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

西藏佛教甯瑪派史要

蘇尤甯波車
黃毅英譯漢

一、引論

「甯瑪」之義
甯瑪意為古舊,為佛法傳入西藏,直至十世紀末印度譯師密的渣那歌的之西藏佛 教教派,亦稱之為前弘佛教,或雅朱甯瑪,以別於後弘佛教,或沙瑪,如噶舉,薩迦 ,噶當而至格魯等,乃奉譯師領青增布(九五八-一○五五)以後所譯教典者。

蓮華生大士
甯瑪傳統之中心人物為超平常人,於八世紀將佛法傳入西藏之蓮華生大師。由印 度大堪布寂護之奏,藏王赤松德真迎師入藏,師乃留藏五十五年半。遊遍全藏,弘法 修持,摧伏障礙佛法之魔怨,並加持整塊藏土,而使佛法加被每個藏人。西藏佛法之 成就實乃拜蓮師所賜。
蓮師亦建成第一所寺院大學,桑耶寺,至令不少印度班智達如啤嗎那密渣等雲集 與藏譯師共譯佛法,又為首七名藏人剃度。於尖蒲,師開許密咒乘之曼陀羅與藏王赤 松德真,移喜蹉嘉,毘盧渣那等廿五大弟子。同是,數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之弟子 仰賴蓮師為證悟之源,其啟示亦為修行心要。賦與生命。

 

二、教理

九乘
甯瑪之特色為以九乘判教:

    首三乘為顯教道理而以修「身」為主:

  • 聲聞,
  • 緣覺及
  • 菩薩乘為小乘與大乘所攝,而名為出離之道。
    密乘則修「語」或能,而有外密或下三部密如左:

  • 作密與行密為淨化之道。
  • 瑜伽密則為轉化道之始。
    內密或上三部密為:

  • 瑪哈瑜伽與阿奴瑜伽為轉化之道。
  •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為自解脫道,主要修「心」。

內三密
甯瑪之不共密法為內三密:(外)瑪哈瑜伽,(內)阿奴瑜伽,(密)阿的瑜伽 或大圓滿。其中或見諸甘珠(佛語)中,然甯瑪派另有結集,即甯瑪十萬續,為巖取 者耶那甯巴(一四○三-七八)於十五世紀結集之甯瑪巴密續總集。

    內密含三傳承:

  • 心意傳承:由諸佛來,
  • 表示傳承:由持明來,
  • 口耳傳承:由上師來。

瑪哈瑜伽乃由金剛手傳與國王渣(亦受於啤嗎那尊者,其曾於錫蘭烏拉山處於金 剛手等瑪哈瑜伽密法)。再經佛陀傳與啤嗎那密渣及蓮師,而傳入西藏。
瑪哈瑜伽共有十八大續,其根本為大幻化網導引法,於瑪哈瑜伽中有八大壇城之 教授,而為教傳與巖傳共者。
國王渣亦於金剛薩埵及啤嗎那尊者處受阿奴瑜伽法而傳與大成就者咕咕那渣,再 傳與生遮移喜再傳入西藏。此中共有廿二大續,以「一切意聚經」最著。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佛陀之最究竟教授,其傳承可亶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傳與報 身佛金剛薩埵,再傳與現世人間首位上師,於西元五五年降生於鄔金之極喜金剛,及 後則傳與文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再由蓮師、啤嗎那密渣、毘盧渣那 等傳入藏土。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由文殊師利密渣分成心部(心的),界部(龍的)及口訣部(敏雅的)三 。口訣部之精要領體,意為心髓。領體中最著者有啤嗎那密渣之啤嗎領體,蓮師之空 行領體及龍欽領體。不少西藏之領體行人均能獲虹光身。
心部與界部主要由毘盧渣那傳入西藏,口訣部則由啤嗎那密渣及蓮師傳入。

心的
此教授特指心住之法,修直入行者心之本來面目。

    共有廿一大續,如恭芝嘉波等。主要修四瑜伽:

  • 止(專一瑜伽)
  • 觀(離戲瑜伽)
  • 止觀雙運(一味瑜伽)
  • 自圓滿(無修瑜伽)

龍的
此教授特重無修,直入元始覺性而再不疑。

    共有七大續,修如下四者:

  • 雙運

敏雅的
此為握要之教授,於下座時保住。

    共有不少經續而以甯瑪十萬續之十七大續為主。修如下之四:

  • 山(指身不動)
  • 海(指眼任運)
  • 明體(無修整)
  • 通(定中境界)

(譯者按:括號中之注釋乃取自南佳羅布甯波車之「水晶與光明道」以補 充之。)
敏雅的亦自有其淨業與前行及羅生拳法與廿一種「心晶」觀想等,而其中又分兩 途,且卻與妥噶。

    且卻義為立斷,大圓滿且卻之要節為極喜金剛之「直擊心要三句」(椎 擊三要):

  • 直入明體本面
  • 決定信之
  • 於念滅上堅固而決信。
    妥噶義為頓超,為業幻自滅之疾速法,而必先於且卻修持嫻熟者。於此 ,得四事:

  • 能見赤裸法性
  • 證量增上
  • 明體成就
  • 法界中解脫
    而獲四種決定:

  • 對惡趣無畏懼
  • 無果之希求
  • 無得之希冀
  • 諸法平等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為甯瑪不共法,並為一切教授之心要。一切西藏佛教上師,以修大圓滿為 究竟,經載大圓滿住於十三地,其他世界中,西藏之笨教中亦有大圓滿。
大圓滿於佛法中之位置,可以瑪哈珊底與阿的瑜伽二者表之。瑪哈珊底為 大圓滿之梵名,義為一切教法之心要與精華,阿的義為無上,以大圓滿為各 來中之最頂峰故。
「翟」(大圓滿藏音為「翟青」-譯者按)之義為圓滿,究竟與最後。 大圓滿為最後圓滿之境地,為自身與一切法本性之自圓滿。
大圓滿與他法不共者,為非以較量成理則,介紹心之本性,其見於消除妄執心而 顯出。大圓滿中最握要者,為超越凡常思維之心,而住於明體。此諸佛智心之直接契 入,乃由心意直傳之傳承上師加持故,具信利根弟子,得以受之。
此教授可分根,道,果三。
根為本心,自性與力(大悲)者三,可以明鏡表之。力則分清一路巴及 登,而以水晶或晶球表之。
道為見,修與行而衍生大圓滿之三系列修法。
果則為虹光身解脫與三身成就。

虹光身
圓滿成就之大圓滿行人,能於死時,將物質身轉成光蘊。龍青巴尊者,及無垢光 尊者說有三種:

  • 虹光身:修且卻成就。身漸漸縮而放虹光。最後只餘髮甲等。
  • 光蘊身:以修妥噶,將全身變成光蘊,以入於虛空,如極喜金剛,文 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及毘盧渣那等是。
  • 虹光大遷轉身:以修妥噶,行者將身轉成虹光如住世數世紀,以利有 情,如啤嗎那密渣,楊丹增增布,赤松生嘰汪朱等是。

 

三、歷史

教傳與巖傳
甯瑪派又分長傳(教傳)與短傳(巖傳)」及有從正定中於本尊或上師所得之直 接教授。
教傳乃由元始佛普賢王如來無間傳至于今。西藏現傳兩派教傳,一乃為 中藏之朗傳承,一為由笛打甯巴(一六四六-一七一四)於十七世紀末傳至東藏之康 傳承。此由笛打甯巴及其弟盧珍達那嗎師利(一六五四-一七一七/八)之康傳承, 於翟青及柏尤寺中擴而充之,遂由人聖者敦珠甯波車刊行成四十巨函。
教傳內三密以經、幻、心為代表,分表阿奴瑜伽,瑪哈瑜伽與阿的瑜伽之心部。
巖傳法則為蓮師與移喜蹉嘉佛母密藏之法,於末世蓮師與廿五弟子示現 巖取者於適當時期取出。大部份之巖傳法乃由針剛恭初及蔣楊親尊汪布結集成六十函 ,名為領青德曹,即珍貴巖庫、巖庫。巖庫分依於實物之地巖(沙德) 及由巖取者意流開發之意巖(恭德)。
除以上三者,亦有三種特殊巖傳:由授記,灌頂與空行處得之。
且卻亦分三:喇嘛,翟青與篤遮親波,即上師之靜忿 修法,大圓滿教法與觀世音菩薩之續。另又可依噶耶,恭道與普巴分之。
意巖者如龍青巴尊者之「七寶」,明珠多傑之「南曹」及 聖者敦珠甯 波車之意巖。
正定中之巖取者如余託雍敦剛布之余託領體及拉生南佳直美之「持明宿笠」等。

巖取者
以生遮喇嘛(一○○○-一○八○)及開發四大藥續之渣巴昂詩(一○一二-九 ○)為首,數以百計之大師,致力開發。直至于今,以 聖者敦珠甯波車及頂果親 尊甯波車為著,據稱共有一百大巖取者及一千小巖取者,以「五至尊」為最馳名,即 楊盧甯瑪柯渣(一一二四-九二)、佐汪上師(一二一二-七○)、多傑甯巴(一三 四六-一四○五)、啤瑪甯巴(生於一四五○)及蔣楊親尊汪布(一八二○-九二) 。
其他著名巖取者包括佐汪上師之佛母曹母文母(一二九八-八三)及開發蓮師廣 傳及「噶登的雅」之鄔金甯巴(一三二三-C一三六○),開發「北巖」之歌登持明 (一三三七-一九○三),開發喇嘛恭道之生遮甯巴(一三四○-九六),開發道出 六種中有之詩曹恭巴籠初及中有救度法之噶嗎甯巴,超常主秘之巧工,世壽百二歲之 康湯嘉波(一三八五-一五一○),開發恭初戚朱之澤桑甯波(一五八五-一六五六 ),開發持明叔執之拉生南佳直美(一五九七-C一六五○),於定中開發名為生哇 嘉珍廿五法之大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錯(一六一七-八二)及與之互為師徒之笛打 甯巴。

龍青巴尊者
至於馳名世間之龍青巴尊者(一三○八-六三)則為甯瑪派大圓滿中最偉大導師 之一,亦為西藏佛教文學史上最傑出之作者,其著作超過二百五十,惜只約有廿五套 流傳,包括著名之「七寶」(曹頓)及「三論」。其將相承之啤嗎領體與空行領體和 合,寫成三「仰的」或「心中心」。
以其加持力,無垢光尊者(一七二九-九八)面見龍青巴尊者,於其意巖中取出 龍青巴尊者之握要,而成龍欽領體,遂風行於全藏,而龍欽領體傳承之主為第一世多 笠青甯波車爵美增利柯渣(一七四五-一八二一)。

學術
其他甯瑪派之大師包括首先造甯瑪派中之大論的雲中卓朱增布(一○一二-八八 ),雅利班禪啤嗎汪沽(一四八七-一五四三),巴祖巴波車(一八○○-八七), 米梵甯波車(一八四八-一九一二),第三世多笠青爵美聰拜甯瑪(一八六五-一九 二六),堪布生嘉(一八七一-一九二七)及 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四-八七) 。
甯瑪派教理與修持並重。本世界巴祖甯波車,米梵與仙藩卓朱能哇結集了顯教十 三大論並為注疏,此即為

  • 一、釋迦佛之別解脫經
  • 二、德光之律經
  • 三、無著之阿毘達摩集論
  • 四、世親之俱舍論
  • 五、龍樹之大智度論
  • 六、月稱之入中論
  • 七、聖天之廣百論本
  • 八、寂天之入佛子行論
  • 九、無著之現觀莊嚴論
  • 十、無著之大乘莊嚴經論
  • 十一、無著之攝大乘論
  • 十二、無著之破實法論
  • 十三、無著之大乘無上陀羅尼論

密法則以大幻化網導引法,龍青巴尊者之曹頓,雅利班禪之三戒及敏岭笛青,盧 珍法師等之教傳與巖傳經續為主。

寺廟
只甯瑪派具出家與修行人之兩種僧伽。於西藏甯瑪派有超過一千座寺廟,而甯瑪 派傳遍整個西藏,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於中藏,以敏岭笛 青爵美多傑(笛打甯巴)於一六七六年建之閔忠岭及持明雅芝汪布於一六一○年建立 之多札仁橧為主,於藏東康地,則以噶當巴德錫於一一五九年建立之噶託寺及持明恭 增舒笠於一六六五年建之柏尤寺為主。於一六八五年始,第一世翟青甯波車啤嗎持明 所建之翟青寺則成為甯瑪派最大與最具影響力寺院之一,詩川寺則為二世詩川那針甯 波車爵美恭增南佳所建。於青海與歌鹿地仍有不少甯瑪寺院,如多笠青寺及塔尚寺等 。

 

四、現世

於對上一世紀,由蔣楊親尊汪布,大針剛恭初與巖取者卓朱甯巴(一八二九-七 ○)「親恭朱三」等大師之全教運動則於文化復興中致力於鞏固甯瑪之教法,此時期 亦出生傑出巖取者如敦珠甯巴(一八三五-一九○四)及利立甯巴巖取者蘇尤(一八 五六-一九二六)等。

藏人於一九五九年流亡海外之後, 聖者敦珠甯波車(一九○四-八七 )被一致公認為甯瑪派最高精神領袖,甯波車於一九○四年出生於西藏東南蓮師四大 隱蔽勝境啤嗎角中,他為巖取者敦珠甯巴的轉世。

於十四之早歲,已能傳授領青德曹之無餘灌頂及口授,於十七,述著其馳名關於 大圓滿之論著。為一多產作者及多才之學者,著作多達四十八大函,包括「甯瑪歷史 與宗義」之經典。由達賴喇嘛之請,又寫有「西藏政史」一書。其著作表現了全面性 之學養,包括偈頌,歷史,醫方,星相,因明等。

敦珠甯波車為蓮師現世代表。為其時最大之巖取者,及大圓滿導師,為 一切甯瑪派傳承主,作為上師中之上師,各大西藏喇嘛均公認其擁有直接本性之最大 能及加持力,而各大德亦均遣其具器前往這心意直遞之傳授。一九五八年離藏後,住 於印度,及後轉居尼泊爾,而為海外藏人心中西藏文化保存之中心人物。於不丹、錫 金、尼泊爾與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有數以千計之弟子,甯波車遍遊於東西方,以 弘揚甯瑪教法,並於香港、美、法等地建立道場。

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生於一九一○年),最具名望之現存大圓滿上師 ,亦於傳揚甯瑪教法中佔重要地位,不倦地周遊於不丹、尼泊爾、印度及西方,教授 數以千計之弟子,其即為全教運動上師,啤嗎那密渣與赤松德真同時化身,甯瑪派傳 播中流,一九五九年於錫金示寂之蔣揚親尊卓朱羅爵之主要弟子,其法座乃嘉德滿都 之詩川聽儀打幾甯寺。

多笠青甯波車(生於一九二七年)為龍欽領體之傳承上師,於錫金間託 ,不丹及美國麻省設有道場。

於東方,諸大師仍致力闡揚甯瑪教法,如著名大圓滿上師譯曹甯波車,其法座於 大吉嶺及尼泊爾;閔忠岭主持閔岒遮青甯波車,住於笛拉頓;貝羅甯波車,主持南印 拜剌古貝之一精進道埸而為甯瑪派弘揚作出貢獻;朱式甯波車,甚受敬重之主要甯瑪 上師現住於尼泊爾;第七世詩川那針甯波車;第七世翟青甯波車及楚甯甯波車等。

更須一提者為美國西藏甯瑪中心,甯瑪學院及甯瑪文化中心柯的揚創始人塔尚轉 世甯波車之功績,尤其致力於出版事業。

法國西南博都已成為甯瑪西傳之焦點所在,蓋寂於一九八七年之 聖者敦珠甯 波車已建立其最重要道埸於斯。其傳統乃由其子及法嗣仙蕃甯波車繼承,以滿另一對 甯瑪而傳極具啟示大師故甘珠甯波車之顧,其子轉世啤嗎汪咕甯波車曾邀 聖者敦珠 甯波車與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往博都為其弟子傳三年閉關法,他已在為甯瑪喇嘛年青 一代之表表者。

迎奉修建佛塔之法寶簡記

迎奉修建佛塔之法寶簡記

陳美瑤

台灣金剛乘學會同人,在台南南化鄉山買地十公頃,修建關房數十間。 銳之上 師因擬於此修建舍利塔及祖師廟以為莊嚴,乃函請 敦珠佛母指示修建之規格,及所 安奉之法物,旋得復示已代搜集法寶,飭即前往奉迎。

今年元月,與眾師兄隨 師前往尼泊爾謁見 佛母。對台南密宗山修建之佛塔及 廟,表示極為嘉許及支持,且謂曰:現在 法王之寶物盒中,將各種殊勝法物取出, 以加強加持力,弟子有幸,躬逢其會,得沾法益,茲將交下法寶記錄如下:

  • (一)身甘露丸。
  • (二)語甘露丸。
  • (三)意甘露丸。
  • (四)七世甘露丸-此丸服後,可得大加持力,七世不墮落 三惡趣,千媚及詩靈兩佛女 說她倆均服了作保險。以 上各甘露俱為 敦珠法王親製。
  • (五)多笠青(DROUP CHEN THANG THONG GYALBO) 蓮師二 十五大弟子之一, 備有神通做之甘露丸-多苙青曾週 遊世界三次,搜集地中之寶貴原素,以做此甘露 丸。
  • (六)敦珠法王之貼身衣服、舍利及鹽。

另外 佛母還派人四出,搜集各種由大修行人用過之法器,計有: 以加強加持力,弟子有幸,躬逢其會,得沾法益,茲將交下法寶記錄如下:

  • (一)鑼鈸
  • (二)鈴杵
  • (三)施食法器
  • (四)加巴拉
  • (五)普巴杵
  • (六)手鼓及洞骨簫-此手鼓、加巴拉及洞骨簫均為同一空行母之骨 所造。原收藏者極不願意出讓,後不斷遊說之,以此法器將會供 奉在佛塔內,加持眾生,他出讓此法器,於他亦有 莫大功德,始得願意出讓,但條件為法器不能再轉讓,若不加以供奉,要將原物退回給他。

另有一大鼓,是新的,因古物難求,為此佛母認為非常抱歉。

佛女表示,現在此等殊勝古舊之法器,非常難找。一般收藏者,皆不願意出讓, 而出讓價錢亦甚高。因為非常殊勝,故法器之來源,及收藏者之德行,亦要清楚。搜 集這些法器,往往需要 佛母出面遊說,說明法器將來之殊勝用途。很多收藏者,都 是礙於 佛母之情面而出讓。 上師以為若不是 佛母大力支持,如此齊全殊勝法寶 ,實在很難搜集到。

佛母開示,此等法器,在放入塔前,須妥為保管,避免一般人接觸,恐其守戒不 淨,或其過去生之惡業,影響法器之加持力。

此外,塔中亦須放有劍及槍,為鎮壓用, 敦珠法王之法塔下亦有此物、密宗書 籍及一些經文,前三者由 上師挑選,而經文則助建廟之喇嘛會作出抉擇。

佛母正在物色一位懂得建造密宗塔及廟,與安奉規矩之喇嘛前往台灣助建。 佛 母又開示,西藏與漢族不同,只有喇嘛及如 上師般之大修行人之舍利,方可入塔, 因塔乃供世人祈求加持用者,普通人之骨灰,不能放入塔內,以會影響佛塔之加持力 。一般人之骨灰塔可以建在佛塔周圍。最好佛塔外有寬敞的地方,作為花園或休憩的 地方,設有座位,供人祈禱,另有短欄圍繞。

至於佛廟, 佛母表示, 敦珠法王在印度噶林邦所建之廟,三層高,表法、報 、化三身,並交付一小冊子,略述該廟之建造過程及分佈,乃至廟內所供之諸佛菩薩 及廟之莊嚴。佛母將與佛女往印度朝聖,會把廟之圖則帶回,並會將原來認為不理想 之處,在圖則上說明,使按之建造一所更為完美之廟,得 佛母如此大力支持, 上 師非常歡喜,謂將來佛廟達成後,一定邀請 佛母闔府到台一遊。

上師亦告與 佛母將來在佛廟旁,建安老院,傳佛法與老人, 佛母大表嘉許。

執筆為文時,知道圖則已寄達 上師,而助建廟之喇嘛,亦已物色到,正在辦理 來香港之手續。在 佛母大力支持及 上師費心籌劃下,不久將來,我們可以在漢地 有一所完全符合西藏密宗規格之塔及廟。這是我們漢地眾弟子之福。

四級灌頂的證量

四級灌頂的證量

資料室

銳之按:本來灌頂的證量,為密法應守之秘密 ,絕對不許公開。但現在國內暢銷之佛教雜誌, 加以流布,國內學人早已得快先睹。而香港、臺 灣、及國外同學,難得見知。故特從本資料室收

集後,略加修飾,佈於本刊。原文如下:
密宗特別注重於師承傳授,且把上師視為三寶的總集體,而尊於四皈依之首 。沒有上師的傳承,是無法得到修持的要訣的。上師交付傳承,及傳法,均須通 過灌頂儀式,以表示法的繼承;同時亦是對弟子們進行一種『外力激發』,所以 重視非常。密宗灌頂分四級,表示修持次第四個不同的階段。
初灌稱瓶灌,屬於身灌,使弟子成為『童瓶身寶』。瓶灌內又包括身、語、 意三種灌頂:以寶瓶置弟子頂,使於頂上成一『嗡』字之身密。以念珠置 弟子喉,使於喉間成一『阿』字之語密。以本尊法相置弟子胸,使於胸間成 一『吽』字之意密。由此得本尊三密之加持,而與之三密相應,成三金剛。經 過這三種灌頂的行者,可修生起次第及各種事業法,從心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 。
第二級灌頂稱密灌,經過這級灌頂的行者,可修圓滿次第內的六法,特別是 氣脈明點,在生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此時具有三種功效:使人身體的五煩 惱脈得調治,而開顯本來具足金剛身脈。使人身體的事業氣得調治,而顯本來具 足的智慧氣。使人身體因受熏習而污染的明點得調治,成為本來具足名符其實 的離戲明點。
第三級灌頂稱慧灌,使智慧氣入中脈,衝擊智慧明點,依次開發行者的六個 脈輪,六輪在行者密、臍、心、喉、頂、頂髻六處。行者的特異功能顯現為大力無 窮,柔軟光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足捷身輕?飛呂自在,舉體暘各色光燄 ,不為人見等等不一。這一灌頂在無上密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各派祖師都有論 著。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認為由此升起『樂空』、 『成為修第四(即第四級灌頂)光明次第之法器』。因此這一灌頂的條件亦非常嚴格, 行者必須在第二級灌頂中修時有成就的證量,方能予以正式灌頂。
第四級灌頂,為勝義灌頂。甯瑪派稱大圓滿灌頂,噶舉派稱大手印灌頂,格魯巴稱名詞灌頂。 這一灌頂可以說是修心的層次,概由初灌至三灌,已依次開發行者本具的如來藏,其所乃要經繞 的層層障礙一一清去,而如來藏本身乃具本重微細藏,則經這一級灌頂的修習可清除。

大殊禪師語錄選輯

大殊禪師語錄選輯

資料室

師越之建州人,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具足戒,法號慧海。初至 江西參馬祖,祖問來此何事?曰: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 步作什麼?師遂禮拜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一切具 足,何假外求。師言 下大悟,識自本心,不由知覺,遂禮謝師,師事 六 載。

禪宗本來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甚至有『 念佛一聲,漱口三日』 之傳說。而此禪師於諸答問,雖演機鋒,但以經律論為依據,且以深入顯 出開示;且所示者,均為佛教徒應有之共識,故選輯以供讀者。

  • (一) 金剛經是誰說
  • 有法師數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師曰:深潭月影,任意揣摩。 問:如何是佛?師曰:清潭對面,非佛而誰。眾皆茫然,良久,其僧又問: 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法如此。師卻 問曰: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講幾座來?曰:二 十餘座。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 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是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則是謗 經,請大德說看。僧無對,師少頃又問: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德且道,阿那個是如來?曰:某甲到此卻迷去。師 曰:從來未悟,說什麼卻迷。僧曰:請禪師為說。師曰:大德講經二十餘座 ,卻不識如來。其僧再禮拜,願垂開示。師曰:如來者,是諸法如義,何得 忘卻?曰:是、是諸法如義。師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經文分明,那 得未是?師曰:大德如否?曰:如。師曰:木石如否?曰:如。師 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無二。師曰:大德與木石何別?僧無對 ,乃嘆云:此上人者,難為酬對。良久卻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 。對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云何得解脫?師曰: 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禪師和尚者,實為希有, 禮謝而去。
  • (二) 三學
  • 問:何者是三學?答:三學者,戒定慧也。問:其義云何?答:清 淨無染是戒。知心不動,對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動時,不生不動想;知心清淨時, 不生清淨想;乃至善惡皆能分別,於中無染,得自在者,是名為慧也。
  • (三) 五身
  • 問:方廣經云:五種法身,一、實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 應化法身,五、虛空法身。於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壞,是實相法身。知心 含萬象,是功德法身。知心無心,是法性法身。隨根應說,是應化法身。知心無形不 可得,是虛空法身。若了此義者,即知無證也。無得無證者,即是證佛法法身,若有 證有得,以為證者,即邪見增上慢人也,名為外道。何以故?維摩經云:舍利弗問天 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證辯?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 有證,即於佛法中,為增上慢人也。
  • (四) 等覺與妙覺
  • 問:經云等覺妙覺:云何是等覺?云何是妙覺?答:即色即空,名為等覺。 二性空故,名為妙覺。又云:無覺無無覺,名為妙覺也。
  • (五) 五眼
  • 問:如來五眼者何?答:見色清淨,名為肉眼。見體清淨,名為天眼。於諸 色境,乃至善惡,悉能微細分之,無所染著,於中自在,名為慧眼。見無所見,名為 法眼。無見無無見,名為佛眼。
  • (六) 大乘最上乘
  • 問:大乘最上乘,其義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薩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問: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薩乘者,即是大乘。證菩薩乘,更不起觀,至無 修處,湛然常寂,不增不減,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 (七) 定慧等用
  • 問:涅槃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等故,即名解脫 。』其義如何?答:對一切善惡,悉能分別,是慧。於所分別之處,不起愛憎, 不隨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 (八)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 問:經云: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其義如何?答: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 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絕言,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謂得義實際,更不起觀 ,不起觀故,即是無生;以無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萬緣俱絕,萬緣俱 絕者,即是心行處滅。
  • (九) 如如
  • 問: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動義,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過去佛, 行此行亦得成道;現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來佛,有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證 道無異,故名如如也。維摩經云:諸佛亦如也,至於彌勒佛亦如也,。乃至一切眾生 ,悉皆如也。何以故?為佛性不斷,有性故也。
  • (十) 受佛戒
  • 問:菩薩戒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其義云何 ?答:佛戒者,清淨心是也。若有人發心修行清淨行,得無所受心者,名受佛戒 也。過去諸佛,皆修清淨無受行,得成佛道。若今有人,發心修無受清淨行者,即與 諸佛功德等用無有異也。故云入諸佛位也。
  • (十一) 常不離佛
  • 問:云何是常不離佛?答:心無起滅,對境寂然,一切時中,畢竟空寂,即 是常不離佛。
  • (十二) 無為法
  • 問:何者是無為法?答:有為是。問:今問無為法,因何答有為是。答 :有因無立,無因有顯,本不立有,無從何生。若論真無為者,即不取有為,亦不取 無為,是真無為法也。何以故?經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脫,即會 不二法門。
  • (十三) 無證無無證
  • 問:修道者以何為證?答:畢竟證為證。問:云何是畢竟證?答: 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問:云何是無無證?答: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 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為證。得證之時,不作得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 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 (十四) 即心即佛
  • 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云: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無 對。師曰:達即遍境是,不悟永垂疏。
  • (十五) 消業障
  • 人問:一心修道,過去業障,得消滅否?師曰:不見性人,未得消滅。若見 性人,如日照霜雪;又見性人,猶如積草等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業障如草,智慧 似火。曰:云何知業障盡?師曰:現前心通,前後生事,猶如對見。
  • (十六) 住正法與作佛
  • 有行者問:云何得住正法?師曰:求住正法者是邪,何以故?法無 邪正故。曰:云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捨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 不用求解。
  • (十七) 度眾生
  • 問:般若經云:度九類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又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兩段 經文,如何通會前後?人說皆云實度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常疑未決,請師為說。師 曰: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裡為胎生,受水浸潤 為溼生,倏起煩惱為化生,餘類類此應知。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 眾生,若了念念,心體俱空,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 ,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十八) 見性
  • 問:云何得見性?師曰: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 (十九) 修行
  • 問:如何是修行?師曰:但莫汙染自性,即是修行。莫自欺誑,即是修行。 大用現前,即是無等等法身。
  • (二十) 法身
  • 問:何者是法身,師曰:心是法身,謂能生萬法故,號法界之身。起信論云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即依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 (二十一) 般若之大小
  • 人問般若大否?師曰:大。曰:幾許大?師曰:無邊際。曰: 般若小否?師曰:小。曰:幾許小?師曰:看不見。曰:何處是? 師曰:何處不是?

四級灌頂的證量

四級灌頂的證量

資料室

銳之按:本來灌頂的證量,為密法應守之秘 密,絕對不許公開。但現在國內暢銷之佛教雜誌,加 以流布,國內學人早已得快先睹。而香港、臺灣、及國外同學,難得 見知。故特從本資料室收 集後,略加修飾,佈於本刊。原文如下:

密宗特別注重於師承傳授,且把上師視為三寶的總集體,而尊於四皈依之首。沒 有上師的傳承,是無法得到修持的要訣的。上師交付傳承,及傳法,均須通過灌頂儀 式,以表示法的繼承;同時亦是對弟子們進行一種『外力激發』,所以重視非常。密 宗灌頂分四級,表示修持次第四個不同的階段。

初灌稱瓶灌,屬於身灌,使弟子成為『童瓶身寶』。瓶灌內又包括身、語、意三 種灌頂:以寶瓶置弟子頂,使於頂上成一『嗡』字之身密。以念珠置弟子喉,使 於喉間成一『阿』字之語密。以本尊法相置弟子胸,使於胸間成一『吽』字之意密 。由此得本尊三密之加持,而與之三密相應,成三金剛。經過這三種灌頂的行者,可 修生起次第及各種事業法,從心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

第二級灌頂稱密灌,經過這級灌頂的行者,可修圓滿次第內的六法,特別是氣脈 明點,在生理上完成如來藏的開發。此時具有三種功效:使人身體的五煩惱脈得調 治,而開顯本來具足金剛身脈。使人身體的事業氣得調治,而顯本來具足的智慧氣 。使人身體因受熏習而污染的明點得調治,成為本來具足名符其實的離戲明點。

第三級灌頂稱慧灌,使智慧氣入中脈,衝擊智慧明點,依次開發行者的六個脈輪 ,六輪在行者密、臍、心、喉、頂、頂髻六處。行者的特異功能顯現為大力無窮,柔 軟光滑,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足捷身輕,飛行自在,舉體透明,各色光燄,不為人 見等等不一。這一灌頂在無上密宗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各派祖師都有論著。格魯派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認為由此生起『樂空』、『成 為修第四(即第四級灌頂)光明次第之法器』。因此這一灌頂的條件亦非常嚴格,行 者必須在第二級灌頂中修持有成就的證量,方能予以正式灌頂。

第四級灌頂,為勝義灌頂。甯瑪派稱大圓滿灌頂,噶舉派稱大手印灌頂,格魯巴 稱名詞灌頂。這一灌頂可以說是修心的層次,蓋由初灌至三灌,已依次開發行者本具 的如來藏,其所仍要經繞的層層障礙一一清去,而如來藏本身仍具本重微細障,則經 這一級灌頂的修習可清除。

الانماط في لعبة WOLFTEAM

تعتبر لعبة WOLFTEAMمن اقوي الالعابonline gameفي الشرط الاوسط لان يوجد بها العديد من الانماط المختلفة التي تستطيع اللاعب من خلالها التمتع باللعبة  ومن اقوي الانماط الموجودة نمط الاحتلال سيكون هناك 5 قواعد فى الخريطة , فأى من الفرق يحتل كل او غالبية القواعد فى الوقت المحدد يفوز . زعيم القاعدة يتغير بينما اللاعب يبقى حول القاعدة . كلما كثر عدد اللاعبين المقيمين كلما كان احتلالك للقاعدة اسرع .كل قاعدة ستاخذ وقتها المحدد ليتم احتلالها وفقا لأهميتها .ونمط التدمير ويعتبر من اقوي الانماط داخل اللعبة الفريق الاحمر يقوم بزرع قنبلة فى مكان القنبلة و يذهب للدفاع بينما تنفجر القنبلة .الفريق الازرق يجب عليه منعه من زرع القنبلة , لانه بمجرد ان يتم زرع القنبلة الفريق الازرق يجب عليه الاسراع و تعطيلها . قبل ان تنفجر القنبلة , اى فريق يقوم بتدمير العدو اولا يفوز . عندما تنفجر القنبلة , الفريق الاحمر يفوز . عندما يتم تعطيل القنبلة , الفريق الازرق يفوز . ويمكن اللاعب التعرف علي جميع الانماط الموجودة داخل لعبة WOLFTEAM بالدخول علي Wolfteam.

 

 

蓮師廿五弟子之本尊及成就

 

 

蓮師廿五弟子之本尊及成就

黃毅英輯錄

 

 

蓮師廿五弟子之功德與成就,實非片言隻字所能概述
,今於「西藏古代佛教史」(敦珠法王著),「移喜佛母
廣傳」(塔尚甯波車譯),「蓮師廿五弟子」(塔尚著,
『水晶鏡』第四期)及「土觀宗派源流」中摘其要者表列
如下:空出者表示資料不詳。

 

廿五弟子       所修主尊      示現成就   所修地

 

藏王赤松德真  達勒兮魯迦

(Drag-nag)

 

移喜蹉嘉佛母   普巴金剛      能起已斬屍

 

(海勝)

 

毗盧渣那      達勒兮魯迦    具有智慧眼 也馬龍

 

生遮移喜(佛智) 大威德金剛    以橛插山崖 雍宗

 

渣華卓楊(勝聲) 馬頭金剛      馬頭現於頂 尖浦

 

南卡迎波       養達兮魯迦    能騎於日光 羅達

 

(虛空藏)       (Yang-dag)

 

移喜忠奴       遷磋       甘露由石出 尖美達

 

(童智)         (Chem-chog)

 

巴支移喜       那滅       非人為奴僕

 

(祥智)         (Lha-med)

 

巴支星嘰       德巴兮魯迦    天魔供差遣 巴朱窩

 

(祥獅)         (Drekpa)                 利山

 

那南多傑敦珠   即敦蹉道       風行無阻礙 雍宗

 

(降魔金剛)     (Jigten choto)

 

阿渣雅移喜楊                  能住空行處

 

(智音)

 

舒波那巴(天祥)                手提猛獸頸

 

那南生移喜德                  翔空如飛鳥

 

(智慧)

 

巴支汪朱       媽母           掌握橛誅法 耶比達

 

(吉祥自在)     (Mamo)

 

丁瑪渣孟       達勒兮魯迦     得記憶總持 也馬龍

 

嘉華巴支(祥識)                能得他心通

 

蘇部巴支星嘰                  能使江倒流

 

(祥獅)

 

謝渣華羅爵     養達兮魯迦     起屍變成金 尖浦

 

(勝說)

 

佐賓車聰                      能執持空中

 

飛鳥

 

聰巴南卡       秘密啤嗎宋     手可拽野牛 南蹉道

 

(念空)                                   湖

 

和珍巴蘇汪卑                  入水似游魚

 

(自在)

 

瑪寧青楚(大寶) 金剛手         以磐石為餐 尖浦

 

哈龍巴支多傑                  穿石無阻礙

 

(祥金剛)

 

蘭佐君楚忠蘭   秘密馬頭金剛   拋雷如射箭 上支達

 

(三寶)

 

那森渣華蔣操   秘密馬頭金剛   空中跏跌坐

 

(勝菩提)

 

※所修地為蓮師指示弟子前往巖修之處,亦為蓮師加持之地。

 

 

 

 

 

 

 

 

 

 

 

 

 

 

 

 

 

 

 

 

 

 

 

臺中學會擴建因緣略述

 

林坤旺

 

去年十二月九日清晨六點半鐘,本會導師  福德法幢金剛上師為臺中
金剛乘大廈主持動土,加持我們大樓興建順利圓滿,並祈禱甯瑪教法廣弘揚
,饒益更多有情。

 

回顧臺中學會於民國六十六年間在臺中縣大里鄉成立以來,迄今已逾
十四年之久,其間由於會員人數不斷增加,道場遷移了三次。第一次於民
國七十年間遷至臺中市仁和路,第二次於民國七十三年十月遷至臺中市寧
夏東一街,此次為了舊址擴建,於去年十月十日暫遷至臺中市工學路廿一號。

 

此次道場擴建之因緣,主要是未雨籌謀,為了往後之發展,因鑒於市區
土地取得愈來愈困難,選擇郊外土地,雖較便宜,但因距離偏遠,恐集會人少,
反而失去弘法目的。而現學會附近幾乎蓋滿高樓大廈,祇剩隔鄰一塊空地,
所謂﹁千金難買相連地﹂,在獲得  上師加持及周玲華師兄經過半年時間之
不斷努力奔走下,地主始答應出售。

 

過去籌建學會資金之來源,一向遵照  上師指示:﹁不對外募捐﹂之原則,
而由學員自動發心及借款促成。此次亦不例外,這次購地款雖高達四八○○
萬元之巨,但在學會同學之共同努力下,終於克服了困難。值得一記者:
沈郭貴代師兄幫了我們大忙,她出資了貳仟貳佰萬元,因緣才告和合。

 

目前計劃興建之大樓,佔地面積約三九三坪,八層樓高。地下層及地面
一樓為停車場,二至七樓為住宅,最頂樓為佛堂,佛堂室內面積約一一七建坪
︵不含報到室及陳列室︶。較原先佛堂約多出五○建坪,外型則略帶有西藏
密宗標幟之宗教色彩。

 

上師來臺建立法幢,於今多年,先後成立了臺北、臺中、高雄、臺南四
個學會,不僅使許多弟子得沾法益,且不為名利,不辭辛勞,翻譯經典,創辦
季刊,印行全集。並以年近八旬之年,仍往返港臺五個會所主持灌頂及開示
,其弘法精神是有目共睹的,近年來更為南化密宗山佛塔及大圓滿廟之興建而
奔勞,處處為弘法利生著想。因此我們在感念  上師恩海難量之餘,願我們
全體弟子卻能遵照  上師指示:﹁出錢出力出心﹂、發菩提心之原則,同心
協力,來促成所有道場能早日完成。

 

 

 

 

 

 

 

 

 

臺中學會新佛堂擴建草圖

 

 

無垢修持晶鬘(上)

無垢修持晶鬘(上)
楊奴甯瑪俄些及生嘰甯巴取巖

艾歷啤嗎恭桑著
黃 毅 英 漢 譯

蓮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巖

敬禮上師

時大師蓮華生,擁具加持教法之持明,住啤嗎岡珠晶隱地,卡珍 公主磋嘉媽向之求法。此一時也,大師為未來世有情故,開示無垢修 持晶鬘。未來世之大眾,諦聽!

化身蓮華大師示言:若心誠修法,須有具德可信上師,得清淨不 斷之傳承者。

若汝師虛誑,教法錯謬,則汝所修持均為顛倒。以此乃極險,故遇 具德上師實為至要。緊記之!

磋嘉媽白言:何謂不斷之傳承耶?

化身大師答言:須由法、報、化三身而下不斷之傳承。我之傳承 即為此也。法身普賢王如來傳與報身無量光佛,又以善巧方便傳與化 身的我,汝,善女人,從化身中受持,即是得此傳承及其加持。

化身蓮華大師言:上師不應對非器及缺緣者授與心要。

磋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此等之徒不敬師,只為騙取教授。接受此眾,必將教法轉 托他源,徒令口授浪費。不按傳承之告誡。以此等人不修持故,將甚深法 與之,與將金粉撒於水溝無異。斯非教授之根器。以不理解與缺信故 ,此等無能任持教法。將口授付與非器,教法變成文字言詮,令教法變 壞。若授與非人,教法糟蹋,亳無義利。為保持此甚深法要,應善巧 審查及抉擇弟子根器。緊記之!

化身大師言:勿以法傳與曲解者。

磋嘉媽白言:為此將生何種過患?

大師答言:此等非器,無能瞭悟口授要點。以缺傳承之授與故,不 能與法合,而其品器遂變腐敗。以法傳與巧作世智辯聰、善於詞令者,只 令謗法。謗法者積集惡業,而汝本身,以忿怒故,亦捲入惡行。此是 之故,師徒由法卻均集惡業。無有義利也。

化身蓮華大師云:勿讓糟蹋教法者相隨。

磋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商人追逐名利生計不以法為祈求。只以曾「修習」、 「受」與「瞭知」佛法為滿足。於微小得、名、食、財、樂與敬之求, 即不守教授,縱曾得上師之密授,亦復如是。反之,肆意宣揚,揉雜錯誤,與 吹噓以譁眾取寵。勿以教法授與利用其師及佛法行為如騙子之徒。不必 將無死甘露,自已仍未嘗受,便給他人,故應只付與至誠懇求者。若糟 蹋密咒道甚深法,則不能獲加持,空行母及護法眾將怒,致招來障礙 。緊記之!

化身大師言:由此口授撮出甘露傳與堪能持續修法者,自內心願 求勝解者與恆常修習者。

磋嘉媽問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此類人,以師為佛,生大信心。以口授為甘露,得信 力。以心無疑慮故,以教法為如意寶珠。知輪迴苦惱為毒,為來世精 進修持。以現世馳求無益,於欲成就無上覺中堅忍。此等尊貴者於名 利染著競逐之過患中無染,而為勝利者 之秘密心裔。若將教授付於此眾,於自他均有義利。緊記之!

非器無能盛雪山獅子乳。然若注於金瓶則為極妙。

化身大師云:若以一期覺悟而不欲自律者,則修行無法入心。故 自律為至要。

磋嘉媽白言:何能進入自律之道?

大師答言:初修法時,若不自律,則為懈怠、自欺,卻無能有成 也。以此故,住於靜處,如屍林、高地、雪山、僻處、成就者所住之 地、密林等,於吉祥之月如夏秋季等,或於吉祥日如初八、白月、十 五日等。

於此等地,汝應掃淨、敷座、設壇城、陳設供品,於壇中安奉正 覺之身、語、意(譯者按:一般以法像、經續、塔表正覺之身、語、 意)。向地神、龍族等放多瑪,獻以飲用,命無障礙,應來護助。

於翌晨勿獃誤。向上師三寶獻供,召請本尊、空行、護法並獻食 子,如是修法。放食子時,勿向外,應向已身,作勿令成就漏失之緣 起。

於盡日一切覺受,皆視如夢。意者,任運安坐一切所顯均無修整。 任一切覺受即歸自然與放下。安住明覺而無執著。

於中夜,以厚眠入法性,而住於無想中。堅固思維,望能知夢!以 此能令夢中住於法性,而無散亂與夢魘。

早上以法性為道,當此睡醒時,汝身放下,意住法性,以無執、 無修、無昏沉修本有覺性。勿墮懈怠,以醒覺自律而修。

出關前勿穿他人之衣服,以能招罪障與漏失故。若食太甘,易墮 欲望散亂。若食太薄,則體力消減,無法自律續修。食宜調和合宜。

勿食不淨、偷來及棄食。勿食犯戒破三昧耶等之食,或被惡念所染 者。否則,成就延誤或未及期出關之障生。

勿動座。若於滿所發願之數閉關圓滿前,移動座,則祥兆境界 將失,並遇突然之障。

勿為他人修保護法,或為人驅魔,否則自已能量即減。勿洗刷身 上、衣物、頭、髮等之污垢,否則成就減滅。勿剪髮、剃鬚、修甲, 此等均減弱咒力。勿於關中替人說法,否則障成就之兆。不只於一次 受發願閉關日期之戒,而每日均受之,否則受魔羅之影響。

與人交談,則咒力不生,故當禁語。若以金剛誦念密咒,或揚聲誦 忿怒咒,其力消滅,非人與神祇驚怕暈眩,故如法低聲以誦。

若躺下而誦,手放胸前記數,則能自障。於任何時,坐者身直則 脈直,風可運行自如。以心風相連故,風運行自如者,心則易於集中 。以此甚深義故,應作七支坐法。

無於日間眠,以生多種障故應盡法除之。

勿將涕唾吐於人多來往處,否則咒力損滅。

於出關前,斷一切利他、追求或散亂之行為,及一切擾亂身、語、意 者;安忍集中於修持中,功德增長能自受用。

於關中,若一切善惡示現或幻相等,勿著於喜惡或取捨。要住心 於自然直至圓滿。

閉關圓滿作酬恩獻供,開閉關限制,然於數日中仍住於關之境性中, 勿入市集或遠行。三日內,除自已勿睡餘處,勿見非共有三昧耶之 人。

勿以法物示人,勿將成就物(出關前早上供物)與人而留自用 。

由入關至圓滿,縱何事發生,勿中途出關。以此為魔羅所生障故 ,勿順從之。

於任何時,修行果者,勿偶然住於世法。勿隨手拈來而食。勿著 髒壞衣。勿隨處躺臥。勿令人見,或去人來往處。勿作瑜伽律儀之非 時行。於任何時,行為均應檢點。

總之,若欲得樂,如法修持,更應自律,並於不如意處安忍。於 晝夜中分段修持,則汝之樂長久。緊記之!

化身大師云:若欲得無上覺,而不能守護閉關時限之戒,魔障即 生。

磋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若己發願修無間斷之口耳教授,誠修對治:以離對於 別人恭維之染著,對別人因恭敬頂禮、獻供、求加持所予飲食之貪著 ,此只能擾亂無定無信者之淨修。

初者,可發誓修三日、七日、九日、半冬月、一夏月,漸次推至 年月。發願修十二年最為殊勝,次為六年,三年或一年則更次之。若 仍屬不能,當守如下律儀:以身、語、意全部投入於修法中,維持六 個月、夏季或冬季,亳無懈怠或惰住,此中利益甚大,並能入覺悟道中 。

總之,不能守戒,乃違越之主因。故不當受不能守之戒。自按能 力受可守之戒。如此修持則更深,緊記之!

化身大師云:於實踐上師真實口授以修持時,勿言為至要,應作 禁語。

磋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一切散亂中,無利語最。由此而生無義空言,即扼殺 修持。能禁語者為最殊勝之閉關;能使人於鬧市中,仍無散亂。

縱修何種自律,禁語最為第一。若不能者,最低限度於關中禁語 。以禁語故,修持不致為俗語所亂,語之力得成,而速獲成就。

總之,修法以外或與法無關之言語亳無義利,不需要者。若於停止 日常語言之後,仍不竭力用語言唪誦以達無上覺,則猶如瘖啞。緊記之 !

化身蓮華大師云:觀修本尊時,瞭知身、語、意之定止為至要。

磋嘉媽白云:何謂也?

大師答言:觀身為尊身,顯而非有,為身之定止。以語持本尊咒 ,清淨明朗,如虛空性之回響,為語之定止。其意,清淨離思索,顯 空不二,為意之定止。不離身、語、意之定,是謂大手印。

於持續唪誦善逝精要之三字時;嗡為身、阿為語、吽為意,即與 一切善逝之身、語、意無別。

總之,若不離身、語、意之覺,修密咒道決不致入歧路。緊記之!

蓮華大師言:記每座之時及唪誦之數為至要。

磋嘉媽白言:何謂也?

大師答言:於唪誦時,將每日分成三或四座,發願晝夜唪誦,以一 千之數為最勝,五百為次,最少乃百零八遍。

圓滿此數之前禁語,而不讓俗語滲雜。若如是者,無障可生也。

生圓次第無分、修行果猶如緩流為口授實修之不共處。

一切所冀望者如淨垢、積資糧、除障、速達二成就等均容易以生 圓無分及行果唪誦而得。

於一切唪誦中,當誦嗡阿吽,為一切善逝身、語、意之精要。其 為最深邃及包含一切。故發願唪誦或置於他咒之頭而唪誦之能得大加持 。

總之,集涓滴可成大海。勿讓兩脣空過,無間斷收集密咒之每一 字,亦為至要。於某一點即得成就。緊記之!

「如何靜坐」一書簡介

「如何靜坐」一書簡介

黃毅英

澳洲林聰阿闍黎以麥當勞(kothleen McDonald )英文「如何靜坐」 (How To Meditate )一書呈 師,並謂西人現時學習靜坐者均依此 ,甚為暢銷。進而提議若能譯成漢文,對漢地讀者當有莫大裨益,惜翻 譯版權造次未能獲得,又觀該書內容多彩多姿,應有盡有,故茲謹承 師教將目錄譯出,以便讀者參考也。

  • 甲一、意與靜坐
  • 乙一、為何靜坐
  • 乙二、何謂靜坐
  • 甲二、建立靜坐之法
    • 乙一、對初學者之晉言
    • 乙二、靜坐時間
    • 乙三、坐式
    • 乙四、常見問答
  • 甲三、意之靜坐
    • 乙一、修息
    • 乙二、觀心之明
    • 乙三、觀意流
  • 甲四、分析法
    • 乙一、觀空性
    • 乙二、觀人身難得
    • 乙三、觀死時
    • 乙四、觀無常
    • 乙五、觀苦
    • 乙六、平等觀
    • 乙七、慈悲觀
    • 乙八、對治過患
  • 甲五、觀想法
    • 乙一、觀光蘊身
    • 乙二、清淨觀
    • 乙三、觀度母
    • 乙四、觀音法
    • 乙五、觀佛
    • 乙六、內熱觀
  • 甲六、信修法
    • 乙一、祈禱文
    • 乙二、祈禱文註釋
    • 乙三、菩提道觀
    • 乙四、觀音八頌
    • 乙五、度母禱文
    • 乙六、金剛薩埵除障
    • 乙七、大乘八戒
    • 乙八、三十五佛懺罪

    修止要義(一)

    修止要義(一)

    羅桑卓之贊青尊者造
    舒囊卓之贊青上師傳授
    楊東賢編纂

    (甲一)加行

     (乙一)生起下士、中士之清淨意樂;

      (丙一)下士清淨意樂:
    思維死亡無常;觀照惡趣痛苦;
    決定皈依三寶;於業果生起深信。

      (丙一)中士清淨意樂:
    思維輪迴痛苦;仰慕解脫善道;

     (乙二)選擇善地;

     (乙三)具同心合意之良伴;

     (乙四)阿蘭若;

     (乙五)清淨持戒;

     (乙六)斷除交遊眾多非常親暱之朋友;

     (乙七)斷除憶念欲望之粗分思慮;

     (乙八)少欲知足;

     (乙九)安樂墊;靜坐嚴姿勢

     (乙十)調理風息|細慢長。

    (甲二)正行
    從頂上上師天,分出上師天二,如一燈分二燈之法以生起,沒入自 己身中。八大獅子頂戴高廣寶座,上有種種蓮花日月二輪,自己聖 者釋迦牟尼安坐,身如純淨金色,頭具頂髻,一面二手,右垂地, 左定印持滿盛甘露之缽。身披純黃色之美妙三法衣,相好莊嚴,於光 蘊中自然顯亮,兩足金剛跏趺安住。有如虹彩之耀虛空,雖顯而無自 性。應繫心於此處,緣想而修。

    (甲三)後行

     (乙一)正在修頂上上師天境界中,而作啟請,
    並以真言引導。從彼生諸善根,於自他
    暫時與究竟之修處,作猛厲回向。

    (甲四)功課間隙應如何作

     (乙一)於奢摩他之佛所說經及諸論釋,均須閱
    歷、念誦;

     (乙二)密護根門;

     (乙三)於食知節;

     (乙四)修不睡瑜伽而為精進;
    若睡時,應知如何作;

     (乙五)澡浴瑜伽;

     (乙六)食物瑜伽。

    (甲五)緣想之過患:

     (乙一)若想為黃色,現為紅色等;

     (乙二)想為坐相,現為立相;

     (乙三)想為一,現為多等;

     (乙四)於亮透明顯之自體,生起不太清明,於
    全身僅部份明顯。
    對治:當從根本緣想之依止上繫心一處,緣想而修。

    (甲六)初業者成就心處之嚴正方便:
    倘生起昏沉掉舉,立刻覺知,於加以斷除正念猛烈施行下,心依止 緣想繫於一處,唯此心境不忘,如是謹記,保護此心流續,勿使間斷。

    (甲七)斷五過失依八行

     (乙一)從禪定之加行時,『懶惰』是其過失; 對治:信、念、進、輕安。

     (乙二)於禪定之精進時,『忘記密訣』是其過
     失;
      對治:記憶。
     但以記憶為所緣之依止仍未足,心應於所緣依止上,集中一處,作 時常確定了解理會之清明記憶。

     (乙三)於禪定之等持時,『昏沉掉舉』二者是
      其過失;
     對治:正覺知。
    於昏掉之生、未生,加以檢查。其慧上等者,於昏掉剛開始,有即知 即斷之能力;中等者,生已立斷;末等者,於昏掉生後不久,知而斷除。

      (丙一)暗昧:於所緣依止不明,而身心具有 沉重形相。
        粗分昏沉:心如黑暗之降臨,於所緣依止上 ,雖不散往他處,但不清明、亦 不透亮,記憶力量已漸衰落。
        細分昏沉:既有透亮又有清明,而於所緣依 止之確實了知,從強力記憶狀態 略為減退。
        對治:思維三寶之功德,作意種種法相,及 風心與虛空參合之教誡。

      (丙二)細分掉舉:心於所緣依止上,不住於 不動中,稍作散開。 對治:依止念識(提起記憶)而修。 粗分掉舉:雖已依止念識,而仍不住,且往 愛樂之境散開。 對治:修無常、三惡趣、輪迴苦及用強而有 力之諸教誡斷除掉舉。

     (乙四)昏沉生起時,『不行』(提不起勁,不 振作起來),是其過失;
        對治:茍生昏掉,即起『明覺』(心之靈覺) ,依於『現行』(振作起來)。
    心於所緣依止,若厲力專注集於明覺,則掉較大,雖具﹁明分﹂,﹁住分﹂ 難得。若心不大專注,稍事鬆懈,則昏較大,雖具﹁住分﹂,而﹁明分﹂難得。
    所以自己退而比較,將明覺現出,若稍振奮而掉舉生,於是考慮:作少分 之鬆弛;若昏沉生,復須考慮:作少分之振奮。如是一張一弛,務成平和。在此 二者間,從掉舉中收攝此心,以尋住分。當住分出現,或會疑為昏,乃厲力使明分 出現。以此二者輪替而善護之,無過之禪定成就矣。決定識所持之境相,未有 強力之明分,僅得透亮時,於意中,不宜堅定。

     (乙五)昏掉細分均以除盡後,心入定境,流轉不回時,『行』是過失。
       對治:為不行昏掉之對治,而應鬆弛,建立於平等捨。

    (甲八)如上所說之法,善為護持,得九住心後,俱有身心輕安之奢摩他將成辦矣。

    (甲九)九次第定

     (乙一) 四禪

      (丙一) 初禪(覺觀俱禪)

      (丙二) 二禪(喜俱禪)

      (丙三) 三禪(樂俱禪)

      (丙四) 四禪(捨俱禪)

     (乙二) 四空(四無色定、四空處定)

      (丙一) 空無邊處定

      (丙二) 識無邊處定

      (丙三) 無所有處定

      (丙四) 非想非非想處定

     (乙三) 滅受想定
    初禪之前行,有『粗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 具『八觸』、『十功德』。
    開始時,行者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淨 ,恬恬安隱,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是名曰『粗住』。
    由此心後,恬恬勝前,名為『細住』。
    如是一兩時,或一兩月,心地豁然開明,身如雲影空淨。雖復空淨 ,猶見身心之相,未有定中之功德,名『欲界定』。
    從是心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鋪,猶如虛空 ,名『未到定』。
    此時性障猶在,未入初禪。在此,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 此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於此定中,則覺身心凝然,運運而 動。

    (甲十)九住心:關於修止入定的階梯,宗喀巴據印度原著《六門教授習定論》 等所說,分為九個『住心』。九住心分別由六種力而成就,分為四 個『作意』(用意念)位。

     (乙一)內住:由聞思修止法要的『聽聞力』,安坐修止,攝心 繫緣,定然力小,散亂多,覺雜念叢生不斷,有如河流。

     (乙二)續住:多次勤修,由『思惟力』提起正念,逐漸進步, 能於短時專注所緣,心無散動。此時覺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 以上二種住心,散亂多,定力小,須用力攝心,稱為『力勵運轉作意位』。

     (乙三)安住:由『憶念力』,時時憶念所緣境,定力漸增,於 雜念生時,能較快覺知,攝心還住於所緣。

     (乙四)近住:由『憶念力』攝心,較前更進一步,於沉沒、掉 舉生時,能即時覺知對治。
    以上二種住心,漸能攝心不散,自覺心如潭中水,無風不起浪 ,然尚有被沉、掉風動,而不澄靜時,為對治沉掉而覺疲勞。

     (乙五)調伏:能以『正知力』調伏沉、掉,攝心不動,較長久 入定、嘗受到入定的喜樂、而自然樂於修定。

     (乙六)寂靜:由『正知力』攝心入定,斷滅厭修情緒,心更寂 靜。

     (乙七)最極寂靜:由『精進力』勤修,持續不懈,定力益增, 自主情緒的能力增強,座中能斷除貪欲、憂戚、昏沉等。
    從第三住心至此,坐中雖能持續入定,然定心尚有被沉、掉間 斷之時,故稱『有間缺運轉作意位』。

     (乙八)專注一境:由『精進力』勤修不懈,能任意入定,雖尚 偶起雜念,起已即滅。雖仍須策勵其心,然沉、掉已不能為障,定心 恆常相續,沉、掉不能使之間斷,故名『無間缺運轉作意位』。

     (乙九)等持:由不斷勤修的『慣習力』,定功純熟,達到不須 作意攝心,便能隨意入定,恆久不動之境,名『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修定者達第九等持心,能隨意長時間入定,乃至 行住坐臥,皆能與定心相應,若未得『輕安』,仍屬佛教說的最低 層次的『欲界定』,尚未跨入『九次第定』的門限,只名『奢摩他 隨順作意』,而不得名為奢摩他。奢摩他屬超出欲界定的『初禪未 到地定』,有心一境性與輕安兩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