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彙集
劉銳之金剛上師開示
弟子余迺永記錄
甲一 緒論
我這次公開講論顯密彙集的目的,在說明顯教與密宗二者相輔相成的關係。一般 人,尤其是漢人對密宗並不大明瞭,以至學顯教的,認為密宗不是三寶,而學密宗的 ,又往往認為顯教很多地方尚待補充;其實兩者所說都不對。應該說顯教與密宗,正 如鳥的兩翼,車的兩輪,缺一不可。
今日,漢地的中國人所以不大明瞭密宗,一則密宗不能公開傳授,學得密法的人 自然不多。二則密宗傳入漢地的時間較顯教為晚。根據歷史記載,顯教在東漢明帝時 已傳入漢地(我所以不說中國的原因,是覺得自中華民國成立而後,五族共和,故西 藏亦屬中國;乃說漢地),距今約一千九百年前,明帝時且已譯出佛說的「四十二章 經」予以弘揚,南北朝時期的鳩摩羅什法師亦已將大乘經論在中國普傳。密宗入漢地 的時間則在唐玄宗開元後纔漸次傳入,足足遲了六、七百年之久,中間又經過很多次 朝廷的禁制,一直到民國以後(西元一九一二年)纔逐漸普及於民間,然而戰禍頻仍 ,國家內憂外患,加上漢人不懂藏語,對盛行於西藏的密法,自然甚難接受。
究竟密宗的內容,有那些呢?初傳到漢地的密宗教理分四級:作密、行密、 瑜伽密、無上瑜伽密。唐武宗滅佛,此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的第三個,這 時是佛教的黑暗年代,佛教的各個宗派,被破滅無餘,密宗自亦不能倖免。所幸在這 之前,即唐天寶元年間,日本有一空海和尚(後來被日皇封為弘法大師)在漢地向惠 果和尚求法,惠果和尚其時翻譯密宗經典,剛譯至瑜伽密,遂以之傳付予之,這支傳 到日本的密宗教派,就是我們今日稱呼為東密真言宗的那一派密法。民國以後,實行 宗教自由,東密於是反哺傳入了漢地。
唐以後禁制密宗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元朝對 所有宗教都很敬重,尤其蒙古地緣與西藏相鄰,故對西藏密宗,極其尊崇,為了表示 對西藏喇嘛的崇敬,元世祖忽必烈特封八思巴(實際音譯應為聖者),並賜號「帝師 大寶法王」及玉印,現在西藏之大手印法門,當時在漢地很盛行,就是因為八思巴大 師的緣故,而那一套「大乘要道密集」也是他指導譯出的。
密宗既得流傳,窮苦無依的漢人朱元璋,在密宗的皇覺寺出家,並且因此知道在 下三部密的作密和行密中,有一位很有份量的菩薩,就是具有多手、很有世間加持力 的準提菩薩。朱元璋基於有求必應,於是在寺中準提菩薩前,虔奉香燈,請求加持, 後來果然做了皇帝;朱氏恐人如己,於是禁絕密宗。
到清朝由滿洲人統治,滿族對密宗,也是極其信奉。歷史記載滿洲人原是女真族 ,何以又稱滿洲,原來西藏譯音文殊(吉祥之意)國音讀之便是滿洲,可見清朝對西 藏密宗,是何等的推崇。再如宮中慈禧太后,要人尊稱她為老佛爺,朝中大臣死後有 御賜的陀羅尼經被,並在訃文處印上御賜兩個大字以示榮寵,又請甯瑪巴(俗稱紅教 )的大喇嘛修法七日,加持陀羅尼經被,甚至有未死時便把此被擺於顯眼處讓人觀羡 的。對西藏密宗固是推崇不替,但可惜只准宮幃供奉,漢人更根本不知何謂密宗。
民國之後宗教自由,但內憂外患紛來,西元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連西藏在內也漸 次變色,加以藏文經典,翻譯甚少,漢人學密可謂茫無頭緒。要知道,密宗與顯教雖 同是佛法,但其分別是:密宗即身成佛,顯教成佛卻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相當於人類 時間的十億年)。究竟密宗憑什麼能夠即身成佛?密宗之密又作何解?原來,密字照 研究應在上面加三個字,即是「眾生自密」,是自己密,不是別人替他密,一定要自 己修習。如果不明密法,真是不知從何修起,凡此都不免增加漢人學密的困難。
學密雖然不易,但即身成佛,是無上密乘的不二法門,除非我們不想學佛,不想 脫離生死苦海,否則,我們絕不可因難卻步。何況,今時學密的情況,與以前已漸有 不同。現在全世界已有很多人開始注重密宗,並著手研究,民國以後(西元一九一二 年)中國五族共和,我們更應該了解一下,何謂西藏密宗。
我知道美國已有兩間學院有研究密宗課程。我有一個同學在英國,他說英國亦有 一間敦珠精舍,比我們這間精舍還要大(按指原在九龍旺角洗衣街之精舍)。馮公夏 先生在西德,亦見有人研究密宗,且有德國人喇嘛。
至如翻譯經典問題。顯教的經典,早就有南北朝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唐朝時的玄 奘法師等,密宗卻很少藏文漢譯的經籍,而我也不過譯了四、五十萬字,是以一般人 多不能體會密宗的好處,更遑論接受密宗的修行。我研究密宗差不多已有四十年,在 輯纂佛經選要時,與羅時憲教授等人論及密宗部份,羅教授明白我在密宗部分多做了 一些工夫,對密宗略有研究;更不願只是自己受用,希望公開弘揚密法。本來密宗的 規矩,應由一上師領導學習為主;但為著能使更多人學習密宗,我決意要將其中的主 要基本知識,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讓現時想修習密宗的人,得到一點頭緒。
可惜二十多年來,在香港及台灣等地弘揚的成績,並不理想,因此我用另一辦法 ,便是公開密宗靜坐,把密宗最重要的幾點公開,使更多的人得益。前後大概有十六 會,跟我學習密宗靜坐法的差不多有一千人,得益者不在少數。這次(十七屆)我除 了教靜坐外,更想宣揚密宗,讓更多人得沾法益。記得十幾年前,我與梁隱盦先生、 羅時憲教授、葉文意女士等,其中我與羅教授先輯纂了一套「佛經選要」,以應當時 張澄基博士「把佛經簡化」的號召。選完之後,我們覺得徒使之簡化,亦無多大效果 ,應要廣加講授。於是又編了一本「佛學十八講」,作了多次公開講座,據聞台灣也 有以此講授的,我在三輪佛學社,亦公開講解了很多次。我總感覺十八講的內容以顯 教為主,密宗仍未能讓人因之得以認識。故這次法會所作的公開講座,弘揚顯教外, 更要說及密宗道理,且內容略以密宗為主,題名為「顯密彙集」。
我準備將所講科判為書軌,有幾位願將之錄音:如能編為書籍,我想將之分為三 篇:總說。顯教(即波羅蜜多乘)。密宗(即金剛乘)。原想先講密宗,現在 連顯教一併提及,目的在能將一般性的扼要問題逐點說明,俾便與各位共同研究,掛 一漏萬之處,歡迎各位隨時指正。
乙一 佛教與佛學
佛教有一點,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可稱之為「佛教」,也可稱之為「佛 學」。這兩個名稱,必定要弄清楚,究竟何謂佛教?何謂佛學?
顧名思義,佛教是就其中的宗教色彩而言,佛學是指其中蘊含的學術內涵而言。 今日世界上那麼多的宗教,儘管是那些流傳久遠,信徒極多的正道正派,宗教就只是 宗教,很少說是某某學派的;因為這些宗教面,宗教的色彩蓋過一切,不曾滲雜任 何學說。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奉的祇有新、舊約聖經,回教奉行的是可蘭經,其 學術氣氛,並不濃厚;而佛教能夠兼稱之為佛學,我們便不能不認識清楚,明白宗教 與學術有那些分別。
何謂宗教?現代泛指神道的信仰為宗教,但原本佛教乃以佛所說為教,佛弟子所 說為宗;宗為教的分派,如禪宗為佛教的一派。宗教必要具備五個條件,在我認為還 要加多三個。一般定義的五個條件是:教主,教義,信徒,儀式,服裝。 以佛教依此舉例,即為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整套教義,佛教徒,頂禮、 合十之類動作,出家人的袈裟衣袍等。天主教和基督教亦分別有耶穌、新舊約、神 父牧師、教徒教友、下跪及點十字、黑色或白色的規定服裝等五種條件。而儒家一般 人不稱之為孔教,因為它不具備上述五種條件。
我認為宗教另外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是:修行,如天主教的跪著念玫瑰經等。 他力,包括兩種,一種是求加持,如求上帝赦免罪過,領聖體,或求達成心中願望 等。一種是求解脫,如信主得救,得永生等。神通,如求神力使病者痊癒之類。
佛教從宗教的角度觀之,自然悉有上述八項宗教的基本條件;但近代如章太炎等 學者早指出,佛教其實尚有學術色彩的一面,故又可稱之為佛學,何解呢?
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之下修行時,不斷要證悟一個真實的道理,用現代哲學的 說法,就是想研究甚麼是人生觀?甚麼是宇宙觀?雪山修行六年,始終以追尋此一道 理為目的,直至某一日突然領悟而獲得成就時,不由感嘆說:「真奇妙!原來一切眾 生皆有如來功德種性,眾生本來是佛,可惜因種種妄想及分別心,故迷失本性,在苦 海不斷流轉生死」。所以釋迦佛所悟所追尋的是學術,於雪山六年中不斷修證的是 學術功夫,菩提樹下證道成佛後,不斷說法四十九年,凡所宣講的三藏十二部經論, 也無不是對佛性的闡述及不斷探求的學術研究;和不斷指示人們深信因果,離苦得樂 ,轉迷成悟。如是以開示悟入佛知見。
釋迦佛起心出家時,他的父親淨飯王本不願意,後見他意志堅決,便只好派以憍 陳如為首的五個大臣,在鹿野苑,說監視也好,說保護也好,就近觀察佛的起居生活 。
當佛證道後到河邊洗澡,並領受了牧羊女給他的九轉乳糜,之後又返回菩提伽耶 修行。這一切被五位大臣看見了,因為佛原先是修苦行的,於是他們便以為佛的修行 之心已經退轉,商議不再理會,甚至佛行近他們身旁,也想詐作視而不見,不再向他 行五體投地的最高敬禮,不料佛走到近前時,他們均為佛的神光攝住,不期然跪地禮 拜,佛於是向他們宣說苦、集、滅、道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
這四諦就是大乘和小乘佛教徒,都一定要研究的學問。苦為生、老、病、死;集 為聚集;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正見等八正道,是通往涅槃之路的必經途 徑。所以佛說:「此是苦,你應知;此是集,你應斷。」為什麼會苦?皆由你在過去 生中的不斷積聚;「此是滅」,你修行便會滅苦,「這是你本該渴慕的」;「此是道 ,你應該學」,更要努力修行。四諦之後,佛由初轉,二轉以至三轉法輪,甚至圓寂 時所說的大涅槃經,全部可歸入學術領域,起初說法如是,四十九年所講的也離不開 學理上的探求,此所以不僅可稱之為佛教,尚能名之為佛學的原故。
現在美國有三十六間大學設有佛學系。何以知道?因為八年前(按即一九六三年 ),這些大學由於缺乏佛學課本,共同推舉了一位名叫摩根的代表,連同幾位教授往 印度拜訪達賴喇嘛。達賴喇嘛表示沒有課本,他們又希望能獲得西藏歷史作為教材; 達賴喇嘛說有,不過要稍待時日,於是推薦摩根等拜訪我們的上師 敦珠甯波車,上 師在西藏著作等身,曾當過全國佛學會副秘書,正秘書是漢人陳銘樞(真如)。上師 是甯瑪巴的法王,也是西藏有名的學者,我個人醉心研究學問,也許因之能有機會親 近到這樣一位投緣的上師吧。
再說摩根尋到上師,請他寫一本西藏古代佛教史;上師答應,但需要一年多時間 ,屆時由我譯成漢文,摩根則答應負責譯成英文本。現在漢文本已經譯出。上師又要 我替摩根找一些佛學課本,因為他知道我在香港編有「佛學十八講」及「佛經選要」 等;並說已通知摩根來香港和我會晤。距今八年前,當時我的居所可能較偏僻,摩根 來港原打算停留三日,但在第三日纔尋訪到我,因此要申請延期兩日。他看到我給他 的教材全是漢文,問我能否譯成英文。我說如有週詳計劃,可找人為他翻譯;結果他 取去漢文佛學教材,臨行時告知我美國現時設有佛學系的大學學院一共有三十六所, 可見佛學是一門可從事深入研究的學問,是學術而不單是宗教。
(待續)
乙二 佛學入門
想研究佛學,就要知道如何纔可以入佛學之門及如何達到學佛的目的?釋迦佛降 生在印度,印度和中國俱屬文明古國;可惜印度不同於中國,中國有歷史,至少夏朝 ,甚至以前的唐堯虞舜,即有歷史記載。印度一向沒有歷史,最近纔有一本由漢人周 祥光用漢文編寫的印度史,在香港出版。他是湖南人,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同學;尼 赫魯極敬重其人,並承認他所編的印度史最有價值。我在印度見到周先生的時候,他 也提及這本印度史確實花了不少心血。印度是文明古國,竟然在數千年後纔由一位外 國人為之編寫歷史,真是一件怪事。所以我們研究學問的人,即使是初學的入門功夫 ,一定要根據文字的記載,纔能有所憑證。
釋迦佛住世時,每覺自己有何證悟或道理時,便召集弟子說法,說完便算,弟子 一直也沒有記載。遲些我會把「結集」的問題說給各位聽,現在祇略為指出:佛說法 時,弟子問什麼他便因應什麼來說法。當然他具有一切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是 無所不知的;雖然如此,也是因應弟子發問纔去解說。同時對於所有戒,是當弟子有 那些過失時,纔訂出相當的戒條。
佛圓寂後,印度語叫涅槃,漢文叫寂滅,判教有藏通別圓之說。最圓為圓教,所 以羅漢祇可以說寂滅,不能說圓,佛覺行圓滿纔叫圓寂。當時各弟子皆將佛所說的記 在心中,並未想及如何紀錄。
佛將圓寂時,弟子阿難陀尊者詢問今後以何為師?佛答以戒為師。又問依何念住 (念是念頭、住是集中)。佛說身、受、心、法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佛住世時並無一套完整的文字紀錄,於是有後來經典的 結集。 結集的緣起,由一位戇和尚觸發。佛圓寂後,這位戇和尚手舞足蹈地說:「好了 ,現在已沒有佛住世,我等無人管轄,可以任意而為了。」於是一班佛的弟子憂慮如 何是好?經集議後,一致認為應將佛住世時所說的結集。於是佛的弟子,先後經過四 次結集,乃將佛所說,全部集中紀錄,而成經律論三藏十二部。
乙三 佛學與學佛
學佛入門方法。經有三藏十二部,何謂三藏?藏即寶庫,三藏即三個寶貴的府庫 。第一藏名為修多羅,經藏有三解,是印度人認為最美麗的花鬘,是天經地義, 是連串的美麗花鬘,是佛說的修多羅。第二藏名為毗奈耶,即律藏,說的是戒律, 律是不斷說的,由佛制定。第三藏名阿毗達磨,阿毗謂對,達磨謂法,即依法做的, 稱為論藏,由菩薩所造。菩薩是佛的弟子,佛在世和圓寂後均如是稱呼。所以學佛應 從經、律、論三藏開始。
認為學佛由經學開始,此說最盛行,尤其是日本。日本人甚至認為應從梵文著手 研究,理由是譯經的時候,難免滲雜譯者個人理解或偏見,沒有可能全部表達原文; 一旦經出現了問題,則律會更有問題。至於讀經,遇有不足之處要以論輔助,讀一次 不足可以讀多次。經論的文字雖然艱澀,不過沒有戴有色眼鏡。例如看大般若經不足 可以再讀大智度論,這樣比較正確。如果欲求淺易祇看一般佛學書籍,則被誤導的可 能性便會很大。
十二部的梵音名稱是,修多羅,即契經。祇夜,即應頌,佛說完再頌,亦稱 重頌,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和迦羅拿,即授記,釋迦佛常有很多授記。伽陀, 即諷頌,與應頌相反,不用散文方式而用頌偈的文字。優陀那,即無問自說。按佛 不自說,不問而自說的祇有阿彌陀經。尼陀那,即因緣,佛常說種種因緣。阿波 陀那,即譬喻,凡夫多執著,故看事物常作偏見,故佛喜用譬喻使人了悟。伊帝曰 多伽,即本事。記載本生談以外之佛與弟子前生的行誼。遮陀加,即本生。釋迦佛 有很多說本生經,訴說本世及過去世的種種經歷。毗佛略,即方廣經,是佛盡量闡 釋事理,力求詳述的經典。阿浮陀達磨,即未曾有,見解極高的部分。休婆提舍 ,即論議,將道理反覆說明之謂。
十二部除方廣經外,皆從事立名;專說授記的名授記,說因緣的名因緣,有無問 自說的,有譬如立說的等等,各部之中,顧名思義以方廣經為最偉大的一部。我等學 習應從經、律、論三部學起。各位更要切記,學佛並不是學神通,而是學「三學」, 即「戒」,「定」,「慧」。有人認為定與慧應同時,這是說到最高層次時的境界; 初階第一要學的是戒,更要搞清楚佛學和學佛的分別。
佛教的理論可以成為一種學問,理由已見上述;所以佛學的學者,是拿佛教作為 一種學術探討之研究範圍,他們固然要熟讀有關典籍,但本身不一定是佛教徒。學佛 卻是學習如何認識佛法,接受佛法。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並不單是談學問,佛主要 的目的正是開示我們如何懂得「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等學佛的 方法。
學佛知見以了生脫死為最起碼的條件。佛憐憫世人不斷造業,以至不斷流轉生死 ,在天人、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迴,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所以佛 教人學佛以了生脫死,去煩惱,證菩提,最終學到與佛看齊,達到成佛的地步。如果 祇知鑽研佛典,缺乏身體力行,更談不上證悟的境界,這些都是說食不飽,於自身是 產生不了任何效果的。
學佛的第二步是去煩惱,證菩提,第三步是自覺覺他,以至覺行圓滿,便是學佛 的最高境界。小乘祇求自覺,但證阿羅漢果;大乘自覺覺他,是菩薩果,再進而覺行 圓滿則成佛果。
淪落入三惡道。佛戒不能兒戲,說了必定要守,至少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自淨其 意。學佛人應立即實踐戒行,並要終身遵守,守戒就如買了不墮三惡道的保險。
學佛更須要修定,從定可以自覺,進一步便能生慧;再進一步達到自覺覺他,以 至覺行圓滿。所以奉勸各位一定要記著守戒,從而得定,得慧。未發心的希望發心, 已得的戒要守,跟著是得定得慧。這便是學佛入門的主要「三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