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概述
陳國政
甲一 序言
《般若經》云:「欲得聲聞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欲得緣覺乘者,應學般 若波羅蜜;欲得菩薩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又《菩提道炬論》:「故無 餘諸法,自性不可得,所有修無我,即是修般若。」可見般若空慧,是三乘所應 共修學,若三乘皆應修學般若,那麼三乘的主要差別何在?就是悲願的不同。如《入 中論》云:「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菩薩之廣大行,以大悲 為前導,發願、行菩提心,修學六度學處,通達離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二邊之無 二中道慧,此乃發起菩薩道悲智雙運之根本。《伽耶經》云:「諸菩薩道略有二 種,何等為二?謂方便智慧。」《炬論》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註 :波羅蜜,意為到彼岸,簡稱為度)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為方便,若修方 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故修菩薩之六度學處,前五度為方便分,修 之以積集福德資糧;般若度為智慧分,修之以積集智慧資糧,圓滿福慧二資糧,方能 究竟菩提。如《祥勝初品》云:「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及 《聖虛空庫經》云:「由慧智故而能遍捨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捨一切 有情。」菩薩由智故,能不住三有以自利,由悲故不住涅槃以利他,故能成就福 慧雙圓之兩足尊。
宗喀巴大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中抉擇,修般若波 羅蜜時,宗崇中觀。何謂中觀? 貢噶上師於《四部宗見略說》云:「不許一法 有自性之宗派,為中觀派,離一切斷常見,名中。許一切法離邊,名中(觀) 派,或稱無體性派。」
貢噶上師抉擇中觀派有二:
一、自續派(分二):初者為經部行:於世俗許外境自相 有(自相:依自性成立),勝義自性空,如清辨於世俗諦隨經部行,名自續 經部派。次為瑜伽行:於世俗許一切法唯識,勝義實不可得,如寂護於世俗隨唯識見 ,名自續瑜伽派。
二、應成派:世俗隨世間說,故勝義世俗皆自性空,破執特速,於世俗少糾葛。《廣 論》云:「若有應成、自續二派,應隨誰進行耶?此中是隨應成派。比如前說, 於名言(即世俗)中破除自性,破自性後,須善安立生死涅槃一切 建立,於彼二理,當獲定解。」,故宗喀巴大士奉應成派中觀宗為正宗,以龍樹 、提婆、佛護、月稱為依止。
甲二 中觀之思想起源
舍利弗原是印度當時著名的外道,初遇釋尊之弟子馬勝比丘,見其威儀莊重,驚 問:「您的老師是誰?所說之法為何?」馬勝比丘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 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舍利弗聞後,覺得殊勝無比,得大法喜,遂 皈依佛陀座下,成為釋尊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雜阿含》云:「所謂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可見法不孤起 ,必仗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從觀諸行無常之緣起,可契悟諸法無我之性空 ,得證寂靜涅槃之解脫。
甲三 應成派中觀宗之特質–勝義自性空
世俗假名有
中觀破自性,自性為何?《廣論》:「自性具三差別:自性非由 因緣所生(自成),時位無變(不變),不 待他立(獨立)」。唯識宗破小乘外境有,許現在識實有,認為外境色 ,不是因緣所生,而是唯識所變現,離開內自心識,假有都不可得,這在中觀宗看來 ,不免有減損世俗,落入斷見的過失;說內心識是自相有,由各自種子生起,絕對不 可說為假有無自性的,這在中觀宗看來,不免有增益自性,落於常見的過失。釋尊於 《大般若經》中宣說二十空廣說一切法都是假名有,勝義自性空。如《大品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今 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 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諸佛。」從世俗有的方面說,一切法都是假名的, 從勝義空的方面說,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
龍樹菩薩抉擇性空深理,廣說緣起正觀,於《中觀論》三是偈云:「眾緣所 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指輪涅一切諸法都是由因緣和 合而假名有,毫無自性,即緣起而性空,於勝義諦上,一切法皆自性空,故能遠離有 邊常見,由一切法自性皆空,故能因果宛然的如幻顯現,即性空而緣起,於世俗諦上 ,一切法皆假名有,故能遠離空邊斷見。由不住空有、斷常二邊,才能開顯無二之中 道義。《迴諍論》云:「若誰有此空,彼有一切義;若誰無空性,彼一切非有。 諸說空緣起,中道為一義。」若不能了達一切法皆假名,即不能了達一切法皆性 空。假名若不徹底,所以性空亦不究竟;性空得究竟,必能假名得徹底。譬如執諸法 有實體的自性論者,雖承認合和的假名有,但認為假必依實,實有的「極微」不能說 沒有,如《瑜伽師地論》云:「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註:補 特伽羅,奘師譯為數取趣,意為眾生)。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有,方可得有 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而無實事,既無依處,假 亦無有。」,但若對「極微」(色法組成所依之不可再加分割之最極微細物 質點)加以探討:極微若具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六方分,就不能算是極微,因可再 剖析為更微細的極微,若極微無六方分,亦不得名之為極微。又實有極微,就具有色 香味觸之四種色法,若具有四種色法,就不可稱之為極微,故極微在輾轉推求之下, 是沒有實在自性,唯是假施設(假名有)而已。故緣起與自性二者,是互相 衝突而不能並存的。《中觀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故知性 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不但不相礙,且極相順相成。
甲四 中觀之破自性
《中觀論》之八不緣起:「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 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又《心經》云: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故欲善滅戲論,契悟空性,於諸無自性之理,須善抉擇令生定解。 貢噶上師於 《四部宗見略說》中開示:「真正中觀見者,從五門建立:觀察因,破四生。 觀察果,破有無中生。觀察因果二者,破四邊。觀察體性,離一異。觀察一 切法得因緣之理,知因緣與空不二,以是知無生。」於此段僅依、二門,略 破諸法自性無生。
乙一 破法我執:(分四)
法我執者:於法上執有自性。《菩提道次第略論》(以下簡稱略論)云 :「補特伽羅假施設事,地等六界、眼等六處,是名為法。」《百論》釋云 :「所謂我者,謂不依仗所有萬物他性,獨立之體自性。」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無熱惱請問經》云:「若從緣生即無生,於彼非有生自性,若法仗緣說彼 空,若了知空不放逸。」故中觀師許依緣生破四句自性生。
丙一 破自生:
《入中論》云:「彼從彼生無少德,生已復生不應理,若計生已復生者,此 應不得生芽等,盡生死際唯種生。」
演培法師釋:「彼」一切法,各各「從彼」自已所「生」 ,則我認為自己生自己,「無」有「少」許「德」用可言 ,換句話說,就是一點意義都沒有。而且事實上,自己決定不會生自己的,所以「生 已復生」,如母親不生兒女,而再生母親,是「不應」道「理」 的。「若」自生論者一定要「計」執「生已復生」的話, 那麼稻種應生稻,「此應不得生芽」、生枝、生葉、生花、生果「等」 。同時,種子生了以後,仍然再生種子,如是「盡生死際」,應該「唯 」有「種生」,種復生種,成無窮過。
丙二 破他生:
《入中論》云:「若謂依他有他生,火燄亦應生黑闇,又應一切生一切,諸 非能生他性同。」
演培法師釋:「若謂依」於這個「他」,可以「有」 另外的「他生」起,那麼「火燄亦應」該也可以「生黑闇」 ,再說,因與果如各有獨立的實在自性,那麼果性與因性可以說毫無關係,如狗可從 貓生,則「又應一切生一切」。為什麼會有如此過失呢?以能生是因,「諸 非能生」之非因性,與非果性之「他性」,都不能生果,彼此是相「同 」的。
丙三 破共生:
《入中論》云:「計從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說眾過故,此非世間非真實,各 生未成況共生。」
演培法師釋:「計從共生亦非理」,為什麼?因為共生不出自他生,從 自生的一分,有自生的眾過失;從他生的一分,有他生的眾過失,故自他共生「俱 犯已說眾過故」,不但不合世間的世俗道理,亦復不合出世間的真實道理,所以 說「此非世間非真實」,自他「各」自而「生」,尚未皆 「未」得「成」,何「況共生」更不得成。
丙四 破無因生:
《入中論》云:「若計無因而有生,一切恆從一切生,世間為求果實故,不 應多門收集種,眾生無因應無取,猶如空花色與香,繁華世間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 心。」
演培法師釋:世人「若計」執貪富、壽夭、福禍等差別,都是「無 」任何「因而」自然「有」所產「生」。那麼不必雞 才能生雞蛋,一切法應該都可以生雞蛋,如「一切」可以「恆從一切生 」,「世間為求」穀等「果實故」,農夫「不應多門收集 種」子,更不須辛勤耕耘。又計執「眾生」是「無因」自然而 有的,則一切眾生都「應」該一樣的,「無」有差別相可「取 」,「猶如空花」是無因而生的,故沒有「色與香」可取。然 而眾生不似空花,「繁華世間」,仍然是「有」貧富、壽夭、賢愚 等種種差別相「可取」的。眾生為何會有如此差別呢?依佛法的因果律說, 是由各自不同的業因而來,故「知世」間差別都「有」前「因 」,「如自心」者,動念分別青黃等色像,必有青黃等色像可取,不是無因而生 青黃等色像。
乙二 破人我執:(分二)
人我執者,於補特伽羅執有自性。
丙一 抉擇我無自性:(分二)
丁一 破俱生我執:
《入中論》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 瑜伽師先破我。」
演培法師釋:諸有智「慧」的聖者,在勝義的觀察中,明白的「見 」到「煩惱」所有的「諸過患」,令六道眾生輪迴不息,「皆 從」執著有個實有自我的「薩迦耶見」所「生」,薩迦耶見, 就是身見,亦名我見,唯識學上稱為俱生我執。「由」於「了知我是彼 」薩迦耶見的所緣「境」,「故」修行佛法的「瑜伽師」 ,特儘全力的「先破我」執,使生死根本之薩迦耶見不再生起。
丁二 破分別我執:(分二)
戊一 破我與五蘊體性為一(破即蘊我):(分六)
《廣論》云:「若許我蘊是一:許我無義,我當成多,作及作者理當成一, 造業失壞,未造會遇,說憶宿生不應道理,有六過故,不當許一。」
己一 計我無義之過失:
若許我與五蘊性是一,妄計有我,全無義利,為何?因我就是五蘊的異名,何必 再要別計為我?又蘊我一體自性成實,無差別因,以勝義上,任心所緣,不現差異, 即在世俗假上,幻現真實,兩應無違,而實有違。
己二 我應成多之過失:
一補特伽羅有多蘊,我亦應多;如我唯一,蘊亦應一。
己三 我應有生滅之過失:
如五蘊有生滅,則我應隨蘊亦是生滅。
己四 造業失壞之過失:
若許我剎那實有生滅,則先造業應無人受果報。
己五 未造會遇之過失:
若許我剎那實有生滅,前後諸我自相應別,則前自性補特伽羅所造業,由後異性 補特伽羅而受果報。
己六 憶念宿生不應道理之過失:
若我剎那實有生滅,彼等一續不應理,自體前後各有自在獨立體,不應仗他故, 如是既非一續,佛不應說,爾時我是乳大王,因我是乳大王之我與佛之我,二相別故 。
戊二 破我與五蘊體性為異(破離蘊我):
《中觀論》云:「若我異五蘊,則非五蘊相。」《廣論》釋:「若 我自性異蘊而有,應不具蘊生住滅相。」佛護論師云:「我若不具生滅之相 ,即應是常,常則無變,全無作為,計執有我,毫無義利,流轉還滅皆不成故。若離 諸蘊變礙等相,自性異者,應如是可得,譬如色心異相可得,然不可取故無異我。」 如《入中論》云:「是故離蘊無異我,離蘊無我可取故。」
丙二 抉擇我所無自性:
《入中論》云:「由無作者則無業,故離我時無我所,若見我及我所空,諸 瑜伽師得解脫。」又《略論》亦云:「如是於我既以正理尋求有無實有自性 ,是一是多(異)全無所得,則滅我有實性,爾時再以正理觀察真實性,則 我所實性亦不可得。如石女無兒,則其所有眼等亦無。」
甲五 中觀之安立世俗
執世俗實有者難(責問)云:應成派中觀師主張世俗自性空,與斷見、 無見者全無差別。然非如此,以中觀師能善巧安立世俗緣起故。如《明顯句論》云: 「有師難云:諸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何以故?此說善不善業,作者、果報 、一切世間,皆自性空,諸無見者亦說彼無,故中觀師與無見者全無差別。然非如是 ,諸中觀師說有緣起,由緣起故說此世他世等一切無性。諸無見者非由如是緣起故, 就性空門,達後世等是無實事。」諸法若無自性,中觀師如何安立世俗雜染之流 轉與清淨之還滅呢?《廣論》云:「無塵許自性之自體,然前許可所生能生及破 立等,生死涅槃一切建立,是乃中觀之勝法。」又《明顯句論》云:「我因 緣起故說是空,故誰有空,即有緣起….由緣起故乃有苦諦,非無緣起,彼 無性故,即為性空。若有空者,苦集苦滅,趣苦滅道,皆可成立。故知苦、斷集、證 滅、修道,亦得成立,若有知苦諦等,則有諸聖果,若有諸果住果亦成,若有住果則 有諸向,若有住果及向即有僧寶。有諸聖諦,即有正法,若有正法及僧伽者,佛亦得 成。是故三寶亦得成立,則世出世一切諸法差別證德一切皆成,諸法非法及其果報, 並其世間一切名言亦皆得成。」由上可知,中觀師於勝義微塵亦不成立,但於世 俗名言許一切如幻緣起,生非實生,滅非實滅,而是緣起的幻生幻滅。故世間說有, 佛亦說有;世間說無,佛亦說無,佛不與世諍。如《七十空性論》云:「住生滅 有無,劣等或殊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甲六 應成派與自續派之破立
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破斥自性執的方法,往往運用應成與自續的兩種方法。所謂 應成破,即不立自宗(不建立自己的主張),只隨順敵方所有之主張,指出 應成什麼過失。如應成派可以這樣的「破式」來破斥「聲常論者」:「若許聲常 『應成』無成住壞,非所作性故。」應成世間相違過,是為應成派之破式,佛護 、月稱唯取應成的「破式」以悟他,所謂自續破,續是立的意思,除破斥別人的過失 外,尚以「立式」建立自己的主張,清辨論師贊成自續派,採取具備宗因喻的「立式 」以破他立自,如破「聲常」:「(宗)聲是無常,(因)所 作性故,(喻)猶如瓶等。」
甲七 後記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眾生開、示佛之知見,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令 眾生深信因果,離苦得樂,轉迷成悟。而六道眾生從無始以來,由無明及我愛執故, 造諸惡業,沉淪三有苦海,不得解脫。故中觀師破斥我法的實有自性,藉緣起正觀的 利器,徹底摧毀我、法實有自性的妄執,而開顯諸法的畢竟空。如《緣起讚論》云: 「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又《中觀論》云 :「業惑盡解脫,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空性離戲論。」《略論》釋云 :「如是於男女等補特伽羅,色受等法戲論執為實有之無明,是由修習既得通達 無我空性正見而滅,此若滅者,執實緣境所起愛非愛等增益非理作意虛妄分別亦滅, 此若滅者,此所等起諸業亦滅,此若滅者,眾業牽引生死無自在生亦滅,得解脫道, 決定堅固生起,故當尋求無疑真實正見。」由悟緣起性空深理,六根接觸如幻顯 現的六境時,才能不起愛憎之分別與執著,由此歷事鍊心,煩惱習氣逐漸減輕,勵力 專修,終能斷除無明、薩迦耶見,於勝義諦,證得如所有智;於世俗諦,證得盡所有 智,而得解脫自在,成就無盡之利生事業。
謹藉本文的簡介中觀思想,願有志於探討中觀深慧者,皆能深入經論,於聞思中 勝解中觀正見,於修所成中成就證解相應,使中觀教理能廣大宏揚是所至盼。