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禁食關課科判

觀音禁食關課科判

七世達賴喇嘛造
初巴甯波車與卓蓮羅夫共譯英
黃毅英譯漢

緣起

上月(乙亥年潤八月)之末

上師遽然示疾,藉此示現及開示甚多。眾弟子懺罪不遑之餘,於九月初一日晨早七時 ,港台兩地共修觀音法要。 上師示云觀音法極為相應殊勝。見書架中有新出(一九 九五年)之七世達賴喇嘛所造觀音禁食一日關課之英譯。因念 上師於季刊五十期中亦有提及「磨尼頓」。然二者有所不同且禁食關課細明之處似不 宜譯出,故欲試譯科判,彼讀者約知梗概也。

所言禁食一日,乃於早一日先戒酒肉五辛,只用三白,於正行日禁語並禁食、滴 水不沾。翌晨即此吃粥。今謹將其中關課觀音儀軌科判譯出,如下:

    甲一 前行
    乙一 淨業
    丙一 共發心

  •  丁一 皈依與菩提
  •  丁二 清淨地界
  •  丁三 供品衍生無量
  •  丁四 供養雲
  •  丁五 聖諦力
  •  丁六 召請
  •  丁七 頂禮
  •  丁八 七支供養
    丙二 獻曼達

  •  丁一 廣壇城
  •  丁二 略壇城
  •  丁三 內壇城
  •  丁四 吉祥頌
  •  丁五 觀想與生起
  •  丁六 正受戒
  •  丁七 戒文
  •  丁八 圓滿功德陀羅尼
  •  丁九 回向
    丙三 召請傳承上師
    丙四 一切功德之源
    丙五 大慈大悲之懇請

  •  丁一 即時生起
  •  丁二 加持寶瓶
  •  丁三 加持供品
  •  丁四 皈依與菩提
    乙二 召請資糧田
    乙三 敬禮支
    丙一 獻曼達

  •  丁一 廣壇城
  •  丁二 略壇城
  •  丁三 內壇城
  •  丁四 吉祥頌
    乙四 懺悔支
    丙一 菩薩越戒懺罪文
    丙二 共懺悔

  •  丁一 圓滿七支供養
  •  丁二 歡喜
  •  丁三 促請
  •  丁四 祈請
  •  丁五 回向
    乙五 圓滿功德陀羅尼
    丙一 四無量
    丙二 資糧田消散
    甲二 正行
    乙一 勝義本尊
     乙二 語本尊
     乙三 種子本尊
     乙四 相本尊
     乙五 手印本尊
     乙六 表義本尊
    丙一 智慧尊融入
    丙二 灌頂
    丙三 供自生本尊

  •  丁一 加持供品
  •  丁二 獻供品
  •  丁三 讚頌
  •  丁四 加持念珠
    丙四 念頌

  •  丁一 長咒
  •  丁二 心咒
  •  丁三 啤嗎薩埵咒
    乙七 觀對生
    丙一 召請
    丙二 灌頂
    丙三 加持供品
    丙四 獻供品
    丙五 獻二水、五妙欲及音樂(八供)
    丙六 獻五感觀
    丙七 獻天衣
    丙八 獻嚴飾
    丙九 獻寶瓶
    乙八 獻曼達
    丙一 廣壇城
    丙二 略壇城
    丙三 內壇城
    丙四 吉祥頌
    丙五 略頌
    丙六 加持淨水及念咒
    丙七 長咒
    丙八 啤嗎薩埵咒
    丙九 智慧尊融入
    甲三 後行
    乙一 獻多瑪
    丙一 加持多瑪
    丙二 獻多瑪與觀音及眷屬
    乙二 讚護法
    丙一 讚六臂大黑天
    丙二 讚四臂大黑天
    丙三 讚吉祥天
    丙四 讚死主(KALARUPA)
    丙五 讚毘沙門
    丙六 獻多瑪與護法、勇父、空行
    丙七 獻地神
    乙三 獻淨水
    丙一 廣淨
    丙二 拭聖身
    丙三 獻天衣及嚴飾
    丙四 獻寶瓶
    丙五 祈請
    丙六 回向
    丙七 補闕
    丙八 忍赦
    丙九 內淨:受寶瓶甘露
    丙十 生起本尊
    丙十一 回向
    乙四 請住或請回
    丙一 請住
    丙二 請回(砂壇)
    丙三 請回(供物)
    丙四 吉祥頌
    丙五 禁食頌文
    丙六 禁食吉祥
    丙七 達賴喇嘛長壽禱文
    丙八 吉祥

 

願以此之力祈禱 上師永遠住世。若有過失,祈求忍赦。願吉祥!

九月初六日

以菩提心為道之教授(二)

以菩提心為道之教授(二)

蓮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巖
楊奴甯瑪俄些及生嘰甯巴取巖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羅啟安漢譯

甲二 內菩提心

磋嘉媽問大師曰:何謂內修菩提心?
大師答曰:此分十二支。

 乙一 自性

自性為生起幫未悟內性性空相有者之意願。

 乙二 定義

不依於身語外行,依心而修,故名為內。

 乙三 種類

彼分為願、行二種。
願者願未悟此自性之有情悟之,宴坐空言何益,故必須致身於令有情領悟之方便 也。
磋嘉,未離二見之執者,行之甚難。

 乙四 行者德相

如前所述,修此行者見執微薄。
磋嘉,稍息汝心。

 乙五 授者

汝應依已悟二無我,修三慧,離世間八法之師受之。
磋嘉,得師為入大乘法門之要。

 乙六 受戒儀式

莫執三輪,出離世法,求真口授。

 乙七 修之效益

汝將超出小乘及謬道,具離於我法二執,悟無我自性之效益。

 乙八 修之理由

置一切有情於真道,為二無我之自性,此為應修內菩提心之理由。

 乙九 不修之缺失

不修持之,汝難契入無我之自性。
未入道之凡夫,或入謬見之外道,執己為我,以為此﹁我﹂支配,經歷五蘊、十 二處、十八界。甚或以此為常,為實,執此為敵為友,為自為他。
磋嘉,汝必須離此執著。
視一己為我(註十二)者險矣,概執自我為體,則境 現為他,附此二見,則以益己為友,損己為敵,由是經歷愛惡(註十三 ),作諸惡業,緣斯行而墮惡趣,以至遍歷輪迴。
磋嘉,此魔不除,難得安樂。
斷此我執者,總說為一切佛教徒,別說為聲聞,不用說,吾等入大乘之門者亦斷 此我執。
據云聲聞得悟法我之支分,辟支佛亦未得其全體,此即是說,聲聞錯斷相有而不 進解法我,辟支佛著於住心性空而不解真諦。
磋嘉,倘不出於下乘見,難見真實義。
執著法我者險矣,由是愛惡而生煩惱,以至沈於輪迴,歷劫難成。
斷此法我執者,總說為一切大乘行人,別說中道行人亦斷之,吾等入密咒之門者 倘執著之,惡兆也。

註十二:我指個體。
註十三:貪愛及厭惡。

 乙十 守則

汝應修無我之義,此分願、行二部。

應守願者三點如下:
一、不斷思維,以保持願一切有情常悟無我真諦(之願心)。
二、日夜三次,隨喜現修無我者。
三、專一不離無我而修。

行分外內,外者分四:
一、未悟者SL;AH;AW;(無我)RF;AH;AW;,不離教導無我之師,或善知識。
二、莫執住處、國境、種姓、敵友。
三、聞、思、修無我空性之教法。
四、莫執一己為:名、家、個體。

內者亦分四:
一、莫以名為物,概一切外物之名稱,並非於心實有。
二、認知情器世間並無自性,相雖現起,實如夢幻。
三、日夜三次,覓此味著諸境,實無一物之心。
四、莫離此無名,離邊之諦。汝縱覓心,亦難有任何發現。

最重要為汝應如是精進而修,如是投入,汝將消滅邪魔,出離輪迴。

 乙十一 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得師口訣之際,得內菩提心誓句。
仍執二見,不解自性空之際失誓句。
此剎那即失誓句,當施對治。

 乙十二 還淨方便

依上述義理,離散亂而修,汝自解二執之縛。

甲三 密修

磋嘉媽問大師曰:應如何修密菩提心?
大師答曰:此分十一支。

 乙一 自性

密發菩提心之性為確認無始以來,無生本淨,超越修整,不可思議。

 乙二 定義

言思既難詮釋,自然密於下乘。

 乙三 種類

可分為兩部:顯萬有清淨為無修,以自顯當下之自性,本來清淨為無修,於此汝 莫偏執。(註十四)

 乙四 行者德相

行者當為最上堪能,心厭實境者。
磋嘉,彼由修前述行持而來。

 乙五 所依境

應依已悟法身一元,而住於廣闊任運之境者始得之。
磋嘉,此為已證大圓滿之上師。

註十四:此指修大圓滿之二部,本來清淨之且卻,自顯之妥噶,此二修法依 師口授。

 乙六 受(誓句)儀式

受儀為覺性顯現之灌頂。
捨汝不淨世行與清淨梵行,如一切已成辦。
捨汝不淨無益之言,與持咒誦經,如啞子吃糖。
捨汝不淨輪迴之念,與清淨涅槃之念如無心者。
依汝師微妙指示,汝將見汝心超越言詮之本來法身。
磋嘉,此乃吾證解同時之口授也。

 乙七 修之效益

修此之效為:不捨輪迴自解脫,煩惱自圓滿為智慧,故具當下證悟之功德。

 乙八 修之理由

如此修行之理由為汝實具此無執離過之自性。

 乙九 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險,為汝將墮入宗見之執,為(見執)腳鐐所困。
磋嘉,修持有所偏執,則非大圓滿。

 乙十 守則

一、萬有諸境之根本,藏於汝本來無生清淨之菩提覺心,此為見(註十五)。
二、此菩提覺心;並無觀者,與所觀境,視此為本覺。
三、悟此覺境所起之思維、執著,皆此本來空明之覺性。
四、悟外顯諸相,從體驗之剎那,無有實質,不越法性。
五、證心境無二為俱生大樂,離於取捨。
六、別說,證一切煩惱,與苦為聖道。
七、領悟有情,從受之剎那起,無有實質,輪迴本來無生清淨,故無須捨離。
八、悟一切受為身(註十六)與智,自心具足,本來是 佛。

如斯行持,汝將繼承普賢王如來之位。

註十五:英譯此微妙規則為見。
註十六:法、報、化身。

 乙十一 持與失之分界與還淨方便

汝本來三世不離覺心,這處無此閒功夫。

結語:
磋嘉,吾集一切經、論、續、口授之義於此外、內、密發菩提心。

修之,
攜之於道,
心中銘記,
和合於行,
彼為大乘教法根本。

師如是說,
此大乘修菩提心之教授,名為﹁以發菩提心為道之法﹂。記於蒙卡獅堡洞。

圓滿

 寶之印 密之印 托付之印

承德遊記

承德遊記

黃毅英

九五年十月,趁赴承德參加第九次全國數學普及工作會議之便,參訪了「外八廟 」之其三,謹此雜記,以為雪泥鴻爪。

承德地處河北省北京關外(長城以北)東北四小時車程,抵步後,入住「教師招 待所」,時正深秋,又已入夜,氣溫恐已低於攝氏十度矣!

承德為一山城,入秋紅葉綠葉交雜,再襯以山色,好不斑爛,市中心與避暑山莊 僅離咫尺,再進即為外八廟。此八廟均為清代康雍乾間供與西藏佛教之寺廟;計為博 仁寺、博善寺(已不存)、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已殘)、須彌福壽之 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已不存)、羅漢堂(已不存)及廣緣寺(已殘 )十二座中清廷有派駐喇嘛之八(普樂寺、廣安寺、羅漢堂直屬內務府綠營兵守護) 。各各佈局高妙,揉合漢藏建築特色,置身其中,令人游心於結構嚴密之世界。

先遊普寧寺,人稱大佛寺,概因內藏世界最大木雕佛像。

據文獻所載,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清廷平定西北準噶爾部之亂,乾隆皇 帝於避暑山莊大宴蒙古四部之王侯,賜贈封爵,並令依西藏三摩耶廟建寺為念,並取 「普寧」為名,即為普天安寧之意。

普寧寺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依漢式「迦藍七堂」為局,後半部則以藏式須彌 四洲為依。迦藍七堂依次為山門、碑亭、鐘樓、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和大雄寶殿 。再進為九米牆台,主體建築為大乘之閣,周圍南、北、東、西建梯形、方形、月牙 形、橢圓形殿座以表南贍部洲、北俱盧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每一部洲兩側又建 白台,表八小洲。四部洲頂又置紅、綠、黑、白四塔。顯然仿照西藏河南昌都桑耶寺 (蓮師於藏土所建首間寺院)格局。筆者曾登一部洲殿座,內奉財神也。

大乘之閣依山勢而成,保持背高前低之勢,與北京雍和宮相類。雍和宮最後乃奉 彌勒菩薩(立像),普寧寺所供則為千手千眼觀音(以四十二臂作表)。全像共重百 一十噸,高逾廿二米,為全世界最高。

再遊鄰近普陀宗乘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又稱小布達拉宮,因其按布達拉宮仿建。 布達拉宮與普陀均一,皆指觀音道場之普陀山。概達賴喇嘛為觀音化身也。六十餘組 塔台星羅棋佈、主次分明、極盡變化,其中三組塔台頂上均置五塔,而以五塔門最特 式,人可於其下三拱門穿過。中段為大紅台,明顯仿照布達拉宮中之紅宮(布達拉宮 由紅宮與白宮組成)。紅台再進為觀戲台,而最後之主殿供吉祥天母。

下午遊普樂寺,據載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清平定準噶爾部之亂,西北 邊陲大定。乾隆皇帝按國師章嘉活佛之議,造普樂寺,供上樂金剛,依天人皈依佛法 。

普樂寺以宗印殿為界,前為漢式,後依曼陀羅之形,四門闍城共托主體旭光閣, 中央圓形類似天壇,閣內頂上蟠龍,類似故宮。閣內置中國境內最大的曼陀羅,壇城 中央所供為上樂金剛。

冬日可喜燦爛,乘此再遊普樂寺背後之磬埵峰,途中有彌勒菩薩、五世班禪、宗 喀巴大士、七世達賴、不動佛與密勒日巴尊者之摩崖石刻,亦可記也。

宗喀巴大士密之七義中尊貴密之本尊壇城,如帝王宮殿,不可盡人遊觀。觀外八 廟中重重樓閣,嚴緊細密,方知其尊貴之處也。

大昭寺禮佛記

大昭寺禮佛記

李兆基

緣起

我和妻子都是愛好旅遊者,彼此都嚮往到西藏一遊,自從隨 劉上師學佛後 ,往西藏的心願更強,終於在今年六月,我們可以往西藏一次,並和西藏人在大昭寺 一起禮佛,深刻體會到藏人對佛教的虔誠態度,而大昭寺的建築及文物 ,也使我們眼界大開。

大昭寺簡介

大昭寺座落西藏拉薩市八角街內,根據《中國宗教名勝》介紹,大昭寺藏語為 ﹁祖拉康﹂,意思為大寺集會殿,寺院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當時 吐蕃王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由於她們帶來一些佛像,於是便修 大昭寺和小昭寺。

當時文成公主帶來釋迦牟尼十二歲時身量紫金像,本供奉於小昭寺內, 相傳松贊干布死後,唐朝要出兵取回佛像,於是藏民把祂藏到大昭寺密間內 ,後來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蕃和好,再將佛像掘起,而釋尊像再供奉於大昭寺內。

遊八角街一瞥

一般進入大昭寺必須於八角街順時針方向走,大昭寺大門在八角街廣場, 而我們到大昭寺當天是星期日早上,街內已擠滿人,有很多擁攤,有不少售賣藏民日 用品,如頭巾、布匹、還有各種飾物、法器、佛珠和湯嘉等,總之琳瑯滿目,色彩 鮮豔,正反映藏人的美術文化。

途中有不少藏人一邊轉經輪,一邊念佛,特別是長老者,他們十分虔誠, 不理會遊客的注望,一心專注。如果你看見一些喜愛攤檔內的物品,想回頭看 ,你會被藏人勸止,因為繞佛寺一定是順時針方向而行,不能反方向走。

當行到廣場,只見大昭寺就在前面,而門前一片煙霧迷濛,原來是藏人將一些 帶有香味的乾枝拋入香爐燃燒,而在大門前已有不少善信進行大禮拜,禮拜完一次又一次 ,拉薩座落在高原上,空氣稀薄,運動特別喘氣,但這不會減低藏人禮佛的誠心, 無論年紀的大小。

大昭寺內禮佛

進入大昭寺內,殿堂四週的迴廊掘起很多溝坑,我們學習藏人轉動迴廊的經輪, 經輪很重,充滿很多酥油,酥油是從善信的手留下,這代表著他們的誠意,從遠古到今 ,有不知多少人轉動過經輪,但大家的心意是一樣虔誠。

進入大殿,如進入佛的壇城,只見中央有一大尊釋迦牟尼佛,還有兩大幅 明代留存至今的湯嘉,一幅為大威德金剛,一幅為勝樂金剛,而四周牆壁有不少諸佛菩薩 壁畫,有新有舊。

殿內有很多善信,比我想像的多,但他們很有秩序地排隊,有不少手拿酥油燈, 有些拿著一包包酥油,當行到佛前;就滴下酥油,為佛壇油燈加添光芒,然後輕碰佛體 ,為自己加持,有些更背著經書來,有的衣服整齊,有些身上僕僕風塵,可能是從 遠處來的遊牧人家,但大家都誠心禮佛、念佛。在佛的世界,大家是平等的,大家沒有 爭吵,西藏人在佛教的薰陶下,由小至大,生活每一部份都受佛教影響;我們體會到他們 很友善、詳和,很喜歡微笑。在此也祝福 劉上師健康長住世,證無死虹光身, 佛法弘揚世界,甯瑪巴法幢遍豎。

戒定慧之抉擇(四)

 

戒定慧之抉擇(四)

 

 

丙三  無漏禪

 

 

 

此出世間禪,以一『不淨觀』,而分二道,即『壞法』與『不壞法』,由味禪而
進於淨禪,雖亦發無漏智,但其觀慧不出『實觀』。故於分明無垢之中,倘不值佛聞
法,即仍多囿於世間,而不能出。今從『實觀』上更進,用『得解觀』便成此出世間
禪。蓋不淨中,亦有二種觀,一為不淨觀,一為淨觀。如有等修其不淨觀,唯觀白骨
;且恐於此白骨,有所執著,更想燒之成灰,是曰『壞法道』。如兼修其淨觀,又作
燒滅骨人之想,轉由骨人放出八色光明,乃至淨光,遍於一切,是曰『不壞法道』。
小乘人修此二道,均能發無漏智,得阿羅漢果。其壞法羅漢,即是慧解脫羅漢。性重
理而不重事,但得慧障解脫。依慧而離一切障慧之煩惱障,即證涅槃。其不壞法羅漢
,即是俱解脫(又名心解脫)羅漢,性重理亦重事,能解慧障,亦能脫定障。既依慧
而離一切障慧之煩惱障,兼依定而離一切障定之解脫障,乃證涅槃。

 

 

 

丁一  壞法道- 此禪由九想起十想修

 

 

 

善修此禪,發真無漏,即成壞。此道為鈍根人所修,於不淨觀中,專修其不淨觀
,凡有三法。行者入手對治貪欲,便修九想。次以修時多生恐怖想,便修八念。後即
進而殺諸結使,便修十想阿羅漢法。是人既壞滅欲界身相,恆於下地,即證涅槃。不
能具足三界諸禪,三明八解,亦不得滅盡定。

 

 

 

戊一  九想- 九想觀或稱九相

 

 

 

此為壞法觀禪之初行,如外察敵情以破賊。其法即觀人之尸相不淨,同時心與定
相應。其想法如下:

 

 

 

己一  膨脹想- 觀尸體之漸漸膨脹變形。

 

己二  青瘀想- 觀尸體之久經風日而色變。

 

己三  壞  想- 觀尸體之變壞。

 

己四  血塗想- 觀尸體已血肉塗地。

 

己五  膿爛想- 觀尸體之血肉腐敗。

 

己六  噉  想- 觀尸體之血肉,為禽蟲噉食。

 

己七  散  想- 觀尸體被噉而裂散。

 

己八  骨  想- 觀尸體血肉既盡,而白骨狼籍。

 

己九  燒  想- 觀火燒白骨成灰。

 

 

 

此雖為三法之初門,然善修九想,即具十想。故或以九想賅其餘,為摩訶衍中說
。若善修九想,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四念處門。四念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
涅槃門。

 

 

 

戊二  八念

 

 

 

此為壞法觀禪之中行,如內安己心以伏賊。因修九想時,常生恐怖,即以八念除
之。

 

 

 

己一  念佛- - - 念佛陀之威神,以除恐怖。

 

己二  念法- - -念正法之勝妙,以除恐怖。

 

己三  念僧- - -念聖僧之依伴,以除恐怖。

 

己四  念戒- - -念持戒之功德,以除恐怖。

 

己五  念捨- - -念行施之福報,以除恐怖。

 

己六  念天- - -念生天之樂果,以除恐怖。

 

己七  念出入息-(安般)念息道之安定,以除恐怖。

 

己八  念死---念死法之常隨 ,以除恐怖。

 

戊三  十想

 

 

 

此為壞法觀禪之後行,如破賊伏賊後之殺賊。其法即由九想,而進觀法空生空。
便從見修二道,而以入於無學道,能得盡智,及無生智。九想為外門,十想為內門。
九想為奢摩他(止),十想為毘缽舍那(觀)。

 

 

 

己一  無常想

 

 

 

總觀三界一切法無常-(體)

 

 

 

己二  苦想

 

 

 

總觀三界一切法是苦-(相)

 

 

 

己三  無我想

 

 

 

總觀三界一切法無我-(用)

 

以上為見道能斷分別之執。

 

 

 

己四  食厭想

 

 

 

人食種種不淨,亦能生根生識,與原有四大無異。別觀我身之無我。

 

 

 

己五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人生欲、色、無色三界,所受均苦。別觀我身之苦。

 

 

 

己六  死想

 

 

 

人生危脆,一切時中皆可死。一息亦非可保,別觀我身之無常。

 

 

 

己七  不淨想

 

 

 

實觀此身生處,種子,自性,自相,究竟等五種不淨。別觀我身之不淨。

 

以上為修道能斷俱生之執。

 

 

 

己八  斷想

 

 

 

二執均斷。觀過去,對用之無我。

 

 

 

己九  離想

 

 

 

諸苦皆離。觀現在,對相之苦。

 

 

 

己十  盡想

 

 

 

不受後有。觀未來,對體之無常。

 

以上為無學道。

 

 

 

丁二  不壞法道

 

 

 

此道為利根人所修,於不淨觀中,兼修淨不淨觀,凡有三法。行者入手對治貪欲
,便修八背捨。次以修時多生惑等,便修八勝處。後即進而圓滿淨觀,便修十處。
此禪以八背捨始,十處終。善修此禪,發真無漏,便成不壞法阿羅漢。是人進觀淨
色不壞,又從此觀禪三法之上,練之以九次第定,熏之以師子奮迅三昧,修之以超越
三昧,由此觀、練、熏、修四禪,進而得種種神通。實能具足三界諸禪三明八解,亦
能於九定極處之滅盡定,出入自在。

 

 

 

戊一  八背捨-或稱八惟無、八惟務、八解脫。

 

 

 

此為不壞法觀禪之初行,背捨三界之愛貪也。

 

 

 

己一  初背捨-初禪、又名內有色想

 

觀外色解脫

 

 

 

行者端身正心,心諦觀足大拇趾,想有一處,脹黑如豆大,漸漸脹起。乃至見一
拇趾,大如雞卵。次觀二趾、三趾、四趾、五趾亦然,漸次循身,悉見腫脹。復壞爛
流膿,腹破腸現,種種不淨。自惡己身,甚於死狗。觀外所愛男女之身,亦復如是。
若離貪愛,應觀白骨。於此種種不淨之中,一心諦觀眉間,想皮肉裂開,見白骨如爪
大。又向上裂,骨頂悉現。又向下裂至足,但見骨人端坐。乃至觀十方,皆是骨人
,無復所愛,男女之身,內外四大,均不淨境。爾時諦觀,身受心法,悉知無我。如
是從頭至足,循身諦觀深練,乃經百千許遍。繼見骨上白光煜爚,即當諦觀眉間,雖
亦見白光,而不取光相。但定心於此。便於眉間,見八色光明,(八色者,地、水、
火、風、青、黃、赤、白也。)旋轉而出。有色無質,妙淨勝於常色,其光明淨,
照十方四大不淨之境。行者復當循身深練骨人,還復攝心身中一處,其處亦出八色光
明。如是從頭至足,處處放光,是為初背捨。(內骨人未滅,故曰內有色想。見外八
色光明,及所照欲界不淨境,故曰觀外色。)

 

 

 

己二  二背捨-二禪、又名內無色想

 

觀外色解脫

 

 

 

骨人放光既,今欲入二禪內淨,故壞滅。內骨人漸漸腐爛,散碎壞滅歸空。是
時攝心入定,緣彼人色光明,及所照十方,四大不淨之境,及於後不淨之境,倍勝於
上,是為二背捨。(內骨人己滅,故曰內無色想,仍見八色光明,及所照不淨之境,
故曰觀外色。)

 

 

 

己三  三背捨-四禪、又名淨解脫身

 

作證具足住。

 

 

 

上二背捨,為不淨觀,此則淨觀也。淨不淨有四種如下:

 

 

 

庚一  不淨不淨;不淨觀中,己身不淨是也。

 

庚二  不淨淨;白骨生白光是也。

 

庚三  淨不淨

 

辛一  則淨光出於白骨,為出處不淨。

 

辛二  則照見十方不淨之境,為所照不淨也。

 

庚四  淨淨;離此三種不淨是也。

 

 

 

前此初背捨,光出白骨,未淨其內。二背捨,光照不淨,未淨其外。今則光體,
又經多次深練,所照之境,亦悉成一片淨色,內外俱淨,是為三背捨。(內外俱淨,
故曰淨解脫。此觀親證,故曰身作證。此定圓滿,故曰具足住。)

 

 

 

己四  四背捨-空處定、又名空無邊處解脫。

 

 

 

行者於欲界定後,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已滅內身白骨之色。二背
捨後,已轉外境不淨之色。故至第三背捨,唯餘八種淨色。此八種色,皆依心住。若
心捨色,色即謝滅。爾時一心緣空,與法相應,是為第四背捨。(此依空而得之解脫
,故曰空無邊處解脫。)

 

 

 

己五  五背捨-識處定、又名識無邊處解脫。

 

 

 

行者心又捨空,進而緣識,與識法相應,是為第五背捨。(此依識定而得之解脫
,故以名之。)

 

 

 

己六  六背捨-少處定、又名無所有處解脫。

 

 

 

行者心又捨識,進而緣無為法塵,與無所有法相應,是為第六背捨。(此依上解
脫而得名。)

 

 

 

己七  七背捨-非想定、又名非想非非想解脫。

 

 

 

行者心捨無為法塵,進而緣非有想非無想之法,與之相應,是為第七背捨。(此
依上解脫而得名。)

 

 

 

己八  八背捨-滅盡定、又名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行者心又捨非非想之法,進而滅盡一切所緣,是為八背捨。(此依是定,而得解
脫,故曰滅受想定。此觀親證,故曰身作證。此定圓滿,故曰具足住。)

 

 

 

五台山勝跡

五台山勝跡

 

黎日光講述
張燮雛筆錄
刊載於金剛乘季刊季刊第六十七期

 

現在說到五台山的勝跡,也可以說是朝山的主題曲了。五台山有何好看的呢?首先介紹的是黛螺頂。這個黛螺頂在五台山的中台,相傳有個有趣故事。原來五台山有五位文殊菩薩,東台的稱為聰明文殊,聰明代表世間智慧,專賜人以聰明;南台的稱為智慧文殊,專賜人以智慧,智慧比聰明更高,因講的是出世間,智慧可得成就;西台的是獅子吼文殊,這尊文殊坐在獅子上,獅子張口在叫,轉頭看著文殊,栩栩如生;北台的是無垢文殊,無垢即無罪障,也是清淨之意;中台的是儒童文殊,像個孩子,活潑可愛。五路文殊像各有不同,他們做的功德事業也各有不同。滿清以文殊師利為國號,每個皇帝對五台山都很重視,都常到五台山朝文殊菩薩,乾隆自不例外,他多次上五台山,有五六次之多,但沒有一次能遍歷五個台,沒有辦法一次朝遍五路文殊。一年他請主持來,對主持說:我下次來,希望五個台都能去,你替我想辦法吧!主持只好答應。很快一年,乾隆又要來了,但主持仍想不出辦法,恰此時有個小和尚在佛前偷東西吃,被捉住了,主持就對他說皇帝要一次過朝五路文殊,我正沒法子,我把你關進柴房,你想到辦法就告訴我。很快過了數天,報子來報,皇帝的先頭部隊已進山了,要準備迎接了。主持便叫那小和尚出來,問他想好辦法沒有,如有就放你一馬,恕你無罪,如沒有就罰你了。於是小和尚就向主持說上一計。乾隆很快就到了,說今年又上不了五個台,因知五個台都有事。主持說:聖上,我已在中台黛螺頂蓋了一殿,把東南西北中五路文殊都請到殿上,皇上請先到此殿朝拜,有便時,再到其他各個台吧!於是乾隆就先到黛螺頂朝五路文殊。

所以我們朝聖團會先被帶到黛螺頂朝五路文殊,這個地方,叫小朝台。

黛螺頂之外,大顯通寺也是一個要緊的地方。上面講過,東漢漢明帝時,摩騰、法蘭兩位尊者把佛教傳來漢土,到五台山,見文殊示現,有阿育王舍利塔在五台山,這兩位大士向漢明帝啟奏,說文殊在五台山,便建大浮靈鷲寺。大浮是弘信之意,因皇帝開始信佛;靈鷲是因五台山很像印度的靈鷲山。這個寺到魏孝文帝時擴建,成十二座,到唐朝,因唐代非常弘信華嚴宗,把該寺改為華嚴寺,到了明代,又改為大顯通寺。明代有個很好的建設是銅殿,銅殿中有文殊像,根據親尊甯波車說,這是五台山最殊勝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是文殊自己開光加持,並融入成為無二無別。因此我們到五台山就要去銅殿朝文殊菩薩,班禪喇嘛往生前也去過大顯通寺朝文殊菩薩。大顯通寺亦有一尊千臂文殊像,非常莊嚴。

大顯通寺除銅殿外,還有銅塔及無量殿,該寺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台山離市區較遠,受文革破壞較少,比普陀山幸運多了,普陀全山佛寺幾盡毀,現在的廟宇佛像都是新建的,而五台山只毀了一部份,保存下來的較多。大顯通寺顯密朝聖者都去的,密宗因為該寺有銅殿和文殊菩薩像,是很殊勝的地方。顯宗有許多法師在該寺修持,是較多出家人修行的所在。

另一間要介紹的是塔院寺,該寺文物很多,大白塔是該寺命名的由來,當年摩騰、法蘭兩位大士見有阿育王所置舍利塔,因建一塔,並建寺,稱塔院寺。寺側有個文殊髮塔,佛足碑,此碑為釋迦佛腳印刻成一碑,原來釋迦佛圓寂前到拘尸那城,踏上一塊石板,回望他所懸念的摩竭陀國說,這是最後留下的足跡,給眾生看了能起大信心,瞻禮供養,滅無量罪。道唐玄奘師到西域,將此腳印套模帶返中國,唐太宗很高興,把腳印刻在祖廟,後來才傳到民間,大家如登五台山,不要錯過塔院寺旁的佛足碑,這是個很大的足碑,可清楚見腳印的千輻輪。

塔院寺的文殊髮塔,有個故事,叫貧女乞齋傳,故事出自清涼山志,原來每年暮春三月,大浮靈鷲寺設無遮齋,免費供人飽食,一次有個貧女,攜兩子一狗,不知來自何處,向主持僧人說,因貧無物以作供佛,只有自己頭髮可作布施,討頓齋吃,主持答允了,貧女說因遠道來而又須趕路,要求早吃,主持亦允了,給她三份,貧女及兩子都吃了,又要求給狗一份,主持又勉強給了,貧女又說腹中胎兒也要一份,主持僧怒而斥之,貧女突然飛到空中,示現乃文殊菩薩,二兒是兩童子,狗乃獅子所化,文殊在空中開示說:「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盡,其如憎愛何。」文殊示現,教人要有平等心。當時主持只有恨自己有眼無珠了。而文殊所化貧女之髮,人們就來建塔供奉,成為文殊髮塔,就在大白塔旁,後有人重修髮塔,見頭髮金光閃閃,非常美麗。

接著介紹大文殊寺。該寺也是五台山重要勝跡,以前叫菩薩頂,又叫真容院。事跡是唐僧法雲,要在菩薩頂建殿,供奉文殊,找到一個最好的工匠,要造一個最好文殊像,工匠問,文殊是怎樣的呢?法雲說我也未見過,待我誠心向文殊求請,望菩薩示現真容,才告訴你。法雲祈禱七日,忽見光中現文殊像,即繪交工匠造像供奉,就叫真容院。現在是個黃教寺院。登菩薩頂有一百零八級,代表心法和心所,即除一百零八煩惱之意。

清涼山名之由來因有清涼石,因此清涼石是很值得一遊的,石上的清涼寺已不存在了,而清涼石是文殊從海龍王處討回來的鎮山之寶,相傳時時可見一個頭陀,跏趺坐在清涼石上,用梵語講經,周圍有許多非人,即奇形怪狀的生物在聽,走近清涼石,卻看不到了。今寺不在而石尚存。當年曾有一位白尊者上五台山朝聖,對清涼石合掌請文殊示現,得文殊賜他滿手舍利。希望大家到五台山時,也去朝清涼石,請文殊菩薩現身親自加持,希望大家也求得滿手舍利。清涼寺初建於北魏孝文帝時,千多年來很少重修,現在去清涼石,可見附近有一小廟,供奉文殊,是民國後建的,原來的清涼寺是很大的。朝清涼石要走很遠路,但很值得去。

觀音洞是密宗很殊勝的地方,六世達賴喇嘛很喜歡住在五台山,常到觀音洞修法,觀音洞下有很高石階,洞在山崖上,相傳達賴六世是觀音化身,他在此住了六年,兩日吃一頓飯,修觀音法。本來觀音洞是沒有泉水的,自達賴六世在此修法後,洞後有泉水流出,各位有機會朝觀音洞,可多喝些泉水,或帶些回來。

觀音洞下有觀音殿,供觀音像,上面有香積佛殿,旁有達賴六世休息之處。觀音洞很小,只能側身而進,可容一人曲膝盤坐,當年達賴六世就在洞內修法,如大家有機會去,希望主持讓大家進去,做做靜坐,當可得很大加持。

另一間要介紹的是鎮海寺,章嘉活佛在此住了很久,他圓寂後,舍利建一塔供之,我們到鎮海寺時,主持月柱法師很高興的接待,並帶去看章嘉活佛住過的地方,及繞塔而行,據月柱法師說,鎮海寺最殊勝的是關帝,每年關帝誕,遠近許多人都來拜關帝。

除這幾間大寺外,尚有許多寺,如金閣寺,傳有人見該處金閣懸空,有金佛出現,因建一寺供奉觀音,寺中有五台山最大觀音像。

此外很多寺,有些是建於唐代的,寺內佛像菩薩全是唐三彩,很古的古董,是保護文物。這些寺已無僧人,只供參觀。

另外值得看的有金剛洞,文殊洞和佛母洞。以上講到的摩利尊者,把尊聖咒帶來後,就在這裡成就,入了金剛洞就不出來了。金剛洞還有許多寶藏,是五台山勝景。

文殊洞在東台,可請僧人帶去,相傳是文殊傳法給非人之處。

佛母洞是很有趣的,像母胎,洞口很小,進去時要伸手縮頭,慢慢進去,出來也是頭先出,有如生產嬰兒。相傳進出一次,等於修行一生,大家請勿錯過。

五台山勝景太多,一星期十天看不完,要盡量精選,視自己精力時間如何分配,通常先去黛螺頂,然後去大顯通寺,塔院寺等。

最後討論什麼是朝聖,通常朝聖,大家都戰戰兢兢,如學生拿成績表見家長。朝聖前希望大家檢討自己,修行如何,守不守戒?文殊菩薩的願是很大的,他本來是龍種上如來,釋迦佛的老師,來到世間,做釋迦佛弟子,主要願望是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他的願力是把佛教大乘空宗流傳後世,他願力度生心切,做六度工夫,他是講實踐的,不尚空談,所以釋迦佛圓寂後,他繼續弘法利生,留在五台山,希望有緣人去到,開示他們,傳法給他們,是很大悲願,朝聖者應檢討自己,有無照菩薩願力做,做成怎樣,等於向家長匯報成績,如以往做得不好,希望菩薩指導,加持,多些開示,做得好也希望菩薩加持,繼續做弘法利生工夫,所以朝聖的意義很大,其實朝聖也很辛苦,上山下山,住的地方也不是那麼好,但每日朝聖,頂禮文殊菩薩,又是很開心的。每去一間寺都祈禱文殊現身,親自加持,開示。大家先做好準備工夫。

 

修持口訣

修持口訣

蓮師口授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漢譯自
《蓮師教言》一九九四年雲中移喜出版社出版

南無咕汝爹哇打堅呢吽

(敬禮上師本尊空行圓滿)

大師蓮華生,擁一切諸佛教言命柱,助藏人入法之門。其(譯者按:指藏人)雖 欲皈依三寶,然不知如何調心向於修持,逆運如病等來時,懦弱而求靈異、巫術與卜 筮。以是故,蓮師授與此修持口訣,末世藏土行人;當緊記之!

使修持具義,每當需補救時修之。若遇可怖之境,緊存皈依境三寶於心中!日常 一切所作,行住坐臥,念記上師於頂上!離菩提心壞大乘之根,故永不與生起無上覺 心分離!

布施時吝嗇生於餓鬼,故勿於送出最小物時稍有遲疑。守淫戒時生貪為生於腐屍 獄之因,故不取邪淫之貪著!修安忍及菩提心時起瞋為鐵牢火炙痛苦之因,故永不離 安忍之鎧甲!

當精勤成就無上正決時懈怠,當念生命須臾不停之消逝,故勿墮閒散中!緊記汝 命日夜溜去!

當按修持座次精進,日夜六時守戒回向為至要!如屍之昏睡較牛更低下!既得人 身而不修法必化膿之痲子更壞!既知黑白業而不畏業之異熟如同精神錯亂!當知微細 之違犯能熟如山之苦!緊記之!

當培養縱為極細之善業,如同自心!取人性命如同弒父母或殺子女!見女子生貪 將生作胎中蟲,故當以出離對治!欲不與取多劫生而窮困。當觀今世投身耕作、畜牧 與替人工作之苦惱!

勿氣餒而自思「業重如我者何能修法?」尊貴如釋尊亦曾為南謝、陶工之子。若 偶有通力不該自傲或自讚。一切諸佛雖遍知及功德無量,亦無稍有自負者!

若遇不幸之時,如不信以三寶,卻求諸神祇巫醫之術、並皈依世間神,此為對大 乘教法生邪見之兆。勿為佛法之難堪(譯者按:概指莫作獅子蟲)!

每當遭不幸或病侵,當思此為消我前生業障並清淨吾之黑業!無論受何逆境,知 為三寶慈恩並生起強烈之誠信!遇仇恨及怨憎,思:「此為助我學得安忍之良伴!」 思:「此助伴乃為勝者(譯者按:概指三寶)所遣者!」

若親朋愛戴,此為輪迴枷鎖,故思:此為摩羅所遣之障,礙我得無上覺者!再思 :三界一切眾生皆為我父母,我之父母流浪輪迴殊可悲也!為其悲慟無補於事:此四 無量心及種種方便,吾應引導離開輪迴直至輪迴空時,緊記之!

此生無論遇何歡娛或牽引,思:「此為摩羅之誘惑,礙我達無上覺者!此魔比毒 蛇更可怖!」 緊記之!縱今生圓滿,一切皆為短暫,徒勞與無常。緊記之!

無能此世界中汝之何種成就均為匆匆並變成迷障向汝折磨。緊記之!盡力遠離此 迷亂!當知早晚分離時,所有之國度、可喜之物及擁有之物均須離棄!於其時除法外 無稍有用者。緊記之!

別離之時(譯者按:概指死時)應得善友。此為至要!緊記之!至乎善友,此生 親近能助達無上覺者為至要。緊記之!若遇困厄,當知為上師所遣派用以告誡向善而 師至為恩慈者。緊記之!

當身懼重病時,思:「此為策吾入覺悟道之鞭。此為皈依境領我入道。」暫寄之 身早晚棄之如常屍。無可避者!當執此血肉聚合時。思:「此為惡魔住於吾心耶!」 無有散亂,盡一切力驅去此魔!此生一切經歷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緊記之!

汝及一切他人均為不知無自性所迷亂。此迷亂必即遣回法界。緊記之!不如是者 徒令無盡流轉生死並受不可忍之苦。摒除萬緣除修習使汝得無上覺之法外勿他作。此 為至要!至乎修法,謹「曾修法」不足!必須正確用甚深之法。緊記之!

若如是正確修持者,輪迴之流逆轉。此流逆轉時,大樂之流不斷。緊記之!末世 行者不聽吾之訓言。其投信與神祇怪異且被欺。緊記之!

若能用心聆聽並正確修持,必能任運而得加持!若心中慈悲,眾人珍惜如己兒, 若心中無偏執則離仇敵與成見。若滿心慈悲歡喜,則一切所為與眾人諧和。

若棄傷人之念則少遇敵意。若自調心並存慷慨,自能聚眾。若斷妒慢,滅被誹謗 。若棄無休及忙亂,則減少過患。

若心離執著,食物、財富、喜樂任運而聚。若能守戒清淨,則心調順。若無野心 或貪念,資糧必能具足。若知輪迴特性,則心可遠離世間追逐。

若心已投向甚深之法並付之於行,則會遇仲難與諸障。若常承事上師,其功德任 運於汝起用。若對三寶誠信不斷,則能疾速得加持也。

若汝無執研習及反思,則對教法及宗派無門第之見。若修生圓次第,則可具力及 得加持。若表現隨順世間,即少受批評矣。

若棄染著之實執,身心安樂。若住山法(譯者按:指山中閉關),覺受漸生。若 能揚棄自傲與我執,則不為魔羅之障所害,若自觀心,法性自於內顯。

若常勤修法,無量功德顯現。若知本性,造作與勤勞任運自在。瞭知輪涅均為法 身,修法不用致力。修法若不懈怠,死時不至懊惱。

具幸運者,將心溶入於法佛喜即能充滿!

再諦聽!若非調伏妄心,則必有仇敵:此實無意義者,故讓心任運安住!

汝或欲養育家人朋友,當死至時,除修法功德,一切所作皆無意義。故於身語意 當勤精進也!

又或馳求世間名利,然除非隨佛所教,一切如是作,只為重擲回輪迴之因。故當 緊隨佛教!

汝泥堆石砌之城堡或會甚美,然除非住於不變之城堡,汝須分離捨棄。故當守持 不變之堡!

汝或積聚財寶,然只有二聚(譯者按:福德與智慧)能於死後受用。故當盡力積 聚二種資糧!

汝或受用各種美食,然除非依附自性甘露,一切皆為穢堆。故當飲用甚深教法之 甘露!

汝或珍惜此血肉之軀並執之為己,然其只為四大之聚合,若非得無生法身,很快 即被奪去。故當珍習緊執及保任無生之法身!

汝或交往千百個摯友,然若非與方便智慧共,早晚必與之(譯者按:指朋友)分 離。故當與方便智慧共!

汝之名聲或滿意萬世界,然若非能駑汝心,當死至時仍未得解脫之能。故當駕駑 汝心!

汝或有強戰士之勇,然除非擁有分別智之智能,汝不能轉輪迴之湧潮。故當具分 別智之智能!

汝或能如語獅子(文殊菩薩)之演說,然除非能入空音元始清淨自性之心,不能 阻止業之異熟。故當入空音元始清淨自性之心!

汝或能騎最良之騎,然除非開發汝邊之大樂,不能讓汝逃離輪迴之惱。故當尋大 樂自性!

汝身或如天帝之大,然除非汝以佛之勝德嚴飾,不能蒙騙死主。故當以勝者之功 德嚴飾!

若非從上師三寶得依怙,無可於煩惱中救汝者。故當從上師三寶處得保護!

若非從瞭悟汝心即佛,必為雜念所蒙騙。故當瞭知汝心即佛!

要之,眾多世間馳求非為解脫開悟者,必無結果外,只引起更多輪迴苦惱。故當 精勤、全心全意、身語意共,以達無上之覺悟!

再諦聽!眾生無意出離世法之因為不明因果與不諳輪迴本性,輪迴之因為不能離 我之邊執。於覺性中,我與眾生平等,分別我他者毫無意識!以三界一切眾生,先後 皆曾為父母也,故視人為敵為友者毫無意識也!

故今當辨清輪迴與涅槃,沉迷世法者毫無意識!今生路程短暫,只為旅館中過客 ,忙於建屋建樓者毫無意識!此身為污垢所充滿,經不起小刺之激,執此身者毫無意 識!

以眷屬朋友無常分離故,欲永在一起者毫無意識!以死時必須空手而去者故,以 惡業求飲食財富者毫無意識!以外表常變與枯萎故,欲享樂永久者毫無意識!

以壽命如日影之縮減故,懈怠懶者毫無意識!修法保任今生來世之樂故,離棄而 轉投家居毫無意識!以作黑業必墮三塗故,不累業熟者毫無意識!

今人不能忍耐小小火花而謂可忍灼熱地獄者毫無意識!今人不能忍寒冬一夜而謂 可忍寒冰地獄者毫無意識!今人不能忍三日饑渴而謂能忍餓鬼道之苦者毫無意識!截 荷重物之無能者而謂可擔畜犧之勞毫無意識!

此為亟需教誨之時故,不聽上師言者毫無意識!此為得自主之時故,甘為物欲奴 隸者毫無意識!片刻修法亦不為而望來世甚多喜樂者毫無意識!

生時即擁有死;為明天休閒籌劃而不知死之將至者毫無意識!今有上升下降之自 主;不修能得解脫之法者毫無意識!輪迴之法只可得眾苦;不棄自尋之苦者毫無意識 !以無盡流轉生死故,續作自欺者毫無意識!

當此劫之末世來時,眾生自欺,自作錯解,自愚自騙自蒙。此等眾身縱現人身而 較牛更無意識者實可憐也!

再諦聽!以內心若修法者應如是作:追隨上師三寶以誠,恆如河流!以慈悲關顧 眷屬、隨僕及一切眾生,如母愛獨子之情切!

具力與能以超脫與佛法為敵者:當如金剛杵之大力!無懈怠,於身語意竭力為善 ,盡力如婦救頭燃!對善惡用心,於業力之因果分辨如麥粉之細,疾惡如毒!

學習先賢先聖超然之大行!以上師、本尊、空行、護法為戒之見證,認真守戒! 以自身為安忍之準繩而勿贓害他人!

一切所作,勿離義利,將身語意轉向於法!勿批評他人;反之,暴露己短於人前 !以世俗勝義等種種善巧方便助具信者入佛法!

一切無常如生離死別,均為給予之開示,故留心!勿以多事羈身,身心當處泰然 !將甚深教法於汝身起用而修!

任汝如何貧乏,無自七以追尋食物財富!於危難時,勿對諸障起瞋!縱為一王國 亦勿加害他人!

以死時不定故,保任自性之巢!尋具德上師,常觀其住於頂上,而建立對其之誠 信!

以不知所需為何故,遍習諸學!無論學識如何淵博,驕傲引魔之到來,故當自謙 !

常住於僻靜山巖,以寧靜為快樂之源故!勿活作罪惡之藪,以此為今生來世苦惱 之因故!以友伴影響日作,當與喜佛法者交!

至修法及證悟前,勿自誇或粗魯!摒棄偏見黨徒,故此為輪迴枷鎖故!勿偽善或 作態,故此為智者所不恥故!

勿與庸人交;惡行自然感染故!勿信因緣所生法;一切皆如幻!堅信汝心,以覺 性非他處可得故!

若如前行止,即為聽從釋尊之教法。

再諦聽!若欲至心修法,當基於守戒猶如大地!以見綜觀各乘猶如虛空!辨明細 節如彩虹之色,將教法朗朗存於心中不至混淆!

引導具器者正確次第,猶如層層剝去芭蕉樹之皮!以口訣孕育具器弟子,細心如 培植幼苗!

緊記修法教授清澈如秋色!如同醫者,於各方盡取教授,於需時致用!溫和如食 物上加鹽!

於厄運中立斷,如野牛畢直登於山頂!於煩惱困擾時,棄之如對死敵!當其對法 之覺心生起,於汝中保任猶如護目!

以聞思除邪見與疑惑時,如小乘乖巧之事師!見世法時,如老牛之固執而勿讓人 牽汝鼻走!修四無量時,平等安忍如羊!

若需所學致用於辯論時,以智慧立斷無拘泥如戰士之劍!於自省其意時,馴汝沉 掉如馴野馬!境界生起時,摒棄一切世間追求,如名人揚棄瘋痲者!

要之,若欲疾速覺悟及得無上覺,當於一切時自省,觀察因果與自制猶如新娘!

再諦聽!溫雅軟語為生起慈心之本。好奇與活躍之心為具信功德之本。榮譽感與 謙遜為修法長遠心之本。

遇苦厄為轉向於法之本。誠信為安忍困難之本。恆常眷念為善能事師之本。

不戀名位恭敬為於佛法中離朋黨之本。於世法閒置為增強守護佛法功德之本。守 諾為融入佛法之本。

堅定執持為修法進境之本。笑面與溫雅為法友間三昧耶清淨之本。日常生活不專 注與即時回應為立斷所知障之本。

再者,若為下列所轉則變成過失:

心存仁愛溫順者為虛偽者所愚。好奇活耀者易犯中斷。誠實之人不易出離世法。

多受苦厄者縱欲修法易無餘暇。誠懇可靠者易為不諳佛法者所愚。恆常不變對眷 屬愛護者不易斷世法之縛。

不慕名利者不易於修法中對治,於世法掉以輕心者易犯修法不致最終,對說話認 真者易為粗語所轉引至爭鬥。

堅持固執者不易放棄歪念。笑面與溫雅者易變偽善及迷執於氣氛。不專注與即興 者不盡力修法且易對業力之熟掉以輕心。

汝等已入法之門者:若能除去一切過患且收攝一切功德,必能輕易證悟無上正覺 ,緊記之!

再諦聽!不少人縱得入法之門,然不與法協調者,故莫令自墮於此輩!汝或得受 戒,然若家居與資產與當家者無異則非佛法行人。汝或出離世間法,然若無法摒棄綺 語者仍未算佛法之行人。

汝或住於茅蓬,若所為與凡夫無異則非行人。汝或離鄉,若不斷除與人交則仍非 行人。汝或精勤修法,若心不遠離貪欲則非行人。

汝或修苦行,若對他人傷害不能安忍則非行人。縱修生圓次第,然仍以靈異除障 則仍非行人。汝或修不二法門,若仍懼魔畏神仍非行人。

汝或入大乘道,然若不利益眾生仍非行人。汝若為人謀福利,然若最終求菩提心 者非行人。汝或瞭知正見,若不懼業過之熟仍非行人也。

汝或知九次第乘,若心不與佛法融合則非行人。汝或能恆常一心不亂,若不斷事 相之實執仍非行人。汝縱有三學,然只求貪欲則非行人。

於何種修法,若若非合修前行、正行與後行之三最勝者則非行人。汝縱於身語意 調服,然若沉擾於世間煩惱仍非行人。若現棄成就之法而慕將來成就者非行人。

若求未來果而不識本面非行人。以德基作善行而不離八風者非行人。

未來世者,八風為住於或貴或賤之人之惡魔,此八風為悅於稱不悅於譏;悅於譽 而悅於毀;悅於樂不悅於苦;悅於利而悅於衰。

汝當細察過往身語意所築善基是否依此八風,當下所作及將來欲作又是否依此, 離開此八者實為至要!

未來世蓮華宗徒,任汝所修何法,修無謬疾速證佛大覺悟之道!修廣大甚深義! 依一切圓滿證悟者之法而修!

以九次第乘之教法而修,於一己心中漸次而上!瞭悟一切無所得而修!

知輪涅一切法皆為法身而修!按如上吾所教導而修!對證悟之果無疑無慮而修!

此為對西藏僧眾及欲修佛法者之教言。

三昧耶。

願此遇具器者!

觀受略述

觀受略述

陳國政

前言

《俱舍論》卷一:「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 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勝因。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迴。」若於『 受』味著,令我們競逐於無止盡的欲望中(貪愛);於『想』顛倒,令我們樂著各種 邪見(無明),而貪愛及無明,正是輪迴與痛苦的根源。所以在有漏四禪四空定之上 ,更有無漏的滅受想定(滅盡定),在此定中已淨化及超越諸受想,煩惱得以淨治。 由於『想』使心念流散於過去,不斷回憶經驗過的事物,若於當下的感『受』能平靜 去如實觀察,『想』自然會消逝無蹤。可知對『受』能有深入的認識,將有助於修行 。本文試就『受』之角度簡單介紹。

『受』之種類及性質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云:「何等是受自性?答:略有六種 ,謂依眼等六觸所生。….五根所生諸受,合為身受,唯依意者, 獨為心受。….又一切受,皆領納相。」所以『受』 自性有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等六種。又可攝為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 受(捨受)。苦受如身之粗重、酸痛、壓迫感….及心之驚懼、緊張、生氣 、煩燥、不如意….等不舒服的感覺,一般人企盼苦受迅速遠離。樂受如身 之輕安、舒暢….及心之愉悅、所求如意、寬坦….等舒服的感覺 ,一般人希求樂受片刻不離。如《大乘廣五蘊論》云:「樂受者,謂此 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

受念住-觀受是苦,是四念住之重要一支。觀樂受如富貴壽考,樂境變壞時所生 苦,是為壞苦。苦受如饑寒貧病等苦時所生苦,是為苦苦。不苦不樂受,雖然無苦, 然而外之四相(生、住、異、滅)遷流。內之諸想不斷,是為行苦。如《瑜伽》卷九 十六云:「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 觀樂受為苦。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 。非苦樂受已壞滅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苦樂)更續能隨順故,由 此應觀非苦樂受是無常性是滅法。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所以一切的受都具有苦性,相對的樂亦有苦的本質,快樂失壞時即感 到痛苦,這種生滅無常正是感受的本質,故《雜阿含》第四七三經云:「我 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由於感 受之無常迅速,絲毫不能加以主宰,《瑜伽》卷八十四亦云:「如浮泡 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

『受』之生起

由唯識之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及十二因緣:「六入緣觸,觸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可見六根接觸六境,透過意識之注意與了知,產 生身心的苦樂六種感受,由往昔煩惱習氣的薰習力,生起貪戀或瞋恚之想,並執取不 捨,於是起心動念造作善惡之業。《瑜伽》卷九十六云:「一切有情應 斷諸受,(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 過去世;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 於諸欲中未離 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污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 。….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維 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於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 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可見對未來之欲 求,對過去之追憶,現前根境的接觸都能生起苦樂捨三受,而執著有多深,帶來的痛 苦就有多深!

『受』之活動

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色指身體,受想行識指精神,而感受從身心起, 『受』可說是身體與精神之間溝通的橋樑,『受』使我們有身心結合的覺受。同時『 受』也是溝通上意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與潛意識(第七末那、第 八阿賴耶識)之媒介。業果成熟時,潛意識中的業種子,會浮現而生起身心之苦樂受 。由於心識未經淨化,我愛執力驅使我們對樂苦受,生起貪瞋習性之反應。對樂受盲 目生起貪戀心(愛)而愛執(取);對苦受盲目生起憎惡心(非愛)而瞋執(捨), 由取捨故,種下貪瞋之種子(有),如《瑜伽》卷九十六云:「於樂受 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非樂無明隨眠。」又「現 行薰種子,種子生現行。」故,招感當來之苦樂受,再起貪瞋習性之反 應,這種起惑造業受苦的巨輪,恆轉如瀑流,使我們長劫流轉生死。

上意識清醒時亦能不斷的察覺苦樂感受,也不停地以愛憎生起反應,再有感受, 再起反應,也就是潛意識的我執習氣使我們產生愛取、苦捨之習性反應。行者若透過 持戒、修定工夫或精神修養,亦能將上意識所感受的苦樂,淡然處之,不為所動,可 是前六識在五位時(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睡眠、悶絕)皆不現行,所以有時感 受不到,然而潛意識中的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其性恆時相續,並不休 息。例如晚上熟睡時,上意識已完全休息,但潛意識仍然活動,有時睡姿太久不變, 身體某部位被壓麻,潛意識覺得不舒服,立即反應改變睡姿,所以睡時不斷的翻身。 如果被蚊子叮咬,潛意識立即覺察,並立即反應用手去搔癢,還有大部份醒後不復記 得的做夢、打鼾等,都可證實在四位(滅盡定除外)時身心的感受,潛意識都能感覺 到並起反應,而上意識卻毫無所知。

『受』之流轉及還滅

潛意識裏的貪瞋癡種子成熟,會浮現成為上意識能感受的快樂或痛苦感受。無始 以來,由於我愛執力,我們習慣對樂受直接生起貪愛的盲目反應,對苦受直接生起憎 惡的盲目反應,如《瑜伽》卷九十二云:「受雜染所作過患者:謂愚癡 者,於其樂受,並彼隨轉,並彼隨染,有貪愛纏;於苦受等,有瞋恚縛,於其不苦不 樂受等,有愚癡縛及隨眠縛。」由對苦樂受的貪瞋盲目反應,以致在感 受苦樂中,又種下三毒種子,使我們的潛意識受到染污,當再受苦,除非我們能夠改 變反應的習性,否則這種見樂生貪,見苦生瞋習性不斷的循環,使我們永劫沉淪。

當知身心所感受到的苦或樂,這種感覺都是當下的實相,都具有呈現與消失的無 常體性。潛意識與感覺隨時都密切連繫,若能使感覺得到淨化,潛意識即能同時得到 淨化。如《瑜伽》卷九十六云:「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 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隨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 ,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想要摧毀十二因緣的流轉 門:「無明緣行….受緣愛….生緣老死」的輪迴枷鎖,須從感受 的淨化下手,來切斷生死流。同時心識的轉依,第六意識扮演解脫的主導地位,若能 守戒修定,具足正知正見,訓練第六意識的專注及念知力,如實觀察諸受時,不生愛 惡、取捨等虛妄分別,則感受及心識開始淨化。如《雜阿含》第四七五經云:「如 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 、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蹟;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 道蹟;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 欲貪,是名受離。」

當感覺是苦受時,以安祥平靜的心態加以如實觀察,了知其具有呈現與消失的無 常本質,而不生起任何厭惡心,則潛意識中的瞋恚業障習氣浮現,會因心態平靜而失 去薰習力量,痛苦感受將開始崩潰並漸分解消失,藉以拔除累積深藏的瞋恚種子。當 感覺是樂受時,以平穩平靜的心態加以如實觀察,了知其具有呈現與消失的無常本質 ,而不生起任何貪戀心,則潛意識中的貪愛業障習氣浮現,會因心態平靜而失去執著 力量,快樂感受將開始崩潰並漸分解消失,藉以拔除累積深藏的貪愛種子。

敦珠法王於最後祈禱文:「苦樂同味無執自解脫。」 及於成就山法精華:「就算快樂的或痛苦的感受生起時,你亦要了別它 們的本體,乃赤裸裸、清新、清楚、廣大及透澈的,並聽其自然。故其重點乃行者不 要被思考所擾亂,亦不要著意去觀想空性以為對治,而與妄念及障礙有別。如你能了 別妄念的本體,亦即是覺性的話,在這一剎那間,它們自然地得到解脫,有若蛇從蛇 盤中,自己解脫一樣。」經如實觀察苦樂受不生任何反應的行持,苦樂 受將失去執著的力量而不斷呈現與消失,終致分解融化而去除。蓮師於《杖指之教》 中開示最密口訣:「無論困惑之情緒生起,諦觀情緒即無餘消解,困惑 之情緒自解,此修法至為簡單。」深藏於潛意識的貪瞋癡不淨業障,藉 由客觀保持平靜,體驗感受的無常,得以淨除。如此不斷的深入更深的一層,更細微 的一層,甚至最細微的層次,消除所有的染污業障。故《瑜伽》卷九十二云:「瑜 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 ,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引證

一、密勒日巴大師於求正法前,曾以咒法復仇,誅死許多親戚及敵人,又用降雹 摧毀了家鄉的農作物,造了非常重的罪業。其上師馬爾巴以種種近乎瘋狂的苦行折磨 他的身心,命他獨自一人在山上一棟一棟的蓋房子,又一棟一棟將它拆除,而且不斷 予以羞辱責打,密勒日巴艱忍地遵照上師指示去作,全身都磨成了粗繭,受了極大的 痛苦,但始終沒有動搖他的求法決心,及對上師的信心,也不生起絲毫的瞋恚與不悅 ,終於使上師贊歎:「他大部份的罪業都已於八次的大苦行和無數的小苦行中根本清 淨。」並攝受他為傳承弟子。

二、金剛經云:「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 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由遭人輕蔑受譏毀苦時 ,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並體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始能對感受不生分別,而隨緣消舊業。

三、成就山法精華:「你過去生中所積的一切罪業,由於修持的力 量,把它們引發出來,而顯示為障礙及大自在天的化身。在你修習的地方,鬼神會用 不同形式來對你加以阻礙。甚至以上師的姿態顯現,來欺世盜名。各種不同的可怕之 幻象,便會呈現於你的內心境界、思想及夢境裏。而在實際環境中,你甚或被侵害、 捶打、財物損失、疾病及其他的阻障。又或無緣無故令你內心會感覺痛苦及失望,使 你想要痛哭起來。….因此你應堅決守護你的三昧耶及決不轉移的 信心,並對你的上師付出全心全意的信任,祈求他能給你支持。若你能了知此等逆境 實為好處,並能堅持修習過了一段時間,這些逆境便會自然而然地消滅,而你的修習 則會繼續前進的。….這便是解決困境的最重點,倘能夠把生活的 困難,帶領到修行道上,則所有修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的。」

後記

五蘊生滅無常,《大莊嚴經》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 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感受正如水泡,在瞬息萬變的身心中,不 停地生起與消失。從十二因緣之流轉門:「….受緣愛….生緣老 死。」若於受有執著,妄執其為「我」或「我所有」。一執為它,痛苦便無法止息。 如《大毗婆娑論》卷二十四云:「三受皆能為緣起愛。….若 有三受,未斷未知,能起諸愛,引眾苦果。」從還滅門:「….受 滅則愛滅….生滅則老死滅。」若能體驗「諸法無我」,一切感受不是「自 我」或「我所有」,而不執著,並覺知其具有呈現、消失的「諸行無常」體性,無論 何種快樂,其苦性未嘗離開,體會「諸受是苦」,對諸受不起盲目貪瞋反應,而取捨 造作,才能親證超越心物的「涅槃寂靜」。

上師曾開示大圓滿學法六條件:「三眛耶清淨、脈調柔、氣導順、點昇華、器官 完整、心態自在。」前四項須依止具德上師修學,才能相應與熟練。若能從感受來淨 化潛意識的染污習氣,由習氣斷除故,心離執著,「心態自在」必將容易成辦。這可 從釋尊於《雜阿含》第四七九經開示得到證實:「以我於諸受、受集、 受滅、受集道蹟、受滅道蹟、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 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悅、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眾生都能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從痛苦的束縛中得到真正的快樂、解脫 、自在。

上師駕臨香港小記

上師駕臨香港小記

黃毅英

上師年來因留台指導大圓滿廟之興建,好些日子未有返港,今翻駕臨,眾弟子自 然雀躍萬分,前往接機者已有六七十人之眾。

師於豬年年底雖微有示疾,稍作調養後,精神日益煥發。與資深弟子會面,暢談 更歡。某日, 師自指頂上之髮與弟子言:「吾於到港前,出此一撮白髮,其時已語 左右之人,吾仍是對之稍有辦法者!」概該撮白髮早已轉黑矣!

鼠年大年初一日,諸事迪去,眾弟子前往朝謁,向 師拜年, 上師歡喜,並派 紅包。正月廿二日,值 上師華誕,港會趁早一日為星期天,於廿一日假潮州城酒樓 與 上師賀壽,筵開十三席,其中亦有自澳門專誠到會者。 上師亦云:學會歷史已 越四十載,甚具規模,望諸徒繼續努力也。

國曆三月十三日, 上師駕臨佛堂巡視,多所開示,稱許有加,並將親用手珠置 於佛壇,加持港會,不可謂不多。

上師開示云港會總算井井有條,應於保任,特別指示壇中所奉諸尊,當書上名號 ,彼見者知所尊重。並即時命弟子將各祖師名號記下。 敦珠法王以外,計為諾那呼 圖克圖、貢噶上師、榮增堪布、屈映光上師、甘珠活佛、第九輩班禪喇嘛、多傑覺拔 尊者、格賴佛爺、明珠活爺與吐登喇嘛。 上師訓示尊敬歷代上師之意可謂至為明顯 也。

藥師佛本願功德與人間淨土

藥師佛本願功德與人間淨土

柯萬成述

一 前言

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只要誠心禮敬,懺悔修善,無不獲福。不但「求長壽得長壽 ,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甚至「免墮地獄,還生人趣」, 甚至「命終之後,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西方世界,眾寶華中,自然化 生….」,不但注意到娑婆世界眾生的延生求福延壽,亦注意到亡者的利益 ,真可謂「冥陽兩利,存歿均霑」的寶典。


藥師佛本願功德與人間淨土

柯萬成述

一 前言

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只要誠心禮敬,懺悔修善,無不獲福。不但「求長壽得長壽 ,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甚至「免墮地獄,還生人趣」, 甚至「命終之後,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西方世界,眾寶華中,自然化 生….」,不但注意到娑婆世界眾生的延生求福延壽,亦注意到亡者的利益 ,真可謂「冥陽兩利,存歿均霑」的寶典。

《藥師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共有五個譯本:
一是東晉帛尸犁密多羅法師譯的,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二是南北朝劉宋孝武帝時慧簡法師譯的,名《藥師琉璃光經》。
三是隋文帝時達摩笈多羅尊者等譯的,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四是唐太宗時玄奘法師譯的,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為今通行本。
五是唐武則天皇帝時義淨三藏所譯的,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前四譯大致相同,祇有義淨譯的稍異。前者祇說藥師淨土,義淨譯的則有七佛淨 土。

本經的經題,據佛說有三個名稱: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
拔除一切業障。

現在流通的本經,是以第一名稱為經題。因為拔除一切業障,就是藥師如來本願 功德的力量;十二神將的饒益有情,也只是護持藥師如來的功德法,而令有情獲得此 功德的法益。以本攝末,故立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在古代的意義即是指「醫生」。佛法中常稱佛陀為無上醫王或大藥師 ,因為佛能治療一切眾生的種種疾病。人的生理上有三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 有三種病|貪、瞋、癡。大覺佛陀出世救度眾生,即是為了拔除眾生身心的種種病患 ,故此讚嘆佛陀為大醫王、大藥師了。

藥師,本可為一切佛的通稱,因為佛能體察眾生的種種病情,能施設運用種種法 藥,八萬四千法門,即是八萬四千法藥。約此意義,一切諸佛都是無上醫王,都是大 藥師。不過東方淨土的琉璃光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免難,特重於治理眾生的心病與身 病,所以特以藥師為名。

琉璃光如來的「琉璃光」三字,是梵語「薜琉璃」的略譯,是一種寶物。顏色如 萬里無雲的碧空,又如澄清深徹的海水;體質堅固,如金剛石,為極希有的珍寶。這 是以琉璃寶的光輝、明淨比喻佛德,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光為名。

功德的「功」,其義不但是在寺院裡做些佛事,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 作禪等,這便是「功」。「德」,即是得,修行而有成績,做一分得一分,名為功德 。藥師佛在菩薩因地時,發十二大願;從願起行,依行得證,行到目的地時,願也就 圓滿成就了。故依本願去實踐,所成就的功德,稱為本願功德。

我們禮拜藥師佛,懇求加庇外,更要如他一樣發願,發大願,自利利他,不但淨 化自己,更而利益人間有情,進而建設人間淨土才是。

佛法教門無盡,如因陀羅網(因陀羅網,又作天帝網、帝網,為帝釋天之寶網, 乃莊嚴帝釋天寶殿之網。網之一一結皆附寶珠,其數無量….。《華嚴經》 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之一與多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義….,此皆為顯示事 事無礙圓融之法門。)重重無盡;但歸納來說,只有兩類法門:一是消災增福的延生 法門,二是度亡往生的淨土法門。前者即是藥師法門,依藥師法門,醫治現生身心疾 病,得到健康,後者即彌陀法門,依淨土三經修行,現生行善,臨終正念分明,諸佛 接引,往生佛土。

藥師與彌陀原是釋迦佛法的兩大法門,應該平衡發展才是。可是今日大家多知道 有彌陀法門,求生淨土,很少人知道有藥師法門,能夠延壽長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抵是中國佛法在晚唐的時候,經過三武一宗的毀法,天台、賢首、性、相各宗經論 皆被摧毀;唯禪宗不立文字,不用經典,山林水邊,皆可做其功夫,故惟禪宗仍盛, 其他顯教各種法門,皆告衰微。到了宋朝,宗匠不多;禪宗亦漸走下坡,而念佛法門 ,有起而代之之勢。一句彌陀,天下披靡,所以淨土法門獨盛,人皆偏於念佛往生, 送死度亡;致使消災增福,現生可以隨願成就的藥師法門,反而隱晦不揚了,好似全 部佛法,就只有淨土法門了。

到了清朝,有位玉琳國師,他閱《大藏經》,發現了《藥師經》,覺到藥師佛所 發的十二大願,多是注重福利現世眾生,繁榮現實社會。他覺得這法門很合時代潮流 ,對偏重度亡往生的彌陀法門來說,是有補偏救弊的作用,他就出來提倡。又相傳玉 琳國師前世為僧,相貌奇醜。有相府千金小姐來寺布施財物,分派至此醜僧之時,心 裡憎厭,不分給他。僧有感觸,從此專禮藥師佛,願來世相貌俊美,不使人厭。結果 轉世為玉琳,相貌莊嚴,英俊非凡;而那相府千金,轉世仍為千金小姐,追求玉琳, 費盡心機,不得所願,生起相思病來,差點死去!後因相府力邀,玉琳乃收她為徒, 教她打佛七,不斷地坐禪和跑香,七天之後,叫她對鏡自照,小姐亦見鏡中醜樣,頓 悟人生如幻,一切無常,後來亦發心學佛了。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太虛法師在浙江寧波阿育王寺,與幾百大眾宣講《 藥師經》,留下了一本筆記。

同年秋天,金剛上師西康諾那呼圖克圖,自匡廬返錫金陵,亦曾將所傳本經各咒 梵音印證,用藏漢英三文對譯,徵檀付梓,以廣流布。

在此之前,即民國二十二年,考試院長戴季陶居士,於南京寶華山啟建藥師法會 ,恭請高僧誦經,自己齋戒沐浴,親自領導信眾,依藥師佛十二大願,發願祈禱世界 和平、人民安樂。這是菩薩發心,現宰官身,作大佛事,甚為難得。我們參加藥師法 會,一面祈求藥師如來恩德加被,一面依佛因地所發的大願,所行的悲行,不但個人 小小災難可以消除,就是整個國家社會甚至整個世界,也可轉為莊嚴淨土。

《藥師經》是釋迦世尊,於廣嚴法會,應文殊師利之請,宣說藥師七佛因行果德 ,令諸有情,持誦憶念,禮拜供養,所願皆滿。至於藥師如來在因地時曾發十二大願 ,茲敘如下。

二 藥師十二大願

 生佛平等願

《藥師經》云:「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 一切有情,與我無異。」

釋尊對文殊菩薩說: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中,第一大願是:「生佛平 等願」。他立願說:我來世證得大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能放射大光 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又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種隨形好,莊嚴其身。 這可見藥師如來身相是如何地明淨!不但如此,藥師佛本願不但希望自利身相光明, 眾好具足,還希望:令所有一切有情,皆如自己一樣,無有差異。

 開曉事業願

《藥師經》云:「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 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 ,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藥師如來在因地所發之第二大願是說:願我來世,究竟得大菩提時,身相如琉璃 寶,內外都極明亮瑩徹,淨潔得沒有絲毫的瑕疵和垢穢。所有的「光明廣大」,豁破 無邊黑暗;如此「功德」莊嚴身,「巍巍」不動如須彌山一樣,所以說:清淨佛身, 善於安住,佛身的光明熾然,光光相照,形成一種莊嚴的焰網。光明遍照,過於日月 。藥師如來的身光,照及幽冥的苦惱眾生,使其癡暗心眼,悉蒙開曉,而能隨著各人 心意的所有趣求,做他意樂做的種種事業。

 無盡資生願

《藥師經》云:「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 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藥師如來的第三大願:不但要使眾生獲得謀生的知識和作事的能力,而且要以無 量無邊的智慧方便,生產多量的受用物資,令一切有情,凡有所需要的,皆能得受用 無盡,而給大家過著富足、豐裕、安樂的生活,絕不令眾生,對於物值的供應上,有 所乏少,發生你有我無的現象。

 安立大乘願

《藥師經》云:「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 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藥師如來的第四大願:若有不信善惡因果,否認三寶功德,抹煞真理,作殺盜淫 妄種種罪惡,像於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諸有情,如此失去正途而誤入邪道者,我成 佛時,悉令他們捨離邪道,擺脫惡趣,而永遠安住於菩提道中。菩提道即是正覺道, 如知善惡、因果、知有凡聖、知三寶功德、知四諦、十二因緣,修習戒定慧,不作殺 盜淫妄等罪,這是共三乘法門,使眾生脫離生死險惡的邪道,踏上三乘的坦途,是一 種過程,而不是佛陀拯救眾生的究竟目標。所以藥師又願,「行聲聞獨覺」的小乘行 者,皆要以大乘究竟法門而安立之。不但令他們永遠不退轉,叫他們再向前走,直至 般涅槃為止。

 戒行清淨願

《藥師經》云:「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 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沒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 清淨,不墮惡趣。」

藥師如來第五大願說:將來成佛時,假若有無量無邊的有情,凡參加過藥師法會 ,聽聞藥師聖典,稱念藥師名號的眾生,一切皆令獲得圓滿的不缺戒。而且都能具足 大乘菩薩的三聚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若有眾生毀犯了禁戒 ,但由聽聞了我佛的名字,還可得到清淨,不墮惡趣了。

 諸根具足願

《藥師經》云:「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 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 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藥師如來的第六大願說:將來成大菩提時,若有諸有情,因罪業所感,致使報身 下劣,眼等諸根情不具足。前者只身體矮小或衰弱、或頭大身小、種種畸形等。後者 ,如眼耳損壞、手足殘缺、缺唇爛鼻等。還有,醜陋(指根身的相貌不端嚴)、頑愚 (指意根的不懂事理)、盲(眼不見物的瞎子)、聾(耳根失靈聽不到聲音)、瘖( 喉音嘶沙語音不亮)、啞(不會說話的啞巴)、攣(瘸手)、躄(跛子)、背僂(駝 背)、白癩(大痲瘋)、顛狂(指即神經失常)。這種種病苦,是世間最難醫治的殘 疾,但聞了藥師如來的名號,或一心稱念,或禮拜供養,蒙藥師如來功德威力的加被 ,一切皆得救治。令身相醜陋的轉為端正,頑愚癡闇的也轉為黠慧。諸根缺損的也都 完具起來。總之,攣躄等一切的疾病,受藥師如來功德力的加被,也得徹底治療,再 也無諸疾苦。

以上所見的是生理上的疾患,不知還有心理的病患。有些人雖長有眼精與耳朵, 但不能分辨善惡是非,不愛聽正法善語,這與瞎子有何差別?或雖手足具全,而懶惰 不務正業,不做好事,不走正路,這與攣躄又有甚不同?或沒有氣節,不顧正義,一 味卑躬下賤,不肯挺起脊梁做一堂堂正正的人,這啟不等於駝子?白癩是容易傳染的 痼疾,這如某些危害人類的不良思想,一經蔓延開去,置無數人於無可救藥的苦境。 像現世共黨的唯物思想,不認父母妻兒,到時殘酷虐殺,這都是心理變態的癲狂病苦 。

 身心康樂願

《藥師經》云:「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 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 ,身心安樂,家屬資足,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藥師如來的第七大願說:將來我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受了眾病的煎逼、苦切 ,同時又無人救治,無所歸托。或無力延醫,無錢買藥;或無親戚好友,無父母兄弟 ,夫妻兒女等家屬,可以服侍照應。如此貧窮如洗,而又孤獨伶仃,病纏多苦,人生 世間,真沒有比這更不幸了!可是我藥師如來的名號,一經那苦難眾生的耳鼓,即得 眾病悉除,身心安樂;而且家庭親屬,資生之具,也就能悉皆具備豐足起來。不但如 此,以聞的善根因緣,能進修福德智慧,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

 轉女成男願

《藥師經》云:「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 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 至證得無上菩提。」

藥師如來的第八大願是說: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而極其苦痛,生厭離 心,願意捨棄女身;若聞我藥師如來的名號,一心稱念,禮敬供養,一切皆得轉女成 男,具足大丈夫相。由此修行,證得無上菩提。

 回邪歸正願

《藥師經》云:「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 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 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九大願是說:來世證得大菩提時,要令一切有情,都能出離惡魔的罥網,和解 脫一切外道的纏縛。若有眾生受邪魔的、外道的種種惡見如誤入稠密的森林中,到處 荊榛葛藤,不易得出,藥師如來要用種種善巧方便,導引攝受,使出離魔外的邪見, 而安置於佛法正見之中,漸令修習四攝六度等諸菩薩行,而速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 從縛得脫願

《藥師經》云:「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 所錄,繩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 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藥師如來第十大願是說:若諸有情,因犯罪或受枉而為王法所錄,經遇法律裁判 ,或用繩索綑縛,加以鞭撻;或受徒刑,繫禁於牢獄中;罪更重大的,或當受剜手足 耳目等刑,或遭戮殺。及其餘種種的無量災難,受欺凌侮辱,而致悲傷憂愁,交煎逼 迫,身心感受無邊的苦楚。這些是到刑罰災難的有情,若聽到我藥師如來的名號,由 於我的圓滿福德力,與廣大威神力加被他們的緣故,便能悉得解脫一切災難,而免受 憂愁苦惱。

 得妙飲食願

《藥師經》云:「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 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 ;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一大願說:將來我成佛時,若諸有情,生活困難,而受饑渴所逼惱,為了維 持生存,不擇手段去追求飲食,造下了重大的諸惡業。這些饑寒無衣無食的眾生,若 得聞我名字,依照佛的開示,專心憶念,信受奉持,那麼,我當先以上妙的飲食,飽 足其身;然後進一步,以無上的佛法味,使他們建立於佛的正法中,得畢竟安樂|| 究竟解脫樂。

 得妙衣具願

《藥師經》云:「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 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 ,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藥師如來的第十二大願:希望他將來成佛時,使一切貧苦有情,都能得種種美妙 的衣服、裝飾品及娛樂用具。

若諸有情,因為貧窮困難,無衣服穿,也沒有被褥帳子,為蚊虻所苦,冷天無衣 禦寒,熱天無衣遮體。這樣的晝夜逼惱,不勝其苦。藥師如來悲愍眾生,願使這一切 苦惱有情,得到安樂,所以說:若聞我藥師如來名號,專心稱念,如法受持,那末, 承藥師本願功德與威神力,即能如其內心所好,高興得什麼,即得什麼,以至什麼種 種高貴的上妙衣服。同時,亦能得一切寶莊嚴具,如首飾、寶石、古董、花瓶等類; 還有花鬘、塗香,還有鼓樂和眾伎。總之,隨貧苦眾生的心意所愛好玩賞的,藥師如 來皆能令他得到滿足。

三 藥師法門與人間淨土

從十二大願的內容看,第一大願為生佛平等願,此後,便是思想的正確,行為的 合理,生活的豐富;缺陷的加以彌補,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樂。不但著重 衣食等物質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娛樂,達到人類的和樂生存。可見, 學佛並非只追求往生度亡的後世樂的,也可追求現世樂的,從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 啟示最為明白。大家試想之,若人人都遵照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開導,這世界不就是 淨土,不就是理想的社會了嗎?

以上所說的還只是藥師如來利益眾生的現世消災延壽,以下略說對亡者的利益。 茲鈔錄以下幾條資料以見其事:

 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 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 ,彼諸有情,從此 命終,生餓鬼界,或旁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 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昔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 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破 軌則….毀正見,….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 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 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 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 ,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漸 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四眾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 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 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 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 、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 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又說:「或有因此生於天上 ,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 王…. 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 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猛威猛,如大力士。」

由上所述,可知那怕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也可不墮惡趣,或已墮惡趣,從 彼命終也可還生人趣。若是受持八關齋戒,三月以上,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心未定 者,臨終時,八大菩薩也將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將你安穩地送去,在雜色眾寶蓮花 中,自然化生,是多麼殊勝的啊!

四 結語

由此可見,藥師經真是一具百寶箱,讓我們取之無盡,稱之為:「冥陽兩利,存 歿均霑」的寶典,實不為過。願我輩學佛弟子好好珍惜,不容錯遇,好好修習。

參考書目

 

印順導師《藥師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八十年十四版

竺摩法師《藥師法門講要》,高雄慈慧印經處,民七十九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