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宗 敦珠法王智者移喜多傑尊者造(一)

中觀宗
敦珠法王智者移喜多傑尊者造(一)

林崇安譯註

中觀宗分二:
 甲一粗品 外之「說無體性中觀宗」
 甲二細品 內之「了義大中觀宗」

甲一 外之「說無體性中觀宗」分二:

 乙一 中觀宗自續派

 乙二 中觀宗應成派

 乙一 中觀宗自續派

由於婆沙宗、經量部及唯識宗三派的宗義落入實執 之邊的緣故,不能脫離執著能取戲論;此處(中觀宗)認許一切法不落入任何兩邊的 中觀故,所以是「中觀」;復次,一切法在世俗錯亂的心上為有,而在勝義不錯亂的 心上為無,此為「中觀宗自續派」的想法。

將一切法或二諦分類,則有一、雖顯現而有作用的「正世俗」,與二、雖顯現而 無作用的「倒世俗」二種;以及在勝義上承認有二種:一、「芽非自生等」斷除單方 面戲論的「異門勝義」及二、「芽非自生、非他生等」斷除四邊戲論的「非異門勝義 」。

(二諦之)義相:凡以考察之覺知能夠破除,因而經不起考察者,為世俗諦之義 相。凡以考察之覺知不能破除,因而經得起考察者,為勝義諦之義相。

如此,一切世俗法的顯現不是「所遮」,然而為了通達為「無實」之故,於「無 實」上知為「無」;外境與識知之境二者空,認許任何有、無的增損也不分割之智, 如同《略論》云:

「以各各自明之智」。

以能破的正理來破「所遮」(指實有之世俗顯現),於「因」上考察,用「金剛 屑」的正因。於「果」上考察,用「破有無生」 。於「因果二者」上考察,用「破四句生」。 「以非來遮」作為正因之「大緣起」及「以無來遮」作 為正因之「離一多」等等,以正因及正理來成立。

所立「如幻等」不是「以非來遮」的「範限納入」,而是僅遮除「實有」,用「 以無來遮」的「完全切除」來成立。推理覺知的無生自 性,如同虛空,此為離戲論勝義諦之義相,中觀宗自續派如是主張。

(評論)此派成立「勝義無而世俗有」,仍處於斷常(二邊)的過失, 以心考察覺知之離戲論,僅「以無來遮」通達,仍未住於了義,因而遮止戲論的覺知 ,仍未脫離戲論之分支也。

 乙二 中觀宗應成派

二諦是以錯亂與不錯亂二種心的分類來分。菩薩聖者的等引及佛的一切相智之境 上,毫無顯現「知與所知」、「境與所境」的能取所取,如同未入眠則見不到夢,此 如龍樹阿闍黎所說:
「喻如睡眠以睡力,子與女兒無量宮,
住處等等皆看見,醒後不見猶如此,
如彼世俗能識知,張開智慧之眼睛,
脫離無知之睡眠,清醒之時無所見。」

「有境」轉入智慧,也稱作「近寂」;當「心」與「心所」的一切戲論截斷且遮 止後,住於離一切思議之大寂靜法界滅諦,此稱之為「心不散亂之法性」,如月稱所 說: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諦說為知。」

又說:
「盡焚所知如乾薪,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此謂「通達勝義諦」,其(通達)的對境是本性住理、法性自性清淨。至於錯亂 心妄見者,由於凡夫為無明之習氣所染,如同眼疾患者對翳障及毛髮亂墜執以為實。 如此,對六趣住處、受用、苦樂、高下等種種錯亂顯現的二取相,以及諸聖者於後得 時,與他人共同情器等顯現相,有如是二種相。猶如在「有患根」及「無患根」 的二種意相上安立二種世俗,《入中論》云:
「妄見亦許有二種,謂明利根有患根,
有患諸根所生識,待善根識許為倒。」

因此,一切輪迴之法、心及心所,連同「境相顯現」都是世俗;登地菩薩心、心 所未遮的部分:境不清淨的色等,以及六識聚之顯現也 是世俗。總之,所有要斷除者,於世俗方面有過失,皆被安立為「錯亂」。彼世俗又 分成於「有患根」上顯現的「倒世俗」以及於無患之境上顯現的「正世俗」二種。前 者於世間心識上顯現而共許為不真,例如二個月亮及夢等;後者於世間心識上顯現而 共許為真,如顯為一個月亮等。

復次,於執著為二之錯亂心之階段,顯現似真,猶如於眼患者顯為毛髮,於眼淨 者毫不顯現。於心錯亂者之種種顯現,於聖者之等引及斷盡錯亂的佛陀上不是所緣, 所以不顯現「錯亂的顯現連同部分」,前之《入中論》又云:
「如眩翳力所遍計,見毛髮等顛倒性,
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

龍樹的《中觀迷亂摧破論》也說:
「如此真正之智者,以如日智去摧破,
無餘無知之習氣,心與心所境不見。」

如是脫離一切二取戲論之體性,直接無分別心的部分,不是名句等其他之知,於 法界中,心與心所的渾濁無餘寂息,超越分別心,離一切戲論,為宗義所未觸及的法 性之住理,此即是勝義諦的義相,如同《中論》所云:
「非從他知而寂息,以諸戲論未戲論,
無分別心義非異,彼者彼之義相也。」

總之,佛陀聖者之心,具有離一切障之甚深及寂息義相之法界,以及能通達彼( 法界)一切相智之智慧,菩薩聖者等引智之體性,及彼「後得」之顯現已成為勝觀之 意相,此一切皆是勝義諦也。

復次,雖以五正因來衡量一切法無自性,但不同於 自續派之輪流安立:從遮止世俗諦後成立為「假」,從遮止勝義諦後成立「無戲論」 等。而是以使用「破式」的正確密意引向一切法「有、無、是、非」任一也不分割之 無言、不可思議的住理,以此破除一切有所主張的宗義,如同《迴諍論》云:
若我有少宗,則我有彼過,
由我全無宗,故我唯無失。」

在《四百論》上亦云:
「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
於彼欲與難,畢竟不能申。」

在《寶炬論》上亦云:
「有所許之實事者,雖於粗細亦無有,
從本即是無生故,如同石女之兒子。」

如是說。

問:然而,二諦之建立也將成為沒有了?

答:於住理上,雖超越一切「二諦」等二法,於世間顯現之理規上,僅於「增益」上

如是安立,而不是如同宗義的實執於彼,此如《入中論》所說:
「如是汝許依他為實有,雖於世俗我亦不許有。」

在《禪定王經》也說:
「於諸無有文字法,凡諸聽聞及開示,
於無變上增益後,作諸聽聞及開示。」

於如此之法性上,「等引智」與「大悲方便」雙運而修習,積聚智慧資糧,以及 知道於「後得」時一切法如幻,積聚福德資糧,最後將證得法身及色身二種,如《寶 鬘論》云:
「此諸佛陀之色身,福德資糧中產生,
若將法身攝要說,國王當知從慧生。」

復次,「根之中觀」指二諦,「道之中觀」指二資糧,「果之中觀」指二身攝於 雙運也。

註釋

此處中觀宗的分類,是站在甯瑪派的根本立場來分。在格魯派的宗義上,並無「了 義大中觀宗」的說法。

將中觀宗,分成自續派與應成派二種,是格魯派的一般看法,並以應成派為最究竟 。在甯瑪派的看法,其上還有更細的「了義大中觀宗」。

格魯派與甯瑪派都共許:「婆沙宗」、「經量派」及「唯識宗」的見解是落入常邊 。

金剛屑的正因,即成立:「諸法非實有,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不是無 因生之故」的「遮破四生」。

「破有無生」,指於果上,若為「實有」,則不須「因」來產生。若為「實無」, 則再多的「因」,也不能產生果。

「破四句生」,在於破除以「實有」、「實無」、「又是實有又是實無」等產生。

指「諸法非實有,緣起故」,以「緣起」來成立諸法非實,此「正因」被稱作「正 理之王」。

指「諸法非實有,離實有之一及多之故」,以「離一多」來成立諸法非實。

「以非來遮」,指用「不是」來否定。「以無來遮」,指用「沒有」來否定。「範 限納入」指「所立法」限於同品之內,「完全切除」指「所立法」中,要將異品完全 排除。任何法,若不屬於「範限納入」,必屬於「完全切除」。例如「聲無常」中, 將所遮的「常」完全切除。此二者為因明術語。

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四,法尊法師譯文。

有患根及無患根,分別指有、無毛病的器官。

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六,法尊法師譯文。

此屬前七地菩薩的了悟。

此頌見西藏大藏經中德格版第三八五○號,但提為提婆所造,可解說為是屬龍樹菩 薩所下傳。

指「金剛屑」、「破有無生」、「破四句生」、「大緣起」及「離一多」五個正因 。

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二,法尊法師譯文。

同註。

「修心七義」述要

「修心七義」述要

陳國政

前言

阿底峽尊者(西元九八二-一○五四)以印度超巖寺首座,精通顯密,德重當時 ,應智光及菩提光邀請入藏弘法,於是振興西藏朗達瑪毀佛後之頹風,樹立典範。其 所著「菩提道炬論」,強調修持佛法要依三士道之次第,循序漸進,應先發菩提心, 勵修世俗勝義二菩提心,嚴守戒律,修習止觀,福慧雙修,通達顯教後才可修習密宗 ,以達到即身成佛。後宗喀巴大士(西元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奉「炬論」為圭臬, 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法尊法師譯漢後,太虛法師序文推崇備至,「若能詳加研讀 ,則於佛學之基礎能得其精要」云。而阿底峽尊者修菩提之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 所傳,即「修心七義」亦然,此四傳弟子佉喀巴(西元一一○一-一一七五)攝為七 義。

修持菩提心之七種要義

一、先學諸加行:

深信因果,造善惡業必感樂苦果,故應斷一切惡,盡力修善。並思惟暇滿人身難 得,壽無定量,死緣極多,無常迅速,故從今起當勵修正法。

二、正修菩提心:(分二)

 甲、修勝義菩提心:

觀情器諸法悉皆如夢,離自心外,別無少法可得。觀心性無生住滅三相,無顯形表 色,不住身內身外,性全非實,故俱不可執。如是安住於無分別中,若妄念倏起,須 起滅隨無,如水中畫圖,隨畫尋滅。

 乙、修世俗菩提心:

應修「自他交換」,若不能真以自樂換他苦,非但不能成佛,輪迴亦不能脫,欲滅 自他苦,應捨己於他,應護他如自。初即應緣自母,作意猛利憶念母恩,從初住胎直 至成人,含辛茹苦守護未壞,乃得值遇佛法,修行正道,母恩尤大,然母竟因數數利 我故,致令於生死中受種種苦,實應救拔。我今當思報母恩,應修慈心與樂,願我一 切善樂,全無反顧惠施於母,想母現前具足安樂,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現前即能成佛 。次於父等亦如是修,後當遍於一切有情而修,思惟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無一未曾 為我父母,為父母時作無量饒益,其恩極大,然此諸有情悉為生死眾苦所逼,如何令 彼等離諸痛苦,猛利修悲心以拔之,觀入息時,一切有情之所有罪苦皆入我身而成熟 ;出息時我之所有安樂,皆入一切有情而成熟,令其增長安樂善妙。

三、取惡緣為菩提道:(分二)

 甲、意樂:(分二)

  1、世俗菩提心轉諸惡緣為菩提道:

初應思惟凡我所生一切眾苦,皆由往昔不知「我執為怨敵,有情為恩人」所感, 從無始至今所生一切眾苦皆由我愛執所生,令我不能解脫生死,受人非人等損害,故 應勵力調伏我執。為愛他故,於一切如母有情,當修猛利慈悲自取其苦,將自善樂皆 施於彼。特若有人非人作損惱時,當念彼損我者,從無始來曾作我慈母,彼於自己罪 苦惡譽,全無顧忌為我作利益,備受生死眾苦,由迷亂力於昔親眷全不相識及由我自 惡業所策,令彼現造害我惡業,由是將長時再受,誠可悲愍。當如是猛修學,又思我 昔唯作損害,今應為彼遣除眾苦,辦諸饒益,勤修二取捨。又現見若人或動物應即現 前盡力饒益之,或由意樂,願其離苦得樂,速能成佛,至心思惟語亦持誦,願今後所 作皆當利彼。又損我者,若係鬼神,應念我從無始以來,飲噉彼之血肉,今應酬報, 凡我之血肉等隨汝啜食,慨然捐棄。語亦言說,次想由食我肉等息其飢渴等苦,無量 妙樂充滿彼身心,成就二種大菩提心。

  2、勝義菩提心,轉諸惡緣為菩提道:

當知情器世間所生一切煩惱眾苦,皆由自心迷亂所現,無少真實。於世俗中如是 現者,譬如夢中火焚水漂而生眾苦,由於無實執實故成過,於勝義中一切諸法皆無所 有,若觀煩惱或苦之自性,初全無生,是無生法身;由無生故,亦無可滅,是無滅報 身;無生滅者,中亦無住是無住化身,此等自體不可分離是自性身,此是明妄境為四 身之教授,復次若患癩病等生猛利苦時,當思此苦定是上師三寶慈悲所化現,我若無 此苦,將不趨入正法,而墮入現法逸樂,由是病緣等損害,能令念修正法,勸我進修 二菩提心,其恩極重。

 乙、加行:(分四)

  1、積集資糧加行,轉惡緣為菩提道:

謂我生苦時,便起希求無苦之心,欲求安樂,爾時應修樂因。以身語意三業,供 養承事上師三寶、施食鬼神等積集資糧。次皈依發心,向上師三寶獻曼達,至誠祈禱 :「若病者善,加持令病;若瘉者善,加持令癒;若死者善,加持令死。」斷除希求 怖畏二心。

  2、淨障加行轉惡緣為菩提道:

應思汝不樂苦,是表示當斷苦因罪障之相。由四力門悔除令盡,謂懺悔先所造罪 ,是能破力;乃至失命後亦不犯,是防護力;歸依上師三寶求懺,是依止力;發菩提 心,持誦百字明,深觀空性,是對治現行力。

  3、供魔加行轉惡緣為菩提道:

施食後至心告云:「汝為我作修菩提心之助伴,此恩最大,令後願將一切有情眾 苦,皆令成熟於己身。」若不能如此,則應施食修慈悲心。告云:「我當為汝作現前 究竟一切利益,願莫障礙我修行。」如倏然發猛利病等苦時,應思此世界中有無數如 我苦者,彼實可愍,願彼等一切眾苦,悉入我身,又思此能損害者,為我作修菩提心 之助伴,猶如師長,其恩甚大。又見他苦時,當無間取入自身;若自或他起猛利煩惱 ,至心思惟,願他一切煩惱攝入自身,如是一切轉惡緣為道之方便,能滅希求怖畏二 心。

  4、供養護法加行,轉惡緣為菩提道:

供養護法神,祈請息滅修法違緣,成辦順緣。

四、明攝為一世之修持:(分二)

 甲、總攝教授,應修習五力:(分五)

  1、牽引力:

謂從今起乃至今月、今年、今生、直至成佛,願常不離二菩提心,數數引發其心 。

  2、修習力:

謂於晝三次、夜三次數數修習二菩提心。

  3、善種子力:

謂為勵令增長菩提心,應隨力修善以積集二資糧。

  4、破壞力:

謂隨起我愛執分別時,當念從無始以來由此令受種種大苦,即於現世造業受苦, 雖欲修法而不能成辦,皆從此生,故應斷除我愛執分別。

  5、願力:

謂一切善行之後,皆當發願:「惟願從今直至成佛,不離修習二菩提心,惟願隨 遇一切惡緣,皆當轉為修心之助伴。」

 乙、命終教授:(分二)

  1、謂修此法補特伽羅,患病必死,先修善種子力,將一切資具供養上 師三寶,令於彼全無愛執。次修願力,謂於上師三寶,七支供養,猛利發願:「願我 於中有及後世一切生中,加持能修二菩提心,加持值遇開示此法之上師。」次修破 壞力,當念由此我愛執分別,昔曾令苦後苦不離,若審觀察,了知身心全無可執 為我者,當斷除我執而住,次修牽引力,數起猛利欲樂,願我於中有位,亦 能修習二菩提心。次修修習力,當憶念前修二菩提心之理。

  2、威儀謂臨終時,右脅向下,右手托頰,以小指端塞右鼻孔,息從左出。次以 慈悲心乘息出入修二取捨,後想輪迴涅槃一切法,皆由心現,了知心性全無所有,心 亦不執,如是雜修二菩提心而命終。此法實為臨終教授之最希有者。

五、修持成功之量:

修心所為皆在調伏我執,若未成我執對治,則所修法,悉皆無義。若所修法,皆 成我執對治,則是身中已生修菩提心之相。由善修菩提心之力,後隨遇任何損害等惡 緣,亦不生瞋恚等,如優秀騎師在最顛簸情況,也不會從馬背摔下般,能將惡緣轉為 修心之助伴,此是修菩提心成功之量,雖能如是,仍應勵令增長。

六、明修心之三昧耶:(分三)

 甲、修心不違戒:

謂不應自云:「我是大乘修心者。」便輕忽小乘微細學處,應具足修心意樂,從 別解脫戒乃至金剛乘律儀,隨自所受一切律儀守護不犯。

 乙、不現怪誕:

為貪利養恭敬故,詐現異相,及無義苦行,悉應斷除。

 丙、不墮黨類:(分七)

  1、但忍人惱,不忍鬼神侵惱;或尊敬長上,輕視卑下;或慈愍親屬,瞋恚怨敵 等,一切偏頗應除,等修一切。由意樂將前自愛執,轉為較自愛他。修心時,外名須 小,內進須速,使自己成熟,他猶不覺。

  2、若見他有世間過失或佛法過失,如犯戒等,皆不應說人過失,應作是念:「 由於自心的不淨,才能見到他人的過失。」起心動念應勵力常察已過,莫矯飾移他, 遮止尋求他過之心。(註:唯識所變現之見相二分,見分為能分別,能取相,假 名為我『心』;相分為所分別,所取相,假名為我所『境』。故見境清淨,即是自心 清淨;見境染污,即是自心染污,如天人見水為甘露,人見之為可解渴滌身之水,餓 鬼見之為膿血,地獄見之為毒汁,而魚在水中則不覺其存在,故境無實性,隨自心識 染淨差別,所見各異。)

  3、觀自身五毒煩惱何者最重,即全力而為對治,先予調伏。次近觸生煩惱境等 ,試察復生不生,若復生者,仍應勵力對治,令彼煩惱不生。

  4、修心時不應期求名利恭故,現後世人天安樂,自般涅槃等自利心,凡雜執法 實有及我愛執分別之一切善行,猶如雜毒之飲食,皆應棄捨。

  5、莫為報他人惡言,而口出惡言,傷害他心;如記他違害,含恨不捨,待能報 時,而為報復,皆思遠離。

  6、不假公濟私,私自受用公有物。

  7、修心須能調伏自心,對治我愛執分別,若由修心反增憍慢等妄執,此是於修 心未達扼要。如親友去世,想其財物皆歸我有;若施主生病或去世,我將可獲得供養 ;同法道友去世,想其利養獨歸於我;怨敵死亡,從此無憂,獲得安樂,如是凡為自 身安樂之方便,欲令他苦,皆應斷除。

七、明修心學處:(分十三)

謂學修心不退倍復增長之方便。

 甲、衣食等一切瑜伽,皆以利他而作,寓修行 於生活中。

 乙、於晨起時當念,今日不離二菩提心。晝間 亦以正 念正知攝持,於臨臥時,當省一日 所行,若有違二菩提心者,應自慚愧 而求 悔除;若無違者,應生起歡喜,願仍勵令 >增長。

 丙、處順境時若眷屬資財皆圓滿,應知如幻, 莫生憍慢,應盡力而行利他。反之若處逆 境,遭受極大痛苦或不幸,如病魔纏身, 資財衰退,眷屬乖違等不欲再 修心時,亦 應知彼如幻,應思世界有多情如我此苦痛 者, 彼誠堪愍,惟願彼等過患,悉歸於我 而修二取捨。

 丁、寧捨命亦不離守護三昧耶,若不護持三乘 律儀, 現世未來安樂皆不得生。

 戊、煩惱生起,初難覺察,中難制止,後難斷 除。故初生 時,應即了知,中起對治而善 斷除,令後不復生,應當勵力。

 己、若自具足修法之三主要因,謂值遇具德上 師、自 心堪能依教如理修行、具足修行之 增上順緣如衣食無缺、 身體健康、無人非 人之所損惱等,應修歡喜,亦願他人具 足 彼因。若自不具三因,當思世界有多有情 如我不具 三因者,未能趨入正法,彼實堪 愍,願修慈悲令彼不具三因之罪障,悉 熟 於我,令彼等皆獲三因圓滿。

 庚、大乘一切功德,皆由敬信上師而生。上師 乃三寶 總集之自性,其身乃弘法利生之僧 寶,語乃開示心要之法寶,意乃本淨 深明 之佛寶,故對上師應信心不退的恭敬依止 ,自能無勞 自成,任運成就。菩提心的 修持是大乘佛法之精髓,故於修持二菩提,應勇進不退;於三乘律儀,守護不犯。

 辛、於怨敵,自未損彼而來損害者,或由業力 令心不悅, 如損友矯詐,惡言譏毀,以怨 報德者,於彼等境尤應修習慈悲。又於上師、父母等殊勝境,更應斷除違惱。

 壬、從無始來受無量身,皆歸無義,今應於此 暇滿人身修 主要義。謂較諸現事,正法為要;聞修二法,修為主要,較諸餘行,修菩提心為 要;較由教理門修,依上師口訣修持為要;較餘威儀,墊上專修為要;較遠離外境, 勤修對治為要,故應修習彼諸要。

 癸、離六種顛倒:(分六)

  1、不忍修法之苦,而忍降伏怨敵、守護親眷等一切艱苦,是忍顛倒。

  2、不忍修習清淨正法,而欲現世財勢,是欲顛倒。

  3、不由聞思修門領受法味,而受世間樂味,是味著顛倒。

  4、於作惡者不修悲愍,反於苦行修法者而修悲愍,是悲愍顛倒。

  5、於依托自己之人不令修法,而教作增長現世財勢之方便,是教心顛倒。

  6、於世出世之善樂不修歡喜,見怨敵有苦而生歡喜,是隨喜顛倒。

 子、應堅絕修:於修心處,斷除餘戀,一心而修。

 丑、不應自恃:自覺於他有恩,或覺自是長時精進,或覺自己有智尊貴,如是等慢,皆 應斷除,以修愛他愈自者, 全無可慢處故 。

 寅、不輕喜怒:不應於小事,便示喜怒相,侵犯朋友。若饒益他或修正法,不應希求稱 謝及聲譽。

後記

近對讀薩迦派無著賢(西元一二九五-一三六九)造,慧海譯之藏漢「大乘修心 七義論釋」,對論釋中所述「將此五濁世,轉為菩提道,教授甘露藏,從金洲傳來, ….於五濁充滿之時,安樂緣少,人非人等損惱受苦緣多,惡緣交雜,即應以彼為修 心助伴而修其心,故惡緣愈多,善行愈能增長,猶如轉毒為藥之甘露,此是金洲大師 之教授,勝餘教授之處也。」讚歎不已,故不揣淺陋,加以述要,願有志心者皆能策 發廣大行,得證菩提心要。

諾那呼圖克圖與貢噶上師在海外之道場

諾那呼圖克圖與貢噶上師在海外之道場

劉銳之

銳之年未弱冠,承事 諾那呼圖克圖(師入漢地時, 國府賜以呼圖克圖之封號,乃元朝國師之稱。),時廣州組織「消災利民法會」,派 員至南京迎 師主持,道經香港,余因護送前往。抵廣州 後,當地人均說「穗語」(俗稱白話), 師初學說國語,尚有佶屈聱牙中,彼此不 能通話。余年最小,膽子特大,不顧其咬字不正,竟以傳 譯自居。 師微笑以嘉之,見余個子小,竟抱而置之膝上 。 師以密法初傳漢地,而大圓滿尚未傳持,乃選擇弟子之優秀者傳授,時諸弟子紛 紛至前求許, 師一一許之,並笑指余曰,爾亦得傳。童 子何知,戇笑而已。邇來六十餘年矣,其後乃以所授諸子,託於貢噶上師。

貢師於圓滿次第之講授,如麻爾巴六法等,是發前人所未發。聽者必須將之鈔錄 ,積久成帙,高逾數尺。如是數年後,違難香港,躑躅街頭,遇畏友陸無為兄,曰: 何不返居士林閱大藏經?他日復遇之,曰:何不向貢噶上師求傳無上密法?如是介紹 認識勞嘯雲師兄, 貢師之弟子也。勞函上海倪壽川文儔兄, 貢師之侍從,代向請 求, 師准將全部圓滿次第經典許鈔,並賜遙灌,念 諾師之語也。其後編印金剛乘 全集,將之放入藏書,以默揣 師之密意,饒益後人焉。

修行常課,應以上師相應法領先。 法王開示:他所修之上師相應法,為「大圓 滿極尊心要」。因請隨之修習,許之。此法本有傳承系統,余另 於 法王之上,加以 諾 貢兩師,以表法源所自。

上座時,觀想為 敦珠甯波車,彼自撰有讚頌為
皈處遍集之自性  悲智慈憫大寶藏
憶師除苦如摩尼  無畏金剛智師尊

敦師之上,觀想為 貢噶上師,彼本有讚頌為
三寶體性貢噶法獅子  深廣如海大悲利有情
慧日遍照東土願無盡  至心祈請垂賜俱生智

貢師之上,觀想 諾那呼圖克圖,余作讚頌為
無上密乘甯瑪派  大圓滿法極殊勝
開始傳授漢土者  永懷纖呢渣楚師

一眨眼間,數十年矣, 兩師及諸師兄,均已先後歸道山,消息闑寂。頃閱法音 一九九二年第十期,徐恆志的記「我與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校經因緣」說:「所謂蓮 華精舍,是他的灌頂師貝麻劣蓮金剛阿闍黎,繼承諾那祖師、和 貢噶上師所傳之無 上密乘,而創建之紅白教道場。」捧誦之下,歡喜非常。特照錄之,以告臺港同門之 師兄 。該道場諸大德,倘能賜以聯絡,或將 兩師之法相,及所遺撰述,賜給本刊 ,以光篇幅,尤為感紉。

藥師經要義

藥師經要義

陳雪華

綱要:
一、藥師經的譯本
二、藥師法是顯密雙修
三、藥師的十二大願
四、修藥師的好處

佛經皆須考其譯者,明其來源,方可證信。而中國之佛經皆出翻譯,乃因佛降生 於中天竺,當時以音聲說法,原無經典,後經弟子結集,始有梵本文字。故此藥師經 在中國先後有五種譯本,現將五譯本之概史略述於下:
一、為東晉之帛尸梨密多羅法師所譯,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附 於《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
二、慧簡法師譯於南北朝劉宋孝武帝時,名《藥師琉璃光經》。
三、達摩笈多羅尊者譯於六朝末,隋文帝大業十一年時,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
四、唐玄奘法師譯於唐太宗貞觀初年,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五、義淨三藏譯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經》。

今本文後面所提及的藥師經文,乃依據由唐玄奘法師所譯的《藥師如來本願功德 經》之譯本。

而佛法判教,分有大乘小乘,亦分顯教密教。讀誦顯密經典,需要求解義理,若 誦密教咒語,則不必求解意義,只需念其梵音,一心虔誠,以求相應。現在,本文所 介紹的這部藥師經,就是一顯密雙修的法門。由經文中的十二大願,教人知道藥師如 來所發大願的悲心,以及前後長行所述各種修福、修富、求壽、求子等儀軌和方法, 都是顯教的修法;而於誦持此藥師咒時,則需雙手結印,口誦真言,意密觀想,三密 相應,此乃密教之修持方式。

接著,我們便將藥師的十二大願逐一列出,並作一個簡單的了解:

一、生佛平等願
藥師經云:「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 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 我無異。」此願乃佛願自己來世證得菩提時,亦令一切眾生均能證得菩提,與佛 相同, 無有差別。

二、開曉事業願
經云:「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 所趣,作諸事業。」此乃當藥師佛於證得無上大菩提時,藉由其明亮瑩徹、光明 廣大的琉璃光身,遍照一切幽冥眾生,使他們一向被癡闇所障蔽的心眼,悉數蒙受佛 身光明爍破而開曉,因之神志清楚,啟發智慧,隨著各自心意的趣向要求,作種種事 業,均能圓滿完成。

三、無盡資生願
經云:「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 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此願乃佛要使眾生不但獲得謀生的智慧 和作事的能力,且要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讓大家過著富足、豐裕、安樂的生活。

四、安立大道願
經云:「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 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願乃欲使不信善惡因果, 否認三寶功德,作種種罪惡,誤入邪道的諸有情,悉皆令其捨離邪道,擺脫惡趣,永 遠安住在菩提道中;而所有行聲聞、獨覺的小乘行者,皆要以大乘究竟法門而安立之 。

五、戒行清淨願
經云:「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 行一切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沒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 惡趣。」第五願乃佛願所有依藥師法門持戒的人,可以戒德莊嚴,圓滿不缺,而 破戒者,亦能夠以聞念藥師佛號之功德,還得清淨,不墮三惡道中。

六、諸根具足願
經云:「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 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 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此願乃假設若諸有情中,有六根不具,醜陋癃殘 者,如聞藥師名號,即得身心健美,脫離諸苦,進而諸根完具。

七、身心康樂願
經云:「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 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 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菩提。」這一願乃包括所有病苦的人,皆能得到醫藥 ,無親無家的人得到親家,貧窮的人衣食豐足,多病的人得到身心安樂,繼而成就無 上佛果。

八、轉女成男願
經云:「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 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在這一藥師願中,顧到女子因身受痛苦,厭女求男,可使其遂願所求,得到 成就。本來大乘佛法,男女平等,人人皆可成佛,此願不過就世法世人有此種需要, 所以對機說法,以作方便。

九、回邪歸正願
經云:「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 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行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 等菩提。」此願乃佛令眾生從魔及外道的黑暗中,奔向光明,使之出離惡魔的罥 網,解脫一切外道的纏縛,並令諸眾生融化在佛法的正見之中,同證無上菩提。

十、從縛得脫願
經云:「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 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 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此第十願,說明藥師佛因地已發大悲心,要 救拔犯法眾生,脫離憂苦。

十一、得妙飲食願
經云:「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 ,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 安樂而建立之。」此願乃藥師佛要眾生得世間上味飲食,安定他的生活,次以法 味的開展,使他精神有所慰藉和寄託。

十二、得妙衣具願
經云:「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 ,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具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 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這一願有兩個意義:一 是對貧窮無衣服的人,使之得到衣服;一是以鼓樂眾伎,娛樂人生,調劑精神,使眾 生之身、心皆得滿足。佛隨眾生之意,亦方便引導,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便是這種善意。
又,經云:「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 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 ,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菩薩,無 盡意菩薩,寶檀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 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 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 ,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 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由上 段的十二大願中,我等可以清楚地了解此藥師經能夠使人消災延壽,遠離諸惡,進而 獲得諸多善益,乃一著重現世利益的濟世法門。但由本段所引的經文中,其更是明白 地指出,修行藥師法,更能使其往生西方淨土。如經中所言:原本修行彌陀法,願生 西方無量壽佛所的眾生,若能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佛的名號,當於臨命終時,或 有心志未定者,只要仗其稱念藥師名號的功德,即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指示其往生 西方淨土的道路;或有因而生於天道者,即使天福享盡,也可因其稱念藥師名號的功 德,可不復墮入諸惡趣,而還生人間,或成為一國之王,或為貴族等智慧、福德、財 寶、眷屬具足的名望之人。故修習藥師法門的諸多益處,實是不勝枚舉,可說是從生 到死,所有的需求均已包括之,藥師佛如此的悲心,作種種方便,目的僅願眾生能藉 由安定的生活,進而早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矣。

為 法王聖嬰坐戕日期昭告海外同學

為 法王聖嬰坐戕日期昭告海外同學

劉銳之

自 法王轉世而後,知西藏密法,最重坐戕之禮節。所有同學,均欲參加坐林盛 典。海外各同學,紛紛來函及電話詢問坐林日期。當時以一改再改,未得確期,無從 答復。頃得
敦珠佛母,由 千媚佛女通告: 聖嬰坐林,確定於國曆(即陽曆)九月三十日,不 再變更;並飭銳之提早於一個星期或十日前往。香港台灣 各同學前往參加,不必如是提早。已指定由台北學會王昌齡同學主辦,海外各同學, 直接向彼聯絡為要。

 

 

戕戕戕戕戕
林林林林林

 

戕戕
林林

法王談「時輪金剛續」

法王談「時輪金剛續」

譯自「金剛界日」八三年六月號
黃毅英譯

譯者按:據授記: 法王敦珠甯波車最後一世為香拔拉國國王聖者無邊光,而 香拔拉國與時輪金剛續實甚有關連,以釋尊之於時輪金剛續,乃向香拔拉國第一位國 王作首次開示者。末世時,格薩爾王率眾戰勝蔑戾車。悉度至香拔拉國。今偶得美國 「金剛界日」雜誌 法王訪問稿,特將所談及「時輪金剛續」之部份節譯出之,供讀者 參考。

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美國「金剛界日」雜誌訪問 法王,詢及香拔拉國與阿的瑜 伽之關係。

法王示云:「至於香拔拉國,吾無法多言者。以所知不多(譯者按: 法王自謙之語)。再者,近名喇嘛均有不同詮釋。然香拔拉為秘密國王之祕密國度,而於時輪 金剛續,又為釋尊所開示者。於古代,此續首先譯成藏文,雖不甚強調。迨於新期( 譯者按:或指後弘期?) ,始有甚多譯述及詳細教授,而不少時輪金剛之巖庫,亦被 開發。」

「若說瑪哈阿的,或阿的瑜伽,此為九乘中最內及最高之乘,阿的瑜伽為果乘, 為直指覺性或實性者。於勝義言,阿的瑜伽統攝佛法一切面,且為最大最深故,肯定 關連於時輪與香拔拉之教授。」

「於內密共分三層:根為瑪哈瑜伽;道為阿努瑜伽;果為阿的瑜伽,故阿的瑜伽 為最精義及直指覺性與智慧者。」

「於時輪金剛續,四灌教授甚為詳盡,時輪教授於勝義層面開示實性,以時輪金 剛續與阿的瑜伽均詳述四灌教授故,兩者關係密切也。」

訪問中 法王亦談到嚴守三昧耶之重要:「對於此等教授(教傳與巖傳) ,二事 極為重視––精進修持與守三昧耶。於修持言,吾未有充份時間以盡及之。然以守戒 而言,吾敢以勇氣與確實宣說:吾從未破三昧耶也。以未嘗須臾對於根本上師或學友 (譯者:指金剛弟兄) 等生起惡欲惡念。以此故,常敢以戒自豪,而自信必能生於 善境,以確曾守清淨三昧耶故也。」

憶八一年隨 師朝 法王於嘉德滿都, 法王有再遇於香拔拉國之授記,敢以此 作祈禱。

極微心要口授

極微心要口授

蓮師口授移喜磋嘉佛母藏巖
楊奴甯瑪俄些及生嘰甯巴取巖
艾歷啤嗎恭桑英譯
黃毅英漢譯

敬禮上師

卡珍之磋嘉媽自八歲侍化身鄔金蓮師,如影隨形。

時大師欲離藏土赴羅剎地,吾‧卡珍媽供金與松石曼達,並轉會供輪已,白言: 大師!汝正往調伏羅剎眾,吾則留藏土,縱吾侍大師多時。師,此老妞以對將來命終 時無把握。特此懇請師將諸教授,撮而為一,乃易於修習者。

大師RF;答言:具信至虔具德者,諦聽!

從身要有甚深諸點,宴坐放鬆,自覺任運。一切皆只此矣。

從語要有持氣持明等法,無言住於聲啞。一切皆只此矣。

從心要有守意、任運、捨棄、融入、內視等諸要,一切皆只住於大自然、遊戲自 在、別無散亂。

然心於此並非寂滅。若念無歟?如陽燄亦續照耀,若念有歟?無表色、形色、即 為空與完全醒覺––此為汝心本性。

得瞭此體,再加保任,即為「見」。住於此境不亂、不守不散,即為「修」。於 此境地,對六入無執無染、無取捨、無期望或恐懼,即為「行」。

一有遲疑,即祈請上師。勿住市集,修於靜處,放下此生最依附之執著及連繫最 深之人而修。以此,身縱是凡相、心已與佛無二。

於死之時,如下而修。

地收入水,身形變重而自不支。水收入火,口鼻乾涸。火收入風,身熱變無。風 收入識,呼如風吸如喘。

於此之時,感重山所壓、困於黑中、跌入虛空。又伴以巨響與餘震,漫天強光如 展綢緞。

再者,汝心自現寂靜、忿怒與半忿怒諸尊,多首者充滿虛空,住於虹光蘊中。手 揚武器呼言:「打、打!」「殺、殺!」「吽、吽!」「呸、呸!」等怒言。又有如 百萬日照之強光。

於此之時,汝內本尊將促汝覺,言:勿散亂、勿散亂!汝內魔障則紛擾諸境,使_ 其破壞,並以尖刺聲欲使汝亂。

於此時應知:被壓者非為山壓!此四大分離故也。勿懼!困於漆黑亦非黑,五蘊 分離故。跌於虛空亦無一跌,身心分離心失所依故,而息已斷矣。

虹光驟現為心之本然示相,寂忿諸尊亦為心所顯現,一切光均為自光,無疑。一 有疑即墮輪迴。瞭知一切為自顯現,覺而住於光明空性中,只以此即可證三身而得悟 。若能此則縱投輪迴亦不能矣!

內之本尊為不亂觀照之現所持心。自此刻起,最要為無求無懼、染著或實執。對 六塵、心境、喜憂等皆然。於即時起,若能得定,則可於中有住本性而得證悟。故於 此刻起,無散亂修持保任是為至要。

內魔則為現前之無明、疑與惑。於其時也,一切音響、色彩、光等可怖境之出現 ,勿迷、勿疑、勿懼,縱須臾有惑,即流浪輪迴,故應得定也。

於此時,胎門示若宮殿,勿為所引,此為至要!勿著期望與恐懼!吾可實言可免 再生而得證悟。

於此,非有佛之加持也。汝之覺性本自證悟,亦非有地獄之禍。執著任運清淨, 輪迴之怖與涅槃之冀,連根而斷也。

覺悟者,猶如無渣之水、無雜之金與無雲晴空。

既為己之故得如虛空法身,為眾身故而遍滿虛空。為他得化報身,以意所及饒益 有情。

若本教授向重罪者,如弒父母者三遍,亦不致墮進輪迴,於能證悟無有稍疑。

縱人受各甚深法,若無如此教授,則仍遠也。以不知將流轉何處故,應恆常修此 法。

汝應將此法傳與具大信、勇猛精進並大根器者,能恆念其師,於口授具信,投入 修持,心安忍及出離世法者。以上師託付之印、本尊秘密之印及空行付囑之印同授。

吾蓮華生,雖曾於三千六百寒暑中事無數上師,向彼求法、受法、研習、說法、 修及行,吾不曾見有法深若此者。

吾即赴羅剎土,汝應照此而修。母,汝將於本尊土中成就,故應恆持此法。

說已,蓮師騎日之光往羅剎土,以此,磋嘉母得解脫。故將此法結集藏作寶庫, 並立下此願:於未來世,將付與咕嚕多傑甯巴,由此利益眾多有情。

此圓滿聖極微心要口授,應死時及中有自解脫之問而答。

沙瑪也,秘,秘,秘。

敦珠法王對名為「蓮師心意莊嚴」召請文金剛句之開示

敦珠法王對名為「蓮師心意莊嚴」召請文金剛句之開示

黃毅英恭譯

嗡,沙嘩的!
至心皈依主者根本上師已
由憶念故令除苦惱之寶珠
對於此召請文之金剛句語
略為解說願能引起小許悟

該文云:
三世佛蓮華生大師
一切成就主具大樂
除諸障降伏魔羅者
今虔召請祈賜加持
寂息外內密之障礙
一切所求賜我成就

吾今將對此蓮師親宣金剛句稍作開示,此為鄔金楚朱甯巴其深巖庫中所有召請文 之心髓,其解說則依吾 師卓朱巖頓汪布對恭楊喇嘛多傑師芝車之口耳傳授。

「三世佛蓮華生大師」
外為三寶中之佛寶,以蓮師為與三世諸佛之三密無二之大師故。
內為三根本中頒賜加持之根本上師,以蓮師心意,表示,口耳傳承一切上師之智 故。
密為三身中之法身,以其本來具足身智無二之最高空性故。

「一切成就主具大樂」
外為法寶,以一切功德均由依蓮師教授修習所起故。
內為成就根本之本尊,以一切共不共成就悉由蓮師所生起故。
密為三身中之報身,以不離法身無染受用一切輪涅諸法以為無修整之大樂故。

「除諸障」
外為僧寶,以除五道十地諸障,及一切功德皆依之僧伽,而此道上之伴,亦為蓮 師所生起故。
內為空行護法,事業之根本,以其能用四事業清除行人於道及地上之障礙,及圓 滿諸順緣故。此亦由蓮師生起以其為一切壇城之主故。
密為化身,以其化現種種身,隨類調伏上、中、下等弟子,按根器賦與深廣教授 之精華,並將之置於熟脫道上故。
如此,外為三寶,內為三根,密為三身,一切諸佛之主要身,一切聖教之源,僧 伽之莊嚴,一切剎土的大主宰,其名為

「降伏魔羅者」
何以故?以其即能調伏可怖四種魔羅(SL;障RF;)及三秘密敵,將之送往法界 ,並自行證悟解說。以其成就四事業故,以無止大悲度脫眾生。以兩種清淨大智慧之 能力,將二障及習氣解脫到空覺無二中。
對具此功德之上師

「今虔召請」
於外,以至誠專一之力祈請疾速獲得無上與共悉地。
於內對瞭悟三門即壇城而得成就。
於密,解悟上師即具五智四身之心意,保住於明覺性而作召請。
如是召請已,

「祈賜加持」
意即:「請賜成就顯空如幻之金剛身,乃由上師身加持已。請賜成就覺空之金剛 意,乃由上師加持已意。」

「寂息外內密之障礙」
一切阻礙成就者皆為障。於外,為十六大災難:「地難」之慢、「水難」之貪、 「火難」之瞋、「風難」之妒、「電難」之杵、對尖利之「兵難」、對囚獄之「權難 」、對盜賊之「敵難」、對瞰之「鬼難」、對象之「忿難」、對獅之「獸難」、對蛇 等之「毒難」、對瘟疫等之「病難」、與「橫死難」、「窮困難」及「殘疾難」等( 譯者按:廿一度母有專救度此等難者)RF;。
內障為四種魔羅:我執之「蘊魔」,愛染之「煩惱魔」,欺詐之「天子魔」及盜 命之「死主魔」。
密障則為貪,瞋,癡,慢,妒。
此等如何成障解脫成就與遍知者。以此主故,將外障鉤召以悟色,聲,覺為本尊 ,密咒和法身而寂息之;內障將執著度至無我空性而寂息之;密障則以瞭悟五智,以 羞為道而寂息之。

「一切所求賜我成就」
所求之事,有現前與究竟二者,現前者於未證覺前從積聚資糧可以成就之。如云 :
「長壽與乎無疾病
 美貌如意及地位
 財富及智慧共七」

故可祈賜此七種財,又可求七聖財。七聖財者:信、戒、聞、慚、愧、捨、慧也 。
究竟之求為得大手印無上成就。於此,其「根」者為一切眾生之心性,即為原始 已住之佛性,以不懂本面故,為二障與習氣所蔽,流轉生死。以修「道」故,圓滿二 聚以生圓攝合而破二障,其「果」為將具五智四身本然清明心性之染污清浮,至法界 後瞭悟本性,即名為「無上悉地圓滿」。故應如是祈請:「疾速無作,請賜我自生即 時圓滿一切現與究竟所求!」
捷道中最勝一切最尊貴
為此殊勝之上師召請文
此中應常修汝等具期望
現前與未來一切善妙者
以此所修善願我及眾生
於一切生中為蓮師攝受
所有二利願悉能得圓滿
願一切利樂吉祥與廣大

為應具德善女人赤頓尤藏媽之請,持明者 智者移喜多傑於不丹巴腦塔藏地如意 獅子洞任運寫成。 吉 祥 圓 滿

密宗山菩提塔圓滿莊嚴同修祈願法會

密宗山菩提塔圓滿莊嚴同修祈願法會

楊東賢

一、圓滿莊嚴
菩提塔雖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四日,由 上師領同色拉度德喇嘛暨各會弟子凡三 百餘人,主持(開光)勝住繞塔祈禱法會。但以各細部之裝飾,因趕工未及竟功|種 種外觀銅飾與各層磁磚均需費時補齊、修整。特別以金質玻璃馬賽克必須向義大利定 製,不僅價值高昂,其製作與進口運送更是費時,前後長達一、兩個月,使得圓滿莊 嚴之同修法會一再延宕,修法時間一直不能確定,終於於十二月下旬追得磁磚,在蔡 河源會長與蘇新來師兄領導學會同學極力趕工下,好不容易於十二月廿三日圓滿裝飾 ,順利定在十二月廿五、廿六、廿七三日繞塔修法。雖無法剋期完成,但仍極力刻服 種種障難,以滿彼此共同心願,呈現出 上師極悲憫加持功德。

二、同修祈願
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廿四日晚,各會弟子陸續抵達密宗山,夜宿關房者計有五會 弟子凡五十餘人,連同閉關者十數人,整個密宗山閉關中心熱鬧異常,但為避免干擾 閉關者清修,所有夜宿弟子,全部集中於護關房附近之前段房間,一間同睡七、八位 師兄,各各隨臥地上。
是晚,除臺中會長林坤旺師兄閉關靜修,由副會長莊金沛師兄代表,連同臺北會 長林崇安師兄、臺南會長蔡河源師兄、高雄會長王俊雄師兄共同磋商連續三日修法事 宜,經 上師指示如下:
清晨六時, 上師領閉關弟子暨各會修法弟子繞塔祈禱,隨後即開示「止觀修持 」,望予各弟子有深造止觀之門徑。
第一座:上午八時至九時,由臺北會長林崇安師兄主持,修持上師相應法及金剛 薩埵法。
第二座:上午九時卅分至十時卅分,由臺中副會長莊金沛師兄主持,修持無死蓮 師法。
第三座:下午一時卅分至二時卅分,由高雄會長王俊雄師兄主持,修持觀世音菩 薩法及咕嚕咕叻佛母法。
第四座:下午三時至四時,由臺南會長蔡河源師兄主持,修持鄔金藥師法及會供法 。
翌日(廿五日)起三日清晨,五會弟子暨眷屬一百五十餘人齊集塔前,緊隨 上師 與閉關弟子之後,右繞菩提塔三匝,祈願祝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莊嚴佛剎 土,饒益諸有情。繞塔者祈禱成就,閉關者早日開悟,疾病者速復健康,煩惱者遠離 苦厄。凡百吉祥,善妙增長。」,同時也祈禱「 上師虹身永遠住世,饒益眾生得證 大圓滿。」,虔心願力共同融入於解脫之不共加持。
祈願後,依戒臘入座,閉關者坐於北側之位,一同聆聽 上師開示, 師強調修 持時「攝其心,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如是反覆探索。於是弟子依著開示重 點,於各會會長領導四座法會中,深入修持,圓滿三天祈願修法。

三、後記
密宗山菩提塔所具不思議加持,已是眾所相應,凡曾繞塔祈願者,莫不感應道交 ,就連當地(南化鄉)鄉民都瞭知此一「有求必應」之殊勝菩提塔,這不外是 上師 大悲加持成就者,所呈現之功德已不可思議,然 上師悲心而承受之病痛依然困擾著 ,無非 佛母所言:「弟子發心不夠,三昧耶不清淨。」所致。實令弟子汗顏,唯願 一切業障清淨,發心戮力弘揚甯瑪巴派法,以廣利有情。

台中金剛乘學會會長請辭啟事

台中金剛乘學會會長請辭啟事

台中金剛乘學會林坤旺師兄,自接會長一職以來,助 師弘法,努力以赴 ,不敢懈怠,年來更因擴建佛堂,策劃佛堂重建一切事情,日夜勞疲,勞心勞 力,已感才能、力量皆缺乏,故向 上師請辭會長一職,並推薦莊金沛副會長 充任, 上師挽留不獲,改為副會長,以如其願。

日來林副會長與周玲華師兄努力為佛堂改建效勞,與國鈞建設公司簽好合 約,訂於十個月內之工作天即可完工,加上裝潢,約於農曆新年過後,將見殊勝 、莊嚴、偉大之甯瑪巴弘法道場台中金剛乘學會可告落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