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那他之著作及生平
多羅那他之著作及生平
劉銳之
太史公曰: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談多羅那他之印度 佛教史,渴欲知其生平;從蔡巴、貢噶多吉所著紅史,廓諾,迎 魯伯所著青史,均無所得。篇中所述全從土觀羅桑卻季尼瑪著, 講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義善說晶鏡史而來。若王輔仁著西藏佛教 史略對他空見有些異議,不備引焉。
印度文化開發最早,而歷史卻付闕如,初履印度時,偶以詢 陳健民兄始知印度本無信史,如兩家所紀故事之年代,從無統一 者。最近所出版之印度歷史華文本,較為詳確,乃為在印度大學 執教之周祥光教授所著成,而在香港九龍某印務公司所印行者。
當全世界佛教大會在印度召開,香港金剛乘學會永遠董事馮公 夏兄,應召前往。歸來以告曰:當大會提議「佛曆」應明定為若 干年時,南傳佛教國家(指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奉行原始 乘佛教者。)認為應是二千二百餘年。北傳佛教國家(指我國、 日本、越南等,奉行大乘佛教者。)認為應是二千九百餘年。各 有根據,各守立場,互不相讓,結果提出大會議決,折衷辦理, 定是年佛曆為二千五百年整云。
佛教為世界之大宗教,教徒分布世界各地,為數甚多,而追 求佛教歷史者,數不在少,印度本無信史,觖望而已。西元十六 七世紀間,多羅那他出,為西藏密乘覺囊派之祖師,博學多才, 曾旅行印度、尼泊爾各地,周諮博訪,廣於見聞。所著印度佛教 史,搜集豐富,敘述詳明,論議公平,分析精簡,作於西元一六 ○八年,即我國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也。出版而後,世界各國加以 繙譯者,凡十餘國,猗歟盛哉,時至今日,已相隔凡四百年,仍 然後起無人,續編史冊。甚至日本譯者,認為原著太多神話 ,玄渺難憑。將之缺譯,我國法尊法師因之,蓋已忘信達雅之信 字。而多氏之文筆光芒,可謂獨步千古矣。
覺囊派始於兌補巴協饒堅贊(西元一二九○-一二六一)本 承襲薩嘉法統,三十一歲始赴覺囊,從克准云丹嘉措受各種灌頂 教授,特別是受時輪灌頂導引,從此轉入覺囊法系。由修六加行 法,證得圓滿命勤之相,遂循承覺囊法座。達大佛像寶塔,對他 空之見生定解後,著山居了義海論,及為無數有學之士講說時輪經 疏,闡發他空見之義,常會聽法弟子二千以上,專重修者亦有千 餘人。法嗣多至不可計量。
所論他空見者:至要說勝義諦不空,空者是勝義諦中其他之 世俗性;因為世俗諦是假有不實,是自空,非勝義諦自體可空。 可是勝義諦若不空)則勝義諦成為有自性矣!此與中觀所說一切 諸法皆無自性,皆是性空之論,發生矛盾。其後時輪灌頂與講解 之傳承雖大為發展,然他空之見,則為諸智者共同之所排斥。因 此逐漸趨於消沈。後來覺囊袞噶卓喬(西元一五○七-一五六九 )尤其是他所轉世之多羅那他(西元一五七五-一六三四)又將 他空見重行發揮,大肆宣講,廣為著述;建登彭錯林寺,造象起 塔,精美絕倫。又廣刊本派著述,聚集不少僧伽,與仁蚌第巴護 教王,結供施之緣在世間與出世間兩方面顯赫一時。不久,仁蚌 巴權力已失,多氏亦已逝世。第五世達賴喇嘛遂將該寺改為格魯 派寺;命名為甘丹彭昔林。其餘卻隆,江孜等覺囊寺院,亦悉改 為格魯派寺院,其經籍印板,亦全部封閉矣。
多羅那他於印度佛教史中,廣博以搜集,明慧以抉擇,精確 以介紹,詳細以敘述,歎觀止矣。後有所著「七系付法傳」對密 法之統,尤為扼要。是其世俗諦之史學,是其所長。
而於他空見則認為恆常堅固不變,周遍一切情器,且是如來 藏同一意趣,如是博引顯教經論。且以是祖師裕莫木局多吉,在 修時輪六加行時,見到空色天身之相,由內顯現,便作為錯謬之 依據,更說契合時輪經疏之旨歸,亦符密宗大手印之要義。不知 此種理論,與中觀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皆是性空。多羅那他 以是生有自來之轉世人,更承襲祖師議論,大為發闡。但依其文 詞,所立宗見,卻完全等同外道:一、為梵聲外道,二、為數論 外道,三、為吠檀多外道,四、為犬陀秘密邊際外道等,大部相 同,而於佛法之主要教示,多數違背。觀於班禪湯吉勒巴所造之 「大手印本釋」中所說:覺囊派之見,乃是超出本位之外,自已 誦現出來的,既是天竺善巧成就者傳承之根據,又將甚多了義經 續意旨,顛倒解釋。若安排一個眾生,往在他那不可救藥的最惡 邪見之下,則定有不可思議之異熟果數。等論,由此可見多羅那 他於勝義諦,如此愚昧,是其所短。
多氏既由上代大德轉世而來,其後接受蒙古喀爾喀汗之迎請 ,前往講經弘法,被尊以「哲布尊甘巴」(藏語:尊貴之聖人) 之尊親。死後第二年,土謝圖汗恰生一子,蒙古各部王公,認為 其轉世,為一世哲布尊甘巴,及後清政府正式敕封為大喇嘛,繼 達賴、班禪之後,為清代四大活佛之第三位。如是輾轉八世,籍籍無聞 ,於一九一一(民國元年)在蘇俄策劃下,擅稱「大蒙古國 皇帝」,後迫于形勢,放棄自治;當時政府冊封為「外蒙翊善輔化 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汗」。如此,未免晝蛇添足矣。
銳按:印度佛教史,固然名重一時,六年前得 歐陽老師指 導重譯,乃將神通部份,譯出單行。至「七系付法傳」之搜集資 料,整理、抉擇、敘述不亞於前書,惜祇有漢譯,欲觀藏文原著 ,無法尋得,倘有 善知識能賜與,則禱祀以祈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