉

劉銳之

佛教徒之戒殺,是不忍殺害眾生,進而不忍食眾生之肉,完全衷於一念之慈悲 ;與孟子所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大致相同。十誦律卷三十 七載:有三種肉,病者可食,稱為淨肉。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疑殺 (疑其為我而殺也)。後人更加非我親殺、及非令他殺,合之而為五淨肉 (出處待考)。

現在元始乘佛教國家,如緬甸、暹邏、斯里蘭卡等處之僧侶,對此種肉是不禁 者,嘗於暹邏清邁齋僧時見之。及在大藏經戒律部中,只有「是故比丘不應食馬肉 」、與「是故比丘不應食犬肉」,其他概未之見。

由此可知,佛教之戒殺、與不食不淨肉,其出發點基於慈悲心,非如禪那教徒之 「五法是道」:所謂至壽盡著糞埽衣、至壽盡常乞食、至壽盡唯一坐食、 至壽盡常露居、至壽盡不食魚肉血味鹽酥乳等。此皆較佛之戒為峻嚴。佛之從學 提婆達多,常以此毀佛,只見其譁眾取寵而已(見呂澂印度佛教史商務印書館版十五 頁)。

上師高雄百日關略述

上師高雄百日關略述

王俊雄

溯自民國七十三年十月 法王首度蒞台駐留期間,上師以『年齡老去,體力 日衰,而於修持、弘利、翻譯三事並行,恐難應付,請師指示如何取捨,使能有成 』請示,經 法王多日觀察,示以『勿稍放棄,精進為之,必皆成就』。又其後為 祈師長壽閉關,仙藩師伯託由漢人師兄,以漢文函告 上師曰: 法王說您年紀已 大,不宜太勞,閉關亦祇應一天兩課,在關內可閱讀翻譯及弘法。 上師謹遵師命 ,無時不以修持、弘利、翻譯三事並行精勤為念。今于高雄的百日關實為三事並進 之極圓示現。蓋 上師一方面閉關(除日修課程,天天二課關法不斷並持午),一 方面弘利(週一至週五晚七點半到九點開示《大幻化網導引法》,週六晚及週日上 午八點半到十點開示《仰兌》,並按進度有須灌頂者即行灌頂,更為諸弟子及眷屬 加持甚或修頗哇以超度往生者,皆得甚深感應),更不忘翻譯(除進行例行的譯事 ;為使吾等弟子堪能解讀藏文密續,特慈悲將Losang Thonden所著之《現代西藏語文》 使譯成漢文,親自編校,擬出版,俾利漢人初習者入階)。如此具德上師何處得遇 。

元月廿四日 上師入關,迄今一月有半,承 上師慈悲及陳寶芳、鍾棣湘兩師 兄的照料,及諸師兄發心護關,一切圓滿吉祥。自二月四日 上師開講《仰兌》, 聞法者約八十人,《大幻化網導引法》約六十人。其中十中有九每會必到,楊東賢 、周德、劉錫清、李元煒更每天從台中趕來,殊可感也。逢六、日《仰兌》開示更 有近十名台北師兄遠道而來。蓋大家無不以聆聽 上師開示為殊勝事也。

上師以得自 法王全心印可傳授及透過自己精心譯編之《大幻化網導引法》拿 來開示解說、引導示範、並按程授予相關灌頂,其精審如量、如數家珍、特勝加持 固不待言;又以俱生之大圓滿見開示《仰兌》,其理事的圓融、示導的善巧,當今 之世難作第二人想;若更就口耳、表示、心印三傳承言,此次的閉關、開示、灌頂 ,意義莫大矣!

試想,我等有何德能得以承事親近如此世出世法皆圓滿成就且傳承不斷、證智 圓具、大悲遍滿的具德上師,吾等能不稽首慶幸生逢其時乎?茍大家能以至誠恭敬 心,於 上師存真佛想,於 上師開示的法要,存難遭遇想,不懈不怠、耳聞心持 、如法精進,相信於法喜充盈外,更能疏清理路,于生死事不畏不懼,生生世世常 隨 師後,共創菩提路、共成菩提果,直至永遠。

「參訪之旅」

「參訪之旅」

何沛書

一 緣起:最初僅是臺南會長蔡河源以 師父難得於臺灣過年,屆時,將隨侍 師父師母等尋幽訪勝,環島一週。後竟在百日關期中,無法親自籌劃,而轉由高 雄學會承辦。經王俊雄會長精思充實後,從單純之休閒旅遊,變成更具意義之 「參訪之旅」。原計行程七天,參訪之大德約近十位。皆是當代各宗派具代表性, 且學有專精之高僧。未料,進行聯繫時,始知泰半不是出國宏法,即是行程已滿 無暇接見,或閉關修行等。迫使原案一再變更。最後,不得不減至五天四夜。而 最初擬拜見諸大德,作一番顯密交流,亦幾至流為名剎之遊覽。儘管如此,此行 已深感殊勝異常,法喜充滿。試思,有何事更勝越於常侍師前,且天天聞法,連續 數天,豈不幸哉!

二 沿途略記:二月十七日晨九點,於高雄學會展開旅程。首站直往臺東。 沿途山路蜿蜒,風景明媚,令人神怡。抵達時,黃師兄正雄偕其同事陳課長,早已 恭候。他鄉相見,倍覺親切。承其協助,使本活動之序幕,呈現得更順利美好。 如遊觀「初鹿農場」,除飽覽歐洲風味之牧野風光外,更品嘗到最新鮮之牛奶和 臺東最甘美之水果-釋迦髻。當地尚有一奇景﹃水往上流﹄。乍聞其名,彷彿不 可思議,甚為可觀。臨其境時,幾乎發笑,竟然是一長長細細之水溝,須仔細瞧 瞧,才知道「水是怎麼上流」,完全是地勢與錯覺所成而已。是夜宿清覺寺。

翌日,繼續前往瑞穗「般若精舍」參見聖德法師。法師唯識造詣極深,故特 安排恭聞開示。不料,拜見時,法師因時間匆促改為「密宗漫談」,深念法師治 學之廣博,收集資料之充盈。並遠請數位信眾特來準備豐盛午餐,亦令吾等萬分 感謝。

第二天,夜宿太魯閣禪光寺,初抵時,適值黃昏。殿前石壁峻拔,遠山疊翠, 雲霧氤氳,浸沐其間,真有遠隔囂塵,超凡卓絕之感。許多師兄不覺嘖嘖稱奇, 認為住此修行,非常殊勝。是故夜深霧濃仍見有不忍睡去,自尋一處獨思靜坐者。次 晨天際方明,即上路遊覽天祥。沿途山巖峭壁高聳入雲,溪谷迴環潺潺不絕, 氣勢之磅礡,景緻之神奇,令人嘆為觀止。有等師兄一路「卡擦」不停,不知捕捉 了多少奇妙美景,留下了多少萍蹤?

旋經依山傍海,美不勝收之蘇花公路,來到清新怡人之「礁溪上新花園」, 數日旅程,以此夜最為殊勝。因 師父開示難得一聞之﹃大手印﹄。七點未到, 師兄們早已靜坐在幽雅舒適之日式房中恭候。此情此景真可謂寓教於樂。數十人 集聚一室,凝神傾聽, 師父即在面前娓娓道來。那種親切溫馨,罔如一位大家長 在諄諄教導孩子們:如何如何!深深體會金剛乘學會是一個家,且是一超凡入聖 之家。早起細雨霏霏,漫步園中隨心遊賞,幽閒自得,這份清洒,亦是繁忙之都市 生活難以享受。至此東部之旅,即告圓滿。行程漸漸向西回轉。當車緩緩駛近臺北 凌雲禪寺時,遠遠望見幾位臺北學會師兄候立寺前,大家興奮異常拼命招手,有如 家人久別重逢。共進午餐,稍作休息。

最後來到獅頭山海會庵。見到住持(師公),性瀅師父(首次皈依之師父)。 回憶當初對佛法一片空白,承師接引始漸了解而生信心,亦才有今日繼續學佛之因緣 ,感恩之情溢滿胸際。此次聞知負責參訪活動,特開方便法門懇切歡迎,並備食宿 。雖庵中設備古舊,盥洗諸多不便,然感懷這份溫情,加以性瀅師父時常協助 印順導師出版書籍(負責校對),平素又於四所佛學院授課,佛學造詣甚深,可給予 吾等許多指導,故上山來。但願師兄們猶能滿意。隔晨山霧尚濃,已告別庵中所有師父 ,漫步下山欣賞山中奇景。走在幽靜山路,耳際迴響師公(性瀅師父之師)之句句 叮嚀:要常回來,不要這麼久才返。想吾何德何能常蒙此厚愛。昔日之恩師, 今日具德之上師,總不棄吾之業深障重根劣器小,吾真不知如何以報。行至山尾 水濂洞,車子已在等候。據說往昔洞前山泉如簾而下因而得名。且依山洞之自然 形勢建一寺院。禮佛完畢大家趕飲天然甘泉。飲盡,真有甘露法水清淨吾身之感, 參訪之旅亦在此圓滿結束。

三 後記:此行心中最想表達者即是感謝,且是無盡之感謝。實在全因眾緣 之和合,始有愉快之旅程。無法一一描寫,為微憾耳。

輪迴與涅槃的科學證明

輪迴與涅槃的科學證明

林崇安

以往有不少學者,配合科學來解說佛法,但對於「輪迴」及「涅槃」這一重要 論題則未曾觸及。今思及眾生的輪迴與涅槃,實決定於心理的運作,因而這一論題 的癥結在於要能找出「心理行為方程式」,如此才能以科學來具體證明輪迴與涅槃 。經過一番思索,發現心理行為方程式的形式可以用物理方程式來表示,只是各項 的意義截然不同。以下按次序分成七個步驟來成立輪迴與涅槃,此中詳細的運算則不 列出,以省篇幅。

第一步:建立「精神質點」與「精神質量」的觀念

首先,將每一眾生的精神,視為一精神質點(稱為精神子)並具有精神質量( m),在心理行為作用力(F)的作用下,呈現出心理行為來。此作用力即是「業 力」。

第二步:建立心理行為的「經典方程式」

心理的經典方程式如下:

此中t代表時間。x代表理智。υ代表心理行為,p代表感情。m代表精神質 量。V代表心理行為作用力的潛在勢位。υ及p的正值及負值,只表示此時理智隨 時間增加或減少。

第三步:找出心理行為作用力的基本形式

最簡單的心理行為作用力,是一種簡諧形式的力,可表示如下:

此中k稱為心理行為力的「力常數」,是一個固定值。此式表示此作用力會隨理 智而增加(也表示著知識愈高愈固執)。配合第二步的經典方程式,可得出下列式 子:

此中Τ代表心理行為的動力意志。V代表簡諧勢位意志。E代表總意志,為一 固定值。此中第三個式子明顯示出感情(p)增加時,理智(x)就減少,此點合 乎事實。另一方面,人剛出生時,感情為主,此時知識(理智x)近乎零。中年時 ,則理智強,感情弱。至年老時,又恢復至感情為主。故此式子也明確表達人的一 生的基本心理行為的特徵。

第四步:建立「心氣雙象性」的觀念並找出「心理測不準原理」

為了探討心理行為,必須了解到心與氣是雙象性,心的性質強烈時,理智明顯 而感情不顯。氣的性質強烈時,感情明顯而理智不顯。在此雙象性下,有心理的「 測不準原理」表達如下:

此中 、 、 及 分別代表理智、感情、意志與時間的測不準值。h為心 理行為的量子常數。第二個式子可說明如下:當我們的呼吸週期變長時( 大), 則此時 變小,表示意志集中,故亦合乎事實。

第五步:建立心理行為的量子方程式

由於心氣雙象性的成立,因而精神質點(精神子)的行為,須由下列的量子方 程式(或稱波動方程式)來表示:

此中的Ψ稱作心理行為的波函數。當心理的潛在勢位意志V已知,則可以解出 心理的波函數。當V不隨時間變化時,可以析出如下的本徵函數ψ的量子方程式:

今考慮第三步所找的簡諧勢位意志的形式,因而有心理行為的量子方程式如下 :

將此式子解出結果來,可得到本徵函數(略)及意志值如下:

此中n稱作量子數。量子數大時,對稱的意志( )也就變大。ν為頻率, 其倒數即為週期。

第六步:解釋所得結果的重要意義

由第五步所得到的一個重要結果,是意志的量子化。此表示所有眾生的意志有 不連續的差額。各種量子化的意志,對應出來,就是佛教所說的「六道」,每一道 中(如天道)又分成許多意志階。今圖示如下:

前面第五步是用簡單的簡諧勢位意志V所得出的 ,若依實際情形,有如此 圖所示,在下層的意志階位間格較大些,在上層的間格較密。下層表示地獄,上層表 示天道,故六道是自然形成的,至於眾生如何落到那一道,就要依據第四步的第一 個式子來說明: 代表理智的測不準值,在人初生時,此值代表著人的「俱生無 明」,是一種盲目的我執,人在一生中所作所為不斷薰習著無明,到了臨終斷氣時 ,此時累積出一個新的無明( )來,此值若比最初的小,則 甚大,因而會 使「精神子」上升至高的意志階(經由吸收一個意志量子)。反之,若新的無明比 俱生無明大,則會下墮至下方的意志階(並釋放一個意志量子)。由此可以明顯看 出由於無明的多寡而有了六道輪迴。當無明消除時,由式子也可看出,此時 可 以超出束縛的簡諧勢位意志,因而脫出束縛,此即是「涅槃」的證明。也明顯示出 要想超出輪迴,必須斷除無明。當「精神子」解脫束縛後,稱作「自在精神子」, 此為羅漢以上的精神境界。

第七步:建立「相對論心理」的觀念

在前列所舉式子,都是假設「精神質量」為一定值下所得的結果,今進一步探 討在相對心理行為下的情形。此處有二個假說:(一)有「至善的心理行為」存在 ,其符號為c,任何自在精神子都認為此值為一相同的定值。(二)所有心理行為 的方程式,對自在精神子都形式相同。在這二個假說下,可以得到下列的重要結果 :

第一個式子表示意志與精神質量可以互換,c為至善心理行為。 為靜止的 精神質量。由第二個式子可看出精神質量會隨心理行為而起變化,此精神質量就是 「心性」、「佛性」,是所有眾生所共具。當心理行為達到至善時,此精神質量就 成為無窮大,此為佛所特有,眾生經修行也都可以達成。當m為無窮大時,由第一 式子也可看出此時意志為無窮大。由第三式子也可看出感情亦為無窮大,此即是大 悲心的意義。

結 語

以上扼要提出心理行為的方程式,並用以解釋「輪迴」及「涅槃」,尚有許多 細節可以探討。例如第五步所得的頻率與精神質量的根號成反比,在相對論心理學 的修正下,此質量與心理行為有關,由於每個意志階的意志值不同,眾生在初生時 (x為零處)其精神質量並不相同,愈上層精神質量愈大,故其頻率愈小,因而其 週期愈大,此表示其一生的壽命將愈長(將週期除以二即為壽命),這些推論都合 乎佛經記載(上層的壽命長)。至於下層的眾生,例如地獄,其無明大,因而上升 不易,不斷在同一層生生死死,累積下來,要非常長的時間才能脫離。故透過心理 方程式,我們可以把佛法合理的解說,一點也不具有「迷信」的色彩。由心氣的雙 象性,也可以看出密宗為何注重修「氣」的理由,只有氣調順了,感情才能提昇並 推廣。「心」的修練,可使智慧(般若)提昇,必須要有「氣」的配合,才易悲智 雙運。這是合乎科學的!至於精神(或精神質量)的連續性,就跟「質能的守恆定 律」同樣是一個基本的公理。所有否定精神連續的理論,若將之分析,都是不成立 的。要正面的成立精神的連續,則有待科學更進一步的投入。

編者附記:本文作者為美國萊斯大學太空物理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 理研究所教授。本文以科學方式來闡釋佛教的業力、輪迴、涅槃及佛性,目的在於 接引科學家們了解佛法。

 

pppppppppppppptttttttttttttttttt

△△△△△△△△△△△△△△△△△△△△△△△△△△△△△△△△

 

EEEEEEEEEEEEEEExxxxxxxxxxxxxxxxx

△△△△△△△△△△△△△△△△△△△△△△△△△△△△△△△△

 

nnnnnnnnnnnnnnn。。。。。。。。。。。。。。。。。

EEEEEEEEEEEEEEEmmmmmmmmmmmmmmmmm

臺南學會釋尊成道壁畫

臺南學會釋尊成道壁畫

劉銳之

銳之一介書生,僑居香港,少年時值日寇侵略,國土淪亡,每聽抗戰歌曲 「九一八」之類,即熱淚盈眶,不能自止,乃請命於 父母,准回國請纓。如是歷充第 六十二軍軍部參議,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秘書,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部秘書,及 廣東全省保安司令部主任秘書。由南而北,轉戰各方,身為軍用文官,不須步行前進; 因而經過地方甚多,而於故宮博物館等,多所游觀,關於圖畫,古今名作,美不勝收 ;但於洋畫接觸不多。

民四十八年(西元一九五九年)春求法天竺,先朝拜八聖地,至鹿野苑,有 一大廈,龐然陳列,攝影之所謂「鹿野宏規」也。廳事廣袤,緬甸國所築者;其廳內 之頂,遍繪釋尊成道之壁畫,如是八相,曰兜率下降、乘象入胎、 樹下誕生、乘馬出家、降魔成道、奉獻乳糜、初轉法輪、大般涅槃。高逾一丈, 闊則倍之,色彩鮮豔,表情精到,維肖維妙。全數印度名畫筆法,歎觀止矣,有徘徊 久之,而不能去之留戀。

乃至噶林邦,晤陳健民師兄談及,他亦大加讚賞,英雄所見略同,並輾轉托人 購得以贈,故人情重,亦可紀也。

前年臺南學會會長蔡河源,計劃建新會所,廣闊為各會之冠,以牆上之繪事, 頗費周章,因出此圖付之,使繪壁上,亦一新國人之目焉。

  • 鹿野宏規
  • 兜率下降
  • 乘象入胎
  • 樹下誕生
  • 乘馬出家
  • 降魔成道
  • 奉獻乳糜
  • 初轉法輪
  • 大般涅槃

聖者 敦珠甯波車簡略自傳

聖者 敦珠甯波車簡略自傳

再傳弟子黎日光恭譯

吾敦珠無畏金剛智在第十五個耀宗之木龍年,出生於啤嗎角之隱蔽地方,父 名針普羅布汪咕為卡南之皇裔。三歲時被認出為大巖取者敦珠甯巴之轉世,由其 弟子所攝受,從此進入佛法之門。稍長,從師學習, 師云:「閱讀及寫作,為知識之根源。」督令勤奮, 又要牢記儀軌、禱文及其他,並應勉力,如何可使身、語、意不作黑業,及循規蹈 矩之教誨。而歷史、寓言及加行,也不斷修習,因而隨著歲月增長,智慧略開。復 蒙有學識與成就之上師慈悲指導,使學習因明、拼字法、文法、偈誦、天文學及 醫學等之基礎學科,並學習中觀、般若波羅密多、慈氏五論、入佛子行論、三種 誓句等註疏。特別注重甯瑪密咒傳統,教傳及巖傳、能成熟及解脫之密續導引與口訣 。由金剛上師十三大行開始,乃至各種傳統修習之基礎,製造與裝飾食子、跳神 、繪畫壇城、梵唄及音樂等,持明傳承之全部修習細則,亦須勤奮學習,無一遺漏 。同樣以四加行之修習,及累積為開始,進而正行即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之見與修 ,均盡力持之,全部圓滿所需念誦之基數。

然受上師名號之負累,致為雜務之勞役,說為利益佛法及眾生者,以此之故, 所得成就之少若龜毛。而曾接受之一切法乳,均已大部份按他人之根器,盡力 講解及宏揚。自問雖不配列為有數學者之一,但均能滿求法者之願;且以期為 佛法略出綿力之故。並曾書寫結集越二十大冊,如甯瑪教法史、甯瑪宗義、西藏 歷史、三戒逐句註釋及很多密續之教授及導引等。說者認為受法之結果,為有能 力寫作,吾雖無此期望,但亦無疑慮將之寫出。

感謝諸位偉大聖者上師之慈悲,使吾之清淨見不迷,且從未積集邪見、誹謗 他人教法,或其他等違背佛法之黑業,常以不自欺之態度自勉。

毫不懷疑,是屬於慈悲佛陀四部侍從之一,雖或屬最低層者,然亦常以此自傲 ,正以顯示吾無法分別聖凡也。此為吾一老密行者之簡略自傳。

瞻仰法體及朝聖有感

瞻仰法體及朝聖有感

李銘國

西藏密宗寧瑪巴(紅教)法王 敦珠寧波車於於七十六年一月十七日示寂後 ,印度、錫金、尼泊爾等國均請法體返國供奉。經佛母考慮,決定尼泊 爾,並於嘉德滿都白塔附近,將前建廟,加以擴建供具緣有情瞻仰。港、台各會 弟子均日夜期盼早日建妥,終獲喜訊,知於七十八年二月四日舉行奉安大 典,在台各會共計一百一十餘位師兄,紛紛組團前往恭參盛典。

本團三十三人於二月二日由台出發,經香港轉搭尼航,抵嘉都已深夜 矣!第二天上午朝謁 師佛,得展示 法王舍利,及貼身衣物,與眾結緣; 下午全體弟子,共謁 佛母仙藩寧波車及二位佛女,數年不見,格外親切。並到一 樓頂禮 法王法體,廟內莊嚴無比,為有生以來所僅見。學會所製胸章,內有 法王、 師佛標幟,以為識別證,喇嘛們見之,均豎起大拇指,讚嘆有 加,不但頗受禮遇,且得到極大便利。

    二月四日上午八點開始修法,共修十四天,因緣殊勝,直至圓滿。筆者謹將 期間所見所聞之瑞相,或殊勝之事,臚列如下:

  • 1法王示寂時,法體逐漸縮小,此乃無上密成就之 徵兆,全體密乘弟子為求法王德澤惠長垂,祈禱 留下法體,終能如願,以饒益有情。
  • 2法體依西藏例,空位安置以鹽,而於鹽中喜獲無 數舍利,實在不可思議。
  • 3安奉法體之塔,周圍流出甘露,有甜的、酸的, 酸的好像西藏某特種藥物之味道,有位師姊以手 沾後,從早到晚,香氣四溢,殊勝可知。
  • 4廟旁玻璃上顯現虹光,經請示得知此乃法王大 成就之示現。
  • 5師佛請得佛母許可除夕夜在法王廟內舉行 布薩(誦戒)法會(農曆每月月底港台各會弟子 均在學會佛殿布薩),戒壇中法王放光加持, 大喇嘛們見此勝境,嘆未曾有,因此知漢人中也 有嚴守三味耶之大成就者,此後不少大喇嘛紛紛 請求師佛予以摩頂加持(此乃筆者親睹也), 殷盼師兄們珍惜、掌握此勝緣。
  • 6法會期間有多位師兄分別見到法王示現於門邊 ,及窗戶玻璃上,十分殊勝。
  • 7法會中喇嘛在定中看到咒輪光圈,中有種子字, 想係法王親臨放光加持與會同人。
  • 8筆者於二月九日搭華航返台,起飛不久,從窗戶 向下欣賞海上風光時,突然看見飛機影子周圍包 一圈彩虹,約莫五秒鐘光景,瞬即消逝,當係 法王無限加持也。憶及法王蒞台臨行時開示: 「無論到何處、何時,一定加持港台各會弟子, 直至菩提。」

二月六日下午遊覽蓮師閉關聖地,山頂上遺有蓮師膝印及腳印,也有降伏阿 修羅之巖洞,史蹟殊勝;在山腰下亦有蓮師閉關巖洞, 蓮師修普巴法、證虹身、降伏魔女之史蹟,喇嘛們均津津樂道,詳 加解說,宛如身歷其境。該巖洞旁有一寧瑪巴廟,廟之主持戚操寧波車,見本會弟 子求見,十分高興,特別陞座開示:「本人與你們上師係同一師承,我們都像一 家人一樣;你們的上師係 法王之唯一傳承弟子,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應珍惜此殊勝 傳承,認真修行,成就之路指日可待。」此番開示振奮所有師兄們,皆發願隨侍 師佛,直至菩提。

二月七日(農曆正月初二)晚七點,宴請佛母、仙藩寧波車、二位佛女、孫 女暨眷屬十一人,宴會中氣氛融洽,團聚一堂,宛如一大家庭,互祝新春快樂 ,賓主盡歡,實乃難得之盛會。又宴會中仙藩寧波車提及「金剛乘學會全體弟子對 上師之恭敬心、誠信心,實乃彼此保持清淨三昧耶及願力之顯現,令喇嘛們敬佩萬分, 誠不可思議。」筆者憶起 法王蒞台時之開示「福德法幢(劉銳之上師),不為名利 恭敬,是台灣真正的上師,金剛乘學會在其領導下,是一有組織、有紀律之僧團,若依 止之,此生或下世必可成就。」

此次尼都之旅,在台師兄有不少因經濟上困難,幾無法成行,但信心堅定, 日夜虔誠祈禱 師佛加持,終能突破困境,搭上最末班機,達成願望,個個法喜 充滿。又若非 師佛與 法王願力之結合,弟子們實無法得此殊勝法緣,廣霑法 益,謹竭誠心祈禱 師佛健康長住世,饒益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