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簡介

十二緣起簡介

參考俱舍論
劉銳之

緣覺乘是依佛說十二緣起論,而得緣覺,故稱緣起乘;與辟支佛之稱為辟支佛, 將無同。

吾人生死輪迴的原因,及其情形,即是十二緣起論。人的四有輪轉,毫無止息; 由惑與業之力,所招果報,名為惑苦。惑業苦三,輾轉相生,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輪迴無窮者,則是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 。
無明:是過去世無始的煩惱。
行:是依過去世煩惱所作的善惡的行業(行為)。
識:是依過去世之業所受的現世受胎的初念。
名色:是在胎中身心漸發育之位,名為心法,心法不能以體而示,但以 名而詮,故云名;色是眼等之身。

六處:是六根。六根具足,而將出胎之位。

內分胎內五位:
羯剌藍:凝滑或和合的意思。托胎後初七日間。
頞部曇:皰也。第二七日間。
閉尸:血肉也。第三七日間。
健南:堅肉也。第四七日間。
缽羅奢佉:支節也。第五七日以後,至二十四個七日間。

此五位合起來,有三十八個七日,(即二六六日)約滿九個月。

出胎外,亦分五位,如下:
嬰孩:出胎後至六歲時。
童子:從七歲至十五歲。
少年:十六歲至三十歲。(青年)
盛年:三十一歲至四十歲。(中年)
老年:四十一歲以後。

死有如春時播五穀,中有如種生芽莖等,生有如秋收 時收穫果實,本有如似果實待至來春下種,如此,四有的輪轉時,無窮無盡 。可是輪弄的連續,有否離身體外的另一不變的主體在繼續?印度的外道,概承認有 另一輪迴的主體,(固定我)。能使此世身體盡時,無間續生未來之身體, 譬如有人持燈行至餘處,燈燄雖剎那生滅,然能前後相續,以至餘方;吾人感得之身 體亦復如是。

又吾人在生活上,不可缺乏者是食,食有四種,如下:
段食:普通的飲食,(包含香食)。下面三食,能資諸有,故 有食義。
觸食:觸及喜樂之事,而長養身體,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餓是也。 (以觸之心所為體)。(樂食)
思食:舊云﹁念食﹂,依心念而資助身根。舉例:如人雖渴,但思及不 遠處,將有水而身不死者是。
識食:小乘的六識,大乘的八識,能支持身命,故名為食,凡能持有情 身,均名為食。

初二食如養母,養已生故。後二如生母,生未生故。即:初二食能益此身所依 ,(有根身也,段食於彼能資益。)能依(心心所也),觸食於彼 能資益故,如是二食,於已生之有,資益功能最勝。後二食於未生之有,引起之功能 最勝。(舉例說明:後二食,靠精神力量而維持生命,第一由 物質而維持生命,第二由半精神半物質,而維持生命。)

中觀概述

中觀概述

陳國政

甲一 序言

《般若經》云:「欲得聲聞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欲得緣覺乘者,應學般 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又《菩提道炬論》:「故無 餘諸法,自性不可得,所有修無我,即是修般若。」可見般若空慧,是三乘所應 共修學,若三乘皆應修學般若,那麼三乘的主要差別何在?就是悲願的不同。如《入 中論》云:「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菩薩之廣大行,以大悲 為前導,發願、行菩提心,修學六度學處,通達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二邊之無 二中道慧,此乃發起菩薩道悲智雙運之根本。《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 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炬論》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註 :波羅蜜,意為到彼岸,簡稱為度)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為方便,若修方 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故修菩薩之六度學處,前五度為方便分,修 之以積集福德資糧;般若度為智慧分,修之以積集智慧資糧,圓滿福慧二資糧,方能 究竟菩提。如《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及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 有情。」菩薩由智故,能不住三有以自利,由悲故不住涅槃以利他,故能成就福 慧雙圓之兩足尊。

宗喀巴大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中抉擇,修般若波 羅蜜時,宗崇中觀。何謂中觀? 貢噶上師於《四部宗見略說》云:「不許一法 有自性之宗派,為中觀派,離一切斷常見,名中。許一切法離邊,名中(觀) 派,或稱無體性派。」

貢噶上師抉擇中觀派有二:
 一、自續派(分二):初者為經部行:於世俗許外境自相 有(自相:依自性成立),勝義自性空,如清辨於世俗諦隨經部行,名自續 經部派。次為瑜伽行:於世俗許一切法唯識,勝義實不可得,如寂護於世俗隨唯識見 ,名自續瑜伽派。
 二、應成派:世俗隨世間說,故勝義世俗皆自性空,破執特速,於世俗少糾葛。《廣 論》云:「若有應成、自續二派,應隨誰進行耶?此中是隨應成派。比如前說, 於名言(即世俗)中破除自性,破自性後,須善安立生死涅槃一切 建立,於彼二理,當獲定解。」,故宗喀巴大士奉應成派中觀宗為正宗,以龍樹 、提婆、佛護、月稱為依止。

甲二 中觀之思想起源

舍利弗原是印度當時著名的外道,初遇釋尊之弟子馬勝比丘,見其威儀莊重,驚 問:「您的老師是誰?所說之法為何?」馬勝比丘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 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舍利弗聞後,覺得殊勝無比,得大法喜,遂 皈依佛陀座下,成為釋尊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雜阿含》云:「所謂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可見法不孤起 ,必仗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從觀諸行無常之緣起,可契悟諸法無我之性空 ,得證寂靜涅槃之解脫。

甲三 應成派中觀宗之特質–勝義自性空 

世俗假名有

中觀破自性,自性為何?《廣論》:「自性具三差別:自性非由 因緣所生(自成),時位無變(不變),不 待他立(獨立)」。唯識宗破小乘外境有,許現在識實有,認為外境色 ,不是因緣所生,而是唯識所變現,離開內自心識,假有都不可得,這在中觀宗看來 ,不免有減損世俗,落入斷見的過失;說內心識是自相有,由各自種子生起,絕對不 可說為假有無自性的,這在中觀宗看來,不免有增益自性,落於常見的過失。釋尊於 《大般若經》中宣說二十空廣說一切法都是假名有,勝義自性空。如《大品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今 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 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諸佛。」從世俗有的方面說,一切法都是假名的, 從勝義空的方面說,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

龍樹菩薩抉擇性空深理,廣說緣起正觀,於《中觀論》三是偈云:「眾緣所 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指輪涅一切諸法都是由因緣和 合而假名有,毫無自性,即緣起而性空,於勝義諦上,一切法皆自性空,故能遠離有 邊常見,由一切法自性皆空,故能因果宛然的如幻顯現,即性空而緣起,於世俗諦上 ,一切法皆假名有,故能遠離空邊斷見。由不住空有、斷常二邊,才能開顯無二之中 道義。《迴諍論》云:「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 諸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若不能了達一切法皆假名,即不能了達一切法皆性 空。假名若不徹底,所以性空亦不究竟;性空得究竟,必能假名得徹底。譬如執諸法 有實體的自性論者,雖承認合和的假名有,但認為假必依實,實有的「極微」不能說 沒有,如《瑜伽師地論》云:「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註:補 特伽羅,奘師譯為數取趣,意為眾生)。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有,方可得有 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假 亦無有。」,但若對「極微」(色法組成所依之不可再加分割之最極微細物 質點)加以探討:極微若具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六方分,就不能算是極微,因可再 剖析為更微細的極微,若極微無六方分,亦不得名之為極微。又實有極微,就具有色 香味觸之四種色法,若具有四種色法,就不可稱之為極微,故極微在輾轉推求之下, 是沒有實在自性,唯是假施設(假名有)而已。故緣起與自性二者,是互相 衝突而不能並存的。《中觀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知性 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不但不相礙,且極相順相成。

甲四 中觀之破自性

《中觀論》之八不緣起:「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 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又《心經》云: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故欲善滅戲論,契悟空性,於諸無自性之理,須善抉擇令生定解。 貢噶上師於 《四部宗見略說》中開示:「真正中觀見者,從五門建立:觀察因,破四生。 觀察果,破有無中生。觀察因果二者,破四邊。觀察體性,離一異。觀察一 切法得因緣之理,知因緣與空不二,以是知無生。」於此段僅依、二門,略 破諸法自性無生。

 乙一 破法我執:(分四)

法我執者:於法上執有自性。《菩提道次第略論》(以下簡稱略論)云 :「補特伽羅假施設事,地等六界、眼等六處,是名為法。」《百論》釋云 :「所謂我者,謂不依仗所有萬物他性,獨立之體自性。」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無熱惱請問經》云:「若從緣生即無生,於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緣說彼 空,若了知空不放逸。」故中觀師許依緣生破四句自性生。

  丙一 破自生:

《入中論》云:「彼從彼生無少德,生已復生不應理,若計生已復生者,此 應不得生芽等,盡生死際唯種生。」

演培法師釋:「彼」一切法,各各「從彼」自已所「生」 ,則我認為自己生自己,「無」有「少」許「德」用可言 ,換句話說,就是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且事實上,自己決定不會生自己的,所以「生 已復生」,如母親不生兒女,而再生母親,是「不應」道「理」 的。「若」自生論者一定要「計」執「生已復生」的話, 那麼稻種應生稻,「此應不得生芽」、生枝、生葉、生花、生果「等」 。同時,種子生了以後,仍然再生種子,如是「盡生死際」,應該「唯 」有「種生」,種復生種,成無窮過。

  丙二 破他生:

《入中論》云:「若謂依他有他生,火燄亦應生黑闇,又應一切生一切,諸 非能生他性同。」

演培法師釋:「若謂依」於這個「他」,可以「有」 另外的「他生」起,那麼「火燄亦應」該也可以「生黑闇」 ,再說,因與果如各有獨立的實在自性,那麼果性與因性可以說毫無關係,如狗可從 貓生,則「又應一切生一切」。為什麼會有如此過失呢?以能生是因,「諸 非能生」之非因性,與非果性之「他性」,都不能生果,彼此是相「同 」的。

  丙三 破共生:

《入中論》云:「計從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說眾過故,此非世間非真實,各 生未成況共生。」

演培法師釋:「計從共生亦非理」,為什麼?因為共生不出自他生,從 自生的一分,有自生的眾過失;從他生的一分,有他生的眾過失,故自他共生「俱 犯已說眾過故」,不但不合世間的世俗道理,亦復不合出世間的真實道理,所以 說「此非世間非真實」,自他「各」自而「生」,尚未皆 「未」得「成」,何「況共生」更不得成。

  丙四 破無因生:

《入中論》云:「若計無因而有生,一切恆從一切生,世間為求果實故,不 應多門收集種,眾生無因應無取,猶如空花色與香,繁華世間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 心。」

演培法師釋:世人「若計」執貪富、壽夭、福禍等差別,都是「無 」任何「因而」自然「有」所產「生」。那麼不必雞 才能生雞蛋,一切法應該都可以生雞蛋,如「一切」可以「恆從一切生 」,「世間為求」穀等「果實故」,農夫「不應多門收集 種」子,更不須辛勤耕耘。又計執「眾生」是「無因」自然而 有的,則一切眾生都「應」該一樣的,「無」有差別相可「取 」,「猶如空花」是無因而生的,故沒有「色與香」可取。然 而眾生不似空花,「繁華世間」,仍然是「有」貧富、壽夭、賢愚 等種種差別相「可取」的。眾生為何會有如此差別呢?依佛法的因果律說, 是由各自不同的業因而來,故「知世」間差別都「有」前「因 」,「如自心」者,動念分別青黃等色像,必有青黃等色像可取,不是無因而生 青黃等色像。

 乙二 破人我執:(分二)

人我執者,於補特伽羅執有自性。

  丙一 抉擇我無自性:(分二)

   丁一 破俱生我執:

《入中論》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 瑜伽師先破我。」

演培法師釋:諸有智「慧」的聖者,在勝義的觀察中,明白的「見 」到「煩惱」所有的「諸過患」,令六道眾生輪迴不息,「皆 從」執著有個實有自我的「薩迦耶見」所「生」,薩迦耶見, 就是身見,亦名我見,唯識學上稱為俱生我執。「由」於「了知我是彼 」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故」修行佛法的「瑜伽師」 ,特儘全力的「先破我」執,使生死根本之薩迦耶見不再生起。

   丁二 破分別我執:(分二)

    戊一 破我與五蘊體性為一(破即蘊我):(分六)

《廣論》云:「若許我蘊是一:許我無義,我當成多,作及作者理當成一, 造業失壞,未造會遇,說憶宿生不應道理,有六過故,不當許一。」

     己一 計我無義之過失:

若許我與五蘊性是一,妄計有我,全無義利,為何?因我就是五蘊的異名,何必 再要別計為我?又蘊我一體自性成實,無差別因,以勝義上,任心所緣,不現差異, 即在世俗假上,幻現真實,兩應無違,而實有違。

     己二 我應成多之過失:

一補特伽羅有多蘊,我亦應多;如我唯一,蘊亦應一。

     己三 我應有生滅之過失:

如五蘊有生滅,則我應隨蘊亦是生滅。

     己四 造業失壞之過失:

若許我剎那實有生滅,則先造業應無人受果報。

     己五 未造會遇之過失:

若許我剎那實有生滅,前後諸我自相應別,則前自性補特伽羅所造業,由後異性 補特伽羅而受果報。

     己六 憶念宿生不應道理之過失:

若我剎那實有生滅,彼等一續不應理,自體前後各有自在獨立體,不應仗他故, 如是既非一續,佛不應說,爾時我是乳大王,因我是乳大王之我與佛之我,二相別故 。

    戊二 破我與五蘊體性為異(破離蘊我):

《中觀論》云:「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廣論》釋:「若 我自性異蘊而有,應不具蘊生住滅相。」佛護論師云:「我若不具生滅之相 ,即應是常,常則無變,全無作為,計執有我,毫無義利,流轉還滅皆不成故。若離 諸蘊變礙等相,自性異者,應如是可得,譬如色心異相可得,然不可取故無異我。」 如《入中論》云:「是故離蘊無異我,離蘊無我可取故。」

  丙二 抉擇我所無自性:

《入中論》云:「由無作者則無業,故離我時無我所,若見我及我所空,諸 瑜伽師得解脫。」又《略論》亦云:「如是於我既以正理尋求有無實有自性 ,是一是多(異)全無所得,則滅我有實性,爾時再以正理觀察真實性,則 我所實性亦不可得。如石女無兒,則其所有眼等亦無。」

甲五 中觀之安立世俗

執世俗實有者難(責問)云:應成派中觀師主張世俗自性空,與斷見、 無見者全無差別。然非如此,以中觀師能善巧安立世俗緣起故。如《明顯句論》云: 「有師難云:諸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何以故?此說善不善業,作者、果報 、一切世間,皆自性空,諸無見者亦說彼無,故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然非如是 ,諸中觀師說有緣起,由緣起故說此世他世等一切無性。諸無見者非由如是緣起故, 就性空門,達後世等是無實事。」諸法若無自性,中觀師如何安立世俗雜染之流 轉與清淨之還滅呢?《廣論》云:「無塵許自性之自體,然前許可所生能生及破 立等,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是乃中觀之勝法。」又《明顯句論》云:「我因 緣起故說是空,故誰有空,即有緣起….由緣起故乃有苦諦,非無緣起,彼 無性故,即為性空。若有空者,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故知苦、斷集、證 滅、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諦等,則有諸聖果,若有諸果住果亦成,若有住果則 有諸向,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寶。有諸聖諦,即有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 成。是故三寶亦得成立,則世出世一切諸法差別證德一切皆成,諸法非法及其果報, 並其世間一切名言亦皆得成。」由上可知,中觀師於勝義微塵亦不成立,但於世 俗名言許一切如幻緣起,生非實生,滅非實滅,而是緣起的幻生幻滅。故世間說有, 佛亦說有;世間說無,佛亦說無,佛不與世諍。如《七十空性論》云:「住生滅 有無,劣等或殊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甲六 應成派與自續派之破立

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破斥自性執的方法,往往運用應成與自續的兩種方法。所謂 應成破,即不立自宗(不建立自己的主張),只隨順敵方所有之主張,指出 應成什麼過失。如應成派可以這樣的「破式」來破斥「聲常論者」:「若許聲常 『應成』無成住壞,非所作性故。」應成世間相違過,是為應成派之破式,佛護 、月稱唯取應成的「破式」以悟他,所謂自續破,續是立的意思,除破斥別人的過失 外,尚以「立式」建立自己的主張,清辨論師贊成自續派,採取具備宗因喻的「立式 」以破他立自,如破「聲常」:「(宗)聲是無常,(因)所 作性故,(喻)猶如瓶等。」

甲七 後記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令 眾生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而六道眾生從無始以來,由無明及我愛執故, 造諸惡業,沉淪三有苦海,不得解脫。故中觀師破斥我法的實有自性,藉緣起正觀的 利器,徹底摧毀我、法實有自性的妄執,而開顯諸法的畢竟空。如《緣起讚論》云: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又《中觀論》云 :「業惑盡解脫,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空性離戲論。」《略論》釋云 :「如是於男女等補特伽羅,色受等法戲論執為實有之無明,是由修習既得通達 無我空性正見而滅,此若滅者,執實緣境所起愛非愛等增益非理作意虛妄分別亦滅, 此若滅者,此所等起諸業亦滅,此若滅者,眾業牽引生死無自在生亦滅,得解脫道, 決定堅固生起,故當尋求無疑真實正見。」由悟緣起性空深理,六根接觸如幻顯 現的六境時,才能不起愛憎之分別與執著,由此歷事鍊心,煩惱習氣逐漸減輕,勵力 專修,終能斷除無明、薩迦耶見,於勝義諦,證得如所有智;於世俗諦,證得盡所有 智,而得解脫自在,成就無盡之利生事業。

謹藉本文的簡介中觀思想,願有志於探討中觀深慧者,皆能深入經論,於聞思中 勝解中觀正見,於修所成中成就證解相應,使中觀教理能廣大宏揚是所至盼。

中觀宗(二)

中觀宗(二)

林崇安譯註

敦珠法王智者移喜多傑尊者造

甲二 內之「了義大中觀宗」

 一、名稱來源

細品「內之了義大中觀」的理趣,於軌範師清辯的《中論寶燈釋》說:

「應成派與自續派的中觀是粗品的外中觀,因為是聞所生的明智者,對外道諍論 時、編作大論時、以及建立廣大明論時,所要主張。但當實踐細品的內中觀時,要修 『瑜伽行中觀』」

如是有外內粗細二種中觀的說法。

補位彌勒對後者(細品內中觀)以最後法輪不退轉的密意,及三輪清淨 的言說,將一切法,開示為三相的意義要處,用密意廣泛地分辨。

 二、如來藏的意義

於前唯識宗的教規:「空所依事」是依他起。於依他起上將所遮的「遍計」空掉 ,就說為圓成實。於此(大中觀宗)的看法:(空所依事是法性圓成實 )於空性圓成實上將所遮的「遍計」空掉。如此考慮依他起的「蘊、處、界」, 是被說為以遍計我及我所空的「所依事」;而「空所依事」,指「依他起所空的所依 事」,是法性圓成實,此「空所依事」一方面為無,因為體性垢及過失類別的客塵輪 迴法之義相皆空,一方面從本任運存在的涅槃功德之資糧不空,《寶性論》云:
「具有類別之義相,以諸客塵所空界,
 無有類別之義相,無上正法所不空。」

此論的《釋》云:
「或問:此開示什麼?答:由於自性清淨,於此如來界所要排除的雜染義相,一 點也沒有,因為離客塵是此(如來界)的自性之故。於此,所要建立的清淨 義相,一點也沒有,因為沒有類別的清淨法性是如來界的自性之故。是故,如來藏者 ,脫離有類別,以一切煩惱所空;同時不脫離無類別,超越恆河沙數不可思議的佛法 則不空也。」

復次,遍計執是「義相無自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 性」。所說的前二種,是突然造作的二取戲論之一分,以自體性空。後者是自性原本 無有實體的空性;由於自性清淨,從「空分」呈現法身的功德;從「顯分」住於佛身 、剎土、無量宮等呈現的根由,從「明覺之分」成為十力、四無畏等的依止,故離因 、離果,從本任運存在的佛之自性,稱作「如來藏」,此不住於生、滅、遷、變、增 、減、因、緣等之界,也不是名言及思議的對境,恆常處於無有覆染,《妙吉祥遊戲 經》云:
「姐妹!以自性光明,雖生客塵,彼自性之光明,不能為客塵雜染。」

補位彌勒說:
「無為任運以成就,非以他緣所通達,
 具足智悲及能力,二事具足之佛陀。」

 三、世俗非無

若如「自空派」將一切法執為唯以自體性空,法身往一邊成為自空,身、智、剎 土等也成為沒有,依於彼的積聚資糧及淨障等,也將成為沒有,用因乘及果乘所教導 的任何「根」、「道」淨垢的方便,也將消失了,因為沒有所淨的根基,能淨(的 道)也就不須了;沒有智,則作利他的事,以及佛智也沒有了;不清淨的「世俗 依他」沒有,則「清淨依他」完全轉依的諸功德也沒有了;作為輪迴與解脫的基礎的 「我」也沒有了;各人所了知的法也沒有了;有如是多種過失存在,生起令人難以認 同的源頭,《聖寶積迦葉請問經》云:

「迦葉!依於補特伽羅空性有所得之空性,此等從吾之言教衰壞,極為衰壞 。迦葉!寧取我見如須彌山王,勿起我慢見於空性。何以故?迦葉!我已說過:雖一 切見,來自空性,然而迦葉,將一切視為『唯是空性』是不容許的。」

 四、勝義以他性空

若問:那麼是不空了?答:也不對,因為《聖入楞伽經》云:
「何謂一切法之勝義,聖者之大空智?此是各自自證所得聖者之智,以一切 見及過失之習氣所空,此謂一切法之勝義,聖者之大空智也。」

如是勝義,以他性空之理趣,於中法輪的經藏中也有,《般若波羅蜜多二萬五千 頌》云: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 性,法界,(法平等性,)法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 皆(住於真如)由他性故空,是謂他性由他性故空。」

於《寶性論》中,如前面所說也很多:
「具有類別之義相,以諸客塵所空界。」等等。

 五、譬喻

如是之(如來藏)界,於有情的心續上,猶如寶藏處於地界內,雖自體 不為垢所染,然而同時處於具有客塵輪迴行相,猶如水與冰之喻,《禪定王經》云:
「清淨明澈並光明,不動且是無為者,
 此等即是如來藏,從本安住之法性。」

以及阿闍黎龍樹的《法界讚》云
「處於地內之流水,無有垢染清淨住,
 於煩惱內之智慧,也是無垢而安住。」

如是所說了義如來藏的存在理趣,是不可思議的。此如來藏,從自體性來看,於 輪涅中,沒有好壞而平等,《大乘莊嚴經論》云: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
 故說諸眾生,名為如來藏。」

如是廣說者,密意指法性不變之圓成實性,《寶性論》云:
「如是如前後,不變之法性。」

 六、三種補特伽羅

從客塵偶存的階段,分成三類:《寶性論》云:
「有不淨有淨,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說,眾生菩薩佛。」

其釋云:
「謂不淨時,名為眾生。不淨淨時,名為菩薩。於善淨時,名為如來。」

同理,三乘等差別,十地五道等高下分類,相異諸建立,善惡眾趣、聲聞、獨覺 、菩薩、佛聖者等等高下善惡一切顯現,譬如陶瓶、木瓶及寶瓶等,顯現好壞不同, 但這些瓶內虛空,沒有好壞,而是平等,同此,法界勝義諦自性光明,無有好壞增減 ,而是遍於一切,如同《寶性論》云:
「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過功德畢竟,遍至及同相,
 下中勝眾生,如虛空中色。」

或問:前述三類偶存的階段是說什麼?答:指能障如來藏之垢塵,由脫離及未脫 離的不同,而分成輪迴與涅槃,如同《寶性論》云:
「煩惱網所覆,定說為有情,
 煩惱若脫離,能說為佛陀。」

又此三階段,以大障闇所障的異生,僅有部分功德外,無有也。對如來藏的垢, 依明空對治力量的大小,依次變薄,為聲聞及獨覺阿羅漢,其功德增勝。已登地的菩 薩等,比一切無知未斷者,更為增勝,而脫離一切障的佛陀,則顯為最增勝。是故, 此法界勝義諦,聲聞獨覺及菩薩底下三種聖者,猶未能如所見,而住於資糧及加行道 者,僅能意伺信解,而不能現見,見道及修道二類,只能見到部分,如同小孩從孔隙 一瞥陽光,而未見全遍的太陽。彼等僅見法界功德之部分外,未見完滿的情形,如前 《寶性論》云:
「非言語所說,第一義諦攝,
 離諸覺觀地,無譬喻可說,
 最上勝妙法,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唯是佛境界。」

於佛地,自性如何現前?完全能圓滿現見,如同《寶性論釋》云:
「如同雲蔽虛空之太陽,具部分智慧海,雖有清淨心眼之聖眾,猶未能完全 看見,唯世尊法身清淨智慧無邊,遍看無邊所知,周遍虛空法界。」

 七、二種斷德

或問:如此則於有情界上法界自性光明,本來具有,諸有情皆成為二資糧已聚, 二障已斷的佛陀了?答:不是。其理由為:有二種斷德––自性清淨及離垢。

自性清淨之斷德

第一種是法性自性,從無始來,住於大清淨之性理,無有變化,運轉於一切佛境 ,顯現智慧,《莊嚴經》云:
「妙吉祥!心者,自性光明故,僅只於以一切客垢煩惱而煩惱,非以自性煩 惱。以自性光明而無煩惱性。於無煩惱,無有以對治來斷煩惱之對治。」

《二萬五千般若經》亦云:
「帝釋!如是云何?於彼有情有生或滅?答:善現!非也,何以故?有情從 本清淨故。」又云:
「色以自性光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自性光 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乃至一切相智,以自性光明故清淨,無有煩惱也。」

如是廣說,超脫識法及從一切障決定解脫故,此自性之斷德,於勝義法 性從本具足,法性圓成性是以自性清淨之故。

離垢之斷德

第二種斷德,是將客障以相宜的對治來排除。如前所說,以道未淨除,於根已有 的功德未顯現,雖於有情之階段已有,但於本宗義不成為過失,因為本宗不主張: 「諸有情是已離一切障之佛陀。」

 八、二種證德

同理,證德也有二種:從本法性自明所通達之自生智,及以修道力所通達的依他 智。

自生智

第一種是能通達勝義法性各個自明,般若自生智,具有出世間之義相,如經云:
「自明他明一切明,遍知遍明勝義者。」

如是本然的斷證二德,勝義的住理,於自體性齊備,如至尊彌勒云:
「於此無所斥,亦無所建立,
 於真性正見,正見則解脫。」

依他智

第二種是以修道之力來通達並擴展之,以「等引」積聚智慧資糧,以「後得」積 聚福德資糧,現證離邊的功德,稱作「不顛倒的圓成實」,如同《經莊嚴論》云:
「前後雖無別,一切障垢無,真如許為佛。」

 九、結論

此處世俗以自體性空及勝義以他性空之方式,於中、末法輪,如其所應而開示。 特別是空所依事之如來藏,深明無二智之存在方式,是於最後教誡的經藏中廣說。

註釋
此處指出「細品內中觀」或「了義大中觀」是依據釋尊的第三法輪;「唯識宗 」也是依據第三法輪,但二者見解大不相同。
此頌中的「界」,指「如來界」,即「如來藏」,其自性對「有類別(區分、 分割)義相」空,對「無類別義相」不空。
此頌漢譯《寶性論》作:「無為體自然,不依他而知,智悲及以力,自他利具 足。」
此頌漢譯《寶性論》作:「本際中間際,及以後際等,如來真如性,體不變不 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二七作:「憍尸迦,於意云何?若諸如來應正等覺 ,經殑伽沙等劫住,說諸有情名字,此中頗有有情有生有滅不?天帝釋言:不也大德 ,何以故?以諸有情本性清淨故,彼從本來無所有故。」
本文依據敦珠法王的《寧瑪派教法理論略詮》譯出。此中主張大中觀宗的如來 藏是依據第三轉法輪,其思想比同屬第三法輪的阿賴耶識等唯識思想,更為高超。依 格魯派的看法,如來藏是空性的異名而已。依寧瑪派的看法,如來藏雖非諦成,但是 其世俗性質,具有種種功德。本文之段落標題,由譯者依內容列上。

上師示疾有感

上師示疾有感

慧泉

最近數月間, 劉上師示疾,住院、開刀、照鈷,….與病魔周旋,示無常之法 。至今,大抵痊癒了,也開始恢復講經說法。弟子深感師 恩浩蕩,因果之可畏,有不可已之言,略陳一二。

上師性素謙退,每言其病乃自家之業,「縱使千萬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有古人自反自省之意,是一位修行人所應有之態度。從另一角度看 , 上師為藏密甯瑪巴法王敦珠甯波車法嗣,得其傳承,為第六代巖傳派大阿闍黎, 及漢土演密教者,負責恢宏甯瑪派並以反哺漢土之職責,譯經、傳法、建塔、建廟, 願心弘大,平時更不斷為弟子加持,求家庭、子女、疾病、學業、以至「拋斡」,試 想想:背負了多少因果業力。故此,吾人可以說 上師之病,乃為弟子以至其加持過 的眾生而病。至若說密宗山菩提塔能夠使刀兵劫息,能夠保護寶島十分一生靈的話, 則言 上師為臺灣二千萬人的安危而病,也不為過。簡言之, 上師之病乃為弟子而 病及眾生而病。

本來,「人之大患,在有我身。」既有此四大和合之身,四大不調時,不免有病 。敦珠甯波車高為法王,也不是一樣示現有眼疾、肩痛、氣不調的病。臺灣慈濟功德 會證嚴法師不是有「絞心痛」的示疾嗎?凡有此四大和合之人身,便不免於病。但菩 薩的病和眾生的病,畢竟有異。換看另一位八十歲的老人,若是經歷像 上師的住院 、開刀、照鈷….早已經不是如此健態了。

上師畢竟是大菩薩,願力不可思議。需知他即如當年之維摩詰居士之「因以身疾 而廣為說法」,讓吾人知道人身無常、有苦、無我、空寂,而勿生憂惱及更精勤「上 求佛道」。

以下,敬錄《維摩詰所說經》一段以證吾說: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 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 ,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 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 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 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 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 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邱井,為老所 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諸仁 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 、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 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密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 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 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 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為臭皮囊之身,如燄如芭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浮雲如電,是四大之假和合, 必歸消滅。故知「此身之可厭」而「樂佛身」。要解脫此身,要從「戒定慧解脫」, 從「四無量心解脫」,從修「六波羅密以求解脫」,從「三明、六通、三十七助道品以 求解脫。」其言是多麼剴切啊!

故此,弟子非常慚愧,深覺過去之不精勤,自今日起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開始,「不敢放逸」,並謹守金剛乘學人修持 四大原則,努力以赴。更希望臺港澳各師兄弟人人奮起,精進不懈,在 上師領導下 ,無私奉獻,弘揚甯瑪派。

銳之按:「古人云:﹃擬人必於其倫。﹄謂用作比喻,必以其類。維摩詰之與余, 有天淵之比,淵也何以比天,此文之作,徒令人齒冷,增我汗顏。本刊風格絕對自由 ,創刊以來,祇將某同學所寫﹃修拙火﹄一文,依宗規不予揭載,加以取銷。故本文 仍用,並盼諸位作者多賜投稿,以充篇幅為盼。

至所抱微恙,已逾半年。而能重者變輕,長期縮短,則 上師、本尊、空行、護 法、諸佛菩薩加持之力,不容否定。而示疾則吾豈敢。」

閉關後記

閉關後記

張寶蓮

我選擇了壬申年臘月廿四日入關,修甚深勝義精華閉關法廿一天。在關中我渡過 癸酉年春節至元宵夜才出關。對我來說是次閉關獲益良多,得到很多啟示和開悟,此 是實實在在的智慧啟發。在關中,我沒有見過異象,亦無聽過異聲,且無什麼境界。 我只遵照關課修法、靜坐、持咒,但有許多次腦海突然便湧現一些啟示來。去年自己 遇上很多煩惱,無論是感情、工作、經濟都遇上很多困擾,有些事情,令我苦惱得不 知如何處理,所以我決定選擇閉關,好讓自己有段時間平定下來,認識一下自己到底 做著什麼?想不到這次閉關,縱使我沒有刻意去想像,但很多問題的答案,它自己走 出來令我明白了許多,更懂得深信因果。這仿如智慧的啟發,這些智慧不從別處來, 原本已具足,可是自己平時心隨境轉,沒有察覺吾人之本性。其實這些都是我很私人 的感受,寫了出來一定遭很多善知識見笑,因為我本人無論在修持上,及各方面都是 處於很低的層次,加上文筆笨拙。所以對於要寫這篇感受我確是猶疑了很多。然而  上師鼓勵我把感受寫出來,我只好厚顏臉,更希望藉此得到善知識們指正。

概括了這次閉關,我有五件事情感受最深,在這兒逐一寫出來。

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對建設密宗山的一班台灣師兄們,產生了很深的感謝,更要 藉此向他們致敬。

密宗山的關房很舒適,室內清潔整齊,修法壇城布置莊嚴,煮食用具齊備,冷熱 水隨時供應,這一切都是台灣一班師兄們的功勞。記得不久之前,才聽到 上師告知 台南會購入一塊地在一個山頭上,準備蓋個閉關中心,轉眼之間,不但閉關中心經已 啟用,連菩提塔亦已蓋好,我現在有機會享用這個好地方來閉關,實要感激 上師和 台灣師兄們啊!因為 上師的慈悲力量,才致弟子們發心去建設一個這麼殊勝的道場 。這個山頭初時只不過荒山一片,現在弄成有水有電有房子又有車路,我們好輕鬆就 可以到達,更可以享用一切的設施,但想到開發時所花的氣力,真是願力少一點也做 不成。當然現在是有個菩提塔,也有正在動工的大圓滿廟。將來待密宗山各項建設完 成後,我們便有一個既殊勝又圓滿的修行的道場! 上師花了這麼大的氣力來建設這 個密宗道場,我深信有祂特別殊勝之處。身為 劉上師的弟子,一定要發願來這兒閉 關繞塔。其實我們福報真大,我問自己為密宗山出過什麼力呢?可能曾經有一些微不 足道的金錢供養吧!那又算些什麼?我只有慚愧自己沒有出過半點力量,但現在我竟 可坐享其成,來這兒閉關繞塔。在這兒閉關繞塔的感覺很好,我親身覺受到祂殊勝之 處,無論是環境和法界的力量,都值得我們多來這個地方。更願大家珍惜這份福德, 多多利用。

第二件事情是我感受到繞塔的殊勝。

由於在密宗山閉關只要每朝早上天亮之前,出來繞塔,所以我每朝早天未亮時便 出去繞塔,手拿著電筒,走過一條小山路。每當走近塔時,我不期然便仰首凝視一下 敦珠甯波車的聖像,覺得多麼莊嚴偉大的一個塔!祂的偉大不是在於祂的體積大小 ,亦不在於它的裝飾和布置,而是祂散射著一種對眾生慈悲的光彩,我沒法形容祂, 只能感受祂。在閉關第三個早上我如常出發去繞塔,當走近塔時,心裡突然覺得很和 悅,很寧靜,在想:我真幸福,已找到解脫之路,只要我繼續朝著這條路走,便不會 迷失,一定可以走向菩提大道。正當想到這兒又突然起了個念頭:不錯,我已經知道 覺悟,但其他眾生又怎樣?三界火宅,他們如一班孩子在火宅裡嬉戲玩耍,不要說去 找逃生之路,就連火已燒到也未知,怎辦呢?他們都是我多生的父母眷屬,對我恩深 義重啊!想到這裡,我突然淚如雨下。我沒有哭也沒有哀傷的感覺,就是淚下不停, 我從來沒有試過這樣子的,很奇怪我沒有刻意去想這個問題,它是突然萌生的。我只 有對著塔發願我不好離開眾生,我要與眾生一起走向菩提之道。就是這個塔令我明白 什麼叫做悲心,亦深深體會 上師對眾生的眷顧和慈悲,是多麼偉大!我必須承認自 己常犯過失;我常對自己的三昧耶掉以輕心,我修行懶散,常藉口生活繁忙,我重複 作錯事執迷不悟,但 上師從沒有怪責我,沒放棄我,只要我懺悔, 上師如常加持 我、教導我,更只有隨著我的根器,耐心等待我逐步走向明白真理的道路。可是我慚 愧自己不知何時才可放下迷執?惟有不要渴求任何回報,亦不要渴求什麼成就,踏踏 實實去修行,以報 師恩於萬一。繞塔令我看清楚自己該走的路,這就是祂殊勝的地 方了!

第三件事情是我體會到修行人應該要發願。

在閉關第八天,那時正在持咒,腦海突然想著,這裡真好,都是 上師的功德, 我有這個身體生命有條件去修行,實在是眾生造就給我的,他們對我的恩典何其偉大 ,沒有眾生我獨自可以生存嗎?我現在一口飯一件衣都由很多眾生力量結合而成,但 我自己為眾生做過什麼呢?三昧耶都融入了不少,最少每天修法念儀軌都念:願共眾 生證菩提。想深一層畢竟我為自己做的事份很多,我仍然為謀求自己的安樂而花去大 部份時間,發願都好像是因為一種情感的衝動,而沒有真正去想清楚,到底自己有沒 有為那個願,而身體力行去做呢?我明白自己的世出世法,都是由眾生來成就我的。 可是我每天只為自己以忙,我知道自己不對,有什麼用?還不是照著去做,我到底在 搗什麼鬼,我在一九八五年跟 劉上師學靜坐,隨即皈依學佛,我必須要承認從那時 開始,我生活條件一天一天的好,很多事情雖遇障礙,總能安然解決,世出世法常有 缺犯,但 上師諸佛仍不斷加持,令我雖有迷執亦能增長智慧。修行實在帶給我很多 裨益,可是我半點兒也沒有回報眾生,我愧對 上師諸佛,但以我的材料力量又能為 眾生做些什麼呢?想一下,是不是我真的一點力量也沒有,還是自己忽視了它呢!我 想以目前的條件,或許我可以做的就是供獻一部份自己所賺的金錢吧。我有自己的工 作生意,如果我能賺到錢,那便可以先在這方面做一點點作開始。我曾聽過一個佛經 故事,大概說有個富人向 佛陀請教:他自己一生勤勞積聚一些財富,若把這些財富 留給後人,又不知他們是否善於處理,他該怎樣做才對。佛陀教他把財富分成三份, 一份用以生活,一份儲蓄,一份做公益事業。有些人雖然有錢,但對自己生活上則甚 為吝嗇,把錢都儲起來,求個數字上的滿足感,這類人最笨,自己辛辛苦苦做事,卻 沒有享受過成果,也不知生死無常,可能不到年老便死掉,結果一生就如此白挨一場 ,所以把賺到錢適當地改善生活條件(當然不能奢侈浪費),當下便享受了成果,一 份儲蓄防饑防老病,最後一份饒益大眾,多做公益事業。須知吾人慣性自私,什麼都 想據為己有,獨自佔有,越多越好,這才滿足安全感,有幾多人知道應要廣種善因、 積集資糧。須知積集資糧是教人把財富善於利用做些對眾生有益之事,解他苦難。 上師常開示:當吾人自己佔著一杯水時,水很快便會自己乾掉,但把水投進大海與海 水混合一起,那水便永不會用完,我完全明白,自己目前可以做得到便是這個形式, 我發願自己從今開始要循著這個道理去實行,我現在剛開始做生意才兩年,可說沒什 麼成績和收入,但當我生意上軌道,有錢賺時,我每年要統計把三分之一拿來做弘法 利生的公益事業,當我知道金錢的供獻,不是什麼一回事,最可貴是身體付出精神魄 力去做利益眾生事才可寶貴,有如 上師以八十高齡仍做著弘法利生的工作,永不言 倦,令我等眾生承受裨益,我們也應先學習 上師這種精神才對,我發覺自己發願後 真好,做事積極了很多,因為我的承諾是對廣大眾生,所以我做人做事,必須要認真 慎重,因此胸襟眼界,也廣闊起來了,希望大家都來發願,要發大願才好啊!

第四件事情是我感受到 上師真的每刻都和我在一起。

以前總認覺得我們要幻想 上師跟我們在一起,雖然 上師明明在台灣不在香港 。但我今次閉關領略到原來 上師不在台灣不在香港, 上師是我們智慧所化現,常與 我們在一起,不要問 上師會否忘卻我,只問自己是否已忘卻 上師?只要我們毋忘 卻 上師,則 上師永遠加持著我們。

以前我好希望常與 上師一齊,因為修行之路不易走,我們都不知道何時又出業 障來,何時自己又起貪瞋癡,但當我一見到 上師,我便知道自己有錯,很快便可以 反省一下,有時想:如 上師不在身邊時,我會不會因環境改變而退轉呢?所謂環境 有變,不一定環境變壞,有時環境好轉亦造成一種障礙,有了錢,有了快樂,忙於享 受,懶於修行,找個藉口,更理直氣壯,這一點也不出奇。如果我變成這樣子,那怎 麼辦呢?所以我特別關注 上師不要離開我們,在閉關中,我感到與 上師常在一起 ,他老人家沒有一刻離開我,所以我知道自己應該精進, 上師存在我智慧裡面,每 當我遇上困惑時,我會想如 上師遇上此事,他老人家會怎樣做?我馬上知道自己應 該怎樣做,當然我必定祈願 上師這個身體永遠健康長壽住世,好令我們可以親近承 事。

第五件事我領略到閉關的好處及其重要性。

我們每天修法習以為常,不免輕率,心性散亂。閉關可以使精神集中,歸納我們 日常的修行功夫,而作出自我檢討,可謂更認識自己的心性,綜合這些功德,閉關就 是幫我們除去世出世間法的障礙。 上師常勸勉我們多閉關,然而,我們常因生活繁 忙,而忽視了閉關對修行人的重要性,大部份人像我一樣的心態,因為受了閉關法, 為了履行諾言:在一年內要入關,才抽出時間來閉關,其實這樣做真不正確,我本人 今次閉關領悟相當大,這次閉關開示了我日後應要走的路向,無論在世出世法都是。 我第一次閉關是在一九九○年尾,當時我受了法,所以便閉關,事實入關只為了履行 承諾,七天的日子也很長,自知閉關的誠意不大,這個我現在當然要發露懺悔自己的 不是,雖然如此,但 上師諸佛對我之慈悲,當年關中所祈願望均已全部達成。記得 當時其中一個願望是祈求能夠有更多自由時間去修行,當年我的工作很繁忙,我在一 間製衣廠工作了十一年,該機構在海外有投資,又在中國大陸設廠,我身為「開國功 臣」,一人之下,事業發展頗為滿足,可惜就是沒有私人自由時間,隨著公司要向外 發展,我極可能要離開香港而工作,當時我連參加法會亦很難抽到時間,雖然我在事 業上經濟上都很滿意,畢竟這些對我要走修行之路,亦造成障礙,但我若離開這份工 作,又該找份怎樣的工作呢?有沒有一份工作是不用忙碌的呢?有沒有一份工作給我 多些自由時間修行呢?若然自己做生意又談何容易,千頭萬緒想也想不通了!後來不 知怎樣,加拿大移民批准了我,公司接受我辭職,又在巧合機會,與友人合作做些生 意,這一切一切現在看來都好像特別為成就我的願望而發生,因為需要很多順緣才可 能成事,今天我必須承認我各樣修行條件都比以前更好,我感激 上師諸佛對我的慈 悲加持,除了上述事情外,當然是有很多其它事情,我都逐一能夠如願。可惜我對 上師諸佛的三昧耶都未有做好,我把這私人的事寫出來,是希望多些人明白閉關的功 德,就像我這個有多少自私成份的願望。 上師諸佛都沒有忽視,都成就我,只要我 真發心想修行,沒有不具條件之事。現可到密宗山閉關,又可繞塔祈願, 上師多次 開示密宗山上菩提塔下祈願一定可以圓滿,閉關加繞塔,其功德可想而知,希望大家 珍惜有此機會,懂得許下宏願,不要以個人利益為目標,應以利益眾生為依歸,精進 修行,所祈願望定得遇順緣一一實現。

金剛乘學會新加坡同修會開幕演講稿

金剛乘學會新加坡同修會開幕演講稿

劉銳之

我 師敦珠法王的降生傳記,於第十八世的今世紀錄,曾有「遍豎法幢」之授記 。故於民國四十八年,前往印度之噶林邦,親近承事以求法時,遂有賜以為「舒囊卓 之贊青」(藏文音,義為福德法幢)之名。

數年後,以赴尼泊爾之嘉德滿都朝謁,先奉 諭詢「頭顱之大小度數」,乃以三 ‧一四一六之計算法稟告之,及至 師以剛製成之蓮冠賜戴,(見季刊第七期) 命為「舒囊卓之贊青喇嘛」,且為 蓮華生大士之代表,當今之世,唯我(按指  法王)與爾(按指銳之)如是。以後面對所有佛像,不須頂禮,合十 敬禮便可。

七年前 師駕三度蒞港,承事之餘, 師示:「聞此就近,有地名南洋(按 指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此中未有甯瑪巴弘法中心,殊為遺憾」。因對以「我可前 往」。 師示「如此有何作用」,乃對以「我將傳以二級灌頂。」 師遂微笑頷首。 這與香港台灣學會之規定:「凡曾受初級灌頂者,必須修本尊法五百壇,念誦本尊真 言二十萬遍,始准作二級灌頂之申請。」相距頗遠,但為討 上師之歡喜,當然值得 。爾等應常憶念如此殊勝因緣,更應精進修持,以報 師祖之恩於萬一。

今者新加坡既已成立同修會,係以甯瑪巴名義,向政府立案,於此更加應該珍惜 。今後同人所有佛法活動,均應在此舉行,因為 諸佛菩薩、乃至歷代祖師、本尊、 空行、護法,均供養在此,集聚修行,必能得所護念,功德無量。茲將應修各法,分 列如下:

對蓮師之會供:蓮師雖非密法第一代祖師,(以其有八個上師,如 龍樹、生遮生汪等。 法王第一次蒞港,曾帶有九張小「湯噶」(藏音,畫軸也)以 賜;內分列諸上師法相,曾於台中學會佛殿奉之。)但為甯瑪巴開山之祖。教導 後人以「身結印、語念誦、意觀想」,使能收「即身成佛」之效者。並作開示:每日 早晨必與太陽同出,以觀察並加持後之學人,即下雨時,亦不例外。於每月農曆初十 日固然,尤其是七月初十日,係蓮師於鄔金剎土海中,蓮莖花胚上降生。其餘各月初 十日,均有蓮師勝會。故甯瑪巴行者應於每月初十日拂曉會供。但本會在港成立,剛 四十年。在台四個學會亦將成立二十年,徒眾約逾千人。每月初十日必舉辦會供,均 於下午六時後舉行,以集眾於拂曉前抵達學會,無可能者。

布薩(梵音,具云布薩陀,義即誦戒。):釋尊規定:凡已受 戒者,須於每月最後之日,(當然指農曆,下同。)集眾於道場,朗誦戒律 。每月中之十五日,各在家中,闇誦戒律。布薩者:一以作自我檢討,二以向諸佛菩 薩報告:以三昧耶清淨也。各人亦應於每月最後日,返會布薩。

佛菩薩聖誕:如四月初八日為 釋迦牟尼佛誕辰。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 菩薩誕辰等等,均須集眾慶祝,以邀加被。

每週末、星期天,或假日,群居有暇,應集合會場,共研佛教知識,可 向金剛乘全集,或其叢書,較為淺近者研求,甚至閱讀季刊,以增長共識,亦大好事 。進一步同修密法,由生起次第,至圓滿次第,交資互進,唯深唯精,使能有所成就 。

此會場初成立,第一次舉行灌頂時,已感地狹不足迴旋,這當然是大喜事。他日 者會員日眾,擴大可期也。

憶菩薩戒有云:(行囊書籍甚少,僅憑記憶。)菩薩於道場有事,即使 隔四十由旬,(約一百六十華里)必須及時趕到。擁護道場,為菩薩要務, 願諸同學共勉之。

金剛乘學會新加坡同修會成立

金剛乘學會新加坡同修會成立

辜識光

師佛一九九○年七月於星洲弘法時,弟子們提議在新加坡成立金剛乘學會中心, 經考慮後, 師佛特准新加坡弟子們成立同修會。

同學們在經過討論後,決定正式向政府當局申請註冊甯瑪巴(佛教)靜 修中心(NYINGMAPA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臨時執委會也成立了。一九九○年十月,執委會正式向政府 提呈申請書。

政府當局在經過慎重考慮與調查之後,於一九九一年七月正式批准學會的成立。

同學們接著分頭尋找會所。一九九二年四月同學們找到現有的會所(490 NORTH BRIDGE ROAD, SINGGA-PORE 0817),政府當局也批准學會的會徽(金剛杵與 蓮花),同學們向 師佛稟告後,依照 師佛的指示,擇設壇城。

一九九三年五月六日師佛再度駕臨星洲。五月九日為會所壇城主持勝住典禮。

蓮華生大師傳對西藏的深遠影響

蓮華生大師傳對西藏的深遠影響

資料室轉載

正象宗教可以激發起信仰者的歡喜讚嘆之情,並且使之長久地沉思和領悟生命的 意義一樣,《蓮花生大師傳》的出現,使藏族人民把從這部長詩中感知到情感和義理 納入了一種充分自覺的生活方式之中。由長詩的流傳形成的風俗習慣在相當程度上已 成為藏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這一點,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人 們的日常生活和一些重大的活動儀式當中感覺到。比如,有人為自己的上師祝壽時念 :「請求蓮花生大師賜我上師長壽!」。為自己的父母子女祈禱時念:「請蓮花生大 師給予加持,願我的父母來世降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蓮花生大師保佑我的寵兒! 」等。有比如還有這樣一些祝頌詞:「願蓮花生大師賜恩,願一切眾生幸福!」「請 求蓮花生大師把我們引向解脫的道路!」等等。人們把自己和眾生今生來世的希望寄 託給了蓮花生大師。再比如,一般人家飯前要念完「生於蓮花之中的印度大班智達蓮 花生大師於我藏族有大恩大德,現在西南地方調伏羅剎,敬請蓮花生大師用供品」這 段供茶詞後才能用餐。就連出門上路,也要先念《蓮花生消除障礙詞》、《大如意詞 》、《速成如意詞》等,以求平安。

各寺院的重大宗教活動乃至前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動,也都要向蓮花 生大士祈禱。寺院在修建佛殿、佛塔等的典禮上,組織僧人念《蓮花生大師傳》,以 保證修建工程的順利進行。前西藏地方政府的工作遇到了什麼困難,也要動員各地的 甯瑪派僧人念《蓮花生大師傳》以消除災難,恢復平安。

在藏區眾多的塑像和畫像當中,也有相當數量是蓮花生大師的造像,他們當中既 有泥塑、石雕、木雕及金、銀、銅塑像,也有湯嘉、壁畫、繡像及紙畫和藥物畫。布 達拉宮的持明殿、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至今仍存有很多蓮花生大師的造像。由此 可見,《蓮花生大師傳》已在藏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日常生活領域裡 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資料室按:本室所以選此篇末段轉載者,其故有三:

為瑜伽行者自從得到皈依、承事、親近具德根本上師而後,所有衣食,均以之 供養上師,所有住行,均求上師加持。故每日修法,均以修上師相應法為開始。而且 確知,修行者雖得諸佛加持,若無上師,則無從接受。喻如諸佛光輝,有如太陽光, 若無上師之顯微鏡之聚光,則無燃燒洋火,此喻非常配合。

近世有人以為宗喀巴大士之地位,高於蓮師。如譯述甚多藏文之法尊師,及著 西藏佛學原論(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呂澂教授,均作此論 。蓋以後宏期後,佛教衰落,僧之戒律式微。宗喀巴大士創立格魯巴,教義嚴謹,戒 律嚴明。所建之哲蚌寺,有七千七百喇嘛,甘丹寺,有五千五百喇嘛,色拉寺,有三 千三百喇嘛。(解放前之全盛時期如此)所作如此顛倒之 見者!真如古人所謂「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謂某富戶之廚房,其灶 之突(即爐口)滿放柴草。於是有某人見之,勸其「可將 『突』曲移,或將薪草他徙。」富戶不理之。及後果然失火,大肆兇焰。鄰里多人撲 救,致焦頭爛額者多人,及富人於火滅後,設宴相謝,遂有上列兩句之云。以此比之 ,真相類也。

尤有說者,蓮華生大士時,藏王赤松德真,也為其二十五位得意弟子之一,師 則身列國師,從「師君三尊」看之,其尊無比。當朗達瑪之滅佛,蓮師早有所知,已 將法要,盡藏於巖。而修行者,深居簡出,故少遇難。自此而後,甯瑪巴之瑜伽者, 類多閉戶潛修,鮮參外事。其後迦舉、薩迦、格魯各派之瑜伽者,先後分別為中國元 朝或明朝皇帝所賞識,封爵賜地,遂至蔭其族人,滿門朱紫。而甯瑪巴不預焉,所由 未非一日矣,緣是雖寂寂無聞,然以前生活所烙印,仍不滅也。

經旛

經旛

阿闍黎他斯奢岭
尊者天真多芝譯英
黃毅英謹譯自
「米龍」(鏡)雜誌九○年十二月號

經旛飄揚

豎立經旛以期好運,乃西藏遊牧民族數千年不變習俗之一。而其義已漸由軍事轉 為宗教性。

經旛為軍事之原意,可從其藏名「盧達」中知之。「盧」義為召集牧民移往新草 ,古時即有召集軍隊之意。古文獻所見之旛實為軍旗也。經旛飄揚轉為宗教性,始於 苯教傳統,其設計亦漸改變。有些於四角為虎、雪山獅、金翅鳥與龍,中央為馬,圍 繞之者,為苯咒及誦文,曰:「願吉祥之馬奔快、增長命力、威權、如意、財寶、健 康等。」

於布上書咒,將之變得具宗教性,可索至苯教結集,無暇之「雍龍藏馬象雄」, 中云若咒以五色絲裹之,於山上高懸,見之者必有好運並得解脫。若將如此裹之咒懸 於幢頂,向之祈禱敬禮,並獻珍寶,以此傳統,一切滿願。此苯咒之解則詳別處。

咒之護持可見如下一事。時佛於三十三天,坐於平石上,其石白如其衣。諸天之 王,帝釋天前來頂禮,而白佛言,以其三十三天諸天,為非天王毘芝陀羅所敗,問佛 當如何作。佛令憶念勝利幢頂鬘咒,並云此咒受於無減如來處,並曾授與眾弟子。佛 續言,得此咒已,無有須臾懼者,故命帝釋天,持此咒乃必得勝。

不少祖師曾為除障之尊「幢天」(Dra-Lha )造頌,豎「幢天」之幢,能令佛法 興隆,並利一切有情,尤其修該儀軌者。於古「幢天」故事,諸天正受用須彌山麓所 長如意寶樹之果,以其根於非天處故,爭辯亦有樹果之份,戰爭遂起。帝釋天乃朝金 剛手求助,金剛手遂著其請「幢天」兄弟助,大海中九大兵器與九大尊即現。敬禮此 等本尊故,帝釋天乃大敗諸非天。

藏旛有多種,如「打頂」為長繩繫旗平展於樹或屋間,及「頂陳」為窄旗懸於高 樁上。

藏旛可為藍、白、紅、綠、黃任一色,分表空、風、火、水及地。若配五行,藍 為水、綠為木、紅火、白金。亦有按自五行懸旗者。(譯者按:原文並 無說黃,然按漢土五行理論,黃色理應表土,原文漏述,可能手民之誤也。)

經旛之豎應於星期日、一、三、四、五等吉祥日,乃按藏曆所言各曜星之吉祥相 位諸日。下表為按「白藍水晶」一經所載豎旛不宜諸日之例。此等日中,凶氣熾盛故 。

月份 123456789   

白月日  741 741 741

黑月日

月結 ––  ––  ––  

各階層人士均豎經旛,而於殊勝日如藏曆年初三、婚嫁、官方活動等必豎。於紛 擾及病時亦豎之,以加強回遮惡運。

於西藏某些地區,婚嫁時,賓客齊集新郎家屋頂,作新娘摸經旛之儀式。該等經 旛即懸於左近護法殿中,並焚香獻供,於該時起,新娘即成新家庭之成員。於婚後首 年,新娘歸寧,作上儀式,表離開舊有之家庭。

經旛亦可用作保護商旅。於乘船渡河前,於儀式中以旗繫於船頭馬形物上,誦經 並向諸神獻香及穀物。渡河即安全。

經旛儀式本為今生之利,然宗教性漸強,進而為來世之利及由世間轉為出世間之 成就。縱儀式內容所變甚少,其內義則趨於出世法,內含苯教與佛法各表義。

瑞獸

甯瑪派於藏域之今昔觀

甯瑪派於藏域之今昔觀

劉銳之

前年從錫金延聘色拉度德喇嘛至台南密宗山,興建菩提塔。喇嘛曾語余 云:於印度、及尼泊爾久已不聞有「甯瑪巴」派者,抵香港及台灣後, 始有聞之,且較興盛。徐玉貞同學亦云:有友西藏人,在蒙藏委員會服務者,所說者 亦將無同。

甯瑪巴為蓮華生大士所設立之密教,後人以甯瑪稱之,是老舊之意。而所謂「師 君三尊」是指蓮華生、靜命、和赤松德真。西藏佛教前弘期三位重要人物。如此在甯 瑪巴言之,固已德譽高超,名聲遍及,今非昔比也。

由是三人的合作,不僅建立了佛教在西藏的正統地位,並使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 峰,而且也確定了以後佛教在整個地區發展的一些基本模式。

藏王赤松德真十三歲即位,年幼無力,為朝中信奉苯教大臣專權,竟逐佛教,將 大昭寺改成屠宰場。及其年長,決心發揚佛教。派使者至尼泊爾,迎請靜命論師到藏 。

靜命論師為藏王及身邊大臣宣讀了「十善法」、「十八界」、「十二緣起」等許 多佛法。但這時卻發生了「雷擊紅山(宮)、水沖彭塘(宮)及鬧大瘟疫」等災禍。 不信佛法的大臣們於是說這正是信奉佛教的報應,並揚言要趕走印度僧人。阿闍黎靜 命對藏王說:「這是西藏地方非人鬼神不喜之故,我須暫回尼泊爾。藏王是否還記得 ,你、我及蓮華生三人,往昔生中曾同修嘉絨喀雪塔,並發誓願同來此雪域弘法?現 必須立即派人去迎請烏仗那的蓮華生大師來藏,降伏凶猛非人鬼神。」於是藏王與論 師各自派人去請蓮華生大師。與此同時,蓮華生大師早已神通預知,為免使者旅途疲 苦,亦趕到芒域地方與藏王使者途中相遇。

阿闍黎蓮華生大師生於印度西方烏仗那境,因從蓮花中誕生,故稱蓮華生,得該 國國王因渣菩提撫養為太子,及長出家。遍習八部持明、幻化、大圓滿教授等,得大 成就。這次觀察調伏西藏時機已至,即應請會同藏王使者同赴雪域。

蓮華生大師一路以密咒威力,降伏了藏地凶惡八部煞神等,其中很多非人鬼神, 都向大師發誓守護佛法,而作了佛教的護法。大師又示現使河水倒流等許多神變,令 西藏臣民生起信心。並把供養他的黃金都拋散在阿里地方,成為西藏後來盛產黃金的 緣起。

隨後復迎請靜命論師返藏,由蓮華生大師加持地基,靜命論師擔任設計,仿照印 度歐丹達浦黎寺ML;(飛行寺)的規模興建了桑耶大寺。其頂層為梵式,中間為 漢式,下層為藏式。

阿闍黎蓮華生大師為桑耶寺落成開光後,亦應請為少數藏王、大臣、王妃等約廿 五人傳授了無上瑜伽部密法,其中有修習而得成就者很多。又在欽浦等地翻譯《秘密 金剛續》中許多修法儀軌,裝入寶篋,蓋印嚴封,作為伏藏,祝願今後有緣者,能獲 修習。

蓮華生大師完成了西藏教化有緣眾生的事業後,打算到其他國土去繼續度化有情 ,遂辭別藏王,並對弟子們留下最後的教誨,對未來佛法的發展作了預言。藏王大臣 及徒眾等依依不捨,相送很遠。在苦苦挽留下,繼續留在藏域。蓮華生大師在吐番居 住的時間有十八個月、六年、十八年、五十一年等幾種不同的說法。

關於蓮華生大師傳的數量,有人粗略統計,約有四五○卷、一五○○餘部、七○ ○餘萬詩行,可謂卷帙浩繁。蓮華生大師傳分為兩大部份:著作部份和伏藏部份。伏 藏部份,是蓮華生大師傳的主要部份,大小伏藏師們,前前後後,發掘整理的蓮華生 傳記的數量。據記載,十九世紀以前,藏區共有一○八名大伏藏師,一五○○餘名小 伏藏師。幾乎每人都發掘出了一部蓮華生大師傳,有的甚至發掘出好幾部,五部或七 部蓮華生傳記不等。

伏藏師白瑪林巴發掘的《蓮華生大師本生傳》在數量上和藝術上,都比其他蓮華 生傳記高出一籌,因而有蓮華生大師傳之王美譽。由於伏藏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 藏區至今興盛不衰。

藏區眾多的塑像和畫像中,有相當數量是蓮華生大師的造像,他們當中既有泥塑 、石雕、木雕及金、銀、銅塑像,也有湯嘉、壁畫、繡像及紙畫和藥物畫。布達拉宮 的持明殿、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至今仍存有很多蓮華生大師的造像。由此可見, 蓮華生大師傳的影響深遠。

撫今思昔,冷熱懸殊,甚至寂寂無聞,不勝感慨。金剛乘學會之專宏揚甯瑪派, 將於另文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